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裡,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用輩分取名了?

老張談三農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字的變化莫測演變,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迅速。在中國輩分大小是很重要的,從名字的咬文嚼字開始分別。

就拿我們這裡來說吧,我們這裡的村莊不大,人也多,只要是長久在村裡居住的當地人,都必須從起名字論大小輩分,我們村裡都是姓李的,爺爺輩是三個字,我爸必須是兩個字,我是三個字,我的孩子又是兩個字,就我而論我在村裡的輩分不大,三十多歲了叫一個本家十來歲的叫老爺,太尷尬了,不叫吧,讓長輩說我不懂事,叫吧,他又老是笑話我,說等給我娶個老奶,賺我便宜。還有一種取名字是按字論輩分大小的,比如隔壁村都是姓孟的,第二個字必須按老祖宗留下來的家譜字跡,第三個字就看父母的意思起了,也就是說,孩子的名字三個字,父母只能做主最後一個字,據我瞭解,孟令~,孟祥~,孟維~等等(本人對這門姓氏不大瞭解,大家瞭解意思即可,不便深究),這些都是按家譜叫的名字,有上歲數的老人一看對方叫啥名字便知道他的輩分了,知道該怎麼稱呼了。

現在在我們這裡仍是按輩分給孩子取名字的。


農村李大哥


在農村裡,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用輩分取名了?

對於農村長大的朋友們來說,80後以前的應該都是比較熟悉“輩分”一說的,在農村裡經常看到有的人年紀一大把了,卻要管一些十來歲的小孩子叔叔,或者是還有些叫他們大爺,這是因為雖然他們年紀不大,但是卻輩分大。就像農村老話說的那樣“輩分大壓死人”。

這種現象在很多的城裡人來看,是非常稀奇的,也是不能理解的,其實這是因為在農村裡以前一直有著輩分之說。往往一個村子,基本上就是一個宗族的,而大人在給小孩子取名字的時候,往往中間的字就是輩分排行。比如農夫是姓劉,在我們村裡的輩分排行是:德、盛、孝、先、方、名、啟、富。而農夫的排行是“名”字輩,算起來輩分還算不小的,村裡有些老人也得叫我叔叔。那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用輩分來給孩子取名了呢?

傳統文化已經不再受重視了

在過去,誰都會因為自己擁有一個有輩分的名字而自豪的,因為在同一個宗族內,只要報出了自己的名字,那一般大家馬上就會熟絡起來,有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可是現在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都不怎麼重視了,很多人也都已經搬離到了城市裡,所以家族中的成員都是分佈在不同的地方,對於這些傳統文化也不怎麼了解了,感情也沒有以前熟絡了。有多少人還能記得自己家譜上的先輩呢?就算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一般有個兩三代以後,也就逐漸不聯絡了。

年輕人更追求個性化取名

為什麼在過去一般很少出現重名,那是因為在以前都是按照家譜字輩傳統來取名的。而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在取名的時候都是追求個性化,並且是以自己的偏好來取名。有些會在名字中加入夫妻雙方的姓氏,有些會想著要加入一些個性的生僻字,還有些甚至給孩子取4個字的名字。而年輕人這樣的做法就是導致了重名的人是越來越多,而按照家族輩分起名的則越來越少了!

當然了還有一部分的原因,那就是“輩分大壓死人”,因為有些人的輩分排行比較靠後了,所以這樣取名感覺自己很吃虧,畢竟年紀一大把去尊稱別人為大爺、叔叔等,這樣面子上過不去,於是即便是知道也會排斥的。


農夫也瘋狂


以前在農村小孩子起名字都是有講究的,不是父母想起就能夠起的,都是需要按照族譜的輩份排名,論資排輩下來起的。如果你亂起名字的話,不僅是家裡的老人會罵,更是會招來家庭裡面其它人的謾罵的。

在農村裡,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用輩分取名了?

