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下載|2018中國物聯網行業白皮書發佈

近日,星河互聯聯合物聯網智庫共同發佈了《中國物聯網行業白皮書2018》。該報告回顧了2017 年物聯網市場格局、熱點、技術發展及國內外資本動態,並對2018年物聯網行業發展趨勢作了預判。

限時下載|2018中國物聯網行業白皮書發佈


2017年物聯網

市場格局、變化、熱點及技術演進

1.模擬類器件需要長期積累與高投入,創業公司鮮有涉足。數字類器件創業更易白手起家

物聯網核心器件半導體芯片隨著技術變革的加劇,需求與出貨規模正高速增長,行業的格局也正在被新技術衝擊,除大規模出貨的To C硬件芯片以外,在細分長尾領域存在大量芯片創業機會。佔據市場主導地位的仍然是Intel、ARM、Qualcomm、ST 以及TI等為主的傳統巨頭,而國內的海思、樂鑫、君正等新興芯片企業已經初步嶄露頭角,在中低端領域佔據了一定份額的市場。

在計算方面,物聯網MCU(微控制器)正加速向高性能、低功耗、高集成度方向發展,模組企業向終端硬件和解決方案發展,單獨的模組企業很難生存。並且32 位MCU 已經成為主流, 相關開發環境也已經成熟。而且無線通信芯片和MCU 集成在一起已經成為主流。

在傳感器領域, 主流趨勢是更小型化、智能化、低功耗、高集成度、可大批量產及低成本。大型工業企業傳感器由國內外巨頭佔據,在汽車、3C 等產品上的傳感器領域競爭格局逐步由分散向高集中度發展。大批產業整合與併購正在進行。

2.三大運營商展開NB-IoT基礎建設和商用競賽,智能表計、共享領域企業開始啟動NB應用, 同時也集中啟動5G 的試點

中國電信通過與華為合作,且基於其固有基站可快速升級為NB-IoT 基站的優勢,率先完成NB-IoT的部署。2017年5月中旬,中國電信宣佈建成全球首個覆蓋最廣的商用新一代物聯網(NB-IoT)網絡,實現31萬個基站升級。中國移動也展示了NB-IoT 實驗網,並在9月份啟動了14萬座宏基站集採。中國聯通也在混改後,於8月份開啟了NB-IoT試商用網。

由於LoRa在高設備連接密度、高區域集中領域的低成本、低功耗優勢,部分傳統物聯網SI 轉型LoRa解決方案,Zigbee、433持續在特定行業存在發展空間,藍牙、WiFi 芯片廠商展開新一輪成本、性能競爭。LoRa全球聯盟已經有17家中國公司或實驗室加入,其中中興給予了這一技術非常大的支持。而Zigbee、433等通信手段,由於廣泛的支持,越來越多的企業具備自主研發能力,建立自己的通信網絡, 甚至自創協議,多見於智能家居、工業物聯網公司。

5G 的高帶寬、低延時和高穩定的特性,為無人機駕駛、汽車自動駕駛、高清AR/VR的應用真正奠定了基礎。三大運營商分別各自選定了12 個試點城市,在測試階段峰值速率已經達到了4G 網絡的10倍以上。這預示著“雲”與“端”因為傳輸造成的界限將漸漸模糊,“雲”會更接近“本地硬件”的概念,這將為互聯網帶來新的革命。

3.雲平臺是巨頭的戰場,其他PaaS 平臺、通用能力平臺百家爭鳴

互聯網巨頭推出的工業PaaS平臺、操作系統、智能家居平臺均集中於雲服務、中間件、數據處理,電信運營商推出的PaaS 平臺功能仍然以接入管理及一站式網絡適配、後臺處理解決方案為主,這兩類平臺與各行業PaaS平臺是互補。海外主流仍是Amazon AWS、Microsoft Azure、IBM Watson、Google等大型雲服務公司。但由於國家管控的原因,這些巨頭難以順利開拓中國市場。給了國內諸如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華為雲等雲服務巨頭去佔領國內市場的機會。2017年初騰訊雲與三一重工旗下的樹根互聯達成了合作,推出了根雲平臺。騰訊的動作相比阿里雲略晚,後者2009年進入雲計算領域,2016 年中就和徐工機械推出了徐工工業雲。但是樹根互聯的定位是未來成為一個第三方的工業雲服務平臺,淡化三一的影響,這樣能為其贏得更多客戶的信任。

