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下令斬殺戊戌六君子,為什麼必須要用鈍刀?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初夏,光緒帝為了避免淪為亡國之君的厄運以及擺脫自己傀儡皇帝的地位,決定採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所提出的一些變法措施。6月11日,光緒頒佈了《明定國是詔》,宣佈變法開始。此後,他又陸續頒佈了110道詔令,以推行新政。

《明定國是詔》的主要內容涵蓋了國家經濟、文化、政治、軍事、教育等方方面面。經濟方面主要有:保護農工商業,設立農工商局,鼓勵開墾荒地,提倡私人興辦實業,獎勵新發明、新創造;設立鐵路、公路、礦產總局,大力修築鐵路、公路、開發礦產;設立全國性的郵政局,裁撤驛站;改革財政積弊,實行國家預算......文教方面:廢除科舉制度,革除八股文,改試策論;創辦新式學堂;設立編譯局,翻譯國外新書;允許自由辦報、公眾可以結社、創辦學會;派人出洋留學、遊歷等等。軍事方面則有訓練新式海、陸軍,裁汰舊軍,實行保甲制度......政治方面則有:精簡機構,刪改舊例,裁汰冗員,撤銷閒散重迭的衙門;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舊制,允許其自謀生計,等等。

新政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後黨”之利益,遭到了一切封建頑固勢力以及既得利益集團的的強烈抵制與反對。這些頑固派大多是滿蒙親貴,幾乎把持著從朝廷到地方的所有實權。慈禧根本就沒把光緒這個傀儡皇帝放在眼裡。因此,光緒發出的一道道變法詔書,大都成了一紙空文,頑固派們還暗中抓緊部署力量,磨刀霍霍,準備發動政變。

慈禧強迫光緒下令免去“帝師”翁同龢的軍機大臣等一切職務,並驅逐回籍,監視居住,斬斷了光緒的左膀右臂,藉以孤立光緒。

她還強逼光緒任命其心腹死黨榮祿為直隸總督。不久,榮祿便將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調至天津陳家溝以及北京外圍之長辛店等地,以監視並威懾“帝黨”。 與此同時,慈禧又派遣親信加緊調兵遣將,把對京城內外和頤和園的警衛權統統握在手中。

9月21日,待一切都準備完畢,慈禧對光緒以及維新派們突然發起了致命一擊。當日清晨,慈禧先控制住光緒,再以他的名義下詔宣稱皇帝患病,由自己臨朝聽政。不久,光緒帝被押往瀛臺軟禁起來,成了不披枷帶鎖的“帝囚” 。

緊接著,慈禧又下令廢除新政,捕殺維新變法分子。至此,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因此次變法從頭至尾剛好103天 ,所以又稱“百日維新”。

慈禧發密旨抓捕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楊深秀、康廣仁等維新派人士。康有為、梁啟超在英國、日本使館人員的掩護下僥倖逃出生天,譚嗣同等“六君子”則被逮捕。慈禧太后得知譚嗣同等人被緝拿歸案後,特下諭令軍機大臣會同刑部嚴加審訊。

史載,開審的當天,兵部掌印給事中高燮和監察御史黃桂鋆推波助瀾,聯名上摺奏請慈禧儘早將欽犯處決。慈禧太后見奏後立即招見刑部尚書趙舒翹,趙一向痛恨變法,他對慈禧說:“對此輩無君無父之禽獸,殺無赦,亦無須審問”。此言說到了慈禧心坎裡,她兩眼放光,頷首稱是,於是降旨3天后先將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康廣仁、楊深秀六人處斬。

據說,康有為等人曾經策劃“圍園殺後”行動,想一舉誅殺在頤和園裡居停的慈禧太后,可惜功虧一簣。慈禧因之對維新派恨之入骨。為洩憤,慈禧下令用鈍刀處死“六君子” 。原來,清朝處決犯人時用刀是有區別的,處決普通人犯時用快刀,而處決犯罪官員時則用鈍刀。所謂鈍刀,就是一把沒有開過刃的刀形大鐵片。慈禧認為,譚嗣同、劉光第、楊銳等人大都是朝廷命官,卻擅改祖宗之法,還謀逆反叛,必須罪加一等,因此她特意叮囑監斬官剛毅必須用沒開過刃的“大將軍刀”連砍帶鋸,將這些大膽忤逆之輩慢慢折磨死,目的就是要讓他們死的比平常犯人用時更長,更痛苦,同時嚇阻一切膽敢圖謀不軌者。由此可見,慈禧對維新派簡直是恨入骨髓。

