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殺兄娶嫂,卻為什麼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砸水缸的司馬光


李世民為什麼要殺李淵?殺了李淵就能迅速得到皇位嗎?事實上李淵從來不是李世民登上皇位的威脅。李世民的威脅只是來源於隱太子李建成和巢王李元吉。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兄弟,已經讓李世民備受詬病,如果再弒父,就再是受詬病那麼簡單了,要知道中國自古以孝治天下。李世民怎麼會不知道這個道理?他身邊的文臣武將又怎麼會不知道這個道理?還有,李世民雖然殺死了二李,但並沒有強取嫂子鄭觀音,他只是在數年後把弟媳楊妃納進宮中而已。

四姑娘以為,李世民和他的團隊自始至終都沒有想過要殺了李淵,所以李世民不殺李淵實在算不上什麼大新聞。殺死李淵後李世民面臨的境況遠比不殺要糟糕的多。可以說殺死李淵對李世民來說百害而無一利,這樣損人害己的事他怎麼可能去做。那麼,從哪裡可以看出李世民沒有想過殺李淵呢?有一個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尉遲敬德。

我們知道,政變中李世民殺死了李建成,尉遲敬德殺死了李元吉,東宮和齊王府兩千兵馬圍攻玄武門,可以說是相當激烈。雖然他們已經知道了二李被殺,但還是有人並沒有退去,在這緊要關頭,尉遲敬德做為一員勇猛異常的武將卻離開了戰場,去了李淵遊湖的地方。尉遲敬德去的時候“擐甲持矛”,也就是全副武裝。此番尉遲敬德是帶著幾個任務來的:其一就是報告政變,給李淵一個心理緩衝的餘地,省的李淵和李世民父子突然相見因為控制不住心情而引發衝突,如果李淵暫時想不開,不介意武力劫持;其二就是請求李淵下旨,讓李世民全權處理政變中的諸兵馬事,以此讓混戰迅速停下來。

所以接下來,李世民在處理完玄武門的事情之後,就接到了李淵的傳召,彼此已經心知肚明,此番已經沒有什麼大的意外發生。見面後,李淵說:“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意思是他受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矇蔽,並不打算過問二子的被殺,也不打算追究李世民的責任。而李世民也很配合,撲到李淵的懷裡大聲的哭泣。就這樣,玄武門之變完美的落下了帷幕,緊接著李世民就成了皇太子,兩個月之後,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為帝,貞觀之治由此開始。

那麼李淵為什麼能迅速的屈服呢?原因很簡單,政變發生的時候,李淵已經61歲了,他的四個嫡子只有李世民還活著,而他的庶子們最大的不過十歲左右,李建成的兒子們也年齡很小,這是一件多麼尷尬又多麼要命的事情啊。實際上李淵並非沒有能力問罪李世民,但是問罪之後怎麼辦,沒有繼承人是一個大問題,他已經沒有時間來重新培養一個繼承人,而且誰知道還有什麼變數。所以除了李世民,李淵已經沒有任何別的選擇,所以他才忍下失去兩個兒子的痛,而讓李世民的繼位合法化。這既是一個父親的選擇,也是一個皇帝的選擇。李世民的團隊正是分析了李淵的尷尬處境,才數次鼓動李世民發動政變,只要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不怕李淵會要李世民的命。

也正是基於此,李世民的團隊事先就沒有考慮過要殺死李淵,而只是要軟禁李淵,畢竟能用軟禁就解決的事情,何必非要殺死,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呢?只要李淵還活著,無論是被逼也好,主動也好,他退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的皇位就是合法的。所以不敢殺也好,不能殺也好,沒有必要殺也好,都是經過權衡的,能實現利益最大化才是李世民團隊的追求。


蕭曉四姑娘


李世民沒有必要殺父親。如果明目張膽的殺了還是皇帝的親爹,就是不忠不孝、有悖人倫的畜生。比被大唐狠狠批判的“昏君”隋煬帝還不如。

李世民在李淵建立大唐的過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李建成也並平庸之輩。所以才有二虎相爭,李建成因為是老大,被立為太子。李世民封秦王、尚書令、天策上將,沒辦法再封了。兄弟兩個,各自有自己隊伍,明爭暗鬥,水火不容。