設備管理、業務使能類PaaS平臺企業面臨的是多樣化的細分市場,競爭聚焦在協議對接數量和功能價值、系統穩定性上。一些企業已經在細分市場取得了設備連接數領先,例如工程機械領域的根雲、航空設備領域的航天雲網、智能家電出海領域的Ayla、通用領域的機智雲、智能家居的小米米家等。但市場仍然處於非常早期階段,大型設備廠商推出的PaaS 平臺仍然侷限於內部生態及同類型設備使用,傳統工業網關企業、電子看板企業轉型推出的設備接入及可視化平臺更多面向特定細分領域市場。風電領域和少量火力發電領域由大數據公司、主機廠商共同推動率先開始應用設備維護預測,但大量能源領域、製造業領域企業仍未實現基礎的設備管理。柔性供應鏈、生產流程優化、產品創新、設備預防性維護、能耗管理等應用開發商仍在剛起步階段。

通用能力方面, 以BAT 為代表,少數人工智能科學家領銜的團隊聚焦基礎技術研究,大量人工智能公司基於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算法和行業經驗、數據訓練構建識別類產品;交互領域出現輕量級眼球追蹤技術、腦機接口技術等新興技術企業;VR/AR 硬件未出現規模出貨,新型低成本技術企業出現;受制於驅動控制、運動平衡控制等技術的成熟,人型機器人處於早期研發階段,各行業特種機器人開始小批量供貨。至於無人機,消費級市場已經很難有機會,創業公司紛紛轉向工業應用,尋找細分領域切入。而隨著SLAM 技術的發展,無人機、服務機器人等產品趨於成熟,但應用場景還比較有限。物流企業和第三方企業各自發展AGV ,AGV和各類型機械臂將最先開始規模應用。

4.智慧城市進入新一輪技術迭代和新應用發展,部分行業領域開始出現智能化公司

智慧城市由巨頭互聯網企業、電信行業企業和各地系統集成商共同推動,系統集成商持續碎片化、分散。除了獨角獸企業特斯聯提供了綜合解決方案,在智能表、智慧政務等領域存在大量軟硬件解決方案企業。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滲透,現有網絡向LPWAN網絡更新,智能表向智慧環保、智慧消防、智慧交通調度、智慧停車等方向發展。

智慧醫療因其行業特殊性,沒有激進的創業概念出現,企業都在穩步前進並且取得一定的效果,雖然現在還不能取代醫生,但是已經在2017 年讓人們看到了這種可能性。其中智能輔助診斷更多的集中於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方面,因為診斷的專業性極高,所以各領域的創業公司很少會跨界。另外由於室內定位、電子標籤、無線互聯、雲平臺等技術的發展,醫療資產管理也變得更加智能。

車聯網領域仍然處於發展前期,特別是自動駕駛領域還處於摸索階段,呈現了強強聯合的態勢。互聯網巨頭紛紛與傳統車廠結合,自動駕駛領域不斷出現更低成本的導航、避障技術方案商。

工業物聯網方面,出現各細分行業大數據公司和無人工廠解決方案企業。目前我國的工業企業大部分還處於傳統的電氣化和自動化工業階段,也稱為工業2.0,目前正在向信息化管理的工業階段(即工業3.0)過渡,這包括對於PLC 和電腦的大量應用。而CPS(Cyber-Physical System,信息物理系統)智能化的工業概念(即工業4.0)還需等待一定時間。

智能家居部分智能單品增長迅猛。2017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達到約900億人民幣,相比2016年增長50%。這一數字的背後,並不是來自於傳統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廠商銷售,而是以小米為代表的品牌商推出的包括智能攝像頭、智能插座、智能門鎖在內的各類型智能單品銷售快速增長而驅動。已出現的高銷量智能單品市場,其主要競爭廠商趨於穩定。這一行業本身技術壁壘不高,又處於更新換代的時間,其致勝的決定性因素是對用戶剛性需求的滿足程度,甚至是同樣消費者認知性能下的價格。

可穿戴設備在娛樂方面並未如願迎來爆發,但是在人員看護、健康追蹤領域取得了進展。小米、華為等擁有品牌和渠道資源的廠商領跑市場。

5.2017年物聯網的不同細分市場熱度開始出現分化

因所需技術日趨成熟,帶來的可接受的價格以及智能化的便捷體驗, 使得智能家居正處在一個爆發式增長階段。產品的迭代速度、吸引投資的數量,以及市場增長的速度, 都處於高峰。這一領域帶動了人工智能、語音識別、語義分析、機器視覺、無線通信、雲平臺等等技術的發展。

而NB-IoT雖然雷聲大雨點小,但是其對於應用場景的合理設計,仍然讓我們非常看好。2017 年,由於NB-IoT 其本身合理的應用場景,以及運營商和芯片商的強力推動,加上國家的支持,還有國際標準定稿的多重因素作用下,迅速打開了市場。但是由於其成本較高,以及一些技術特點,能否真正得到市場的認可,尚需時日驗證。

工業4.0 已經是國家近幾年主推的發展戰略。我國工業規模雖然是全球第一併且遙遙領先,但是技術水平仍然是處於工業2.0 向工業3.0 過渡階段。其碎片化的現狀,使得巨頭無法分身佔據每一個領域,而相對其他行業而言, 巨大設備連接體量和連接後的數據價值則吸引了眾多創業者與投資人。

