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協創始人之一“遭遇冷眼”,楊再春書法為何風光不再?你怎麼看?

用戶64325649


楊再春的書法曾經確實風靡一時,尤其是九十年代的時候,他的字帖、光盤很受書法愛著愛者歡迎,我是2004年開始學習的書法,當時課堂上還使用了楊再春的光盤作為教學材料,我還依然記得他講的內容,講的是書法書寫中容易出現的毛病,比如“鼠尾”、“蜂腰”等等,光盤好像叫《書法病院》。

他們這一批老書法家其實還有劉炳森、啟功先生等等,都曾經非常的火熱,他們首創書協、舉辦比賽、策劃展覽,和那個時代一樣,充滿著激情和夢想,幾十年過去了,書協成熟了、社會進步了、經濟也發展了,但是他們漸漸的離我們遠去了,提到他們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不管書法水平如何,那一代人的創業的激情和信念真的是值得我們讚歎的。


之所以大家不再提起這些老書法家,我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

1、首先我覺得這個和整個社會的審美取向有關係,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現在書法愛好者的審美取向也發生著改變,好新、獵奇、追求變化是當今的書法愛好者常掛在嘴邊的。


2、整體書法水平的提高,隨著各種各樣的書法培訓班、書法院、畫院、大學的書法專業的成立,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了書法,書法老師走向職業化、專業化,整體的書法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人們的欣賞品味也發生了變化,加上網絡的興起,知道的書法家也越來越多,瞭解的古代的書法家也很多,書法的審美開始朝多元化方向發展。

3、這些書法家年齡大了,有的已經去世了,參加的社會活動少了,在公眾的曝光率也低了,慢慢也就淡出公眾的視野了。


不二齋


關於這個問題,我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共同參與討論。

說起楊再春,喜愛書法的朋友大概不會陌生,因為楊再春是中書協的創始人之一,而且他本人的書法還是比較受歡迎的,甚至可以說是風靡一時。但是,為什麼說楊再春書法風光不在?我想這裡面還是有原因的,我們就來一一分析一下。

1.“墨人”書法家

看過楊再春以前的書法視頻的,想必都會對他印象深刻,他講課時面帶笑容,看上去很和藹,親切。楊再春身材魁梧,皮膚黝黑,又整天與筆墨為伴,所以“墨人”就成為了他的筆名,由此看來,書法家的一些故事總是那麼有趣。

2.“楊氏”書法曾風靡一時

楊再春也是較早的在中央電視臺開辦書法講座的書法家,而且他也是享有特殊津貼的書法專家,行家評論他的書法是:其書法“凝重中有飛動,莊嚴中寓活潑”,“重筆如山石墜地,輕盈如燕子點水”。這可以說是很高的評價了,楊再春對漢隸,魏碑,二王行草都有研究,而他最著名的也就是他的草書,看他寫得草書,一氣呵成,酣暢淋漓,那種感覺,彷彿就讓你徜徉在書法的海洋裡。楊再春的書法,普遍用墨比較重,其實用墨也是一個書家的特點,有些書家就喜歡用濃墨,筆筆送到,而有的書法家就喜歡用淡墨,喜歡出現飛白的效果,使整篇書法看上去瘦硬勁挺。這都可以表現出書家的個人風格和書法特點。



3.書法講座也引起很多爭議

我也看過很多楊再春講解書法的視頻,在他的書法視頻裡內容很多,講到了很多東西,包括了很多書法家的字體,但是我看到在有一次的書法講座裡,楊再春講到了歐體,並且做了示範,我看下方的評論,幾乎沒有一個說好的,看他講解的歐體,確實沒有歐體的面目,反而多了一些他自己學習的漢隸,魏碑的味道,雖然說,歐陽詢的《九成宮》是有一些隸書的筆意,但是幾乎看不出,只是有一點筆意在裡面,整個字體還是規矩的楷書,整個書體還是楷書的章法佈局和結構。從這裡看來,我得一個書家雖然要廣泛涉獵,但是能夠精通一兩種書體就很不錯了,因為中國書法史上,每一種字體都是一座高山,一片大海。想要吃透是沒那麼容易的。因為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書家自身擅長哪種書體的問題,比如說楊再春,他可能擅長的就是魏碑,行草書一類,如果遇到像歐楷這一類純正的楷書,恐怕效果就不那麼好了。



3.楊再春書法為何風光不再?

