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上海這座大城市嗎?

文史坊


對於上海,我是愛恨交加的。 雖然我出生併成長在北京,但如果從血緣關係來說,我也屬於半個上海人。

小時候因為外公外婆在上海,所以每一年的寒暑假,我幾乎都會去上海過假期。那時候全中國可能真的只有上海是摩登的,所以我經常會有漂亮的衣服、漂亮的皮鞋、漂亮的頭繩兒,我清楚的記得我的小學老師總是誇讚我的衣服美,誇讚我時髦,羨慕我有親戚在上海。而且每一個假期在上海,我都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尤其是我最愛的海鮮。所以一到假期我就一定要吵著去上海,即便父母沒有時間送我過去,一個人我也要去,所以我最早獨自坐火車的經歷是在小學。可以說小時候,我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愛上海。


後來長大了,上班了,去的也就沒那麼勤了。不過有次趕上所在的公司要在上海開辦事處派我去,我便有了在上海工作一年的機會。那個時候我才真正的開始接觸除親戚之外的上海本地人,和整個上海這座城市的習性。我原本以為我會很適應,因為小時候來上海的次數太多了,但隨著人的成長和接觸環境與習慣的不同,我突然對上海陌生且不習慣了。

生長在北方,所以我習慣了對很多事情大大咧咧。而大多數上海人卻是極其細緻,甚至對很多小事是斤斤計較的。當時讓我最受不了的一件事情就是每次打車我都會跟出租車司機吵架,因為在北京我們打車的時候,通常告訴司機一個大概位置,然後再告訴他具體的建築名字就可以了,不認識的話直接報要去的具體地址,剩下都交給司機就可以了。而上海的出租車司機非得要讓我告訴他兩條街的名字,即便我沒去過,不知道,他也一定要沒完沒了的追問和嘮叨,說否則他不知道怎麼走。那個時候是沒有手機導航的,所以每次我都會對沒完沒了絮叨的司機發一通火。

那個時候我也慢慢發現上海一些非常漂亮的姑娘確實是崇洋媚外的。即便家裡的生活條件很一般,住的房子也很破舊,但是外出一定都要打扮得非常光鮮亮麗,並且對於買名牌包包、名牌衣服都十分在意,而她們的目標也確實是要嫁一個有錢人或者外國人。那個時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全國人民說上海姑娘的虛榮是怎麼一回事。當然啦,也不是所有姑娘都這樣,也有很多性格好且十分大方的,我也在上海也交了不少朋友。


都說上海人小氣,但很多人其實是非常有愛心的,我記得當時住的公寓旁邊的菜市場裡,一個賣魚的攤主收養了很多流浪貓,每次去買菜的時候都能看到他充滿愛的把魚切碎了餵給小貓。

無論如何,我是愛上海的,不管是小時候的回憶,還是這座城市的味道,特別是華燈初上的外灘。一邊是曾經的十里洋場,52棟風格各異的大樓讓這裡變成了萬國建築博覽群;一邊是鱗次節比、直衝眼球的現代化高樓,精緻的復古建築和現代化的鋼架結構使整個大上海熠熠生輝。這是全世界任何一座城市,包括大家說很像外灘的香港維多利亞港灣都不能比擬的,所以不管是出差、探親還是旅遊,每一次去上海,我都一定會去外灘走上一圈,哪怕在時間緊的時候,也會坐在出租車上去看一眼魔都的靈魂。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


饕餮小娘子


你好,我很喜歡上海。

首先,我覺得上海的建築就是國際一流城市的建築,雖然我住在北京,也去過好多次天津、廣州、成都等地方,但我覺得,這些城市都沒有上海更像國際化大都會。

上海的建築是非常漂亮的,可能也跟大上海時代遺留下來很多建築有關係吧。

如果推薦上海旅遊,我是不會推薦田子坊、南京路這樣的地方的,這樣的地方根本就體現不了上海。我更喜歡推薦別人去類似於武康路、淮海路、思南路、多倫路這樣的地方,很有調調,一條路上藏著很多的故事,如果是秋天在這樣的街道上散步是非常舒服的。

武康路應該是我最喜歡的地方了,都是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別墅,據說色戒裡易先生和王佳芝偷情的地方,就在一棟房子裡。秋天的時候,落葉落下來的感覺很好。晚上也可以在武康路的酒吧,靜靜地呆一呆。

武康路的別墅

上海的夜景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當然黃浦江、東方之珠的夜景舉世聞名。晚上外灘散步感覺真的很好,就是人太多了。建築都很漂亮。

