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藝”

要說老底子阿拉上海老百姓也是多才多藝的,不少人表示:“只要給個舞臺,阿拉不會坍臺!”這邊廂,阿姨們用彩色的羊毛絨線嫻熟地創作著被譽稱為“東方油畫”的絨繡”。那邊廂,爺叔們三五相邀,尋個座、要杯茶,從《中花六板》起頭演奏,享受著“絲竹聚會”的歡樂。而在校的學子們也不甘落後,帶來了美輪美奐的玻璃藝術。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絨繡:彩點組合出“東方油畫”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用絨線繡出來的作品毛茸茸的,有油畫效果

絨繡,又稱絨線繡,用彩色的羊毛絨線在特製的網眼布上繡出一個個彩點,彩點組合成畫。“上海絨繡”源自歐洲,經過本地繡工百餘年來不斷摸索,融進了中國傳統的蘇、湘、蜀、粵四大名繡的技藝,藝術表現力已經青出於藍,立體感強、色彩濃郁沉穩,被譽稱為“東方的油畫”。絨繡能表現的題材面廣,尤其適合人物肖像。洋涇港畔,上海絨繡保護傳承基地,絨繡工藝師唐明敏開始了又一天的創作。一針一針,繡針牽著的絨線不停地變換顏色;有時她會停一下,從面前堆著的數千種不同顏色的絨線裡選出幾根,每根拆成幾股,再把它們搭配混合成一根——這是在調色。

“上海絨繡”的製作過程大致分為三步:先放樣,用打格子的辦法將原稿複製到網眼布底子上;再是染色配線,根據原稿畫面色彩,按照色調、色相、色差的細微分別,染出所需的各色絨線;第三步是繡制,一般先繡輪廓,再繡各個色彩塊面,最後細部刻畫。

每一步都有許多考究。比如配線,製作絨線的羊毛得是新西蘭進口的,因為纖維長、韌性強,一斤毛可以做出976根絨線,每根長1.44米,而且都可以劈作4股;關鍵是,用這種材質的絨線繡出來的作品毛茸茸的,更有油畫效果。至於繡制,全程手工,每一針繡出一個小彩點,一幅畫少則繡幾萬針、多則幾十萬針,而且每一針都要選配絨線顏色。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絨繡作品

大幅絨繡作品氣勢恢宏、雍容華貴,因而成了裝點高檔場所的首選。比如,人民大會堂上海廳、香港廳、澳門廳、國宴廳等十個廳均懸大幅絨繡作品,既有翻版國畫,也有翻版繁華的城市景象。優秀的絨繡作品還多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國外要員或重要機構。

江南絲竹:雅聚中的曼妙時光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絲竹活動

江南絲竹是流行於蘇浙滬地區的一種民族器樂合奏形式,“絲”是用絲絃發聲的樂器,“竹”是竹製樂器。江南絲竹流傳了300多年。尋個座、要杯茶,從《中花六板》起頭演奏……半天時光不知不覺就快快活活過去了。這樣的“絲竹聚會”,是上海市民的心頭好。

在我國的音樂歷史傳承中,江南絲竹堪稱一朵絢麗的器樂奇葩。“一曲絲竹心已醉,夢聽餘音夜不寐;內中奧妙誰得知,仙樂霓裳人間回。”這首流傳民間的詩歌,就道出了江南絲竹典雅、柔美、清麗、細膩的魅力。

20世紀初葉,上海便成為絲竹精英薈萃的音樂文化中心。無論是在都市還是在鄉村,眾多絲竹演奏團體都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一種由絲竹音樂愛好者們自發組織的,集交流、研究、演奏為一體的聚會組織形式——絲竹雅集悄然發展,成為江南絲竹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1911年,在上海四馬路文人俞達夫所辦的“文明雅集茶樓”(位於今福州路山西路口)內出現了第一個絲竹集會,之後的20年時間內,大約成立了近50個絲竹樂隊。老城隍廟的湖心亭民國初年就有絲竹樂隊在此演奏,除了在文革中短暫停止外,直到今天,湖心亭的二樓仍有一支江南絲竹樂隊在演出,很多中外國家元首都曾經與他們合影留念。

