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怎麼正確的解讀這句詩?

行健文史觀


這是辛棄疾最為柔軟的詩。

梁啟超評價:“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

1 出處

《青玉案 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元夕:陰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元宵節,這夜稱元夕或元夜。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古人約會的情人節。

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2 “那人”

這是個熱鬧的節日。

燈光,像一陣春風吹開了千樹萬樹的繁花,奼紫嫣紅。

焰火,像滿天星斗被風吹落,紛亂如雨。

佳人,華美的車馬載著盛裝華服的女子,歡聲笑語,儀態萬千,暗香飄忽。

歡歌入樂,彩燈起舞,月光流轉,流光溢彩,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然而,

這只是個鋪墊,詞人之意不在此。

很喜歡“驀然回首”,彷彿命中註定,心意相通。

踏遍紅塵,疲累倦極,轉個身,不偏不倚,恰好遇見,驚喜而欣慰。

很喜歡“那人”,世間獨一無二,閱盡滄桑,偏就是你。

不在華燈盛放之中,不在歌舞昇平之場,卻獨自站在那遠離喧囂,鉛華散盡的燈火零落稀疏的角落。

不隨波逐流,不追慕榮華,甘於寂寞,寧靜淡泊,不食煙火,遺世而獨立。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詩經 鄭風》)

3 境界

王國維將這四句比作“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所必須的最高境界。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孤獨與迷惘。

“衣帶漸寬終不悔”,是追尋與奮鬥。

“驀然回首”,便是努力之後的豁然開朗,水到渠成。

若形容愛情,唯這一句最佳。

那一定是心意相通,興趣相投,知你不喜熱鬧,便在安靜處等你,只須你一回頭,便能看到,我一直在這裡。

於詞人辛棄疾而言,卻另有深意。

“那人”不隨眾,不附和,獨立安靜,自有一種人格魅力。

辛棄疾,一生致力抗金,沙場馳戰,卻屢受排擠,寧可寂寞,賦閒在家,也不趨炎附勢,與小人同流合汙。

辛棄疾以“那人”自喻,表明自己不可動搖之意志和獨立純潔之人格。


一綠浮芳


如何正確解讀“眾人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眾人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句很美的詞,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全文是: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意思是我在人群中尋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這是這句詞的表面意思,但我們欣賞和理解一首詩或詞不能只看表面,還要從詩人所處的時代和境地來看,那麼詞人辛棄疾當時是什麼情況?

創作背景

當時的南宋強敵壓境,國勢日漸衰弱,但當時當政者和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式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

我們接下來說詞人辛棄疾,詞人辛棄疾是在金國出生,當時辛棄疾的祖父辛贊也在金國任職,但卻與金國有不共戴天之仇。原來辛棄疾出生的地方原本是南宋的地方,但被金國給佔領了,在佔領的過程中殺害了辛棄疾的親人,加之身在金國佔領的土地不斷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受的屈辱和痛苦,使辛棄疾立下了抗金歸宋、恢復中原的志向。

那年辛棄疾二十一歲,召集兩千多人參加耿京領導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後來辛棄疾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歸來的途中洽聞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耿京所領導的起義軍也全都潰散跑掉了,於是便率領五十多人深入虎穴去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給帶回了建康,交給了南宋朝廷。

那之後辛棄疾風頭正盛,民間對他的果斷和勇敢頗為讚賞,當時的宋高宗也任他為江陰籤判,從此他的為官生涯也開始了。

但是長期生活在北方的辛棄疾對南方朝廷的怯弱並不瞭解,加之之前宋高宗對他的稱讚,使他信心百倍,一舉寫下了《美芹十論》和《九論》等條陳戰守之策。之後即位的宋孝宗雖有恢復中原的銳氣,但卻無實事之實,原來當時的朝廷大多為主和派,並無抗金的念頭,後又沉迷於歌舞享樂之中,以此來粉飾太平,這讓當時頗具雄心的辛棄疾心灰意冷,寫下來這首詞。



站著這個時間和背景下來看這首詞應該是另有它意: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他對自己的一種寫照。根據上面的歷史背景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朝廷主和,自己的才能無法施展,只能在一邊孤芳獨自賞。就像站在熱鬧氛圍之外的那個人一樣,給人一種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覺,籍此提現自己受冷落後不肯同流合汙的風骨。




馬庸詩詞


有的人認為辛棄疾這首詞描寫的是兒女私情,對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鑑賞一首詩詞,不應該只是尋章摘句,更要重視創作背景,往往能發現更深層次的境味。

《青玉案·元夕》

這首詞,正好寫於辛棄疾剛從北方投奔南宋。時逢金兵驅境,南宋王朝卻不思收復失地,反而偏安一隅,終日縱歌舞以享樂。時人有詩云: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稼軒胸懷壯志,空有一腔熱血卻無用武之地,這與當時所處的環境是極其矛盾的。如若將此詞解釋成兒女情長,或許可以,但此時詞人與南宋貪圖享樂之人有何區別?

