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中流10


從大的樣本和概率來說,優秀的人到哪裡都不會被埋沒的。偶爾有遺珠之憾,也是歷史規律和辯證統一的常態。

古代科舉制和現代教育體制有很大區別,如果非要做一個比較,進士相當於現在的海歸博士、國內名校博士且第一學歷也是985以上。從進士的發展來看,平均也是四品以上的官員

以明清時代為例,如果具有進士功名直接去當縣令,其實算是混的不好的。進士及第,還有新一輪篩選。如果再考一次試,優秀的進士會進入翰林院,選為庶吉士繼續學習,作為儲備官員。

如果有機遇,運氣好,文章優美,接近皇帝,秉持上意,草擬意見,服務與顧問於內廷,以後進入內閣或者拿到一個大學士名譽,都是仕途新星。即使不在皇帝身邊行走,做諸多皇子太子等親貴的師傅,也是極好的,待遇前途不可限量。 沒有選上庶吉士的,一般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留在各部衙門,做一個京官。另外一種是外放到地方,執掌地方。去地方做縣令,當然也是挺好的,比舉人補不上缺,總要幸福一點。可見,即使到了進士層次也是要分級別的。

宦海沉浮,進士倘若做了一縣百姓父母官,再繼續往上走,可能就需要人脈關係,師承背景,士林網絡,自我能力和歷史機遇了。各地分為衝疲繁難四個等級,主要是通過政績接受考核,進而不斷晉升。

古代的科考模式和選官制度掛鉤,自然就塑造了文官考試製度,形成了官僚體系。

現代社會博士培養的目標很多元,雖然也是精英化模式,但是吸納機構包括了高校,事業單位,企業等多個職業流向。

現代的教育體系不同於古代的科舉制,科考的本質是選官儲材,提供後輩官員。而科舉制廢除之後,教育的職能就發生了變化,呈現出多元化特徵,當然博士也可以考公務員,只是比例相對小。博士研究生也可以分為海歸博士,985,211和普通院校,還得區分第一學歷。近些年各省的選調生考試,博士畢業就可以掛職主管教育文化口的副縣長等職務,也算是博士與公務員考試的一種制度安排。

實際上,職務晉升是一個過程,如果起點就是正科副處,還是名校博士,核心部門,前途自然不可限量,和古代進士及第進入翰林院和各部堂衙門行走一樣。古代科考所謂的一朝跳龍門,也僅僅是功名身份的上升,不是立刻就是躋身朝野。

至於進士及第之後,具體到做官層面,還是需要時間,不斷提高資歷和級別,磨練文書寫作,訓練能力和基層經驗。至於一個進士最終能走到哪裡,那就要看歷史的進程和人生機遇了。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對於古代科舉制度與現在國內學歷的對應,存在多種多樣的說法,因為現在的高考是每年一次舉行的,而當年的科舉考試是每三年舉行一次。一旦落榜就要再寒窗苦讀三年才行,所以現在的學歷跟古代的職稱對比不了根本就。以下是關於大家比較認可的一種說法:

狀元:全國科舉考試總成績第一的人,比省高考狀元等級要高一些。

進士:經過高考的洗禮,並且成功被高校錄取的人,大致與進士相似。

舉人:相當於高中時候高二舉行的會考,取得了高考畢業證,能參加高考的人就屬於舉人了。

秀才:初中畢業生、或者是高中畢業就能說是秀才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能簡單地這樣認為,我自己的看法是現在的本科生跟當初的秀才差不多,進士就要跟博士差不多了。狀元的話就更高了,非國際性大獎獲得者,不能擔當。僅僅是個人的拙見,僅供參考。

您的關注、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考研字D


古代進士,是現在國家領導級別公務員。因為古代科舉是,縣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制!如同現在的,初升高,高考大,大考研,研考公務員!一樣!






靈虛子道人


把進士的身份地位,看的也太低了吧!

古代的進士,相當於現在全國,請注意!是參加全國公開招考領導幹部考試,錄取成為領導幹部!