在上海,絲竹活動從不間斷,全盛時期覆蓋了整個上海市區和郊縣,絲竹樂愛好者常在固定場所進行演奏活動,相互交流,共同琢磨,使江南絲竹這一樂種有更多的發展。

海派剪紙:當代氣象躍然紙上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李守白的海派剪紙

剪紙藝術當屬傳統民間藝術,起源於漢,到南北朝已相當精熟,清朝中期以後尤其繁盛。可傳統民間藝術也需要順應時代發展,“海派”剪紙就是其中的代表,往往善於結合外來美術的特色,極大地反映當下人們的審美趣味和走向,從實用型轉向更為強調作品的裝飾美學功能。

一手拿起紙,一手握上剪刀,因循著老師教的“對稱法”,只聽“咔嚓”、“咔嚓”聲響,小朋友們也能創作出一幅幅頗有個性的剪紙作品。海派剪紙大師林曦明直言“剪紙來自民間,應該回到民間”,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看得懂。

玻璃藝術:光的“漫射”最是迷人

玻璃藝術指的是以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藝術”為主體,“玻璃”為載體的玻璃造型藝術,玻璃視覺藝術。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海派玻璃藝術作品

玻璃作為一種材料,可以製造出各種形狀,可以施加任何色彩,也可以藉助切、磨、拋光、窯鑄、燒製等機具加工和蝕刻符合某種功能與審美需要。玻璃藝術對於工藝有著極其複雜與嚴苛的要求,比如其熱加工類加工方法可細分為吹制、鑄造、壓制、熔凝等9小類,冷加工類加工方法可細分為化學蝕刻、冰花、切割造型、彩繪等12小類。多種工藝綜合的手法甚至新加工工藝的發現往往都是為了達到意想不到的裝飾效果。

玻璃藝術往高端走,真正難的是思想創意,而非技巧,實踐起來固然需要極其小心謹慎,但更不能膽怯和缺乏想象。藝術家其實是在不斷地通過材料、技術和紀律的約束來做出某種可識別的、可接受的“個人風格的作品”,同時又包含著一種可控制的“異想天開”的成分。玻璃藝術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它憑藉著技術手段向我們展示了藝術家觀察事物的眼光。它是光線的藝術,光通過特殊加工的玻璃可以產生“漫射”的效果,如同電影中的“慢動作”,表現出來的是一粒子彈穿越雞蛋的細部運動方式,通過它使我們瞭解到運動中表現出來的那種動態平衡的詩一樣的意境的奧秘。

玻璃藝術也可以走平民化路線,成為深受市民喜愛的創意手工活動。以家用微波爐來燒製玻璃,透過微波加熱將各種彩色玻璃溶合成美麗的玻璃飾品。一般的家用微波爐加熱能力其實無法達到燒溶玻璃的800度,不過藉助微波集熱盒,提高溫度變得有可能。先將小顆粒狀的玻璃材料搭成各種造型,再蓋上微波集熱盒,放進微波爐裡,加熱10分鐘左右,一個個斑斕的玻璃彩珠就能燒製完成,配以掛飾,便是吊墜、戒指、耳環等飾物。

蛋糕裱花:讓奶油像花兒一樣綻放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蛋糕裝飾

蛋糕藝術裝飾,本源自西方飲食文化。上世紀30年代,凱司令的華人技師凌慶祥卻執意帶著“左右手”長子凌鶴鳴、次子凌一鳴結合中華民族的特點,對蛋糕原有的花色造型尤其是蛋糕裱花技藝進行探索。立體裱字技藝就是當時的獨創,許多精細的裱花嘴也被自制了出來,具有民族特色的“壽星祝壽圖”“王母獻壽圖”“松鶴延年”“龍鳳呈祥”“花籃圖”“生肖圖”等吉祥圖案,配以壽桃及各種花卉製作用於各類喜慶蛋糕,各種花卉和動物造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裱花未必能填飽肚子,卻足以用來賞心悅目,吸引顧客的注意力。南京西路1001號的上海“老字號”西點店凱司令裡,蛋糕裱花技藝已經流傳了近百年。時至今日,這裡的蛋糕少有插片和水果,就靠裱花做足功夫。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裱花全靠手上功夫,沒有一兩年錘鍊不能上手,手的力度、轉動速度、雙手的配合都得揣摩,柔滑的奶油稍不留神就會“不聽話”。不可缺的還有審美細胞,比如該如何為一個圓蛋糕“謀篇佈局”,哪裡寫字、哪裡畫圖,花籃與花朵、兔子與草地怎麼分佈,圖案如何迎合潮流節拍、針對老人、小孩等特定人群的審美,都有講究。最終它需要滿足的是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看上去,須得色澤淡雅,抹面平整細膩,飾料飽滿,線條精細流暢,圖案美觀、造型逼真、文字清晰;咬上一口,糕胚還要內質細膩,富有彈性,夾層飾料厚薄均勻,口感油潤,入口而化,奶油香味濃郁。