可以說以前農村起名字相對是不太自由的,姓氏是決定了了,而輩份也會決定著小孩子的第二個字,所以最後能夠給父母決定的就是剩下最後一個字了。

當然在農村也就是對於男孩子的名字比較關注,必須是要嚴格按照輩份來起名字,對於女孩子相對就自由了,可以排也可以不排,主要還是因為男孩才是傳宗接代的,女孩子不太重要,農民重男輕女的思想也是讓女孩子能夠不被輩份來取名。

像老農出生的那一代都是德字輩的,基本上男孩們的名字都是相同的,只要聽名字是不是帶有一個德字就可以知道是不是家族裡面的人。而後代就是恩字輩了,如今新出生的小孩都會這麼排下去。

只不過現在很多人都不願意按照族譜上面的輩份取名字了,要說原因還是因為限制太多了。現在的年輕人學歷都是比較高了,很多都是上過大學的,所以思想比較開放,對於自己孩子的名字就不想被侷限在只能夠起一個字上面,他們想要更多的話語權。

而且有時候排到的輩份名字並不好聽,就比較說德字輩,明顯是男性的名字,想起最後一個字變成女性的名字,那就比較難了。很多父母覺得排輩份後特別起名字,也是不願意了。

可以說這是社會的進步,當然也不能夠完全贊同就不使用輩分來取名了,畢竟這是家族的一種傳承,是中國的一種文化,還是有可取之處的。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這回事呢,都說說吧。


深山老農民


在農村,為什麼現在很少人用輩份來取名?

這就是人的觀念隨時代而更新的現象,人的名字,也隨著新的文化思潮出現而大膽創新,緊跟潮流,與時俱進。這裡面有三個原因。

一是帶有輩分的名字,會給人有一種循規蹈距的感覺,顯得生硬土氣,名字沒取好的話顯得呆板不說,還不順口。



二是名字中要加入輩分,那麼取名所選擇的餘地太狹窄了,弄不好就會出現同名的現象,因為姓氏和輩分不可更改的情況下,實際上取名就只有姓名未尾的一個字,比如姓張,“遠”字輩,另外只需加一個字,想一想這樣取名同名的概率就大了。

三是不用輩分取名,可以自由彰顯個性,可選擇的空間大,可以取抽象的、意識形態的、詩意的、剛強的、柔美的等,既好聽又有意思,更難以出現同名現象。



所以現在用四個字組成名字的人也不少,這也是思想觀念,跟隨文化新思潮不斷進步的結果。

儘管生活中大多不用輩分來取名,但每一個農村出來的人,家族譜中大多都有一個帶輩分的名字,印在書上,專門用來證明家族的歷史淵源,以方便後代的查看。


田曉農村論談


原因:按輩份字取名,如果名字是三個字。那前兩字大家一樣,只有後一字要區別開,同一族同一輩的人很多,名字會重複,不便。


貴陽市花果園半山軍哥



飛翔70750


那叫字,以前一個姓氏一輩的名字中間的字都是一樣的。我爸爸那一代還是那樣的,,到我和我弟是兩個字的名字。現在為什麼少了,有的小家族都沒人記得字排了,也沒族譜祠堂什麼的,文化的斷層,有的感覺不好聽,就取好聽的名了。像大家族男的都是按字排取名的,女的不一定


啊兼


論輩分起名,一個麻煩,二一個現在已經淡化了家族意識,自己都應有了獨立的生活來源,本分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大家都願意起一些朗朗上口的,容易記住的,比較大氣的,名字。


釣魚島的濤聲


我的建議是起兩個名字,一個帶輩分一個不帶!家族裡稱呼就用帶輩分的!不會錯,我回爺爺的老家從來不敢亂叫人,因為不熟,有可能他輩分比我低有可能又比我高太多!


轉角里的回眸


這是社會進步的象徵,名字僅僅是個區別他人的名號,不再象過去那樣按輩分取名,現在人大多數也不懂了,即使有懂的也很少,加上現代人文明開放,不死板,不願用老傳統、老套路取名字了。這就是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