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的時候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不在了,大家就是親戚了,你有什麼感觸?

小米創業邦


先像小時候一樣讓大家來猜個謎語: "兄弟七八個,圍著柱子坐,只要一分開,衣服就扯破。"

是的,恭喜你猜對了,是大蒜。只是現在我們吃的轉基因大蒜:中間柱子容易除,蒜瓣鬆散不抱團,沒有帷帳裹外面,有也輕易便會破。


"父母在的時候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不在了,大家就是親戚了"的說法,我有較深的感受。

父母在的時候,兄弟姐妹都是家人,週末、逢年過節大家都會聚在一起陪老人,尤其是每年春節和清明節掃墓,大家都齊聚父母家裡。


父母在,在外的兄弟姐妹無論如何,也要回家過年,如果有什麼事回不了家,會跟其他兄弟姐妹通報一下自己回不去的原因。


一般說回家過年,不用說明,大家都知道是回父母的家。如果是去兄弟姐妹家,會指明是到誰家。


父母在,兄弟姐妹之間有什麼意見,或對老人的事情有什麼看法,一般不會說出口,各自維護著彼此之間的融洽關係。

因為有父母在,不願意惹老人生氣,有父母在,大家也不可能兄弟反目。


我先生家是個大家庭,兄弟姐妹有五個,加上另一半和孩子、孫子,每到大年三十晚飯時間,坐的坐,站的站。


本來可以坐成兩桌的人,因為老人堅持要在家裡過,客廳又不夠擺,就擠在一桌上,這樣也顯得熱鬧、喜氣。


大家高高興興開開心心快快樂樂,會做菜的做菜的做菜,會揀菜的揀,該洗菜的洗,一個家裡好不熱鬧,家庭氣氛歡樂祥和。


四年前國慶長假,全家人在二姐的提議下,相約帶著老母親(父親已過世)一起去旅行,去之前商量好實現AA制,800多公里行程,玩5天。


行程走了一半,三哥家的女兒不願意交費,還說了一些讓人不愉快的話之後,提前離開大家庭,按自己小家想走的路線先走了。


其他人家最後一天返回省城,吃過飯以後就要各回各家了,老四看到老大隻顧自己找喝的,沒有問其他人需要不需要,像平時一樣沒有關心一下自己。


也許是一路開車累壞了,又餓著肚子喝了點酒,一向在外面做事的他發作了,怪大哥沒有大哥的樣。一場聚會到了最後,不歡而散。


後來組織這次活動的二姐,被自己家人埋怨沒事找事,她也覺得出力不討好,表示以後不會再做這樣的事了。


其實,不同的兄弟姐妹雖然在一個家庭中長大,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性格不同的他們,接受文化教育程度不同,後來各自生活經歷不同,生活方式和習慣也就不同。


有老人在時,大家都按原來的模式相處,各自寬容忍讓、也就相安無事。


平時,相聚一兩天,見面的熱情還沒有過,享受親情都來不及。有什麼事,有什麼不滿意,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這次是人在旅途,路途中、景區裡堵來擠去,人的忍耐性就下降了,脾氣變得差了,聚在一起的時間也長了,在親人面前最容易失去剋制力。


到了最後,那些平時不同的處事方式和觀點就不再隱忍,矛盾也就爆發了出來。有了第一次,類似的事再發生也就不足為奇。


因為發生了這些事情,表面上大家平時你好我好的熱情態度依然沒變,可內心裡誰都知道已經有了芥蒂,不想再多待在一起。

一旦哪天母親不在了,慢慢地兄弟姐妹之間關係也就會成了親戚關係,想聚就聚,不願意聚就不再聚。


兄弟姐妹之間也就會像人們說的"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一樣,終究是要走到成為親戚的那一步。


雖然這也是人之常情,時代變了,人心變了,個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了,再加上各人家也都是兒孫繞膝一大家子了,不必強求。


可父母都過世之後,再要像過去由"長兄為父、長嫂為母",維護著一大家子人繼續一個家庭的相處模式,已經不可能了。


覺得現在的家庭關係更像轉基因大蒜:蒜瓣鬆散不抱團,沒有帷帳裹外面,有也輕易便會破。親情就像轉基因大蒜一樣,蒜味兒與過去的老品種相比淡得多了。


明知道理是這個理,還是不免要為之嘆息!