舞龍競技:舞的是龍更是團隊精神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三林舞龍動作

傳統的舞龍,圖的就是熱鬧喜慶,至於動作,無非轉個圈、甩個回八字,談不上覆雜。在鼓樂的擊打節奏中,舞龍者的身體竟然能夠同時呈現出舞蹈的肢體語言、戲曲的步法亮相、武術的精氣神韻、技巧的翻滾騰挪等多種姿態。但不同的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合於舞龍技巧中,都能成為 一套新花樣;舞龍動作從最初的10多個發展到200多個,包括盤龍、龍抓身、挨背龍、龍擱腳、左右跳、套頭龍、龍脫殼、龍翻身、雙節龍、背搖船、圓跳龍、滿天龍、游龍跳、靠足快龍、弓背龍、龍戲尾、龍出首、快游龍、直伸龍、快跳龍、滾沙龍、大游龍、小遊龍和龍鑽尾等,套路則有盤、滾、遊、翻、跳、戲等40多個。

舞龍講究舞得“狂”、舞得“活”、龍身“圓”、形態“神”,所謂“人緊龍也圓,龍飛人亦舞”,“形變龍不停,龍走套路生”。表面上看,考驗的是動作間銜接和遞進的緊湊度,實際上,倚重的是舞龍隊員們相互默契的配合,一種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團隊精神。只有眾人統一於一種動作、一種節奏中,龍頭、龍身、龍尾協力一致,神龍才能舞得左右翻騰,上下起伏,呈現出活靈活現、翻江倒海的姿態。

滾燈舞蹈:從表演項目到健身活動

滾燈本是流傳於當地的一種集舞蹈、雜技、體育為一體的傳統民間藝術,相傳是當年百姓為歡迎太平軍的到來而創造的,距今有著120多年的發展歷史。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滾燈

這用以滾的“燈”是用12根毛竹片條扎制而成的,外形以六角形、三角形兩種圖案均衡排列組成,分為外球和內球兩部分,內球用麻繩或鉛絲固定在外球體中心位置,兩端用鐵質轉銷連接,轉動自如。其動作的核心是滾動和旋轉,同時集中了跳、滾、爬、竄、轉、旋、騰、躍、甩等,人與燈的配合盡顯力與美的融合。鑼鼓則是滾燈最原始的音樂。

起初,滾燈多是又大又重的,直徑約1.2米,重約30公斤,舞者也只能多為青壯年男子。改變,從滾燈的尺寸開始。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大滾燈改良出的中、小滾燈以及其他花色滾燈出現了。像是中滾燈,直徑為0.8米,小滾燈的直徑更是縮減至0.33米,重量也比從前輕了不止一半。體量上的改變,讓各年齡段的人都可以操縱了,老百姓們的興致一下子來了。更多的舞蹈元素也被用於滾燈,比如大滾燈可以有纏腰,白鶴生蛋、鯉魚卷水草、蜘蛛放絲、和合兔子等動作;中滾燈可以有彩雲拱月、嫦娥盤頭、大雁伸腰等動作;小滾燈可以有小花、大小甩手、打花、雙叉拋球、大刀花等動作。不少動作算不上太難,卻讓滾燈富於變化。少數人可以駕馭的表演項目正在逐漸成為大眾皆可參與的健身活動,滲入到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