關於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在獄中的真實情形,因無史料確切記載,今人已不是十分清楚。但晚清時人黃浚在其私家筆記《花隨人聖庵摭憶》中根據看守六君子的老獄卒口述,對六人在獄中的最後情形有所反映。 據說譚嗣同在獄中意氣自若,整天繞行室內,撿地下的煤屑在牆上寫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林旭靜若處子,在獄中神態自若,經常微笑;康廣仁(康有為之弟)則終日哀嚎痛哭,以頭撞牆,失聲道:“天哪,哥子犯事竟要兄弟來承當”。行刑之日,劉光第大罵道:“未提審、未定罪即殺頭耶?何昏聵乃爾” !這些敘述為後人瞭解這段悲壯史事又增添了幾分現場真實感。

行刑日,六君子被押上囚車,去菜市口問斬。譚嗣同慷慨激昂的對圍觀人群疾呼道:“為救國而流血,願從嗣同始” !當劊子手舉起鈍刀時,譚神色不變,高呼道:“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在場的民眾見六君子為維新大業慷慨赴死,均感念不已,稱其為“就義六君子”。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戊戌變法運動就這樣被慈禧殘酷扼殺了。戊戌變法之慘敗,維新六君子之慘死,說明在慈禧統治下的腐朽沒落的清王朝拒絕與時俱進,哪怕是進行一點點微弱的改良也是不大可能的,它只能不可救藥的墮入萬劫不復的死亡深淵。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戊戌六君子被斬殺時,第一個被斬的是楊深秀,劊子手用的就是沒有開刃的刀具,劊子手一般很少用到這樣的鈍刀,因為不知道掌握的力度,最後一刀下去的時候,只見鮮血直往外冒,但意外的是楊深秀並沒有身首異處。

(午門刑場)

緊接著劊子手使用全身力氣,一刀下去,竟然還沒有斷,如此反覆多次,楊深秀才被斬斷,其場面實在令人作嘔,要知道在前幾刀看下去的時候,楊深秀並未斷氣。

這其中究竟因何緣由?慈禧太后要這樣斬殺戊戌六君子?

1898年,一心想要讓清朝變得強大的光緒皇帝,在康有為等人的不斷鼓動下,開始決定學習西方國家,使用變法維新來改變國家的現狀。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慈禧太后並沒有太多的干涉,有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意思,但是維新派等人的改革維新並不成熟,有些過於激進,最主要的是,康有為等人竟然想要聯合袁世凱,發動軍事政變,企圖刺殺慈禧太后,袁世凱本就是慈禧太后的人,自然要去告密,之後光緒被囚禁,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

(康有為)

戊戌變法最終失敗。

倒黴的是譚嗣同等6人被抓獲,決定秋後問斬,對於清朝斬首規矩,如果是斬百姓就用鋒利的刀、斬當朝官員則用鈍刀,據說官職越高,採用的刀就越鈍。

對於戊戌六君子,慈禧可以說是咬牙切齒,恨不得大卸八塊,所以最後慈禧太后決定用最鈍的刀具,就叫“大將軍”,從名字上來看,應該是斬殺大官員的,是清朝歷史上最鈍的刀。

慈禧太后之所以用這個刀,就是認為戊戌六君子屬於官吏,並且犯下了謀逆造反的罪,要罪加一等,按最高規格斬首。

所以慈禧太后將戊戌六君子全部拉到午門斬首示眾,有人說為什麼不是菜市口,因為菜市口斬殺的大多是百姓,午門是斬首官員的地方。

之後也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段,從楊深秀之後,劊子手一個個斬,直到第五個是譚嗣同的時候,劊子手看見他沒有絲毫的膽怯,巍然不動,按理說前面砍了4個了,多少回有些膽怯。

可能是因為劊子手沒有力氣了,據說譚嗣同被砍了28刀,最後才被斬首,譚嗣同還留下了膾炙人口的絕命詩

(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直到死前的最後一刻還喊出了“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快哉,快哉快哉!”


羽評郡主


大將軍!對,當年慈禧斬殺戊戌六君子,用的就是這把被稱為“大將軍”的刑具(具體請見下圖)。在斬殺戊戌六君子前,這把刀已經被封存很多年了,所以,它不僅鈍,甚至還帶點鏽。但恰是這樣的刀,最符合慈禧的要求。
大將軍

古代行刑,非常講究,但拿“殺頭”一項來說,刀具就有無數種。清代最出名的,除了大將軍還有一個五件套,名字分別叫大爺二爺三爺四爺和五爺。根據名稱不同材質也不一樣,斬的對象也不一樣。比如,大爺就專門只斬官員。
圖為大爺二爺三爺四爺五爺