對於兄弟的矛盾,李淵想了一個辦法。

資治通鑑載「(李淵)因謂世民曰:“首建大謀,削平海內,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

但梁孝王仍是臣,李世民從心裡是不會接受的。這段話的真實性也值得推敲。

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等李建成繼位,他就被收拾了,也可能都等不到那時候。

事變中,李世民殺了大哥、四弟齊王李元吉,殺了他們所有的兒子,夠狠的,但女眷沒殺。而且這兄弟三人是同父同母的。

資治通鑑載「建成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元吉子梁郡王承業、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皆坐誅,仍絕屬籍。」

事變之後,李世民派尉遲恭向李淵彙報,大哥四弟謀反,被處決了。老爹也不傻,早已心知肚明。都是兒子,死了兩個,再和這個過不去,自己也危險了。於是順水推舟,表示,我早就看他們有問題……

「癸亥,立世民為皇太子。又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很快李淵當皇帝也懶了,禪位。

上述故事中,因為大家都明白,在皇權的天平上,父子兄弟妻兒都是沒有足夠分量的。


幾葦渡


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雖然是先發制人,但也是險象叢生,要不是事先策反玄武門守將,把玄武門關的老緊老緊,自己差點就報銷在玄武門。後來,李世民部將尉遲恭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首級示眾,外面圍攻的東宮兵馬才知道大勢已去,不得已散去。

太子李建成(能征慣戰的將才)、齊王李元吉(為人驍勇且擅使馬槊)也非等閒之輩,之能怪運氣實在太差,當時在玄武門稍微注意保護小命,等外面的援軍殺到,還不是吊打李世民。

可惜,歷史就是這麼現實,玄武門事變開始沒多久,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被尉遲恭射死。

玄武門事變成功後,大家都已經明白當今皇帝就只剩下一個兒子——李世民。對於大多數大臣們來說,誰當皇帝都是老李家的。你殺的飛沙走石,我也著不急,那是皇家內部的事情。家天下的皇權爭奪,基本大家都是不怎麼急的,只要是皇家的人上臺,臣子們都認。現在就一個李世民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李淵更是清楚,雖然突然少了兩個兒子,但是自己也沒辦法啊。生米都煮成熟飯了,自己都剩下一個兒子了,難不成要幹掉最後一個兒子,讓老李家成了絕戶。

況且,李淵必須支持李世民的另一個原因是,玄武門之變的性質如果不快速定位的話,誰也不能保證李世民下面的夥計,哪天不高興就替主子動手幹掉李淵。因為李世民的班子是一隻船上的蚱蜢,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因此,不要說當時李淵的人身自由已經被李世民控制,就算沒有被控制,他也不大可能對李世民下手的,畢竟王朝的延續更重於兒子之死。

對於李世民來說,李淵可殺不得,在儒家的統治倫理裡他是君,也是父。他要是動了李淵,就是對“君父”不敬,這樣雖然無妨於他的登基,但是對以後的統治和名聲是有極其壞的影響的。天下文人的唾沫子都能淹沒了他。

同樣的,李世民清楚,自己已經是最後勝出的兒子,其他的皇室血脈都已經被他斬斷,大唐王朝要想延續,老爸歸天之後要想享受香火祭祀,那是必須要跟他妥協的。事實上是,李淵聰明就支持,大家和氣;李淵不配合,也不影響李世民的大權在握。

因此,李世民實在沒有必要對李淵動手。歷史也表現出李淵的大局意識,玄武門事變後3天,就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2個月後就退位當太上皇。

李世民殺兄屠弟、娶兄嫂納弟媳,很多人認為李世民好色,小編“子屠龍”覺得未必如此,至少史料裡李世民也沒這麼明顯的“色”。

雖然各位美人姿色撩人,但我更傾向認為李世民是出於統治的需要,一來有濃厚鮮卑血統的李唐王朝,娶兄嫂納弟媳乃是正常的“胡風”;二來兄嫂弟媳都是名門之後,娶了他們就能籠絡住重要的關隴集團的成員,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穩固。


子屠龍


李世民不是不敢殺,是不需要殺。李淵已經認輸承認了李世民的合法地位,李世民還當眾吸吮李淵的奶頭以做嬰兒狀。另外李世民不是娶嫂子,是娶了四弟妹楊氏。

1.李淵不是李世民的競爭對手,競爭對手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在玄武門設埋伏,殺死了太子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其中故事也是非常兇險,當時事態已經非常危機,如果李世民不動手就會被李建成滅除,既然水火難容,李世民最終選擇了先發制人。

玄武門事變同樣沒有十足的把握,如果事敗死的就是李世民,後面的貞觀之治也就不復存在了。李元吉生的孔武有力,武藝高強,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偏偏老天又生了一個李元吉唯一害怕的人,就是尉遲恭,而尉遲恭又是隻服從李世民一人。如此玄武門李元吉碰上尉遲恭……真是天意讓李世民當皇帝啊!