海派木偶:糊足13層扔在地上不變形

海派木偶的“拳頭產品”是杖頭木偶,其製作過程,要經歷出設計圖、塑形、翻模、糊紙、上妝、裝機關、穿行頭等多道工序,各道工序之間都必須環環相扣。

其中最關鍵的步驟,是在石膏模具上糊報紙。工人將報紙撕成3平方釐米見方的小塊,然後,小心地將報紙平整地糊進石膏模具裡。用報紙糊木偶,一般糊13層。少於10層,強度不夠,用手一捏,木偶就會開裂;多於15層,就太沉了,而且事後給木偶裝眼睛等都費勁。糊足了13層,扔在地上它都不會變形。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如今的杖頭木偶,在製作工藝和表演手法上,都有顛覆性的變化。以往的杖頭木偶,演員站在1.7米高的擋板後頭,用一根命杆和兩根手杆操縱木偶。多年前,上海木偶劇團排演過一部原創木偶戲《賣火柴的小女孩》,顛覆了杖頭木偶的舊有操作模式。首先,舞臺上的擋板只剩下0.6米,“賣火柴的小女孩”有了“雙腳”,它的形象更完整了。“小女孩”不是一位演員操作的,而是由3位演員操作的,其中一人操縱“小女孩的身體和腦袋,掌控”小女孩“的嘴巴和眼睛的動作;一人操縱“小女孩”的雙手,還有一人操縱它的雙腳。而且,傳統的操縱方式,是演員將木偶豎著舉起,舉過1.7米擋板,在其上頭表演。而“賣火柴的小女孩”卻是“橫杆木偶”,演員像操縱皮影一樣橫向操控木偶。由於一個木偶有3人同時操作,因此,“小女孩”的形象完整,同時頭、眼、嘴、手、腳等各個部位都能進行細緻的表演。逼真的“小女孩”感動了許許多多的小朋友。

盤扣:“盤”出吉尼斯之最

盤扣,也稱盤鈕,是我國特有的工藝服飾品,小巧玲瓏,僅用一根綵帶就可以塑造出千變萬化的造型。它是我國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和生活積累而形成的民間手工藝品。據透露,古時要使衣服合體保暖而不散落得藉助於帶子、繩子,而使用時,就要係扣、打結。這種繩結便是盤扣的雛形。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盤扣的花式種類豐富,有模仿動植物的菊花盤扣、梅花扣、金魚扣、盤結成文字的吉字扣、壽字扣、囍字扣等。也有幾何圖形的,如一字扣、波形扣、三角形扣等。盤花分裂兩邊,有對稱的,有不對稱的。即便是同一款盤扣,綴在不同款式的服裝上,卻表達著不同的衣飾語言。立領配盤扣,氤氳著張愛玲時代的蘊藉和典雅;低領配盤扣、洋溢著都市女性的浪漫和嬌俏;短坎長裙中間密密地綴一排平行盤扣,於端麗之中見美感;斜襟短衫綴上幾對似花非花的纏絲盤扣,於古雅之中見清純。

如今,盤扣不僅作為紐扣使用,還可獨立觀賞,是一種新穎的工藝美術作品。其製作工藝包括了盤、包、縫、編等多種手法,在樣式設計、顏色搭配等方面也極為講究,充分表現出設計者高超的技巧和驚人的創造力。

皮影雕刻:一件作品手工雕刻3000多刀

皮影雕刻,工序非常複雜,有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釘綴等8大道;一件普通皮影,得手工雕刻3000多刀。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製作皮影之前,有一個制皮的過程。制皮的第一步是殺驢,然後選皮、制皮,製作出合乎要求的雕刻材料。如今,雕刻師傅可以方便地從市場上買到成品驢皮。

這製作皮影的驢皮,人稱“賤皮子”,上手雕刻前,你得想盡辦法把它“搞定”,否則它總“犯賤”,不是這裡翹起,就是那裡起皺。驢皮不能太乾,一干就脆,用刀刻時容易開裂,太潮也不行,四周會捲曲;驢皮的最佳狀態,是“外幹裡潮”。以上海的天氣,驢皮暴露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後就容易過潮,製作者得把它壓在書裡,用紙頁吸掉驢皮外頭一層的溼,大概一兩個小時,可以達到“外幹裡潮”的效果。這樣的驢皮,行刀很順,橫切面還發亮。

驢皮雕刻必須一氣呵成,不然,等它的乾溼度、軟硬度有所改變,“賤脾氣”又會發作。雕刻完成後給皮影上色,先用透明顏料上色,再刷一層清漆——清漆可以固定顏色,可以讓驢皮更透明,更能把驢皮的腥臭味“密封”。最後,將分別雕刻好的驢皮部件“釘綴”起來,就能拿去演出了。

文字摘自《文匯報》,作者李婷等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老底子上海市民“十大才艺”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