各級科舉考試相當於現在什麼狀況?祥細解答。

一、古時的讀書人,在參加科舉考試第一關,為童生試,錄取者稱為童生,取得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的資格。

童生,俗稱白衣;你看,《水滸》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就是一個沒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八十歲白髮老翁,未考取生員(秀才)功名,也是童生。



二、秀才:縣試、府試、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童生參加,錄取者稱為生員,始獲得功名,俗稱秀才,相當於今日高考錄取的大學生。

生員分為廩生、增生、附生,廩生可獲得政府膳食供給待遇,相當於今日大學公費生;增加錄取名額的增生、附加錄取的附生則沒有這個待遇,相當於今日大學擴招的自費生。

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相當於今日大學保研生,為貢生中的優貢;不同於恩貢、蔭貢等憑特權進入國子監的貢生。

生員只是取得入縣、府學習,相當於今日大學生;拔貢,相當今日大學生保研;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不能出仕為官,可免除差徭,有點特權待遇。

向上考試不第,可搞教育辦私塾、入府州縣為吏等謀生。


三、舉人:鄉試,省級舉行考試,生員參加考試,錄取者稱為舉人,人們習稱老爺,第一名稱解元。

舉人除取得向上層次的考試資格外,享有免除賦稅徭役的特權待遇,因此,中舉後,有些土財主會給好處,將土地、人口依附於中舉者,以逃避賦稅徭役。

舉人不同於秀才最大的區別,在於,舉人可以出仕為官了,多是府、縣教學、主簿一類的八、九品級的佐官,亦有出任知縣主官的,但是很少。

你看,舉人是不是相當於今日地方招考領導幹部,並且錄用為地方領導幹部。

所以,《儒林外史》中,被丈人瞧不起的,因無糧斷炊而上街賣雞的窮秀才范進,聞聽鄉人告知中舉,竟然高興的瘋癲了!


四、貢士:會試,禮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務)舉行考試,舉人參加考試,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參加殿試資格。

五、進士:殿試,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對會試錄取者——貢士,分等定級,皆稱進士,分為三甲。

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及第;

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進士皆出仕為官,授予京官者,有擇優進翰林院備皇帝諮詢、學習為仕經驗,含有培養後備幹部之意;

也有分發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

外放則可為知縣主官或府、州附官。

你瞧,進士,是不是相當於今日全國公開招考領導幹部,並錄取成為領導幹部者。


z山海


就這麼說吧,進士等於三年一選全國優秀人才前300名,而且這前20名成為未來總理副總理後備人才,級別立馬國務院副廳或正處級領導,前120的進士成為國家重要部門處室處長,最後面這160多人則成為全國各地大縣的縣委書記兼縣長。

這就是為什麼有“五十少進士”的說法,那怕現在,50歲能成為一個大縣的縣委書記也是相當了不起了。


翩若驚鴻59640286


在古代科舉制度中,考上秀才就是國家認可的統治階級的一員了,非今曰之大學生所能比擬。考上秀才已很了不起,每個府院兩年考三次,每次錄取25人左右,平均每年37人,每縣5人。秀才的待遇雖然很差,但國家也有一定補貼,養2~3人沒問題。不能當官可當吏,免賦稅,遇縣太爺不用跪,過堂不能用刑。已算地方知名人物,可辦私塾,亦可當低級別官員的師爺。

秀才考中舉人,就算正途了。如果能力沒問題退休前升任知府是有希望的。舉人就算不出仕也享受國家津貼,養十個人沒問題。還可以蔭庇他人免稅徭役,雍正以前大概可免200畝左右的地稅十幾戶的徭役。就算舉人在傢什麼也不幹,把免稅免徭役的名額掛出去,也是大財主了。

舉人再考上就是進士,一個縣一屆能有1~2個就很了不得,人數很少,官職大約是縣級,起步可以做縣令。屬於朝庭重點培養的後備官員。有能力、運氣好的可以晉升到封疆大吏,六部尙書甚至大學士。

進士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別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人數不定。一甲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可直接進入翰林院任修撰,前途十分光明,一般可以坐到侍郎,巡撫,御史等較高的官位。二甲進士可進入翰林院擔任庶吉士,三年後再考試依成績依次可在翰林院擔任修撰進入六部學習或擔任地方官員。三甲進士一般可以進入翰林院學習或直接外任,但需要從縣令做起。


華央嘉措


比考清華北大還牛。

其實別說進士了,就是舉人也比一本強,至少是211,甚至985級的。

秀才就相當於本科大學生了。


風行三湘


在封建科舉制度,只有考取了進士才可吃皇糧、入仕途做官。進仕與現在的學歷無可比性,進仕只相當於通過考試新錄用的公務員。因為被錄用為公務員才可吃皇糧、開始入仕做官。


吳輝智


稍微有點了解的都知道,每三年全國錄取進士少則幾十名,多則百餘名。一旦考取進士,最少是縣令,一縣之主。好的直接進常委,國務院。別說進士了,即使舉人都可以見官不下跪,免除徭役賦稅。

豈是現在的大學能比的?


隨風143216714


進士相當於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