李淵也完全被控制了,身邊站著一身血的尉遲恭,完全喪失了主動權,選擇認輸,承認了李世民的合法地位。李世民可能都沒有想到父親最終會認同了他的殺兄逼宮行為,感動的當中吸吮李淵的乳頭做出嬰兒狀。這樣就不用揹負殺父篡位的罪名,合理合法的繼承了皇位。

2. 李世民娶了四弟妹楊氏,李元吉的夫人

楊氏是隋朝望族的大家閨秀,長的漂亮,人又賢惠。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他們的兒子,對女兒和其他家眷都沒有下狠手。還娶了四弟妹楊氏,後來生了兒子還過繼給李元吉,也算讓李元吉有後了。

3. 李世民雖有殺戮,卻是個重感情的明君

李世民殺了哥哥和弟弟,但是對功臣殺的並不多,算的上是一位明君。很可貴的是他啟用了李建成的謀臣魏徵,魏徵多次頂撞,李世民始終重用魏徵,傳為千古佳話。

李世民的皇后也是一個賢后,李世民有時被魏徵氣的發怒,和長孫皇后抱怨想殺了魏徵,但是長孫皇后多次勸阻李世民不要殺魏徵,要做明君。可惜長孫皇后壽命很短,李世民失去長孫皇后後非常痛苦和思念。

長孫皇后出殯,李世民親自為長孫皇后寫了碑文。之後李世民又做了一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認為只是在寢宮陵殿安奉皇后遠遠不能表達自己的思念,更要求人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宅舍,讓宮人居住在裡面,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

關注叄品姐姐的小幸福,叄品姐姐每天都會分享一段愛情感悟,幸福可以很簡單!


叄品姐姐的小幸福


首先要指出的是,李世民是娶弟妹,而不是娶嫂,因為他娶的楊妃不是大哥太子李建成的王妃,而是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王妃,李世民不是不敢殺李淵,而是完全沒有必要,為什麼這樣說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他與隋煬帝不同,隋煬帝因為弒父而留下罵名(當然也有人認為隋文帝是病死的),隋文帝發現楊廣對宣華夫人無禮之後大怒,派人召楊勇,明顯是要廢了楊廣的太子之位,改立楊勇。

而楊廣先發制人,與楊素聯合殺死了隋文帝,顯然楊廣與隋文帝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他非殺隋文帝不可。

第二,晉陽起兵的首功是李世民,李淵也曾經許諾讓李世民當太子的,那麼現在太子李建成死了,讓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那就是順理成章了。

第三,李淵其實也一直在猶豫,李世民有大功,而李建成是嫡長子,要是李建成能學李旦的嫡長子李成器把太子之位讓給李隆基,讓給李世民的話,那麼就什麼事情也沒有了,但是李建成明顯不肯。

而在太子與秦王之爭中,李淵的這種猶豫,其實也是變相的在支持李世民了,因為李建成是太子,而秦王功勞大,對太子的位置已構成了威脅,李淵有點像在等兩人分出勝負的意思,因為他也清楚太子與秦王的矛盾已是不可調和,必是你死我亡的結果。

而玄武門之變後,結果出來了,那麼太子就必然是李世民了。

第四,玄武門之變,唐朝的軍權就已落入李世民手裡了,李淵知道,大臣們也都知道,李淵手上已無權了,對李世民構不上威脅了,而且李淵表示出很配合,所以李世民根本就不需要殺李淵。

而對於唐朝的大臣們來說,太子之爭這件事情,終於有了結果,也是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歷史簡單說