年紀大一點的書法愛好者可能知道,楊再春在八九十年代的書法盛名。他在潛心研究書法的同時,還熱心書法教育事業,主編了很多書法教育論著,他身體力行地傳播著書法文化,培養著書法人才,在1976年,他就和範曾,劉炳森,蘇士澍一起創立了“北京書學研究會”,這就是中書協的前身了。

並且楊再春積極倡導“筆墨當隨時代”。至於為什麼說,楊再春的書法風光不在了呢?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正常的問題,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他的書法已經留在那裡了,只是隨著人的年老,不再進行一些活動,也就自然沒有多少人去關注了,尤其是在現在的網絡時代,只有在網絡上頻頻出現的才會被記住,就像如今這麼紅火的“田楷”,假如沒有了網絡,又會有幾人知道呢?還有曾經的“硬筆書法第一人”,隨著龐中華近幾年的淡出,他的書法又讓多少人提起了呢?



然而,這也不是“身謝道衰”,這是一個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過程,在這些老一輩書法家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後,又會有一批年青的書法家出現,因為中國的書法是會延續不斷的,只要有這個前提在,老一輩書家的“風光不再”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對此,你的觀點是什麼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讀文史!


鐵匠論書畫


我認為楊再春的書法是太講究太完美了些,所以才風光不再。

太講究好不好?也許好,也許不好,技術的東西越講究越好,但藝術的東西太講究了就不太好。因為藝術是要抒發自己情感的,這種情感的書法甚至要隨心所欲,任性而為,不能太講究,不能太規矩。楊再春的書法就是太講究太規矩,你看他的作品每一筆都寫的很對,該放在哪就放在哪兒,從筆法、字法、章法上都很難找出多少毛病。

有人會說,沒有毛病還不好嗎?嘿,沒毛病還真是未必好。藝術是個很奇怪的東西,我們看天下第一行書和第二行書這兩篇東西吧。一個是王羲之的《蘭亭序》,他是在喝得有點醉的時候為一個雅聚文集寫的序,其中有幾個字顯然是寫錯打了墨團。這篇東西完美嗎?講究嗎?顯然是不完美也是不講究的。然而就是這不完美,不講究的東西成了天下第一 ,這是藝術,這才叫藝術。顏真卿的《傺侄文稿》就更不用說了,滿篇有很多地方都是隨心所欲的東西,到處都修正圈改重寫的痕跡。可偏偏他就成了天下第二行書。沒有辦法,歷史公認他就是寫的好,因為從這篇東西里面能看到他心裡的東西,是深入骨髓靈魂深處的表現,而這才是真正的藝術。


我們欣賞楊再春的書法,看不到他突出個人性情,只能說他的這個字寫得好看寫得規矩。但藝術僅是規矩,僅是看著好不行。它需要表現更深層的東西,表現人類靈魂深處的東西。規矩的完美的東西用沒有感情的機器去弄就行了,用不著人去搞。

現在“二田”的楷書也是,為什麼在多數人叫好的同時,有一部分比較專業的藝術人士會認為不是很好的東西,原因就在於“田楷”不具備表現藝術的真諦深層感染力,只是在技術上達到了比較完美的程度,在藝術層次上還是屬於比較低級別,通俗化大眾化的東西。


龐中華的情況也是一樣。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人們對書法的認識比較粗淺,把書法與寫字等同 ,而龐中華的字是寫得很規矩,也寫得很好看,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出現了這樣好看的字,大家自會認為是好東西受到青睞。但實際上寵的字也是缺乏藝術性。隨著藝術教育的深入,藝術審美的提高,像這種比較淺層次的東西,自然不可能長時間得到人們的關注,而會有更高級的藝術形態來代替。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不管是楊再春還是龐中華,雖然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太喜歡他們的東西了,但是他們在中國書法剛剛興起的階段是起了很重要作用的,對中國書法以後的發展也是有很大貢獻的。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