還有一個地方其實我也挺喜歡的,可能會被人說俗,就是城隍廟。好多人說那兒太亂了人太多了等等,但我覺得城隍廟的建築很好看,小包子也真的是挺好吃的,就是排隊的時間太長了。

我喜歡去老上海的小店吃東西,品嚐老上海的味道。雖然高級餐廳也吃過,但還是覺得不如小店更加親切。

我喜歡的上海,是因為城市規劃比較好,更像國際大都市,而上海的人文和內涵也都是非常豐富的。喜歡逛博物館的人,也可以去上海博物館,青銅器很不錯。


老遲


我在上海工作生活已經四年時間了,關於上海這座城市,我有著很多自己的想法與見解,不一定代表大多數人,只代表我自己,但如果你不同意我,也請你試著換個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畢竟每次一聊上海,不管聊什麼,總會引起不小的爭議。

\n

身邊如果有人問我,你喜歡上海這座城市嗎?我肯定會說,我喜歡。對於一個外地人來說,喜歡上海這件事不需要沾染太多的現實因素,什麼買房啊、落戶啊、小孩讀書啊之類的,畢竟喜歡本身就是一件感性的事,好比問你喜不喜歡一個人,你的回答只需要憑內心感覺就好,你喜歡的不一定是那個現實條件最好的啊,萬一你就是

喜歡一個混蛋呢?自己開心就好。


關於對上海的評價,時尚、摩登、現代、包容、開放,說什麼的都有,也基本上是老生常談了,沒什麼新意,等同於說了一堆廢話。如果你問我最喜歡上海的什麼,我會告訴你,我喜歡上海的人際關係。

\n

上海的人際關係?很多人應該都很驚訝,上海的人情冷漠不是出了名的嗎?有什麼好的嗎?說這種話的人肯定就是沒來上海生活過,或者不適應上海的人。

\n

在上海生活最大的好處就是,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跟別人之間的邊界在哪裡,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大家都會有個心照不宣的默契。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出租車司機,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區,出租車司機幾乎會把你的職業、收入、家庭關係盤問得一清二楚,但上海的出租車司機要麼不說話,要麼就自覺地將聊天話題限定在不涉及你隱私的範圍內,除非你自己想說,否則他們不會主動打探,因為他們知道他們跟你的關係是服務者和被服務者,邊界就只能到這個地方,再多就過分了。


朋友和同事也一樣,你不結婚,你不生小孩,你同性戀,不管你怎樣,所有人都自覺地在跟你交往的過程中把邊界線劃清楚,除非你自己想更推進一步,否則大家都不會越界,對於習慣了集體生活的中國人來說,這可能是人情冷漠的一個表現,但對於我來說,這種人際關係剛剛好,也是我在上海呆得特別舒服的重要原因之一,畢竟我本來就是一個

人,我不需要那麼多不相干的人經常來關心我。

\n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度的旅行家。


劉小順



我的老家蘇州離著上海很近,所以,我的味蕾更喜歡各種滬上小吃,白斬雞,小籠包,油條豆腐腦,等等。這些都很容易勾起我對故鄉的童年記憶。

但要說喜歡不喜歡上海這座大城市,倒是為難住我了。作為一個旅遊城市,我認為上海的特點很鮮明,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個超級大都市裡,上海沒有北京的官氣,畢竟上海不是政治中心,也沒有廣州無處不在的商業味。十里洋場儘管早已經成為歷史,但中外文化交融經歷滄桑歲月慢慢沉澱下來,讓擁有外灘,南京路,城隍廟等景點的上海,不像廣州那種闖南洋的果敢以及濃濃的生意經,上海的人文積澱不薄,但畢竟歷史又沒有北京城那麼長,所以從人文的厚度來說又不如北京。

要說我更喜歡上海還是更喜歡北京,客觀來說作為一個跟上海文化基因非常接近的蘇州人,我最終選擇到北京發展,就說明了我個人的興趣偏好。但這並不意味著上海就不如北京好,假如我選擇到上海發展,那麼很有可能我就不會選擇傳媒及新媒體行業作為我的職業方向,在上海我很有可能從事商務或貿易類的職業,也因此很有可能我在上海發展時經濟方面會更理想,畢竟經濟狀況是決定一個人喜歡不喜歡一個城市的很重要因素。

至於不少國人會探討的排(斥)外(來人口)的問題,我想早年北京上海多多少少都存在這樣的現象。近些年隨著城市化的深入,不少外來打工者都開始買房落戶,這種現象應該好很多了。