為什麼同樣是砍頭,刑具還不一樣呢?一來是古代等級制度森嚴,所以根據身份不同,行刑的時候也會有明顯差異。二來,是犯人雖都是死刑,但所犯罪孽還是不同,所以行刑時又會依據罪孽程度,選擇刀口(快刀、鈍刀)。

在中國古代行刑時,越是老百姓越用快刀斬,因為大家覺得老百姓犯罪不過就是殺人、強姦等,一刀斬了就完事了。而位置越高的大臣、越大的貪官,或者叛變的大臣,對國家造成的傷害就越大,就用越鈍的刀斬,因為統治者最恨這種人。

再來看慈禧太后,在她眼裡,戊戌六君子無疑是最痛恨的存在了。而且,依據律法,他們犯的是“謀反罪”,這個罪名如果有等級,想都不用想,絕對能排到金字塔頂尖。

戊戌六君子



加上,處決戊戌六君子之餘,慈禧還想達到警告光緒還有其他革命者的目的。所以,為了達到最佳“警示”效果,慈禧直接下令祭出了這把很多年都沒用的大將軍刀,這大將軍刀天生夠“鈍”,鈍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它根本沒有刀刃,差不多就是一塊鐵,跟鋸子似的。另外,這把刀還曾“吃過”無數囚犯的人頭,加上多年未被啟用,對於死刑犯而言,它無疑是“嗜血狂魔”一般的存在。

說了這麼多,那麼這把鈍刀砍人到底什麼效果呢?請看現場報道: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六君子被執行死刑。

行刑時的情形被欲劫法場的譚嗣同兄弟,看了個正著。那天,他帶著16位兄弟守在在法場周邊,準備伺機劫法場。結果因為戒備等原因,劫法場的他們只得眼睜睜看著兄弟譚嗣同等殘忍被砍殺。在描述當時情景時他是這樣說的--

“我站在王麻子的屋頂上,那裡黑壓壓擠滿了看熱鬧的人,臉上都露出非常悽慘的顏色。頭一 刀殺康廣仁,輪到第五刀,天哪! 才輪到我們譚先生的頭上。


前清殺官員的刀和殺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鈍。那天用的刀叫【大將軍】,一刀飛去,鮮血汩汩然冒出,腦袋還裝在頸脖上哩。這不叫砍頭,叫鋸頭,鋸頭比砍頭的痛苦要添上幾十百倍的。 而對這痛入骨髓的慘痛,譚嗣同面不改色……

而根據當時現場其他目擊者的證實,給譚嗣同行刑時,由於一直砍不下來,劊子手只得把他壓在地上按著用刀狂砍,才終於使他身首分離。其死狀之慘可以想見,而當時的老百姓竟還在現場拍手稱快,儼然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

可以肯定的是,在現場,譚嗣同雖然表現得英烈鐵骨,但並未在現場吟詩。那句:“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實是押赴刑場時譚嗣同喊出來的!

這次行刑,戊戌六君子中每個人都差不多被砍了一二十刀,才把腦袋給砍下來。其死狀之慘烈,真真難以形容。可以說,這把大將軍刀,完全達到了慈禧預想的效果。

今天,關於戊戌六君子的死到底值不值,一直存在廣泛爭議,但我覺得,不管怎麼樣,六君子確實是非常英勇,為了中國的進步血灑菜市口,這種行為值得我們紀念!


記者李滿


慈禧下令用鈍刀斬首戊戌六君子,特別是用最鈍的將軍刀去斬殺譚嗣同,原因就是她實在是太恨這幾個人了,用鈍刀方才能出了這一口氣。用鈍刀斬首,無法一刀斃命,往往在死之前還要遭許多罪,場面也極其血腥可怖。但是當天圍觀的百姓們卻是連聲叫好,特別是劊子手拿出大將軍之時全場一陣歡呼,六君子悲壯至斯,可悲可嘆。

清朝判以極刑之時,是根據罪犯的身份來選擇斬頭刀的。一般的平民百姓都是用的最鋒利的刀,如果家屬再塞點錢給劊子手,一般能夠一刀斃命,不用受太多的苦。而越是高官越是會用鈍的刀,權力越大危害也就越大。畢竟高官享受著國家的俸祿,如果對皇帝不忠或者貪贓枉法,也算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用鈍刀有一種警示之意,也是對百姓的一種交代。

人之將死別的都是浮雲了,唯一在乎的無非是死的痛快點,這是人性,除了疼別的又有何懼?所以對戊戌六君子用鈍刀其實是出於慈禧個人的一種報復心理。在當時的百姓心中,發動戊戌變法先進人物都是謀逆的國賊。戊戌六君子在押送到刑場之時,受到了沿路百姓的辱罵,人們將垃圾扔到他們身上以洩憤恨。

