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國畫,是不是必須、只能用毛筆?

柳侍墨


每次提到國畫,就會想起一代國畫大師齊白石的《蝦》,如果視線稍微弱一點時欣賞,還真以為幾對活生生的蝦在紙上活蹦亂跳呢,這樣的境界也只有齊白石才有,他的藝術造詣連西方藝術大師畢加索都讚賞有佳,人們都以為齊白石的畫筆是“神筆”,

其實用的是毛筆作畫,

我們經常習慣性的去強調,藝術創作依靠的是天賦和悟性,其實藝術家也是個平凡人,只是在藝術領域的專業知識比較擅長,即便是這樣,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也離不開合適的創作工具,難道還真以為國畫大師作畫時,隨便哪種畫筆都行嗎?這樣認為的話,就太天真,太離譜了啊,


國畫注重的是完全的寫意,所以“色彩”並不是國畫的核心要素,“韻味”才是國畫的靈魂,形象的理解就是被提煉過的色彩,毛筆有粘性可以吸收“純”墨汁或顏料,而且毛筆本身就柔韌有度,有造詣的畫家使用好的工具自然就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畫筆不行的話,任憑你是天才藝術家,作品都有缺憾。

自古以來

“筆墨紙硯”就是一體的,誰也離不開誰,也無法用別的東西來替代,這或許就是國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原因吧,國畫和油畫的表現形式完全不一樣,可以這麼說油畫創作可以連畫筆都不要,直接把顏料潑灑在畫紙上就成為一幅畫了,而且還是極品,比如“野獸派、印象派”的畫,就是色彩一塊一塊的,國畫大師吳冠中說的那句“讓筆墨歸零”並不是連毛筆都不要了,恰恰是在說明筆墨的重要性,


詩夜城主


畫國畫是不是隻能用毛筆?

絕大多數是毛筆,傳承下來的筆墨紙硯,所以,一般國畫都是毛筆,各種毛的變化。

可是,也有例外,江浙畫派中的潘天壽,精畫花鳥和山水,其中他的墨花卉,則是用手指畫的,所謂的“指畫”,成就也是極為突出,有《晴霞》、《朱荷》、《新放》等,畫的“映日荷花”,用潑墨指染,用掌抹作荷葉,用指尖勾勒,畫的也是生動,氣韻流動,非筆所能傳達。






藝緣書畫工作室


畫國畫,是不是隻能用毛筆呢?這件事也沒聽說非得毛筆,其實中國畫也只是中國畫家畫出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畫種,古人書法,畫國畫都習貫用墨,用毛筆,畫中國畫時,用墨勾線,用淡墨潤色,再輔以淡彩。


習貫成自然,中國人習貫用毛筆,畫墨,宣紙,硯臺,這四種物件被古人稱為文房四寶。大家都這麼用,所以普遍認為中國畫必須是用毛筆畫在宣紙上的畫是中國畫。當今社會,中國畫的定義遠不止這些,例如中國板畫,中國年畫,也是中國畫,板畫是刻在木板上的畫,經翻印的畫,年畫在古時或解放初期也還是木板印刷,都是中國獨有的畫種。近代,有好多書畫愛好者不使用任何工具,他們就用自己的手指,手掌來作畫,他們巧妙的利用指紋,掌紋在宣紙或普通白紙上印出具有特殊紋理水墨畫,具有典型的國畫風格。


在現實社會,更有—些愛好者,在普通白紙上潑墨,用嘴吹,可吹出樹枝,山川,河流等風格的國畫。由此可見,我們習貫的認知,沒有絕對的可能,應該說,工具,才料並不絕對,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曾憲全110401818


中國畫使用毛筆做為畫畫的基本工具,是由它獨特的用筆、用墨的方法來決定的。毛筆筆頭兒的形狀像團火苗,它的最前端是尖的,中間粗,靠近筆桿的地方又收細了。

這樣,就可以畫出不同的線條和墨色變化。當毛筆直對畫面時,毛筆頭的尖端接觸畫紙,用毛筆在畫上畫,就可以畫出像絲線一樣的平滑、細長的線條。當你慢慢加大手的壓力,讓筆尖同紙接觸得越來越多,那麼畫上的線條就會越來越粗,這叫中鋒用筆。

筆尖接觸畫面時水不會一下子就流出來,而是隨著握筆的手使勁的大小,也就是壓力的大小而滲留在畫面上。這樣,就可以根據需要用一支筆在畫上畫出不同的墨色變化來,同樣不需要很多筆換來換去。

其實,畫家使用一支筆畫中國畫並不是因為省事,你仔細看上面一段內容就會發現,它們分別指的是“用筆”和“用墨”。中國畫首先要講“氣韻生動”,而“用筆”、“用墨”的連貫性正是為了氣韻的生動。