還有一個熱點行業,即車聯網、自動駕駛及相關產業鏈。從百度大會上李彥宏乘坐百度研發的自動駕駛汽車行駛在五環上,到禾賽科技的鉅額融資,都體現了投資人對於自動駕駛的熱情。而Tesla的搭載AutoPilot自動駕駛系統的Model 3的投產更是讓人們對於智能化的車充滿了期待。在整車方面,10月份北汽與百度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全面搭載百度Apollo車聯網產品。而云棲大會上,阿里分別與長安和神龍簽訂了合作協議,將致力於車聯網平臺以及企業社交等領域。

6.2017年是技術融合年,設備互聯通信技術的融合,產生了很多新的產品

隨著前兩年各類新技術的成熟,2017年成為技術融合的一年。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設備互聯通信技術的融合,催生了很多新的產品。人工智能的創新機會主要來自技術範式創新、應用創新和計算資源創新

語音交互:亞馬遜全面更新智能音箱Echo與智能語音助手Alexa,同時國內小米,阿里,京東,喜馬拉雅,Rokid等廠商紛紛推出各自的智能音箱及語音助手服務。語音交互將成為大部分領域交互控制的下一代技術。

低功耗網絡:物聯網進入低功耗時代。無論是LPWAN天生的低功耗,還是蜂窩網後天的改造,例如4G LTE Cat-M1,都為物聯網的低功耗通信做好了準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NB-IoT,運營商與設備製造商聯手推動了NB-IoT實施落地。華為海思具備了NB-IoT芯片的量產能力,結合中國電信在網絡建設方面的大力投入,將使得更多物聯網商用場景成為可能。而同時藍牙5.0標準的發佈,使得無線網絡領域的競爭更加激烈。

邊緣計算:物聯網世界雛形初現,海量的數據已經對傳統的中心式計算體系形成了挑戰。因此在邊緣進行數據篩選就顯得尤為重要。邊緣計算可以認為是一種計算拓撲,其中信息的收集、處理和交付更接近於信息源或者終端。從網狀結構網絡和分佈式數據中心的概念出發,脫胎於最初的數據清洗概念,邊緣計算著眼於保持本地、遠離網絡中心的計算與處理。目標是減少中心負擔,減少不必要的流量,並且實現點對點之間的互聯,以及對複雜的內容和負載進行數據篩選、人工智能推理和實時響應。適合這一功能的芯片和操作系統已經出現。

物聯網安全:物聯網安全收到了更多關注,幾次全球性的安全事故,例如Mirai病毒通過物聯網設備的傳染癱瘓了半個美國的互聯網,讓人們更多的關注到了這一領域。威努特等工控安全企業推出的工控防火牆、工業安全審計產品在能源、菸草等行業得到應用。

消費級芯片:基礎組件成本進一步降低,向可消費品程度發展。例如藍牙芯片已經做到了可以接受一次性使用的程度。

工業物聯網雲平臺:三一重工旗下樹根互聯,以及航天科工集團的航天雲網,分別發佈了各自的新一版雲平臺根雲和INDICS。全國共有各類型工業物聯網平臺企業50家以上。

7.2017年國家的政策集中在工業4.0,包括智能製造、工控安全,以及新一代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這三大主題

2017年1月,工信部發布的《物聯網“十三五”規劃》,則明確了物聯網產業“十三五”的發展目標: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構建完善標準體系,推動物聯網規模應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等具體任務。

2月,為細化落實《中國製造2025》,著力突破製造業發展的瓶頸和短板,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啟動了“1+X”規劃體系的編制工作。

同樣在2月,交通運輸部印發《推進智慧交通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聚焦基礎設施智能化、生產組織智能化、運輸服務智能化、決策監管智能化,提升交通運輸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根據《行動計劃》,智能化港口建設成為水運智慧發展的重點。

2月25日,工信部召開發佈會,2017年將加快5G等重點頻率的規劃進度,包括提出5G在6GHz以下頻段規劃方案、做好5G技術試驗毫米波段用頻協調。

6月,工信部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全面推進移動物聯網(NB-IoT)建設發展》的通知。通知中提到,全面推進廣覆蓋、大連接、低功耗移動物聯網(NB-IoT)建設,目標到2017年末實現NB-IoT網絡對直轄市、省會城市等主要城市的覆蓋,基站規模達到40萬個。2020年NB-IoT網絡實現對於全國的普遍覆蓋以及深度覆蓋。

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部署構築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2017 年8 月,公安部評估中心根據網信辦和安標委的意見將等級保護在編的5 個基本要求分冊標準進行了合併形成《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一個標準,涵蓋物聯網安全的等保2.0 要求即將出臺。

獲取完整報告請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物流產品網’並回復“物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