因為康有為和梁啟超已經逃走,慈禧將所有的憎惡全都扣在譚嗣同一人頭上。譚嗣同是第五個行刑的,慈禧有意讓他看到其他人被鈍刀一刀一刀折磨,在十幾刀之後才能最終砍下首級。她以為譚嗣同為面露懼色,甚至痛苦悔恨,以讓百姓們看到這些所謂的新政執行者是多麼地狼狽無用。

當年紀最小的楊銳被砍下首級之後,年紀最大的劉光第在眾人的歡呼之中將他的頭捧了起來,他十分小心的擦去楊銳臉上的血跡,重新將頭顱放歸脖子之上,對其深拜一禮。譚嗣同面對同伴的死亡和無知百姓們一聲聲的歡呼雀躍,卻沒有一點膽怯,十分淡定地吟唱著: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出身在官宦人家,他的父親是晚清要臣,可他從小就不喜歡官場的爾虞我詐,也不願受到禮教的約束。相對於官場,他更向往俠義的江湖生活。變法的一百天讓譚嗣同找到了一直想要尋覓的生的意義,為忠為義,他都覺得死而無憾。

他大步走到已經被獻血染透的木墩前從容就義,他被鈍刀砍了幾十刀後才砍下了首級。有膽小的百姓看了譚嗣同行刑的全過程,終還是十分不忍,嘆息道:這哪是砍人,簡直就是鋸人啊!


木劍溫不勝


一個字,因為恨,慈禧太后對變法派恨得牙根癢癢,所以先是判了戊戌六君子一個凌遲處死,所謂凌遲處死就是千刀萬剮,劊子手會用小刀把人身上的肉割三千多片,目的就是為了讓犯人體會到難以忍受的巨大痛苦,同時也是讓圍觀的人還有廣大民眾心存恐懼,不敢再造次。



光是判了千刀萬剮慈溪太后還覺得不過癮,還特意強調要用鈍刀,這可要了命了,本來用小刀割肉就夠疼的,再用鈍刀子割,那不成了鋸木頭,犯人受刑時的痛苦瞬間翻了幾番,估計慈溪太后想到犯人受刑的痛苦和悽慘,內心才能稍稍感到欣慰,畢竟變法派差點就挾持著光緒帝奪走自己手中的權力,軟禁了自己。



我們都知道,權力鬥爭歷來都是殘酷的,都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我們可以設想,倘若當年光緒帝成功軟禁了慈溪太后,那麼慈溪太后的下場估計也是很慘的,這也就難怪慈溪太后會如此痛恨變法維新人士了,所以才會用萬剮凌遲的方式來對待戊戌六君子了,因為慈溪也是想用這樣的方式來告誡眾人,你們不要蠢蠢欲動,搞三搞四,誰跟老孃過不去,老孃就讓你不得好死。



最後再補充一點,其實凌遲這個刑罰說痛苦也痛苦,說不痛苦也不痛苦,主要看犯人有沒有打點了,如果事先打點了劊子手,讓他行刑的時候先給個痛快,幾刀結果了犯人的性命,那麼往後那三千多刀實際上犯人已經體會不到啥痛苦了,反之,如果犯人沒有打點,或者犯人罪大惡極,引起了民憤,那好多劊子手真能割你幾百幾千刀才讓你死,那這個痛苦可就有得受了。


心靈成長記


這個問題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虐殺是一種極端變態的心理,多見於承受極大壓力而導致的內心極度恐慌患者。

其實我們普通人也會這樣的心理體驗,譬如害怕時會尖聲大叫,壓力大的時候會想砸東西……破壞慾特別強。

和慈禧相比,普通人承受的壓力再大,也沒她老人家大。而面對壓力能發洩的方式,也同樣沒這個老太婆能形式多樣,窮兇惡極。

戊戌變法最大的敗筆,就是隻顧著改革,忽略了對原先既得利益者利益的考慮。

其實慈禧不反對變法,沒有她點頭同意,百日維新連一日都維新不起來。

通過變法讓大清變強,是光緒的心願,又何嘗不是慈禧的心願呢?

所以,斷然說慈禧反對變法,那是不科學的。

慈禧反對的不是變法,而是變法不能把她的利益變沒了,更不能把她的命給變沒了啊!

如果變法變到這種程度,換你是慈禧,你也不會同意維新派把你腦袋給砍了吧?

但譚嗣同居然就真想做這種事了,他半夜揣了把刀就去找袁世凱,逼袁世凱帶兵殺慈禧。

甚至威脅袁世凱說,你要不答應我,我就現在殺了你。

譚嗣同是條頂天立地的漢子,是六君子中最有英雄氣的一個!

