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為什麼慈禧調不動李鴻章、張之洞等人?

手機用戶67770870091


這裡面要涉及到一個協議,就是“東南互保”,之所以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李鴻章、張之洞等地方實力派敢說出"坐擁東南,死不奉詔"這樣的話,就是因為這個協議。

今天,縱橫藉著這個題來講講東南互保是怎麼回事!

清朝是一個不斷變法的朝代,你很難說清楚他是一個什麼樣性質的朝代,在清朝前期,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權,這一點尤其是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為標誌,中央和皇權都達到了巔峰,年羹堯作為掌握地方大權的人物,被雍正一句話就給罷免了,後來林則徐也是一紙詔書,說貶就貶,可見,清朝統治者對地方的絕對權威。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清政府為了調動更多的民兵允許地方組織團練,湧現出了湘軍及淮軍等地方軍事組織,權力逐漸開始地方化,湧現出的一批地方大員如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在地方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這是東南互保形成的基礎條件,也就是中央拿地方沒辦法了,包括後來民國軍閥割據,也跟此有關。

在甲午戰敗後,鉅額賠款加重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正是此時給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空間,對此,清廷內部產生了不同的策略,有些人希望利用義和團來完成廢除光緒帝的陰謀,而地主士大夫則希望聯合義和團,反對西方入侵,實際上他們都錯誤的估計了義和團的力量。

當時慈禧等頑固勢力想要維持垂簾聽政的地位,極力打壓光緒,而外國公使團開始干涉朝政,導致慈禧對西方反感而扶持義和團對抗列強,最後宣戰。

當時東南地方大員在經濟文化上與西方交流很多,以劉坤一、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主張避戰,在各種政治勢力的支持下,甚至一度提出想要“獨立”和“自治”的想法,隨後南方各省的督撫與英美等列強達成“東南互保”協議,避免了分裂,然而也造成地方勢力擺脫中央的實際結果。

東南互保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東南各省歸各自督撫保護。

參與東南互保的地方大員包括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實際上代表了當時地方實力派。

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慈禧當政後期不得人心,因此人心背道而馳,就連最支持她的洋務派都開始反對她,說明慈禧的統治是極其失敗的。

東南互保的形成對清廷起到了巨大的影響,首先他自身形成了一個團體,可以阻止列強的入侵,維護了南方的穩定,符合社會各各層的利益。

但是此舉也標誌著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的離心離德,加速了中央政府的崩潰,和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


史論縱橫




慈禧不是調不動李鴻章,是沒辦法調。

1900年5月,以英美法德俄日意奧為首的八國對中國發動戰爭。

1901年11月,李鴻章嗚呼哀哉。

當時的李鴻章已經是要死的人了,你說說慈禧應該怎麼調?讓人抬著李鴻章上戰場嗎?李鴻章說話都不利索了,更不要說指揮作戰了!估計只抬到半路,李鴻章便已經被折騰死了。此外,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李鴻章早已經調任兩廣總督,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而且張之洞根本不會讓李鴻章出手幫慈禧。李鴻章這輩子為慈禧操碎了心,李鴻章亦是慈禧的寵臣,在李鴻章因為簽訂《馬關條約》逐漸淡出視野以後慈禧才開始尋找李鴻章的替代者,我認為這對“君臣”應當是有著不同尋常的感情的。

慈禧估計得哭瞎在李鴻章的床頭:“老李呀,你不要離開我呀!沒了你,我可怎麼活呀!”




張之洞,慈禧是真的調不動!

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列晚清四大中興名臣,資歷很深,威望很高。

在義和團爆發後,張之洞曾建議清政府鎮壓,但是被清政府無視了,而且義和團的運動口號是“扶清滅洋”,因此慈禧對義和團的態度也很曖昧。戊戌政變後,慈禧曾想廢黜光緒,但是遭到洋人反對,慈禧因此記恨於洋人。當義和團逼近北京時,慈禧決定行“驅狼逐虎”之計,妄圖借義和團的手教訓洋人,並且,清政府同時向11國宣戰,這是慈禧在對外問題上唯一一次表現得如此有骨氣。

然後,清政府將宣戰的事告知地方官府,但是慈禧卻沒有得到地方的支持,慈禧的馬仔李鴻章甚至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應該知道東南沿海省份自古便是中國的GDP支柱,晚清的時候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在洋務運動以後,東南實業有聲有色,張之洞可是晚清有名的實業家。如果這時候東南加入戰爭會造成什麼結果?東南實業必然受損,那些實業家的利益肯定受到損失,洋務運動以什麼人為主?以官僚為主,即是說當時許多實業家便是晚清官僚,他們豈會坐視自己吃到嘴邊的肉爛掉?