試想,如果畫一條變化的線條,一會兒換一支筆,這條線可能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嗎?反過來講,如果能做到使畫“氣韻生動”,也可以拿很多筆換來換去地用,甚至不用毛筆來畫中國畫。在中國畫家中就有用頭髮、刷子(也就是平頭的筆)以及手指頭、腳丫子畫畫的,還有用噴噴墨色而成畫的。但是,不論用什麼工具,最能表現出中國畫特色的人,絕大多數時間裡使用的還是毛筆。




玉雕世家


中國畫最基本的工具是毛筆,中國畫就是在特定工具一毛筆和特定材料宣紙的條件下,發揮毛筆的疾徐.轉折.頓挫等筆法性能及水分乾溼.墨色濃淡和紙的滲化而形成的特殊效果,歷來中國畫離不開毛筆,並認為用毛筆才是正道,並在筆墨運用上,筆法墨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各種不同種類.性質.大小的毛筆也非常完備,畫家可任意發揮達到各種藝術效果。儘管說筆是正宗,但不能說是唯一工具,毛筆之外的無筆畫也是允許的,並且古己有之,如蘇軾的蓮蓬作畫,歷史上還曾有吹雲彈雪畫法等,甚至有用舌用腳作畫,都經不起歷史考驗,用舌腳作畫離格太遠更沒藝術價值,只有指墨畫經歷多年而不衰,但終究毛筆作畫是主流,指墨畫只能是補充,是支流。但指墨畫確有名家為之,並有非凡成就,確實可考的指畫創始者是康熙年間的高其佩,據說高一次睡夢中見一屋四壁掛畫,想臨摹找不到畫具,只能以手指蘸水臨畫,醒後立刻展紙以指蘸墨作畫,結果作品質樸自然,別具神韻,自此他專攻指畫,這可能只是個故事,高其佩本以毛筆畫畫,到中年後仍未形成自己風格,故舍筆而求之於手,後世稱他為指畫開山鼻祖。


高其佩指畫。

高其佩後,畫指畫不乏其人,但無大建樹,直到近代國畫大師潘天壽,他的指墨畫風骨崢嶸,氣勢磅礴,於"亂頭粗眼"中具純樸天真之意,


潘天壽指墨畫在拍賣市場屢創高價,第二幅畫"無限風光"在本月嘉德秋拍成交價為2.815億元。

潘天壽之後,指墨畫成就最高者是崔如琢,他現在是全球成交價最高成交量最大的在世藝術家,



崔如琢指墨畫,最後一幅指墨山水十二條屏去年以2.415億元成交。


瀚墨尋夢


畫國畫,是不是必須、只能用毛筆?

理論上講,畫國畫應該是用毛筆的,因為國畫是我國獨有的藝術特色,古人們創作國畫時大都是用毛筆的。

所以用毛筆就是理所當然、約定俗成的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要是講,“國畫只能用毛筆畫”的話,似乎又有些絕對。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不乏頭腦靈活、思維跳躍的創作者。

我講一個案例。

《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傳奇劇本,以明代末年李自成攻陷北京為故事背景。

兩位主人公是侯方域和李香君。二人的定情信物就是一枚摺扇。

具體情節就不細說了,大體內容是,在國破家亡的亂世中,男女主角愛得非常艱辛。

侯方域不在李香君身邊的日子,李香君被逼婚。

李香君以死抗婚,血濺定情詩扇。後來,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將扇面血痕點染成桃花圖,《桃花扇》因此而得名。

咱們姑且放下劇情,先不討論。只說一說,這枚定情的“桃花扇”,算不算是“國畫”?

嚴謹一點說,桃花扇的作者,應為李香君和楊龍友二人。

李香君的血滴在了扇子上,這是第一次創作(雖然是無心的,也是被迫的);

楊龍友在血跡點柒後的扇面上,加了幾筆,勾勒成形。這是二次創作。

李香君的血跡,不是用毛筆畫上去的。

桃花扇的桃花枝,是楊龍友用毛筆畫進去的。

如果您覺得我用《桃花扇》舉例,有點強詞奪理的意思,那麼請看下面的吹墨作品。

吹墨作品,常用於創作樹枝形態。

但是主要創作的工具卻不是毛筆。

你能說它不屬於國畫範疇麼?