但在政治這件事上,未免太幼稚了點。

袁世凱把這事和慈禧一報告,慈禧除了痛下殺手,不會有第二種選擇。

不僅要殺,還要殺的變態一點。

按說凌遲最變態,但慈禧不敢這麼做,因為當時的維新運動,洋大人是支持的,而凌遲這種酷刑,英國人早已經明確提出抗議了,把以慈禧不敢這麼搞。

但她又不想這些人死的那麼輕鬆,於是,出了如此歹毒的一招。

慈禧用鈍刀砍六君子,其實不是孤例。

那些年,慈禧殺人,走的都不是尋常路。

庚子事變後殺趙舒翹,先是吞金,不死;再吞鴉片,還不死;再用麻紙沾水蒙臉,再用繩子勒……前後折騰了兩個時辰。

最後監刑的岑春煊都快撐不住了,求趙舒翹說:

——你就趕緊死吧!

數年後,她殺報人沈藎,更是下令不許用刀,必然是亂棍打死。

偏偏沈藎身體結實,打了個把小時,血肉橫飛都沒死,最後苦苦哀求獄卒:

——求你們拿根繩子勒死我吧!

其實不止慈禧如此,八國聯軍入京殺拳匪時,聯軍司令德國人瓦德西下令:

——不允許槍斃拳匪,必須拿刀砍頭!

這就像慈禧認為六君子的命配不上一把快刀一樣,瓦德西認為拳匪的命配不上一粒子彈。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聯軍殺拳匪照片,基本上都是拉著辮子砍頭的情景。


風談天下


“斬逆賊 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於市中,欽此!”

這慈禧太后的一道旨,監斬官一聲令下,這六人頭顱,在劊子手們手裡拿的一把叫“大將軍刀”的多次重複掄砍下,才費勁的滾落在了地上。

這是歷史上一次頗為“特別”的行刑,用的不是鋒利的快刀,而是號稱清朝最鈍的刀——大將軍刀。被斬這幾人,到底犯了什麼大罪?

△戊戌變法:“戊戌六君子” (畫示)


帝: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百日維新、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珍妃、囚禁瀛臺、隆裕太后

戊戌六君子,為何被斬?

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紛紛在各地開設租界,搶奪資源,使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在這種背景下,掀起了一場變法救國狂潮。

1898年,在清朝光緒帝的支持下,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大臣,發動了著名的“戊戌變法”。

可惜,戊戌變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勢力的大肆封殺,變法僅持續了103天,就被扼殺在搖籃裡。所以,又叫“百日維新”。

結果,光緒帝被囚禁,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斬菜市口……這就回到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菜市口,戊戌六君子,百姓雲集圍觀,九門提督的人馬負責警戒。


為什麼選擇鈍刀?

△清朝 大將軍刀(博物館展示)


後:慈禧太后、榮祿、恭親王奕欣、戊戌政變、袁世凱、垂簾聽政、洋務運動、李鴻章、北洋水師

答:折磨犯人,讓犯人飽受生不如死的滋味,死也不叫犯人死痛快。

清朝處決犯人,頗為講究,殺一般百姓用快刀,殺官員用鈍刀,官越大,罪越大,刀越鈍。而殺戊戌六君子的刀,就是慈禧太后欽定的清朝最出名也是最鈍的大將軍刀,實際上就是沒開刃的鐵片子。慈禧太后認為,戊戌六君子身為官吏,施行謀逆,罪加一等,所以施以“大將軍刀”最痛苦的死法。

據說譚嗣同被行刑時,劊子手掄起大將軍刀,前面數刀砍下去,頭顱仍斜掛在脖子上,鮮血汩汩外冒,掙扎過程極其痛苦。劊子手砍了二十多刀,手都砍累了,頭顱仍和脖子藕斷絲連。最終,只好連砍帶鉅,足足砍了28刀,才費勁的將頭顱砍下來。

為什麼選擇菜市口?