於是張之洞主導併發起了“東南互保”,東南各省與參戰國達成協議。



在東南互保這件事上,自然少不了晚清紅頂商人盛宣懷。

盛宣懷也算是東南互保的策劃人之一,正是因為他的牽線,東南互保才得以迅速完成。盛宣懷背靠李鴻章,當胡雪巖被清政府與盛宣懷聯合擊垮後,盛宣懷便成功取代了胡雪巖的位置,有錢!當時最怕打戰的便是他了,因此在東南互保這件事上出力極多。

張之洞雖被稱為晚清的中興名臣,可是他與曾、李、左三人又很不同,曾李左是清朝的忠臣,張則更忠於自己。

東南互保保住了東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穩定,讓東南地區免於戰火之禍。對於慈禧那種自取滅亡的做法,張之洞是嗤之以鼻的,他提過建議,可是慈禧不聽,因此他只能選擇用自己的辦法去維護自己的利益,順便維護更多百姓的利益。在東南互保的時候,張之洞甚至制定瞭如果慈禧失敗的預案,讓李鴻章當總統主持大局。由此可見,張之洞對清朝可不是忠臣,否則哪敢如此?你慈禧現在出事了,想讓我給你擦屁股?沒門。



張之洞很聰明,當時的“四大中興名臣”只剩他自己和李鴻章,李鴻章在負責外交事務後屢負罵名,名聲很臭,但是張之洞知道李鴻章在慈禧心中仍然很重要,後來李鴻章因為簽訂《馬關條約》被罵得吐血,慈禧不得不將他雪藏,而當時的李鴻章正是兩廣總督,於是張之洞他們便也將李鴻章推出來了。

李鴻章在兩廣可謂是孤立無援,不得不接受張之洞他們的裹挾,加入了東南互保的隊伍。而且李鴻章在清政府還是很有影響力的,有他的加入東南互保更容易成功。

最終,慈禧被八國聯軍嚇得尿褲子,匆匆忙忙跑去西安了。北京被八國聯軍佔領,然後開始了他們的強盜行為。

張之洞“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眼睜睜看著清政府被八國聯軍虐得吐血,到底是對是錯呢?


吾與吾國


慈禧調不動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根源在於太平天國。

清朝的時候,中國的皇權可謂是高度集中。對於各個地方督撫,皇上的一紙詔書就能將其罷免,或者被殺。比如年羹堯立下了很大的戰功,雍正下詔便將其押送京師。道光時期的林則徐虎門銷煙,道光一直詔書就能讓林則徐乖乖去新疆。

歸根到底,因為皇帝手裡有槍桿子。清朝入住中原以後,朝廷為了控制各個地方,在各地的戰略要地都有自己的八旗子弟駐紮,為了避免他們被同化,將其隔絕開來,俗稱“滿城”。比如當時的北京內城是滿城,外城才是漢人居住的。

這些滿城中的人是清朝的忠實支持者,平時地位遠遠高於普通人。無論太平天國還是後來的辛亥革命,他們都是抵抗最為激烈的。比如太平軍攻佔南京的時候,最後抵抗的便是南京的滿城八旗兵。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以後,清政府在各地的八旗子弟,綠營兵都被打得潰不成軍。南方各地的滿城被摧毀殆盡。

這種情況下慈禧不得不起用地方團練。早期曾國藩湘軍、後期李鴻章的淮軍,都是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這些軍隊最大的特點就是帶有濃厚的私人色彩,部隊靠私人關係維護,各項軍需由其首領就地籌措。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時整個南方督撫的權力開始急劇增加。

當然,慈禧等人還是意識到問題了,所以她還是採取過一系列的措施去限制督撫的權力,比如恢復軍需的報銷制度;整頓厘金;規範督撫的用人之權。但是由於當時時局的限制,朝廷並沒有成功的收回權力,使得最終地方地方的權力體系得以形成。地方督撫成為集財權、軍權、人事權和外交權於一身的人物。

