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真的得歸還非洲 26 件藝術藏品,馬克龍開啟了“棘手的先例”

法国真的得归还非洲 26 件艺术藏品,马克龙开启了“棘手的先例”

法國總統埃曼努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宣佈,巴黎的蓋布朗利博物館將歸還貝寧共和國 26 件藝術藏品。這 26 件藝術藏品包括了達荷美國王的王座和一些精美的大型雕塑,它們都是在一個多世紀以前被法國從達荷美王國非法擄走的,現都在蓋布朗利博物館進行展覽。

據《紐約時報》報道,馬克龍在收到了他於今年 3 月委託兩位學者調查法國歸還非洲文物事宜的報告後,“毫不猶豫”的宣佈了這個決定,並隨即指派他的文化部長與外交部長開始著手此事,儘快將法國非法掠得的文物通過展覽、交流和貸款等方式歸還給非洲。馬克龍還邀請了“所有非洲和歐洲的合作伙伴在 2019 年初來到巴黎,圍繞他們與文物的新關係共同制定一項可交流的政策”。

法国真的得归还非洲 26 件艺术藏品,马克龙开启了“棘手的先例”

《紐約時報》認為馬克龍為歐洲博物館設置了一個“棘手的先例”。

蓋布朗利博物館館長斯特凡·馬丁(Stéphane Martin)向《藝術報》表示,他對歸還文物的前景和即將召開的會議表示歡迎,他認為這是博物館發展交流的重要一步。除此之外,馬丁在接受歐洲第一廣播電臺的採訪時說,他曾向馬克龍建議過應該把這 26 件文物歸還給貝寧共和國,“博物館不能成為殘忍殖民歷史的人質”。

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菲舍爾(Hartwig Fischer)向《紐約時報》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把馬克龍收到的報告描述為“一項激進的提議”,這是在對殖民主義作“道德論證”,即認為“在殖民主義條件下發生的一切都應該恢復原狀”。菲舍爾認為法國歸還 26 件文物一事“並不會改變大英博物館的政策,也不會改變英國的法律”。 菲舍爾說,雖然大英博物館對所有形式的合作都持開放態度,但“收藏品必須保持其整體性”,他同時也承認馬克龍的宣佈將加劇關於歸還文物一事的討論,且這有助於非洲國家就其文化和博物館等發展與其他國家開始更深入的合作。

即將於明年在柏林開放的洪森堡論壇博物館的館長哈特姆特·多格羅(Hartmut Dorgerloh)也在《紐約時報》的採訪中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馬克龍歸還 26 件文物的承諾將使得非洲遺失文物的問題更為明顯,也更為緊迫。他認為歐洲博物館在未來的“某些情況“下必須歸還文物,“但在其他情況下,博物館中收藏的文物應該被視為歐洲和全球歷史的一部分”。

《衛報》則向英國文化評論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詢問了他對此事的看法,詹金斯說馬克龍的提議看似源於一種想要恢復原狀的誠實,但是“接下來呢?他確定這些國家希望這些文物迴歸嗎?為什麼這個提議來自一個法國總統而不是非洲或者亞洲總統呢?”他舉了自己幾年前和尼日利亞天主教大主教馬修·庫卡(Matthew Kukah)共同參觀大英博物館的例子,庫卡告訴他說“尼日利亞的文物留在這裡是最好的”,因為如果把這些文物送回尼日利亞的博物館很容易會被偷走,而且尼日利亞人很少會對這些文物感興趣。

而非洲對這一宣佈的反應,明顯要熱情很多。

喀麥隆非營利組織“非洲大道國際”(AfricAvenir International)的負責人庫姆·恩達姆貝三世親王表示,這是在向正確的方向邁進,“從喀麥隆 1960 年獨立以來,我就一直在等待這一刻”。

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商人辛迪卡·多科洛(Sindika Dokolo)也對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安哥拉經營著一個藝術基金會,以贖回那些被掠走的非洲藝術品。多科洛說“馬克龍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畢竟法國向非洲歸還藝術藏品一事還尚無先例。與此同時,他也督促非洲領導人儘快在法國政府情緒變化前採取行動,“你要趕在這個盒子關上前先把腳邁進去”。

題圖來自 GIPH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