△慈禧太后 掌權(劇照)

國:李蓮英、翁同龢、同治帝、咸豐帝、清朝歷史、葉赫那拉家族、辛酉政變、庚子國變

答:清朝處決犯人,講究選址。處斬庶民、身份卑賤者等,一般在菜市口;處斬權貴、高官等,一般在午門。

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不同,因為被慈禧太后定性為謀逆,謀逆屬於頭等大罪,加上帶頭的康有為、梁啟超逃跑了,所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成了首犯。

之所以選擇在菜市口當眾處斬,一是殺雞儆猴,當眾震懾;二是出於慈禧太后對維新黨人的深切痛恨。(由於康有為曾企圖拉攏袁世凱,計劃“圍園殺後”,即兵圍頤和園,誅殺慈禧太后。)





據說,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雖忍受極刑,卻仰天大笑,留下了一首絕命詩,其中兩句最為出名: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並向圍觀百姓大聲喊道: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峰子奇觀


因為是慈禧故意的,慈禧就是不想讓這些人死的痛快,所以才會有用鈍刀去斬首的事情,鈍刀是什麼樣子的刀呢?就是那種一點的都鋒利的刀,一般斬首的時候都是用鋒利而且大的刀,目的就是一刀下去直接身首分離,痛痛快快的死。而用鈍刀的話受刑者是很痛苦的,因為可能幾刀下去還沒有死,那種皮開肉綻的感覺很多人看了估計想吐。



在斬首這六個人的時候都是一個劊子手行刑的,開始幾個劊子手也有力氣,幾刀之後就斃命了,沒有特別的痛苦,到了後面劊子手也累了,畢竟不是特別鋒利的刀,斬起來也是很費勁的事情,而在後面斬首的譚嗣同據說斬了28刀才身首異處,想想這個真的覺得自己的脖子都涼涼的,這根本就是活活痛死的。



那麼為什麼慈禧這麼恨這些人呢?這還要從當年的戊戌變法說起,當年在康有為等人的主持之下開始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通過變法來改變國家的前途,但是你改革也好,傳播思想也罷,千不該萬不該和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發生衝突,發生衝突之後的慈祥自然是選擇保護自己的權利和利益的,所以產生衝突的結果就是慈禧發動了著名的戊戌政變。



光緒帝被囚禁,變法為首的康有為、梁啟超逃亡了法國和日本,而剩下的沒走的就是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了,所以慈禧當然是有恨洩恨,拿這六個人開涮,最後這幾個人就被慈禧下令用鈍刀斬首,原本是為了國家前途考慮的有志青年,在行刑的時候無知的百姓居然也是拍手叫好,總結一句話那個時代並不缺少有志青年,反而缺少生根發芽的"土壤"。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據說每次菜市口殺人,老百姓們都要奔走相告,去觀賞腦袋落地,血濺七尺的大戲。

要是碰見鈍刀或者更為藝術寫意的凌遲,必須搬個小凳等到曲終才人散。

慈禧這個老女人說過一句話:誰讓我難受一時,我讓他難受一世。

戊戌六君子變法,可是奔著革慈禧太后項上人頭這個終極目標去的。

可惜時極不成熟,反到成了袁世凱的投名狀。

慈禧也是讓嚇著了,按其脾性沒用人彘 、凌遲等傳統頂級工藝大招,鈍刀殺人算是有負盛名了。

老女人只是最終沒想到自己還沒變成乾屍,陰宅便被孫殿英給掘墓了!

老女人想乍屍跳跳跳也不可能了,只能說是報應到了!!


冷眼旁觀醬油客甲


1898年9月28日,維新人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在北京菜市口被處斬,史稱"戊戌六君子"。根據野史別籍的記載,行刑用刀是久聞大名的“大將軍刀”。乍一聽,刀名威猛剛勁,實則刃鈍刀重,非刀中上品,不利格鬥,僅限宣威洩憤,以儆效尤的行刑刀具。一般死於此刀之下的鬼不多,僅限於砍斫悖逆篡朝之臣。可嘆六君子中的部份人,臨刑時苦恐交加、涕泗橫流,惟譚嗣同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臨終之遺言,振聾發聵、上幹天宇、縱橫神州、橫邁百年。

可惜觀刑百姓若魂遊太虛、無動於衷,反拋些菜葉、唾沫以哂臨刑之六君子。國民這種不理國是、得過且過的心態,恰是晚清國政昏庸聵道、國破民頹的真實寫照。“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變法成了旦夕急需的改良孤策。說實在的,事後,由於歷史上各種政治勢力對“戊戌變法”的橫加塗飾,“戊戌變法”卻生生地演變成為“六君子”和“康黨”們的變法。慈禧倒成了阻礙維新變法的頑固派勢力。下面就粗略地分析一下,在“戊戌變法”之中,慈禧的所做所為,以及小編所認知的,老妖婆在此事件中的歷史作用。以圖拋磚引玉。



慈禧是晚清賣國輸城的首惡,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這也是討論慈禧在該歷史事件中所起作用的前提。離開這一點,就失去了歷史評價的客觀性,也有為慈禧塗脂抺粉之嫌。更是傷害我大漢民族感情和動搖國民認知的不智之舉。但歷史的邏輯需要挖掘,歷史的評價也必須要客觀,不能以感覺、好惡來評價歷史人物,更應以無慾淡定、不橫加凃飾,來因應歷史的底層邏輯、回眸那段逝去的歲月!