義和團興起以後,東南督撫做出了各種避戰努力。但是慈禧太后一意孤行,使得最終朝廷對外宣戰。東南督撫為了避免整個東南地區陷入戰亂,加上列強之間互相牽制,對於東南督撫互保的建議,他們是非常樂意的,使得最終東南互保得以成功。此時的慈禧已經被八國聯軍趕出了北京城,逃亡了西安,這種情況下,她對李鴻章、張之洞等人也只有無可奈何了。

東南互保發生以後,慈禧看到了東南督撫已經不受控制了。為此,她通過軍事改革來加強自己的權力。之後鐵良南下,打破東南督撫財政壟斷的局面,並且開始訓練新軍。不過事與願違,這件事情最終的受益者便是直隸總督袁世凱,他藉著訓練新軍的機會發展壯大起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沒有慈禧的手腕,大清不可能續命半個世紀,老太后經三朝而不倒,牢牢掌控帝國最高權力,與洋人打了幾十年交道,和各國公使夫人也是經常喝喝下午茶,拉拉家常啥的,對於洋人的情況,老太后不會不清楚,如不夠精明老辣,風雨飄搖的大清國,她如何能近50年屹立不倒?

庚子國變,5萬八國聯軍侵華,慈禧面臨巨大的壓力,而她最大的壓力,還是戊戌政變後各國一直要求他還政皇帝的外交壓力,哪怕八國聯軍出兵前的外交照會上,也是指明要求太后歸政,國內沒人敢提,誰提老佛爺滅誰,可洋人的槍炮可是不認人的。

對列國宣戰,不是老太后昏了頭,而是她的保住權力的權宜之計,正好利用義和團去和洋人打,連帶部分清軍力量,去和洋人打,表明一種立場和態度,而義和團終歸還是亂民,借洋人之手順勢剿滅,洋人也承受了一定的代價之後,她再返回京師和洋人談判。

至於開戰前後,慈禧一直都明哲保身的,與主戰派劃清界限,甚至還暗中保護東交民巷的外國使團,這也是在為自己留後路,倒是端王等一批愚昧無知又狂妄自大的滿清貴胄們嗷嗷叫地向前衝,最後八國聯軍追究戰犯,慈禧把責任全部推給了主戰派,為了表明自己和平的誠意,慈禧按著洋人開出的戰犯名單,一口氣砍了100多個大臣的腦袋,最終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至於東南互保,老佛爺並不擔心,雖然李鴻章等東南地方大員表面抗命,但也有一唱一和之意,畢竟慈禧也不希望戰爭範圍擴大,影響最重要的東南諸省的稅賦,保全了東南,也就保住了清廷的錢袋子。

而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畢竟是傳統的儒家知識分子,忠君愛國那是深深地刻在了腦子裡,他們也要講求忠君愛國的好名聲,等戰爭結束,李鴻章等就立馬北上去收拾爛攤子去了,不過還好,端王等昏庸無能的滿清政敵被打倒了,李中堂至少欣慰一些,但為了慈禧揹負上庚子賠款的一世罵名,也真夠悲劇的。


雲中史記


自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起,就一直有人不停的疑問為什麼曾國藩不擁兵自重?為什麼李鴻章不擁兵自重?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其實很多人的疑問已經變成了現實,那就是慈禧太后不再是一個必然選擇,是一個不可拋棄的人,而成為了一個選擇題。

作為疆臣的漢族地主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李鴻章、張之洞以及劉坤一等人,第一次採取了實際行動,有了反叛舉動。

當時東南互保背後的故事是什麼?其實就是一個未遂的政變,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侵華前及後,幾次三番令李鴻章速速進京,相商要事。

李鴻章由於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受到國人苛責,慈禧太后也怕尾大不掉,便適時的將李鴻章調離政治中心,到廣東做一粵督而已,同時負責兼辦緝拿或者捕殺康有為、梁啟超事宜!


