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未來哲學論壇:人工智能其實是人工愚蠢?

首届未来哲学论坛:人工智能其实是人工愚蠢?

11月26日,一則“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消息引發公眾熱議。來自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佈,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已經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此後,關於基因編輯的種種討論不斷髮酵,有關倫理與技術的糾葛也越發纏繞不清,我們不能不憂思,自然人被技術化的限度在哪裡?人類未來的限度又在哪裡?這些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哲學的介入。

2018年11月23日至24日,“首屆未來哲學論壇”在上海浦東舉辦。論壇的主題是“技術與人類未來”。六位人文領域的學者貝爾納·斯蒂格勒

(Bernard Stiegler)

、科斯塔斯·泰爾齊迪斯

(Kostas Terzidis)

、馬庫斯·加布里爾

(Markus Cabriel)

、趙汀陽、陳嘉映、孫周興,以及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者裴鋼、陳小平,從各自研究領域出發,圍繞現代技術與人類未來的相關議題展開了跨界交流與探討。

現代技術的發展不斷呈現加速之態,特別是基因工程與智能技術的推進,這是本次未來哲學論壇的一個重要背景。關於人工智能,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細胞生物學教授裴鋼認為,談論人工智能與未來,首先要問人工智能不能做什麼、不可做什麼,以及誰來決定人工智能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是一個倫理問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進一步區分了真實的人工智能、真正的人工智能和流傳的人工智能。流傳的、由媒體與社會輿論所塑造的人工智能,其實和真實的人工智能差別非常大,陳小平特別指出我們應當有所區分。目前已經存在的人工智能只是未來真正人工智能的一個階段,更多的問題還需要跨界探討。

法國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在他的演講《人類世中的愚蠢和人工智能》中,將人工智能問題置於他對技術哲學的整體思考中。在他看來,如今的人類世是一個熵增的世紀,人類在其中面臨的根本問題是技術產物所構成的技術圈對人類所在生物圈的包圍。而技術是毒藥,也是解藥,人工智能其實是一種“人工愚蠢”,它也可以為世界的熵增最小化做出貢獻。

首届未来哲学论坛:人工智能其实是人工愚蠢?

貝爾納·斯蒂格勒,著名法國哲學家,法國蓬皮杜中心創新研究所(IRI)主任,創辦民間哲學學院“藥”(pharmakon.fr)。研究領域涵蓋數碼化、個體化、消費資本主義、技術融合等。著有《技術與時間》《象徵的苦難》《懷疑與失信》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在演講《未來的合法限度》中講到,人在世界中的根本其實是“作”

(making)

,而非“存在”

(being)

,“作”中蘊含了未來。古代意義上的“作”事實上為我們開拓了生活的可能,未來是可期的。但到了現代社會,“作”的未來限度不再可期,漸漸變成了一種賭博模式,因此我們需要反思其合法限度。

首都師範大學特聘哲學教授陳嘉映在演講《技術與人類經驗》中談到,籠統說技術給我們帶來災難是不合適的,因為人始終和技術結伴生長,人就是由技術造成。從前的技術關乎經驗,而當代的技術依賴於科學發展,不再與經驗積累相關,我們現在所經驗到的世界是一個結果的世界,他將其稱為“終端感知”。因為我們只看到了終端,所以我們不知道它是否可控,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進入了“風險社會”。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科斯塔斯·泰爾齊迪斯從語言談起,做了題為《語言、代碼和創新》的演講。科斯塔斯認為,沒有一種東西是新的,比如設計就是將已有的存在回憶起來。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它是我們邏輯與語法的一部分,所以計算機並不是一種工具,或者說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它的能力和潛力已經超過人類的理解範疇,人應當由此去認識自己的侷限。

首届未来哲学论坛:人工智能其实是人工愚蠢?

科斯塔斯·泰爾齊迪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ORGANIC PARKING公司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THE MEME設計公司首席技術官。研究重點為計算機與建築設計。著有《視覺設計算法》《算法建築》《置換設計:建築物,文本,語境》等。

德國波恩大學哲學教授馬庫斯·加布里爾做了題為《數碼化革命》的演講,他認為人工智能問題的討論需要正本清源,人工智能一直並且只能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模型,而非思維。在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間始終存在一種原則性的界限,與人類智能無可區分的人工智能絕不會出現。人類的未來的危險不在於人工智能,而是人類自由的喪失以及對自我的誤解。

首届未来哲学论坛:人工智能其实是人工愚蠢?

馬庫斯·加布里爾,德國波恩大學哲學教授,國際哲學中心主任。專業研究領域為形而上學與知識論,德國觀念論,19和20世紀歐洲大陸哲學。著有 《意義域:一種新實在論的存在論》《為什麼世界不存在》《古代懷疑論與觀念論》等。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教授孫周興的演講題目是《尼采的超人就是未來人嗎?》,他從斯蒂格勒闡發的“人類世”概念出發,談到人類世意味著統治形式的變化,技術統治壓倒了政治統治,其標誌是1945年的原子彈爆炸。他進一步結合自己對古代技術和現代技術的思考,以及尼采的超人與末人的概念,探討了未來人的諸種可能。並提出,雖然如今技術統治地位確立,但我們不能主張技術決定論,要向海德格爾學習“不要”的能力。

本次論壇的組織方“本有哲學院”是一個新成立的公益性民辦學術機構,由ATLATL創新研發中心唐春山和孫周興聯合發起。之所以成立本有哲學院,孫周興表示,既是必然也是偶然。至於“本有哲學院”名稱的由來,孫周興解釋道,“本有”是他在翻譯海德格爾後期代表作《哲學論稿》時採用的一個新創譯名,是對海德格爾Ereignis的翻譯。這個詞在世界上已經有了極為繁多的翻譯嘗試,尤以中文世界最複雜,而這幾年國際學界對海德格爾的Ereignis興趣日增,尤其是法國當代理論在這方面的討論最為熱烈。

首届未来哲学论坛:人工智能其实是人工愚蠢?

首屆未來哲學論壇結束後,本有藝術空間首次展覽“本有之花”於24日下午17時30分在ATLATL創新研發中心開幕。

拋開翻譯本身不論,孫周興認為,“本有”這個譯名,釋義空間大,又有某種奇異性,與海德格爾的未來思考密切相關,因此定為學院名稱。“本有哲學院”每年會做一次未來哲學論壇,不定期舉辦小型學術工作坊、專題講座和藝術展覽,本次論壇結束後,本有藝術空間首屆展覽“本有之花”也在同期開幕。另外,還會組織和編輯一套“技術與未來”叢書,對相關思考做一些梳理。

陳嘉映在論壇發言中表示:“近世以來,哲學活動集中到了學院之中,這有其益處,但也有它無奈的一面,有其弊端。現在把哲學研究集中到學院裡的弊端越來越突出了。本有哲學院這家民間研究機構的正式成立,或許標誌著哲學在中國的一個新開端。”

作者 新京報記者 楊司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