以中國皇權獨栽制的結構,被“圈禁”的光緒帝從未真正掌控過皇權,坐鎮權力蜘蛛網中心的,還是慈禧老蜘蛛。以歷經兩千年的皇權之成熟設計,103天的“戊戌變法”沒被慈禧所察覺,或察覺後無力打擊,那是騙人的鬼話!滿清權貴雖說無力抵抗洋槍洋炮,滅你個維新派的書生、叛臣,卻是分分秒鐘、須頃電閃之間的事。所以,人雖退居、權力卻沒退居二線的老妖婆,必定是“戊戌變法”背後的最初支持者和決策者。這是沉沒在歲月冰山之下,必然的歷史邏輯和自洽合理性。否則,便是視皇權政冶建構為無物的不智和天真,也是亂彈中國數千年來“精英冶國”精巧絕綸政冶智商的愚蠢和偏執。大略的一句話就是,如果說國人在世界民眾中智商當屬上流之列的話(這個毫無疑問),而皇權卻足足統冶了無數聰慧國人長達數千年之久。所以,說慈禧在戊戌變法中一無所知,那不是在說慈禧很蠢,只能在說明,說這話的人對兇險的政治很無知。

從1895年全國上下民眾、對甲午之戰敗而辱訂《馬關條約》的迅猛反應來看,以康有為引領梁啟超等”康黨”為核心,數千名舉人的聯名投書朝庭的“公車上書”為標誌,算是中國政治生態中最重要的階層——士紳階層,痛哭流涕、群情激憤,盼求改良政制、培植國力的最早的“上訪”之舉了。這個上書雖被清廷所拒絕,但康有為及”康黨”諸人並沒因此而遭受斥貶,這說明上層的態度僅僅是未予首肯而已,並非是對變法持反對或剿滅的態度。這說明了滿清權貴在猶豫!





以累積數千年的封建制度,清廷對變法所持的拒絕態度,只是一種皇權長期運行後,制度的慣性表現,是習慣了惟我獨尊的舊制度在改良主張面前,一種對變法的期盼和害怕交積而成的猶豫和權衡;同時也說明了滿清權貴,特別是慈禧一黨,並非是完全的守舊和循陋。否則,這些上書之人當初就死了。這個,在強大的皇權鐵壁之前,碰得稀碎的,當然只能是這些舉人。這種事在晚清之前,又不是沒幹過。當然後黨權貴維新的終極目標,並非是奉以高大上品的”解放民眾”之初心,而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統治利益。說到後黨,李鴻章算是個核心人物了。是很多賣國輸城條約簽訂的執行者,就是這位後黨重臣。當初在維新派核心組織的“強學會”成立伊始,卻出白銀2千兩充資以示仰慕。足見慈禧“後黨”對維新並不反感,甚至還是有點兒感興趣的。整個“後黨集團”核心人群的政冶素養和執政敏感度可定為優秀,因為儘管腐朽的無可救藥,但卻對新事物還有著不天然和無腦的拒絕的敏銳的政治素質!是不是事實,請看下文對史料的拆解。

先看六君子中的楊銳,其人本是首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張之洞的幕僚,更是兩廣總督、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的肱股。如果沒有得到張之洞,或許是更高層面的首肯,楊銳會加入維新派的組織,而自毀性命麼(當然,最後楊銳也死了,那是另一回事)?這分明是“後黨集團”對維新公司的先行注資和預想控股。再看史書,其載楊銳常與康有為在維新變法上意見不合,互有攻訐,曾聲稱要對新法“稍加裁抑”,同時他又混至維新派核心“強學會”的要員,對維新政見的推廣有藏否的掣肘之力。另一君子楊深秀也是張之洞的人,這些人分明代表了官方參與維新的一個隱晦的信號。說明了慈禧一黨中的先見前瞻之員,只是限於統治階層之隔,不好意思直接赤膊上陣而已。而且,如若維新大成,則皆大歡喜,如若不成,還可讓維新派為“亂國篡朝”去背個大大的“黑禍”。這老孃們的政冶手腕著實厲害的很,一出手便進退自如。坐收一場決定國運的改良紅利不說,光緒所代表的維新派如搞不掂國政維新,便立陷凶多吉少,前路渺茫之途。事實也正是如此,事後,光緒皇帝背鍋被圈禁,維新派則被大刀伺候。