李鴻章雖然心裡委屈,但卻樂得清淨,在粵督的位置上倒也舒坦,不想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召喚,這是又讓他去背鍋啊,因此李鴻章雙腿灌鉛,遲遲未動身。

在盛宣懷的串聯下,李鴻章默許,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炮製出了“東南互保”的提議,並私底下約定,慈禧太后掛了或者說被列強拋棄,就公推李鴻章為“總統”,出來主持大局。

好在列強沒弄死慈禧太后,要不然這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的政變都可能變成現實。

這其實是一個信號,說明晚清政府對於全國控制的削弱,他已經沒有辦法“頤指氣使”的行使統治,反而出現了掣肘和不服從中央調令的現象。


說明晚清已是秋後的螞蚱,蹦噠不了幾天了,當1911年江西巡撫程德全,挑去幾塊磚瓦,撤換掉大清龍旗時,其實是東南互保的現實版演繹,東南互保到清朝滅亡,不過十年。

這是臨死之際的慈禧太后萬萬不可能想到的!


歷史三日談


庚子年的本質在於“失控”二字。

目前說的“東南互保”,有人認為這是地方督撫不遵朝廷命令,隱然有獨立態勢,並以此作為清廷中央式微、地方坐大的證據。

其實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麼說服力。庚子年不遵朝令,通常說是兩廣總督李鴻章的給東南督撫發的電文: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這裡有個前因後果。什麼叫“亂命”?因為這是庚子年混亂之時發出的詔令,要求將國內洋毛子一律除盡。

這不是瘋了嗎?也只有在朝廷失控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這種命令。李鴻章的判斷很準,認為這是端親王載漪這些人瞎搞,是不正常的詔令,所以不加遵守,沒有什麼錯。

之後的張之洞等人搞的東南互保也是如此。但東南互保是針對洋人而非針對朝廷的,因為當時洋人要派軍艦進入長江以保護本國僑民。

為了防止外人趁機生事,東南督撫單方面宣佈並承諾保護洋人,這阻止外人的干涉,這也是跟隨李鴻章之後,不奉詔。

事後,慈禧太后不但不加罪於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反而褒獎、肯定了他們在庚子年的作為。這不就很明白了嗎?

至於說慈禧太后調不動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這其實是個偽命題。試想當時的條件下,李鴻章遠在廣東,東南督撫也在幾千裡外,勤王之兵談何容易?

難不成讓他們飛過去?坐高鐵去?那會也沒有啊。

廣東姑且不說,實在是沒轍。

但東南督撫是派出勤王師的,如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江蘇巡撫鹿傳霖,還有從河南等地開出的勤王師,都曾北上勤王的。

當然,因為路途遙遠、後勤保障、局勢變化等各種原因,一部分勤王師如李秉衡部被八國聯軍消滅,一部分勤王師如鹿傳霖所帶是在聽說慈禧太后西逃後轉而向西安去的。

筆者要說的其實就一句話:不要以為清廷真的窮途末路,威信還大著呢。革命黨的說法,不可靠!


坑爹史冊


這個時期中華大地有一片奇怪景象:這個帝國的北半部和各大列強打得昏天黑地,中央政府發誓和洋人誓不兩立;而這個帝國的南半部,在各大員的管理下,和洋人一片其樂融融,相安無事。

現在我們管這一事件叫:東南互保。這其實說明了一個問題,當時的中央政府已經無法控制南方的實力派,之前太平時節還能相安無事的過日子,到了亂世嘛,大難臨頭各自飛吧,李鴻章直接說了:“此乃亂命,粵不奉詔。”

為啥地方督撫敢這麼橫呢?這不廢話嘛,太平天國加捻軍起義把清王朝的嫡系基本掃了乾淨,南方的滿城都被屠了,隨著最後一支清王朝嫡系軍——僧王的騎兵被捻軍剿滅,這個國家的軍隊基本就是漢人掌握的了,你中央還敢擺架子?沒看慈禧逃難都只敢往西而不敢往南嗎?

這個時候你讓南方這些深知洋人厲害的大員帶兵北上勤王,抗擊八國聯軍,你當人家是傻子??