不是不敢殺,而是李淵懂事,順從了李世民的安排,不然李淵也難逃一死。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從史料看,李世民對李淵並不在意,甚至可以說是不孝了。這裡我們來看幾則史料: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貞觀六年正月”條雲: 監察御史馬週上疏,以為:“東宮在宮城之中,而大安宮乃在宮城之西,制度比於宸居,尚為卑小,於四方觀聽,有所不足。宜增修高大,以稱中外之望。又,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視膳。今九成宮去京師三百餘裡,太上皇或時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又,車駕此行,欲以避暑;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獨居京處,溫清之禮,竊所未安。今行計已成,不可復止,願速示返期,以解眾惑。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貞觀十年十一月”條雲: 上念後(長孫皇后)不已,於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嘗引魏徵同登,使視之。徵熟視之曰:“臣昏眊,不能見。”上指示之,徵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高祖李淵陵墓)若昭陵,則臣固見之矣。”上泣,為之毀觀。

這兩則史料都是在說李世民對李淵並不好,而且魏徵批評的更加直白,就差明說李世民不孝了;另外,這兩則批評相隔了四年多,也就是說李世民在馬周勸諫後雖然做了些表面文章,但事實上對李淵並不好,不然魏徵不會說的如此直白。

可見李世民對李淵的怨念之深,父子親情之薄。

而在玄武門之變時,李淵身邊的衛隊也曾經與李世民派出的尉遲敬德部發生了激烈的戰鬥,雖然現在沒有史料能還原那場戰鬥,但是從隻言片語裡我們依然能發現戰鬥的激烈程度:

《舊唐書·高祖諸子列傳》:接戰久之,矢及殿屋。

而原存於陝西禮泉縣煙霞鄉大冢渠村杜君綽墓前的“杜君綽碑”也記載了這位參加過玄武門事變的秦王府將領是怎麼和李淵衛隊進行激烈戰鬥的:

尋奉(闕二十七字)御輦,矢及宸闈。

從這些隻言片語史料中我們可以想象當時戰鬥的激烈,也說明李淵並不是馬上被尉遲敬德控制,而是有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裡,作為一代雄主的李淵對接下來的事情肯定有了一定心理準備,而當尉遲敬德拿著李建成、李元吉首級來見他時,李淵對自己二兒子想要自己怎麼辦其實已經是心裡有數了。

所以當蕭瑀、陳叔達勸告李淵交出權力,讓位李世民的時候,李淵也就順水推舟了。

而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殺兄奸嫂,將李建成、李元吉子嗣斬殺殆盡,一點也不顧及李淵感受也可以證明如果李淵當時不識時務,極有可能在“留下遺詔”的情況下被李建成、李元吉亂黨殺害。

所以,並不是李世民不敢殺李淵,而是李淵的懂事讓李世民沒必要殺李淵。畢竟李世民還不是完全的禽獸,身上多多少少還有點人性。


蘭臺


殺兄霸嫂,搶了老爸的江山,奪了兒子的媳婦,李世民的人生波瀾壯闊,狗血沸騰,沒有白活。

玄武門之變,李二橫下一條心,一定要出線,果然就殺了長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成功抵壘,錦繡江山唾手可得,於是他真的就唾了唾手,前來到“上所”找他老爸皇上李淵。

從內廷大門到李淵的座椅,只有短短几十步,在李淵的盯視下,李二走的心驚膽戰,每一步都像是一個世紀,爺兒倆各自的盤算,連同即將要組織成的語言,凝滯了宮闈上方的空氣。

李二最後兩步幾乎是連滾帶爬,跌落在李淵的懷抱裡,繼而“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有記載說李淵天賦異稟,生有三乳,也不知道李二吸吮的究竟是那隻乳,但被吸吮者的感覺一定很酸爽,在這酸爽的高潮之中,
父子情感得到了最後的昇華。

李淵最後審時度勢,認可了現實,三日後,冊立李二為新太子,沒兩個月後,嘆了口氣,我不玩了,直接禪位。

李世民為何不殺老爸李淵,不敢,不能,也不想。

為何不敢?

論實力,你李二手下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名將如雲,你老爸李淵作為馬上皇帝,也不是吃乾飯的,坐穩龍庭八年,天子龍威正熾,眼神恨不得都能殺人,朝中威望根深蒂固,擁有軍隊最高調動指揮權,玄武門之變中,李二的那點人馬差點連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的人馬都沒掀翻,想要用武力捋老爸李淵的龍鬚,差的火候還大。

何謂不能?