那麼,變法既然是慈禧後黨、滿清權貴扭扭捏捏的意願和政治花招,那為什麼慈禧還將六君子,棄市菜市口呢?說來說去,“戊戌變法”,不過是慈禧為提振國力、維護滿清統冶的工具而已。”康黨”和“六君子”,不過是慈禧治國棋盤中的一枚棋子,如果維新派僅是為提振國力,卻維護不了滿清權貴統冶的話,那麼,這個提振國力的維新變法,就不僅與慈禧無關,而且還有害於權貴的統冶,自然會滅了你。

變法所涉及的開放言路、裁撤冗官、君民合治、滿漢平等、制訂憲法、新開國會、改廟為學、鼓勵私企、留學習洋、增設新軍,及至到了密謀借力袁世凱的新軍“圍園弒後”的高潮,慈禧終於懸崖勒馬般地下了剿殺”康黨”的命令。康有為、梁啟超見勢不好避禍急去、光緒帝被裭權圈禁、六君子被急速收監彈壓,馬上來了個“不審而誅”。最後,搞得連實力派人物張之洞,去營救“六君子”中自己人的機會也來不及給了。


反觀地方實力派的李鴻章、張之洞等漢人重臣,既搞了“洋務運動”的維新,又搞了看似叛逆的“東南互保”,卻一點事也沒有,反屢受慈禧的嘉獎。特別是張之洞,六君子中有2個是他的人,還出資5千兩白銀,充話費給事後定性為逆黨的“強學會”,不也是照樣當他的封疆大吏麼。表面上看,好象是慈禧老妖婆怕漢臣、不怕書生,柿子專揀軟的捏。實質上,卻是洋務派重臣們所行的維新之舉,行事謹慎、眼光老道、進退適度、從不敢突破滿清後黨維持統治的底線。這才是沒有和維新派一同殉葬的本質原因。

說到底,慈禧作為一個成熟的政冶家,維新也好、維舊也好,只要能維護滿清的統冶利益,提振國力的維新變法,她憑什麼不支持你?如果變法是“圍園弒後”、剝奪滿清權貴的權力,你就是提振天力,她又憑什麼不殺你呢?何況,這幫書生小吏空有報國之志、而無效國之技、政冶感覺遲鈍幼稚、行事急於求成,未經嚴格培訓,一上崗就玩起國運予奪的大票。


103天,頒詔1百+,一天一詔。施政如此兒戲荒唐,除了有著一腔熱血報國之志,維新派還有什麼值得讚賞的政治先見和技巧麼?在看似措施涉及洋洋大千的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的紛繁紊亂之舉,卻架不住慈禧老妖婆的猴精眼毒呀。她一眼就看出,令人眼花繚亂的“變法”之後,滿滿隱蕆著“奪權”這二個字,於是她便立即將六君子逮捕、“不審而決“,反手一巴掌,把六君子全給拍牆上了。而且在行刑時,以篡逆謀朝的待遇,施以鈍刀之刑,以儆效尤。她對變法目標和路徑的清晰把握,除了先行國有參股、便於暗控維新之利外,與康有為等人僅有模糊空乏的維新目標,而無有效的實施路徑,所導致亂政的原因不無關係,兩相一比、雲泥立判。

做為實際上的晚清最高統冶者,慈禧注重國家權力生態的平衡和養護,善於從洋人、帝黨、後黨、義和團、太平天國等各種力量中投機取巧、縱橫捭闔。從這個角度來看,慈禧雖是個大壞種,但絕不是個政治上的庸才,而是個極為專業的晚清頂級政壇精英人物。別說是康黨及六君子之流,就是晚清的榮祿、端郡王載漪、李鴻章、張之洞這些頭牌的政冶家,其政冶操盤的能力,也是難望慈禧之項背。



還有一個證明慈禧作為支持變法的幕後決策者的證據是,慈禧利用漢臣的“東南互保”,保住東南財稅之地、又假手洋人,滅了被她慫恿攻擊洋人的義和團,返京後,顧不上喘口氣,便撤簾訓政,不計前嫌,重用袁世凱、張之洞等漢人實力派,繼續運行經慈禧改寫,並植入木馬的新政程序。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其所推行的新政之中,很多都是“戊戌變法”章程中,所提到的措施,不過,都改良成不威脅滿清統冶的維新之措了。從某種角度上說,她把”戊戌變法”和”戊戌六君子”分得很清楚,六君子借變法謀逆篡權該死,變法維新、提振國力、利於統冶當予續行推廣。這老孃們玩政冶、樹維新搞得很溜,實在是一點兒也不頑固、殺伐決斷加從善如流的賣國賊、大壞蛋啊。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