國史拾遺


李鴻章、張之洞等作為晚清重臣,正所謂老成謀國。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入侵之際自不量力宣佈對11國宣戰,根本就不切實際。以至於李鴻章對此簡單明瞭四個字“粵不奉詔”。慈禧太后無法調動李鴻章等人,主要還是晚清尤其甲午戰敗以後,清廷核心號召力已經極大削弱

即便是慈禧太后本人,其實對於向11國宣戰心中也是不靠譜的,畢竟實力相差懸殊。而慈禧太后對列強宣戰,並非突然有了骨氣,而是有人在背後使壞——載漪



光緒帝孱弱同時有意重用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引起慈禧太后的不滿,原本的慈禧太后就有意廢掉光緒帝載湉,改立載漪的兒子溥雋為新帝,並冊立其為“大阿哥”。

然而這樣的做法卻引起了列強不滿與反對,所以不了了之。而兒子沒做成皇帝的載漪,在慈禧太后身邊挑撥離間,偽造了一份假照會,讓慈禧太后誤以為洋人要逼迫其交出權柄給光緒帝



晚清時代,讓慈禧太后賠款,可以;讓慈禧太后割地,可以;讓慈禧太后交權,不行!當時義和團運動如火如荼,殺得洋人也是非常狼狽,慈禧太后態度曖昧,以為機會來了

而《馬關條約》簽訂之後,揹負罵名的李鴻章被慈禧太后調離京城前往兩廣,變成粵督的李鴻章雖然看似被貶,卻也樂得清閒。李鴻章等人老謀深算,看得出皇太后這麼做的後果究竟如何,以卵擊石無異於為他人陪葬。


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非但沒有奉詔,反而進行了著名的“東南互保”,實際上也就是相當於發動了悄無聲息的政變——一旦慈禧太后玩火自焚被洋人所滅,那麼東南諸省就會脫離清廷劃清界限。

當時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鐵路大臣盛宣懷等紛紛響應“東南互保”,稱清廷皇族對列國宣戰的被義和團所逼,所以要“矯詔、亂命”——一旦北京不保,擁立李鴻章為總統

。這也是清朝重要的漢人實權派對抗滿清的事件,雖說都是為了切身實際利益,但其歷史作用是積極的。


澹奕


八國聯軍侵華,其導火索是慈禧下令攻擊洋人的在華使館(造成德國公使克林德喪命),並且一口氣向洋人十一國宣戰。

慈禧這麼氣壯,一來是因為長期受到洋人的壓制,心中不爽;二來,是受到端王載漪等人的矇蔽,以為義和團可以與洋人一戰。

整個事情的核心,是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肇始於山東,一開始是很正義的,主要是為了對抗洋人的欺凌。但隨著不斷擴大,就變味了,很多裝神弄鬼的傢伙加入了進來,聲稱刀槍不入。

當時的山東巡撫袁世凱,十分明智 ,他在親自測試後,識破了義和團所謂刀槍不入的鬼話,就大力圍剿。義和團在山東無法生存,就流竄到了直隸、京津等地。

對於義和團,慈禧的心理是矛盾的。因為在她身邊有兩派不同的意見。

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封疆大吏,以及袁世凱這樣的巡撫,甚至是榮祿這樣的慈禧心腹,都看透了義和團烏合之眾的本質,知道他們不堪大用,因此都主張剿滅。

但以端王載漪為首的幾個宗室王爺,卻把義和團吹上了天,覺得他們“扶清滅洋”,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應該扶持義和團,讓他們去打洋人。

慈禧猶豫之後,最終選擇了聽信載漪,大力扶持義和團,並真的用他們去打洋人了。

結果就引來了八國聯軍。

雙方一碰面,義和團就露餡了。完全不堪一擊啊。很快,八國聯軍就進佔了北京城。慈禧只好化裝成農村老太太,帶著光緒皇帝連夜西逃了。

就是在這期間,慈禧給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東南各地的總督們下了命令,讓他們率兵進京勤王。

這些原本就反對義和團的總督們,都是老謀深算的老臣,他們一合計,既然北京已經不保,不如先保住東南半壁江山再說。

於是,他們就搞了個“東南互保“。其中,李鴻章最硬氣,他對傳旨之人的答覆是: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當時,因為慈禧和光緒下落不明,這些人甚至打算自立,並推舉李鴻章為總統。後來,他們知道慈禧和光緒已經到了西安,這才作罷。