有書課堂


父母在世,兄弟姐妹為了父母團聚多,感情也深;父母不在了,來往少了,感情越來越淡,親人變親戚。

有些兄弟姐妹,因為矛盾,父母不在了,都不來往了,感情肯定淡了。


但到你遇到難處了,還是兄弟姐妹比其他親友近。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不停分支,變成大家庭,下輩人和上輩子人之間感情淡了。

我們不可能愛侄女比過自己孩子吧?

畢竟血緣距離產生的,無法更改。不是父母不在了感情淡了,是隨著時間流轉,子孫延綿,血緣距離越來越遠。

比如侄女外甥與舅姑間血緣隔了,感情也隔了,畢竟也不生活在一起。


有些人父母早逝,但是兄弟姐妹感情很好,畢竟大家同甘共苦,有深厚的感情。

有些人父母還在,但是兄妹感情也不好,相互之間矛盾多了,問題多了,感情越來越差。

父母不在了,很多兄弟姐妹失去了經常見面的機會和理由,突然發現感情淡了,好像沒有父母的事情,之間可以探討的事情也變少了。


人都是自私的,沒有父母提醒、唸叨,姐姐家吃飯不上飯,也會忽視。

父母心繫在每個子女身上,就是兄弟姐妹感情的紐帶,沒有了這個“感情橋樑”,我們遙遙相望,好像跨不過那個坎,變得忽視彼此了。


白沙踏歌隊


我覺得,父母在的時候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不在了,大家就是親戚了,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存在即合理。





因為父母是一個家庭的締造者和經營者。而兄弟姐妹則是父母苦心經營的成果,父母就是大家庭的主心骨,把兄弟姐妹都凝聚在自己的身邊,享受著天倫之樂。這一場景在過年時體現得尤為明顯。我記得小的時候,每逢過年,父母都會帶著我們姊妹分別回到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家。然後你就會看到所謂的七大姑八大姨,三叔四舅,表哥堂妹。總之那是一個熱鬧,過年親人團聚,家的氛圍喜慶而濃郁。不向現在,年味淡淡的。


後來老一輩都不在了。於是父母就帶著我們自己在家過年。其實,這也很正常。老人不在了,兄弟姐妹也都各自成熟到有了自己的大家庭,確實也不適合過年再聚到一起,人多事雜。那就都自己在家過年吧!所以兄弟姐妹到最後就只能作為親屬來回串個門。但不是說兄弟姐妹就不親了,只是精力有限,因為每個人的背後又承載了一個大家庭。
大家不要陷入老人在的時候兄弟姐妹是家人,不在的時候是親屬這種親情被淡薄的誤區。這是正常的社會現象,是社會文明的進步。親情不會淡薄,血濃於水。只是因為兄弟姐妹都有各自的大家庭,要承擔各自的家庭責任,才會各自為政,偶爾方聚。歷代如此,人人如此!理解萬歲!


纖雲



俗話說: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家就沒了!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自家人!這些俗語說明了家的重要性,什麼是家?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比如說回老家,就是奔著父母住的地方!所以父母在家就在,那是避風的港灣,溫暖的家園,兒時的回憶!


逢年過節了,兄弟姐們要回家過年過節,陪著父母吃頓團圓飯,快快樂樂,幸福寫在臉上,現在生活水平,什麼你拿多點東西,我拿少點東西,都是來家孝敬父母的,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你也叫爹媽,他也叫爹媽,同一個人,一奶同胞,其樂融融!有事和父母說,父母出面給安排,叫到家裡一起商量解決,能出力的出力,能出錢的出錢,互相幫助,毫無疑問,這就是一家人!

父母不在了,家就沒了,家的味道淡了。兄弟姐們都有各自的家庭,都有事業,為了生活,各忙各的,不可能在經常拖家帶口的到一個固定的家團聚,因為那裡沒有可以牽掛的人,沒有為你做飯說話的人!所以漸漸的大家來往少了,也就變得生疏了,說話客客氣氣,稱呼不能馬虎,交往一本正經!逢年過節走動要互相送禮物,否則不好說話,逐漸形成了想走親戚一樣,來了就要好好辦飯,喝上一氣,談理想談事業,回憶過去,走親戚的模式!


所以說,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親情淡了!子欲孝而親不在,希望做兒女的常回家看看,好好孝敬父母,那是家和親情聯繫的紐帶!願天下的父母健康長壽,幸福美滿!


宗元


看了這個問題,太有感觸了!