名分,雖說老李家有胡族血統,但即使是胡族,也講究老爸是天,兒子是地,兒子弒父,天理難容。放在漢家倫理道德上,簡直就不稱其為人了,這個道義上的風險是不能的。

因何不想?

一則是父子感情基本盤尚好,李淵也一直感謝李二這些年的努力奉獻,也曾打過立他為太子的主意,也承諾李二等同於並肩王的待遇。

二則棋局形勢已然如此,李淵李世民父子心理都明鏡兒一般,棋手對弈,過程形勢無論怎樣紛蕪變幻,結局無非勝者為王,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出局,唯一的勝利者只能是李世民。

李二邊哭邊想,在想這時哭著吸吮父親乳頭的即便是換成李建成,結果是一樣呢?還是一樣呢?他知道這是李淵所必須面對並承受的結果,李大李二根本就沒有什麼分別。一想到此際,李二禁不住又哀哀慟哭,這次的哭聲是真的,真的為自己差點被老四勒死而後怕。


歷來現實


自李淵高舉反隋大旗,招攬天下英雄豪傑共謀大事起,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就奉命招兵買馬,隨父親征戰四方。

唐朝建立之初,李建成被封為太子,輔助李淵處理朝中之事。而秦王李世民因為戰功赫赫,朝廷已經沒有能襯得起他的職位,李淵便想出了一個“天策上將”的封號,以彰顯李世民的卓越功績。

然而這天策上將再風光也不是李世民想要的太子之位,於是李世民表面順應父親的旨意,建了一座天策府,專門招攬天下英豪,歸入自己門下效力。隨著天策府的逐漸壯大,朝廷中形成了“太子府”與“天策府”兩股勢力,而且天策府甚至有強過太子府勢力的傾向,一場奪嫡之爭正在悄然醞釀。

李建成和李世民心裡都清楚如果對方獲勝了,自己都沒有活路了,之後這場拉鋸戰愈演愈烈。李淵看著兩虎相爭,權衡之後他站在了太子李建成這邊,著手削弱李世民的勢力。父親的態度成了壓垮李世民的最後一根稻草,為了保全自己以及皇位的誘惑,他決定鋌而走險。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事變,親手射殺了長兄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也死在了天策府大將尉遲恭的手裡。李世民成為唐朝的皇太子,隨後逼迫李淵禪位,榮登大寶。

李世民得勢後,屠殺李建成、李元吉後人,將李元吉的妻子楊氏佔為已有,為何不敢殺了李淵?

其實李世民不是不敢殺李淵而是沒必要那麼做,他最大的威脅是太子李建成,經過周密的佈局,嚴謹的實施,天策府勢力在玄武門之變中已經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在射殺李建成、李元吉之後,是尉遲恭穿著盔甲帶著武器,覲見李淵,向他彙報說太子李建成謀反已經伏法被誅。李淵也是見過大場面的人,這陣勢一看就明白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此時與李世民翻臉也於事無補,弄不好還得搭上自己的老命。不管願不願意,李世民都是李淵唯一的繼承人了,自己辛苦半生打下的江山總不能便宜了外人,為此李淵也不能毀了李世民。

李淵活著禪位,李世民也算名正言順的繼位。根本沒有必要殺了李淵,去揹負殺父弒君的罪名,招致千古罵名。


史論縱橫


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原因只有一個,李建成和李元吉阻礙了李世民通往最高權力的道路。而且李世民有足夠的藉口去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對李世民形成了生命威脅。


至於李世民為什麼納齊王妃,這個只是勝利的附屬品。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順手血洗了太子府和齊王府,對於美貌齊王妃楊氏,則納為後宮。一方面可以安撫情緒,一方面也可以資源回首。

對於李淵,李世民不能殺也不會殺。不管怎麼說,李淵是李世民的父親,李世民再怎麼狠毒,也不會對自己的老爹動手。


中國說一個講究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國家,李世民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可以揹負著殺兄弟的罪名,但是他不能揹負弒父的罪名。而且李世民也沒有必要殺李淵,李建成死了,李元吉死了,皇位遲早是李世民的。

所以說,對於李淵,李世民既沒有動機,也沒有理由去殺害他。


胡史亂翔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後,殺死了李建成與李元吉及其十個侄子,那麼殺紅眼的李世民為何不殺父親李淵?難道他沒有想到過弒父奪位?顯然不是,而是玄武門之變後逼李淵就範,而唐高祖李淵也十分識時務,因此才躲過被殺的結局,同時也使得李世民沒有揹負殺父的歷史罪名!