再然後,慈禧下令李鴻章進京與洋人談判,李鴻章只好依令前往。最終在結束談判後嘔血而亡。

慈禧聞訊後,痛哭流涕,並稱贊李鴻章是再造玄黃之人。

是的,慈禧的確應該感激李鴻章。因為在談判中,李鴻章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保住了慈禧這個義和團運動的最大禍魁。不然,洋人是要砍掉慈禧腦袋的。


趣談秘史


這個可以從長、中、短三個階段分析。即太平天國以來的地方坐大戊戌政變以來的滿洲鷹派秉政,戰時南方諸督撫的審時度勢。最終造成題主的困惑。

1、太平天國以來的地方坐大

大清最初是兵歸旗主,後來經歷代削弱,才兵歸君上。太平天國起義顯然打破這一格局:兵歸將有

我之前寫過清王朝軍事征伐體系演化與晚清軍對節制、戰力變遷等文。通過晚清戰史也會清晰發現:

僧格林沁陣亡前,朝廷在北方戰場就是僧王主導。

(高樓寨之戰最大的影響不是軍事,是政治

僧王陣亡後,曾、李率兵中原剿捻,戰後李部淮軍直接駐防京畿;左部西征。

中法戰爭,就是湘淮大佬指揮湘淮諸將的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無論李鴻章淮軍、劉坤一湘軍都是其直接指揮。

(湘淮軍從來不是中央軍)

在戰爭中,朝廷和他們協商確定戰略目標後,基本是全權交給這些督撫處置。這個之前的朝廷確立戰略目標,並欽差大臣處置的體系變化很大。

地方已經有較大、較強的實力,在相對摺衷的情況下,中央、地方勉力維持平衡就很不錯了。

2、戊戌政變以來的滿洲鷹派秉政

戊戌六君子典型的科舉漢臣,迅速進入機要,無論哪一方都不會喜歡。

在軟禁光緒帝后,受益最大的是剛毅、毓賢等滿洲鷹派,對內主張中央集權,對外主張排外

加強中央集權無非是提高中央財力、軍力,削弱地方財力,軍力。或者排外加強中央權威,或者通過大案逼地方就範。就來看措施吧:

(武衛軍)

A、再次組建中央軍,拱衛京畿——武衛軍。全軍七萬餘人。

B、剛毅南下去各省督辦稅務。(眾所周知,太平以來地方軍力、財力都歸自己,中央分額很少)通過報效案等湊錢,解決中央財政危機。

C、利用拳民去排外,通過天下大義,如果取得勝利,自然中央恢復乾隆時權威。

顯然剛毅低估了地方督撫與高估了中央實力

在地方搜刮八百萬兩,落得惡名狼藉,還沒有拿下最大的財源厘金,連分到一定比例都沒有。

而中央的軍力與組織的拳民在對外作戰中雖不是一敗塗地,但慘敗是肯定的。

(剛毅顯然直接深入研究)

3、南方諸督撫的審時度勢

剛毅是能吏,他知道內外行情,只是那個位置不得不那麼思考,再那麼做(這就是歷史進程)。

而開風氣之先的南方督撫很更清楚對外的後果。加上自身的財力軍力與戊戌變法以來中央的亂政(在他們眼裡如此)。自然會選擇東南互保。

在朝廷轉變政策後,地方再次擁護中央,維持之前的平衡。

至於清廷後來組建新軍,完全勢如藩鎮,比之前難以節制的地方督撫危害更大。

(東南互保)

總結:

慈禧調不動地方督撫的歷史原因就是地方督撫有較強的財力軍力,能和中央協商,而不是之前的令行禁止。

在此基礎上,中央強化集權與對外衝突,地方更要權衡利弊。其東南互保就是如此選擇。

參考文獻:

賈小葉.劉坤一與戊戌己亥政局[J].史學月刊,2017(06):67-78.

馬忠文.庚子事變前榮祿與剛毅的政爭[J].社會科學動態,2017(01):96-106.

田曉美. 剛毅及其《牧令須知》中的文書學論述初探[D].內蒙古師範大學,2016.

趙思淵.清末蘇南賦稅徵收與地方社會——以光緒二十五年剛毅南巡清理田賦為中心[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1(04):73-84.

王爾敏.剛毅南巡與輪電兩局報效案[J].近代史研究,1997(04):240-253.

丁名楠.關於剛毅從涿州回北京日期的討論[J].近代史研究,1986(02):276-279.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