我是一個出門在外的務工人員。當然也有自己的家庭,老婆,孩子。兄弟姐妹也都有各自的家庭。和父親住在同一個城市,但父親是自己居住的。他老人家今年已經八十多了。

我們是一家三口是一起在外的。今年的春節回家。我就跟老爸說。老爸啊,你要好好的活呀!有你在,我過年才能回家,你要不在了,我回來去哪兒啊!你在,兄弟姐妹們才能時常的團聚在一起。你不在,這種團聚可能就要沒有了。


說實話。聚少離多,對於擁有各自家庭的兄弟姐妹們來說。關係肯定會越來越淡的。

所以說老人是家中的一個寶。他是子女的寄託,也是子女的依靠。祝他老人家健康長壽。


海闊天空47855


我媽姐妹五個,我媽排行老五,因為沒有男孩,我大姨找了個上門女婿。

大姨家生了兩個小子兩個女兒,二姨家兩個小子兩個女兒,三姨家三個女兒一個小子,四六姨家和我家都是一男一女。

那些年,我們小的時候每年初四我們都會去姥姥家,先到的等待後到的,四姨家是本村的,總是她和大姨張羅做飯,大米飯就大鍋菜,誰來了就先吃,等大家人到齊了後開始拜年,幾十個一起跪下來,大人人喊,媽,我給你拜年了,我們這些孩子就喊,大姨二姨三姨四姨五姨六姨以及姨夫們給你們拜年了,然後按著年齡大小排隊,等著發壓歲錢,那時候也就五毛一塊,發完了跟著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門去買好吃的。這個傳統模式我們一直繼承著。直到姥姥去世後。大姨歲數也大了了,我們這些孩子也都有各自的孩子了,加上姥姥去世,就不願意在讓大姨操勞,於是就規定,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抽空來給大姨拜年。於是這些年我們這些外甥外甥女都是在大年初六之前抽時間去給大姨拜年。

這時候的我們就是走親戚,姥姥在的時候我們就是一家人。


詩詞公寓


有媽在,家就在,媽在哪?家就在哪。可父母終將離去,樹倒猢猻散,多少淒涼!

和哥哥姐姐們快樂的長大,曾經堅定的認為他們是和父母一樣親的人。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應該是從成家後吧!或者是從經濟條件拉開一定距離後吧!說不準,反正和小時候的感覺不對了!旁人那些顯擺、冷嘲熱諷、妒忌多少也出現在我們幾個當中,給父母買什麼東西都要想法的讓大家都知道,這孩子回家空著手來要說幾句,家裡養的雞蛋給了這個孩子,其他的就說母親偏心,等等吧!閒事也不少!

儘管如此,有多不情願看到他們,也沒停下回家的腳步。老母親在哪個孩子家,即便對這個孩子多不滿意,也會硬著頭皮踏進他家,當然生活中還有因為不和母親都不探望的情況呢!

作為母親,媽媽常說,不能允許我們不和睦。可是她又怎麼能控制的了呢!她希望哪天不在了,我們幾個也能相互照應。只要她活著,維護我們幾個團結就不能鬆懈,老是教育我們一個媽的再怎麼吵鬧也就一個藤上的瓜,斷不了。

父母就如同一條紐帶,把孩子們連接在一起。哪天父母遠去,紐帶直接就斷了。幾個孩子能時常走動,遇到困難幫一把,就是最好的了。雖然關係自然比外人親,可也會像同事們那樣,比如一個公司的總會和其中幾個關係比較好,其他就一般了。可能和這個姐姐感情深,其他就差一點,也能分出個親疏遠近啊!

可媽媽說的特別對,兄弟姐妹在怎麼吵,怎麼掰,關鍵時刻從不掉鏈子。那次姐姐被人誣陷攤上官司,已經和她一年沒來往的哥哥挺身而出,幫她聯繫律師,與對方談判,姐姐感動的痛哭流涕的,他倆瞬間和好。

留著相同的血,血脈相連啊!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呢!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兄弟姐妹情吧!


