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系列 濱海新區轉型之路:擁抱創新產業

在外部環境與政策調整的背景下,天津傳統的重化工業開始進入“瓶頸期”。濱海新區也從過去以招商引資為主、外企和國企為主的傳統產業園區模式,向注重平臺建設、注重培育和孵化創新企業、注重民營經濟的

新型產業模式轉變。

置身天津濱海新區,高樓林立、綠樹成蔭、海風撲面,而四十年前這裡還是成片的鹽鹼荒灘。

這片從漢代開始置灶煮鹽的土地,見證了大沽口炮臺屢次失陷的“開放”,也見證了天津港成為集裝箱吞吐量全球第十、世界最大人工港的“開放”。

滄海桑田,改革開放四十年間,濱海新區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摩托羅拉、康師傅的 “一支機”、“一碗麵”,到以“天河一號”領銜的軍民融合、中關村科技園為代表的智能製造;從“投資者是上帝”到“一張通票管創業”。

定位中國北方對外開放門戶、高水平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的濱海新區,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新時代,正開啟機構設置、產業佈局、發展方式等新一輪全方位改革。

對外開放先行先試

作為第二個國家級新區,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濱海新區一直以來制度創新、先行先試的主要方向。

目前,濱海新區已擁有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保稅港區、高新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自貿區等多種開放區域,成為國內對外開放區域形態最為齊全的地區,累計吸引世界500強企業140餘項目落戶,年實際利用外資超百億美元。

如何拓寬對外開放的深度、廣度和力度?濱海新區通過制度創新,逐漸探索了一套自身模式。

以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為例。截至2018年7月底,天津東疆保稅港區擁有租賃公司3054家,其中金融租賃公司2家、內外資融資租賃公司1182家,外商投資金融租賃公司1097家、內資試點融資租賃公司85家,累計註冊資本達4855億元。

今年九月,東疆保稅港區投資促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東疆保稅港區融資租賃業的發展,既得益於起步早,也得益於通過制度創新打造出一套“東疆飛機租賃模式”。

2015年,國家外匯管理局綜合司正式下發《關於在天津東疆保稅港區開展經營性租賃業務收取外幣租金試點的批覆》,東疆成為全國唯一獲批經營性租賃收取外幣租金的試點區域。此後,當地又針對飛機租賃公司融資成本等問題,陸續探索和實行了“共享外債額度”等多項政策,合作組建“租賃產業創新基金”等,使得當地的飛機、船舶、海工等跨境租賃業務,佔到全國80%以上。

2015年4月21日,天津自貿試驗區成立,擴大開放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圍繞著自貿區建設,如何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努力構築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成為濱海新區近年來對外開放先行先試的重點領域。

其中,“放管服”領域的改革引人關注。天津自貿區先期提出的90項改革任務、175項制度創新舉措基本完成,累計新增市場主體4.5萬戶,是自貿試驗區設立前的2倍,註冊資本超過1.6萬億元,並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企業設立“一照一碼一章一票一備案”、一天辦結。同時,還首創國地稅“綜合一窗”辦稅模式,一次性辦理6大類192項涉稅事項。

在行政審批制度、商事登記制度等領域,相關改革探索進展迅速。

“比如營業執照,在線就可以全部辦理完畢,實時拿到電子版營業執照,和紙質版有同樣法律效力,企業一次也不用跑;如果企業需要紙質版的,只需要跑一次,到政務大廳打印即可。”今年九月,東疆保稅港投資促進局副科長週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在國務院向全國複製推廣的兩批24項自貿區創新經驗中,濱海新區貢獻10項。5月24日,國務院批覆《進一步深化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提出,要深入推進行政審批職能與流程優化,建立更加開放透明的市場準入管理模式。這也被認為,濱海新區,尤其是天津自貿區改善營商環境,將進入“2.0”時代。

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薄文廣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前三年天津自貿區“放管服”改革聚焦推進行政高效化,“證照分離”、“一口辦理”等措施還屬於“放管服”改革的1.0版本。而上述方案所提出的項目管理模式改革和土地利用性質放寬等措施,是改革的2.0版本,其改革的核心理念已經向更深層次的“企業需要什麼樣的服務,政府就提供什麼樣的服務”轉變。

產業結構調整加速

上世紀80年代,作為濱海新區的前身,天津開發區、保稅區先後引進了摩托羅拉、康師傅等企業,形成了“一支機”、“一碗麵”的產業基礎。發展到今天,濱海新區已經形成了電子通信、石油開採、汽車與裝備製造等千億級龍頭產業。

近年來,在外部環境與政策調整的背景下,傳統的重化工業開始進入“瓶頸期”。根據天津統計局數據,1-8月工業投資同比下降23.2%,作為天津重要的工業區,濱海新區的相關數據也不“亮眼”,產業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濱海新區考察時強調,要以濱海新區為龍頭,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集成集約集群發展。

濱海新區區長楊茂榮在作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時,將“轉型升級任務仍然較重,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不夠高,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有待增強”列為了濱海新區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

在發展形勢的倒逼下,濱海新區逐漸從過去以招商引資為主,外企、國企為主的傳統產業園區模式,向注重平臺建設、注重培育和孵化創新企業、注重民營經濟的新型產業模式轉變。

近年來,包括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範園等多個生物醫藥、高端製造和文化創意產業項目落戶濱海新區。其中,如何搭建產業支撐體系,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成為濱海新區各個園區的工作重點。

以國家動漫產業園為例,天津生態城產業園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杜浩為向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園區從2011年建立以來,累計投入8000餘萬元建成面向所有園區企業免費開放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向企業提供動作捕捉、渲染製作、擬音服務等多項專業服務。

園區旗下的國家級文化科技企業孵化器Think Big在孵企業210家,存活210家,成功出孵17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達13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28個,並誕生《大護法》等多部優秀的動漫作品。

截至目前,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註冊企業總數超11萬家,總收入超萬億元。其中,科技企業達到30096家、小巨人企業1527家、高新技術企業1944家,營業收入超百億企業達34家,新型研發機構也有近30家。到2020年,濱海新區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達到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以上

薄文廣認為,如何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真正切實引進和利用北京的科研優勢,是濱海新區當前需要正視的問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人才最為重要,想要留住真正的高科技人才,濱海新區還需要在交通、醫療、教育等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方面進一步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