高培書畫琴


我的第一本字帖是楊再春的。那時,楊再春、江鳥(沈鴻根)丶聶衛平等都是神一般的人,是各領域時代英雄。


再後來,學了一段時間的書法後,回頭再看他的字時,確實覺得還是差了一些。

但這並不影響龐中華、沈鴻根、江鳥們的歷史作用,在那個渴望知識的年代,正是他們的字帖,為千百萬人打開了書法之門。

應該說,在組建中國書協之初,由於人才的不足,一些熱心出力出汗,做了不少工作,我們不能對他們有太多苛求,不能期望他們一個個都是王羲之、顏真卿再世。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對體制內的這些大佬,討論他們的書法作品是否受歡迎?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國家已經為他們背書,給了他們足夠寬廣的舞臺,任其馳騁。真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這還玩不出名堂,只能嘆命運多舛,或者是才疏學淺了。君不見多少大佬早就奔小康了!





彭世軍狂草書法


在很久以前,我也很喜歡楊再春的書法,書店有很多他講章法講技法的書,網上也有視頻,他的很多東西對書法學習尤其是初學者很有啟發和幫助。

我個人認為二田、盧中南、楊再春以及清華美院的卜希暘、臺灣紅人陳忠建等人都是學者型書法教育工作者。他們以書法教學為職業,所以與其稱他們為藝術家還不如稱為老師。由於職業角色,往往他們對傳統碑帖有著很深的學習研究與理解,作品中講究嚴謹的筆法、結體與章法技巧。所以他們的作品贏得了大部分書法練習者尤其是初學者的好感。從某種程度講,他們一直是活躍在書法教育界,而不是書法藝術界。

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他們的教育角色以及其作品中的筆法、結體、章法嚴謹和規範化共性讓很多書法藝術圈子裡的人產生反感和排斥心理,認為他們過於死板,沒有自己的藝術語言與審美訴求。這也就是說他們往往被排斥在書法藝術圈子外,沒有話語權。

可以說,當今書法界分裂成了藝術派與教育派。這兩派各持己見,互不服氣。我認為,中國書法要真想發揚廣大,就應當拋棄門戶之見,相互學習對方的優點。書法既要有規則與法度的一面,也要有藝術的一面,缺一不可,只是多與少的問題。

目前,書法走進校園和蘇主席掌舵書協以來,書壇與教壇的矛盾有了一些緩和的跡象,個別明目張膽的醜書家也被相應處理。至於能否解決問題,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半月軒書法教育


八十年代,楊能在中央電視臺書法講座的海選中脫穎而出,書法功力應勿庸置疑,但楊是實實在在低調寫字的人,其它方面的名氣不彰顯未能給書名加分,且不喜炒作,社會活動少,在浮躁的社會大背景下,不炒作意味著冷門!


先生駕到


名人的書法作品的生命一般與名人的生命一樣,同呼吸共命運,一榮俱榮,一枯俱枯。當一個人官運亨通或是富可敵國時,他的書法作品會被視如珍寶。即使字寫得不怎麼樣,照樣能被棒為榜書,很快被操盤手們收編進

徐徐升起438


主要是臨帖太少,沒有底蘊,想自成一體,卻修養不夠,雖然不能說是江湖體,卻不乏江湖氣,隨著國民整體欣賞水平的提高,自然被時代淘汰


嶗益茗茶


書法最最基本的就是寫字,首先是“寫”,不僅是用手寫,還要用心寫,用腦子寫,用思想去寫;其次產生的東西或玩意是“字”,是作品,它應具備靈魂,體現精神。否則“寫”成了表演,“字”成了鬼畫符,那“書法”就不是東西或玩意了,卻有人在推崇,豈不可悲。更別說如秦檜康生之流,即便“字”再好,因其“品”有差,難免為世人詬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