青青芳草地2018


我媽兄妹一共8個,四年前外婆去世後,家裡的親戚也就過年一起吃頓飯,平時不怎麼來往,說來可笑,打從我記事起我們親戚們就這樣,別人家的兄妹都親的不得了,我們家的姨們舅們都怕別人家過的好,今天算計這個明天算計那個,慶幸外婆沒有遺產,唯一一套房子還是8個孩子兌錢買的,外婆去世後一直空在那裡沒有出租,要不租金都不夠分的,我大姨一輩子忌嫉心重,總覺得她三妹日子過的好,也就是我媽,所以從小她就不待見我,在外婆去世以後,她就得了一場重病,看病用去將近二十萬,現在每天吃藥,一個月一千多塊,她閨女生完孩子以後落下了病根,不能幹重活,連拖地都不行,腰疼的直不起來,我生兒子的第一個春節,本不想去她家,我媽非讓我去,然後我抱著孩子跟爸媽買了一大堆的禮去看她,那天下著大雪,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座公交車去了她家,到人家家門口打電話,我大姨說不舒服誰也不想見,大過年的啊,包孩子的抱被上落了一層雪,當時我就發誓,這輩子也不再去她家,去年她不舒服,我媽說去看看她,我大姨直接說你不用來,回頭有空我去看你,然而,兩年了,人家從不搭理我們家,我勸我媽不用生氣,我們不靠你吃不靠你穿,想來往來往,不願意來往咱何必要拿咱的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有時我會想,我們這些80後的獨生子女以後又該怎麼辦,我媽這些兄妹還是一個媽生的,現在都如此冷漠,那我的那些表兄妹,以後肯定是誰都指不上誰了。


手機用戶小默


看到這個題目,我深有感觸!

父親去世十二年了,母親去世四年了。沒有父母的日子裡,我和哥哥們真的成了親戚了。 這四年裡,只有過年過節的時候,我才會去兩個哥哥家。沒事的時候,我很少打電話,也很少去走動。他們也很少聯繫我,只有叔叔們家裡有事情需要走動,他們才給我打電話。

我現在孩子還小,等孩子大了,每到過節的時候,我就會讓孩子們去哥哥家走親戚,我就不去了。沒有了父母,他們家對我也沒有了吸引力。

父母去世後,我也離婚了。在那段黑暗的日子裡,哥哥們很少關心我的生活,只有過節去他們家的時候,他們才會問上幾句,孩子都在身邊,我也就勉強搪塞過去,也不想多說什麼,哥哥見我這樣,慢慢地也不問了。 父母不在了,我和哥哥們之間的感情真的淡了很多。

我們共同的話題也越來越少,除了孩子們的學習,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說什麼了,我們之間不敢說父母的一點一滴,因為還沒多說,就已經淚流滿面。其實我們都很想念父母在的日子。也許在這一刻,我們才體會到這句話“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

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和哥哥們的關係不是這樣冷漠,我們就像家人一樣。 每次放假,我總是要抽出一天時間去看看爸爸媽媽,買上父母愛吃的菜,還有孩子們的零食。我和嫂子們做上一桌子的好菜,大家一起吃飯,一起聊天,一家人特別開心。 每次我和老公出現問題了,媽媽總能感知到,每次媽媽都會把我做的不對的的地方先指出來,看見我老公就會很客氣地說,兩個人彼此多一點擔待。



有時候,回到孃家。哥哥總是說,在家多住幾天吧。有父母在,哥哥們的家也是我的家,沒有父母,哥哥家就是哥哥家,和我沒有一點關係了! 父母在,兄弟姐妹還是一家人可以親暱的在一起,;父母不在,兄弟姐妹聯繫的紐帶沒有了,從此只能各奔東西。


艾靜城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是親戚了。現實生活中就是這樣,父母在的時候,無論身在何方?都會趕回父母身邊,一起團聚,其樂融融,父母不在了,回去的也少了,偶爾走動一下,自然就成了親戚。


父母在的時候,幾乎每個月都會回家看看,給父母買點好吃的,姊妹幾個一起聚聚,感覺很開心的。因為父母在,子女每個都會回家,看望父母,孝敬父母,姊妹兄弟之間見面的也多。
不管是逢年過節或者是父母生日,兄弟姐妹都會放下手裡的工作,回到家裡,陪著你父母過生日,陪著父母過春節,一起吃個團圓飯。

父母都不在了,的確回去的也少了,不是因為工作忙,而是回到家全部都是空蕩蕩的,沒有往日和父母團聚在一起的幸福了。兄弟姐妹之間來往的也少了,就是見面也只是春節回家聚聚,父母在家就在,這句話一點不假,自己真的感觸很深。父母在的時候兄弟姐妹經常回家,聚集在一起,父母不在了,回家的少了,兄弟姐妹自然也就成了親戚。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瞭解更多的三農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