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

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

1

關於作者

這本書有兩位作者。一位是田濤,他是華為國際諮詢委員會顧問,同時兼任浙江大學睿華創新管理研究所的聯席所長。另一位作者是吳春波,他是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同時也長期擔任華為公司的管理顧問。這兩位作者兼具華為內部人和外部人的視角。以內部人的身份,兩位作者長期擔任華為公司的管理顧問,參與了《華為基本法》制定等重大管理變革。

2

關於本書

《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這本書第一版出版於2012年。由田濤和吳春波兩位華為資深觀察者花了10年時間收集華為內外部資料,經過6年時間創作,終於成書,引發了一場關於華為的大討論。之所以能夠引發這場大討論,一方面是因為這本書寫的內容全面、深刻,另一方面是因為這本書一定程度上揭開了華為的神秘面紗。

第一版出版後,作者和華為高層做了進一步溝通,並獲得一項“特權”,可以與華為中高層管理者就本書的主題深入討論。於是作者又花了1年零7個月的時間,訪談了包括絕大多數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在內的100多位華為人,整理出了近300萬字的記錄稿。

在這些新的資料的基礎上,作者對本書的第一版進行了大規模修訂,在原版基礎上,2015年的新版增刪內容達三分之二以上。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曾說,這本書是他讀過的最全面系統的華為論著。這本書表面上討論的是華為,實際上,引發我們思考的是更深層次的問題:經歷高速發展之後,中國企業能否避免迅速衰落的命運。

3

核心內容

本書思想核心是:以華為為代表的一批中國企業,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企業的經營戰略和管理哲學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華為的經營戰略集中表現為,“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堅持開放創新的業務模式,秉承合作競爭的市場觀念”。華為的管理哲學本質上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體現了“灰度、開放、妥協”的中庸思想和“自我批判、能量耗散”的變革理念。作者認為,在未來的發展中,華為能否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的價值觀,能否通過自我批判,持續進行變革,將決定著華為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倒下的行業巨頭。

一、華為關於“人”的價值觀

我們可以從what、how和why三個層面理解華為“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的價值觀。

先看why,也就是,華為為什麼要以客戶為中心。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企業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顧客”。任正非非常認同德魯克的觀點,他說,“從企業活下去的根本來看,企業要有利潤,但利潤只能從客戶那裡來。華為的生存本身是靠滿足客戶需求,提供客戶所需的產品或服務並獲得合理的回報來支撐;員工是要給工資的,股東是要給回報的,天底下唯一給華為錢的,只有客戶。”

再看how,也就是華為如何以客戶為中心。在華為,有幾個詞彙和以客戶為中心密切相關。一個是“鐵三角”,另一個是“呼喚炮火”。

再看what,也就是華為的以客戶為中心表現在哪裡。這裡只說一個小故事,幾年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曾率領機構投資團隊訪問華為總部,任正非只派了負責研發的常務副總裁接待。羅奇非常失望,任正非則回應稱“他羅奇又不是客戶,我為什麼要見他?如果是客戶的話,最小的我都會見……”

客戶是華為外部的人,員工是華為內部的人。說完以客戶為中心,再說說以奮鬥者為本。

華為沒有對所有員工“一視同仁”,而是把員工分為三類:普通勞動者、奮鬥者和有成效的奮鬥者。華為很清楚,只有給那些有能力的奮鬥者以最大的激勵,企業才能更好地服務客戶。為了讓員工成為奮鬥者,華為曾發生過“集體辭職”事件。時光到了2017年,“集體辭職”事件已經過了10年。為了讓員工保持奮鬥者的本色,華為再次強調奮鬥精神。

華為認為只有把客戶作為中心,把奮鬥者作為根本,企業才會有業務,才會有市場。

二、華為關於“事”的價值觀

1987年44歲的任正非籌集2萬元人民幣,創立了華為。2016年,華為銷售收入達到5200億元。在企業的快速發展中,創新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華為取得這些進步,靠的不是閉門造車,而是開放式創新。它不是關起門來做自我循環創新,而是引進全世界的最先進成果來進行創新。

華為的開放式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創新方面,也表現在管理創新方面。確定了“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的原則。先僵化,說的是在學習西方管理體系的時候,華為做到了“削足適履”。後優化,說的是在學習西方管理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優化。再固化,說的是優化到一定程度後進行標準化,形成下一步持續改進的基礎。

說完華為在業務方面的開放式創新,我們再來看看華為在市場方面的競爭合作。華為高層受錢乘旦教授講座啟發,認為在業務拓展和國際化進程中,要從全局考慮,在贏得戰役和戰爭之間取得平衡。任正非說:“要給雙方都留些餘地,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現在常說的“友商”,也是華為在合作競爭中提出來的。

三、華為關於“中”的哲學思想

華為在經營和管理中走的是東西方文化雙融之路和中庸之道。

從開放角度看,華為秉承的是“開放但不結盟”的原則。2005年,華為把與競爭對手合作提升到公司未來發展戰略的高度。然而,合作不等於結盟。30年來,堅持不和任何行業巨頭建立統一戰線或排他體系。

從妥協的角度看,華為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注重對手的感受,絕不把對手逼到牆角。任正非認為,“華為不是要滅掉誰家的燈塔,華為要豎起自己的燈塔,也要支持愛立信、諾基亞的燈塔永遠不倒,華為不能獨霸天下”。

如果說開放和妥協是華為在競爭和發展中學習到的理念的話,“灰度”幾乎就是任正非原創的思想。作為華為的領導者,任正非十分了解人性。他認為,領導者要有胸懷和氣度,領導的責任就是築堤壩,要明白“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要理解“泥沙俱下,才叫河流”。灰度理論不是說要“沒有原則,和稀泥”,而是在極端情況之間取得平衡。這和中庸思想的“執兩用中”高度一致。

四、華為關於“變”的哲學思想

華為對自我批判的重視,來自於高管層對企業經營和熱力學第二定律關係的理解。

為了把華為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熵”給耗散掉,華為一直在內部提倡自我批判的精神。2008年,任正非在《從泥坑裡爬出來的人就是聖人》一文中指出,華為20多年的經驗證明,自我批判對公司的發展有多麼重要。

在華為,“自我批判”經常被強調,而“變革”就不那麼經常被提起了。華為高層認為,自我批判的成本低,而變革的成本高。自我批判是可以反覆使用的漸進式改進工具,而變革帶來的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往往都很大。


金句

1. 華為管理有四個關鍵字:“人、事、中、變”。

2. 關於人,華為“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

3. 關於事,華為“堅持開放創新的業務模式,秉承合作競爭的市場觀念”。

4. 關於中,華為採用“灰度、開放、妥協”的中庸思想。

5. 關於變,華為堅持“自我批判、能量耗散”的變革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