大凡寓情於景的詩詞都有言外之意,這首詞也不例外。

這首詞的上闋描寫的是當時掩飾的太平之象,而下闋則寫的是自己無心賞景,而是為了尋找一個身影。如果把這首詩上升到政治層面,似乎許多矛盾之點就可以解釋地通了。

有人說“眾裡尋他千百度”,這裡的“他”是指韓世忠或岳飛,亦或者是自己,這點只能猜測而不可詳知了。

在沒有作序的情況下,我們能推敲出一首詩詞的言外之意,最多隻有十之八九,剩下一二除了作者誰都無法下定論。這也是爭議的來源之一,俗話說各花看各眼。


除卻背景不談,今人把這首詩作為情詩看待,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引用名句,還想表達的是自己的心聲


詩詞補習班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詞,出自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現代的百度公司就是很巧妙的借用了其中“百度”二字,結合“尋”字,體現百度的搜索引擎功能。

這句詞的字面意思是:經過千百次的尋覓,突然不經意間一次回頭,卻在燈火稀疏的地方發現了她。

題中這一句單純理解沒有特別的深意,需要結合上下闕來解讀,原詞如下圖:


全詞上片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下片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寫倘無此人在,那一切都沒有意義與趣味。上片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為“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早呼而後遙應,可見詞人筆墨獨到,文心之苦。



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在熱鬧場中,可是她卻在熱鬧圈外;獨自站在“燈火闌珊處”,充分顯示了“那人”的與眾不同和孤高。“眾裡尋她幹百度”極寫尋覓之苦,而“驀然”二字則寫出了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結和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詞人卻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不滅。



所以結合全詞來看題上這一句包含了三層意思,不知道我領會的是不是過分解讀。

第一層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迴路轉,是愛情的一種存在方式。

第二層意思:作者藉此自喻明志。表達自己和詞中的女子一樣高潔自持、孤芳自賞、高雅淡然。不肯與當時的世風和黑暗現實同流合汙,寧可一個人寂寞站於燈火闌珊處,也不肯屈身降志,去和志向不同的當權者湊熱鬧。

第三層意思:表達了人生的一種境界與哲理,這種哲理與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理解,具有永恆性和宇宙性。不會因歲月、際遇、環境的不同而磨滅或忘卻。


不知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呢?一起探討吧。


特約高級評論員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還是比較推崇靜安“立、守、得”三大境界之說的,此一境就是第三境界——“得”,尋覓千百次,竟然是在燈火冷落之處發現了那人。誠然,蘇辛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但是不等於他們不能寫婉約詞,總體上青玉案.元夕還應屬於幼安少有的精彩婉約詞。

有人說一個心如鐵、補天裂的英雄,是不會麻醉自己的,“眾裡尋他千百度”,的“他”是指韓世忠或岳飛,亦或者是他自己,表達了憂國憂民的心情,國家已分裂,而人們卻沉浸中東風夜放花千樹的熱鬧氣氛中,幼安心繫大宋統一,不能同流與眾,只能獨自隱於燈火闌珊處,從這種意義上講本詞還是豪放詞。

我認為這樣說還是有些武斷,如果如前所言,那麼後四句前的“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又如何理解?上下闕詞的對比是顯而立見,下闕的情調漫然是有,但由此而說“寂冷”則有些過了,只是關注點的不同,體現了詞人心境的對比反差,眾人關注的是寶車香路、鳳簫玉壺、魚龍花千樹,而作者關注的只是那個闌珊處蛾柳暗香的她。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可是她卻在熱鬧外,燈火寫得愈熱鬧,則愈顯“那人”的清高,人寫得愈忘情,愈見“那人”於世間的不同境地,更是在詩人心中的不同境地。

第一層意思是她,引申到志同道合之友,同持家國情懷的摯友也未嘗不可,這不同的境地是修出來的,是對她的朝思暮想、對北國家鄉的眷戀,日積月累而達到的境界,達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他能明察秋毫、別人不理解的事物他會突然豁然領悟貫通的境界,“得”不是天上掉餡餅,是量變到質變的修身悟道!

另外,這幾句不是出題者所言的詩,是詞句!

最後我要說的的《經典詠流傳》陳彼得的演唱,將一首婉約詞唱的如此豪放,也是他對幼安青玉案的解讀,確實不錯。


寶吧--暑燼秋逸


一生的竭力追求,歷盡千辛,突然自已初心擬訂的事業,抱負,(功,名,利,祿)等目標實然現於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