總體來說更喜歡人文氣息的我選擇了到北京而不是在上海發展。但如果是遊客,我一定會推薦你去上海玩,畢竟她的獨特性也很明顯。


旅行紀實攝影黃華


只值一百塊錢的東西在上海要賣五百塊錢。半年暴冷半年暴熱,整座城市沒有山,樹也很少,就是點人工種植的草皮。剩下的只有房子,人,車,汽車尾氣,霧霾。出個門,單程坐地鐵坐公交倒個幾部車,花個幾小時是正常。去醫院郵局銀行,最好帶上毛線去,這樣叫號輪到你的時候可以打完一隻襪子。上海的繁華跟小老百姓有關係嗎?除了看可以免費。那些房子你買得起嗎?甚至,你進得去嗎?我見過外地人一家住公廁的,也見過上海本地人70多歲老太還在撿垃圾的。別說那些是混得不好的,好象你欠著幾百萬房貸車貸養孩子連病都不敢生假都不敢請還靠爹媽退休金貼你混得很好似的。總之上海就是有錢人的天堂,千萬至億的資產,在那裡過日子還行,不然其它說上海好的人,不是裝逼就是腦殘。


一尾鱗閃微光的魚


沒有在上海定居過,也沒有在上海工作過,只是旅遊去過幾次,以上為背景。

去上海是純粹觀光,來自三線小城市的我感受到了來自一線大城市的熱鬧與繁華,單純是博物館,上海就有好幾個,這樣一想在上海住著應該很不錯,週末在大街上瞎溜達也能發現不少神奇的事。更不要說各種各樣的店了,最最最重要的是,湖州在每天晚上十點鐘大街上就沒人了……在上海完全不成問題,晚上十一點超市還開門,對於這一點真是非常喜歡。對於湖州來說夜生活已經結束,而上海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生活簡直不要太便利!

不過也有一點非常不喜歡,就是人太多。我還是比較喜歡人少一點,安安靜靜的,但是上班高峰期的上海,簡直不要太擠……

所以整體上看我是喜歡的,但是會有那麼點不滿意的地方


江南潮生活


我很喜歡上海,印象中上海去了很多次,那裡認識的朋友都很好尤其是那個年代認識的朋友真的就像芳華里面的人一樣有些單純。


印象中的上海不冷,在冬天的時候可以吃到火鍋,在那裡徐家彙購物中心第一次大概是2007年的時候吃了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

2010年世博會的時候也去了上海,當地的朋友家發了很對世博會的票就帶我去玩了一天,當時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很多人去任何一個館都要排隊,感受到了物價的差距,那個時候意識到了我們國家強大了。



再後來是2011年回國路過了上海,當時是去蘇州、杭州、無錫去玩,在上海報了旅遊團一個人跟著團就去了,在那裡沒有被導遊宰確實很幸運,覺得上海確實是中國的發達地區的領先者……

再次去上海應該是2013年,那年去浙江溫州、寧波找朋友玩,再次路過上海轉乘汽車,當時在上海停留了一晚上住宿,逛了南京路,那裡的小吃很多很便宜

後面很多次都路過上海,也有很多回憶和經歷,所幸的是每次在上海都很順利沒有任何不愉快或者不好的事情發生。

這就是我印象中的上海


留學的那些年


上海這座大都市的色彩近幾年有被其它一些新興城市蓋過之勢。十年二十年前的上海影響力甚至超過北京,但如今作為創新之秀的深圳將很多上海的優勢給搶了過去。目前創新型科技公司不是在北京就是在深圳,上海極少,杭州除外。

新興創業公司是年輕人的活躍陣地,是最優質生源的吸力泵。上世紀作為中國製造的引擎地,上海製造成就了國貨老大哥的地位,當初吸引了中國經濟動力的大量人力資源,因為那時還處在低端製造業最旺盛的年代,上海也聚集了大量的國內外製造商。有了人就有了錢,有了錢就給這座城市賦予多重多維的魔性色彩。

今天,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及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和國家政策的趨於扁平化,上海在逐漸被其它城市追趕甚至超越。這是好事,遍地花開總比一枝獨秀好看的多。

夜上海是一張昏黃的老照片,新上海在中國各地皆是。


青檀社






沒有人不喜歡海納百川的魔都——上海


馬踏雪燕


喜歡,中國獨一無二的城市,在那裡讀書生活了6年,回憶滿滿,套用當年力波啤酒電視廣告詞:上海是我長大成人的所在,帶著我所有的情懷;第一次乾杯,頭一回戀愛,在永遠的純真年代。追過港臺同胞,迷上過老外;自己當明星,感覺也不壞;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城市的高度,它越變越快,有人出去有人回來;身邊的朋友,越穿越新派,上海讓我越看越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