玄武門之變因何起?

先來看一下玄武門之變的這段歷史。隨著大唐王朝的建立,李淵的江山日益鞏固,而兒子們的羽翼也日益豐滿。除了皇長子李建成被立為皇太子,還形成了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兩股勢力。而其中秦王李世民因為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被封為天策上將,領尚書令,而且允許秦王開府,儼然成了一個小朝廷。

因此秦王身邊聚集了大批的武將和謀士,有尉遲恭、秦叔寶、程知節、侯君集、段志玄等武將,另外還有杜如晦、房玄齡等文臣謀士!秦王府的勢力與東宮加上齊王府的勢力相比也毫不遜色。除此以外,秦王李世民憑藉自己為大唐立下的功勞最大,而從一開始就對太子之位覬覦,因此,皇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矛盾日益深化。而齊王李元吉選擇站在了太子李建成這邊。


而身為父親和皇帝的李淵在這時犯了糊塗,唐高祖李淵雖然很早就知道了東宮與秦王府之間的矛盾,但出於愛子情深的李淵卻遲遲不採取措施,既沒有罷黜太子李建成而改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也沒有為了鞏固太子李建成的儲君地位,而削弱秦王府的勢力。反而是任由東宮與秦王府的矛盾日益發展。終究於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這天爆發了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事變。秦王李世民經過一系列的準備,誘騙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進入玄武門之後將其殺害。

玄武門之變是如何善後的?

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得手以後,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之後的李世民其實處境十分危險,根據提前安排好的計劃,李世民及其帶領來的親信們主要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禁閉玄武門大門,令聞訊趕來的東宮和齊王府的士兵不能進入城門,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馮立、薛萬徹等人率領兩千東宮守衛前來攻打城門。建成門久攻不下的薛萬徹,轉而率領士兵去攻打秦王府,將士們都十分擔心秦王府內的安危,於是尉遲恭手持李建成與李元吉的首級給其屬下看,嚇得東宮和齊王府的士兵四散逃去。


第二件事,令尉遲恭身著鎧甲,手持利刃,帶著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的人頭進宮面見李淵,此時的李淵正與嬪妃們泛舟湖上,見一身是血身著鎧甲的尉遲恭怒氣衝衝而來,更是拎著自己兒子的人頭,差一點掉進湖裡,高祖皇帝問道:外面何人作亂?尉遲恭開口答到:皇帝陛下,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意圖謀反,好在被秦王李世民及時發現,帶領臣下等將亂臣賊子殺死,現在東宮的兵馬和齊王府的兵馬正在圍攻皇城,請皇上下令,令秦王李世民統領各軍,剿滅其餘叛軍。

李淵雖經歷喪子之痛,但馬上意識到慘劇已成事實,只有答應尉遲恭的要求,封秦王李世民為太子才能保全自己。只能頒佈詔書,令秦王李世民平定東宮和齊王府叛亂的士兵和家奴。秦王,李世民帶領士兵血洗了東宮和齊王府,殺害了十個侄子。而且還霸佔了四弟齊王的妃子楊氏。


隨後不久李淵禪位給李世民,李世民正式成為大唐王朝的新主人,知難而退的高祖皇帝李淵做了太上皇,待在後宮之中度過餘生。

玄武門之變中李淵為何沒被殺?

其實尉遲恭帶著利刃和頭顱來見李淵時,其實一定是帶著兩個計劃來的,其一就我們看到的那樣,李淵按照設想的那樣承認了李世民的地位,同時頒佈詔書令秦王李世民平叛反賊。其二就是如果李淵表現出了不配合,或者揚言要殺死殺兄弒弟、意圖謀反的李世民為其兩個兒子報仇。那麼尉遲恭也會毫不留情的殺害李淵,武力解決掉這最後的障礙,幫助李世民登上皇位。只是第一情況恰好發生了。這也就避免了李世民揹負殺父的罪名。


我是珞珈山的貓,不知道我的分析,您是否滿意?可以下方留言互相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