雖然後來也有人用吹墨技術創作科幻圖的。


藝術系小師妹


必須用毛筆

因為

毛筆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神。

正如

吃中餐

必須用筷子一樣。

一支毛筆可以解決的問題

兩根筷子可以解決的問題

何需刀、叉

中國人及世界所有國家的人

遲早會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精神

而認識這些

一支毛筆

兩根筷子

………………



老跨鬥


國畫不但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每個人對國畫的理解不同,想要達到的境界不同,對工具和技法的使用也有很大區別。

我個人是絕對贊成用傳統毛筆宣紙作畫的,不但如此,在技法的創新上我也不喜歡脫離傳統,任意而為。如果只是為了追求視覺效果,有的時候的確可以使用毛筆之外的任何工具作畫,有的工具出來的效果或許還有毛筆無法達到的肌理。

但是,國畫的精髓並不是刻意追求視覺刺激,更多的是要傳達思想、意境上的東西(其它畫種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過多地把精力放在形體塑造和表面形式上,肯定是越畫越匠氣。有些人畫畫,海綿、手指、筷子、牙籤、鹹鹽、洗衣粉……無所不用其極,畫一幅畫既像行為藝術,又像化學實驗,而真正拿起毛筆畫畫的時候,甚至連一條像樣的線條都畫不出來。

學習畫畫,練的是手,修的是心。沉下心來,認真修為,日積月累,必有所成。

不過如何為自己定位,藝術本來就難說對錯,覺得喜歡堅持就是了。學習畫畫,在一定時期內,忍受孤獨也是一門必修課。



聚擊手


柳侍墨,真小氣。光邀答,無獎勵。出的題,還有趣。答的好,都滿意。

說笑了,言歸正傳。

大家知道,中國畫歷來是以“寫意”為主,講究一個“意境”。這“意境”二字何以了得?意境不一定追求畫的形似,但絕對追求畫的神似,只有神似,似又不似,才能達到畫的意境深遠遼闊高不可測。但怎麼達到這樣的意境呢?這就顯示出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於是中國畫便有了寓書詩於畫一體、書畫不分家一說。書是什麼?就是書法,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國粹,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是藝術瑰寶。書法自古而今,肯定是用毛筆寫的。詩是什麼?最有代表的當然是唐詩宋詞一類了。自然也是用毛筆書寫的。而國畫既然是“書畫不分家”,“書詩畫於一體”,肯定也是用毛筆畫的啊!

五代時期畫家巨然的《湖山春曉圖》



不要小看了一杆毛筆,一硯墨汁,幾尺宣紙,筆硯紙墨揮灑春秋,中華文明歷歷在記。可以說,一般地講,畫國畫都是用毛筆畫的(至於毛筆的分類用法等諸多講究以後再說),這是中國畫的特點和特色。

明未清初畫家漸江和尚的《黃海松石圖》



當然,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如今我們的一些藝術家在創作國畫的時候,也本著洋為中用的思想,吸取了西方油畫的一些長處,比如色彩運用處理等,借鑑了油畫中的一些創作手法和技巧,可能也有一些國畫是用毛筆和排筆(油畫筆)“雙管齊下”畫出來的。但從總體上講,國畫主要還是用毛筆來畫的。

現代畫家李可染等創作的《萬山紅遍》


誰憐一燈影


只要雞蛋好吃,有營養,吃的人一般不會問下蛋的母雞是什麼品種,什麼顏色,什麼地方的,除非味道不對,不好吃,或者吃出毛病來了,才會查問雞蛋的出處。

繪畫也一樣,只要你畫的合理,畫出水平,使用什麼工具都可以,反之,你畫的不好,就是用皇上御賜的金筆,玉筆,也沒用。

傳統上,中國人都是使用毛筆作畫,清代出了個高佩奇,用毛筆畫不出名堂來,就改用手指作畫,竟收到了出奇的效果 ,並以此名世,創立流派,成為指畫的開山鼻祖。現代的潘天壽,梁琦 ,都是指畫的名家高手。

與用筆相較,指畫的線條更硬朗,更遒勁,別有一種生澀,樸拙的味道。我看過一件梁琦先生的指畫松鷹圖,非常好,看著很過癮,其松針的力道和彈性十分勁健,用毛筆是很難有這種效果的。

也有用排筆做畫的。曾經看過一個視頻,是李苦禪先生在畫巨幅的竹子,用的就是排筆,竹幹畫出來沒有厚度也沒有立體感,顯得單薄,扁平。當然,那是因為條件所限,畫幅過大,只能用排筆,雖然不及毛筆的效果,也還是不錯的中國水墨畫。

黃永玉也用排筆作畫,甚至炊笤都用上了,雖然有一些畫得還可以 ,但大多如同撒狗血 ,四不像 ,既不像西畫,更不像國畫,不倫不類,只能說是工藝畫。

還是那句話,要是蛋好吃,就別問是什麼雞下的,如果不好吃,即便是最漂亮的雞下的蛋,也沒有好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