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可以隨意出入後宮,為什麼皇帝從來不擔心呢?

FDGHHFHGAH


宮廷醫師又稱太醫、御醫,出入深宮大院,給皇帝、大臣、后妃、皇子等看病,清代隸屬於太醫院統一管轄。

面對錦衣玉食,地位尊崇的主子,給皇家看病責任重大,太醫往往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還談何有雜念。皇帝的後宮都是禁地,太醫院在各個宮殿都設置有值班房,每天要在內府御藥房分兩班輪值供事,專供皇家使用。並且,進入後宮給嬪妃們看病是有著一整套規矩的,需要經過給事內廷傳喚,而不是可以隨便進入後宮看病,幾乎沒有單獨與妃嬪接觸的機會。

清代太醫院一般設吏目三十人,包括院使(五品),院判(六品)、御醫(八品)之下、醫士等,承擔管理調配工作。宮廷醫藥機構御藥房、生藥庫、安樂堂、典藥局及王府良醫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傳統中醫以調養為主,望聞問切,最多是實施針灸,臨床特徵比較薄弱,不像西醫需要肌膚之親。假設有後宮女眷病重,也是透過薄紗來觀望病情,並非是面對面接觸。

清代西方傳教士和西醫進駐宮廷後,還引發了男女大防的爭議,但在治療效果面前,最終還是接受了。畢竟,命比規則更重要。即使給後宮女性看病,“見不得”也“碰不得”,太監和宮女也在旁邊,不可能有越軌的事情發生,太醫的每張方劑都被封存,說的話看病流程也要被記錄。

而且,太醫系統科層複雜,分為大方脈(內科)、小方脈(兒科)、傷寒、婦人、瘡瘍、針灸、眼科、口齒、咽喉、正骨、痘疹科等11科,屬於精細化管理,比較專業。即使病人有些姿色,也不見得會引發太醫的興趣。

太醫也不全都是看病,有做管理的,有專為皇上診脈的,有采藥製藥的,有嘗藥的,還有負責記載處方、整理檔案的,不一而足。那些品級比較低的後宮女人如果生病,只能將自己的情況讓服侍之人轉達給太醫,兩個人並不會有見面的機會。

況且,宮廷醫師大部分都是年紀很大有從醫經驗的的老頭子,管住下半身是沒問題的,可以說太醫染指妃子基本上是天方夜譚。如果皇帝連治病救人的醫生都要懷疑,那就太喪心病狂了。不過也不排除太醫與妃子宮女暗送秋波的事情,在影視劇《甄嬛傳》中,溫太醫不就跟妃子勾勾搭搭。

當然,這種案例非常少,因為一旦被發現,雷霆震怒,犯罪成本太高,那就是滅頂之災。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在守衛森嚴的皇宮大院,莫說一個人,就連一個蒼蠅也休想飛進去。這除了保護皇帝安全外,也是防止不法之徒淫亂後宮。但有一類人可以自由出入皇宮大院,那就是御醫。七情六慾,人皆有之,御醫也不例外。皇帝難道不擔心御醫借看病之機,與自己的嬪妃偷情取樂嗎?說真的,歷史上,除了武則天和御醫有過一腿外,還真沒有御醫與嬪妃私通之事。



御醫給嬪妃看病,絕不想現在醫生和患者滿對面坐著,他們中間是要隔一層紗布的,御醫主要通過診脈的方式給嬪妃看病,望、聞、問這三關都省了,可以這麼說,別看御醫常給嬪妃看病,可能到死他也不知道嬪妃長的啥模樣。再說,御醫看病時,身邊有眾多的宮女、太監、侍衛,名曰“護駕”,何嘗又不是一種變相監視,個別御醫既是有那賊心,也沒那機會啊!

御醫都是從民間經過層層篩選提拔上來的,無論其休養、人品都是出類拔萃,根本不會見色而起淫心。書中與電影有關御醫與嬪妃眉目傳情的情節,純屬博人眼球,無稽之談,在皇權至上的古代根本不會發生。試想,有哪個御醫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給皇帝戴綠帽子,他莫非想禍滅九族不成!

所以,皇都從不擔心御醫有非分之舉,一則是古代等級森嚴的制度,使御醫從思想對皇家充滿敬畏之心,二則是有眾多監督以及嚴酷的懲罰措施,哪個御醫也不願意為貪一時之歡,而遭滅門之災。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在後宮,只存在三種男人,一是去shi的男人,二是流動的技術男,三是真正的男人。要想發生溫實初和沈眉莊的一夜風雨,壓根不可能。除非,權勢的女人特意看上了你,比如武則天的太醫男寵沈南蓼。


第一種男人,眾所周知,特意伺候後宮小主的太監,第三種男人是皇帝,他也是後宮中唯一的男人。第二種男人,就是太醫啦!

太醫和太監這兩種男人有區別,太監是長久伺候妃嬪,屬於後宮的固定人口,而太醫則是短暫伺候,屬於流動人口。

所以皇帝從不憂心太醫能給自己的頭頂之上帶來一片青青草原。真的放心?好吧,皇帝還是有點不放心。

可以明確的說,皇帝曾經考慮過將太醫物理閹割,但一旦實施開來,誰會主動進皇宮來為皇家服務?要知道醫生屬於落後醫療條件的救命稻草。退一步說,太醫是中西醫生,醫術是靠時間加成而累積,一般年齡都偏大,不適合閹割。


況且,作為一國之君,連這點胸襟也沒有嗎?皇帝當然有,既然如此,也就不閹割太醫,但是也用條件來限制了太醫。

第一,層層推薦,層層篩選,一旦出差錯,推薦人腦袋搬家;

第二,太醫非傳召不得進後宮,一經傳召,必須登記入冊,需有小太監陪同,不能久留後宮之內。有些時候,是後宮女人寫一張條子,讓太監去抓藥。

皇宮深似海,處處難妨的暗箭,處處充滿皇家森嚴的等級規矩與威嚴。實際上,太醫真還沒熊心豹子膽去動皇帝的女人,就連就醫也無不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害怕稍不留意,命喪黃泉之中。

舉個例子,慈禧就醫之時,來的太醫先一跪三叩首,再跪著問話。如果要診脈,則是跪著前往。甚至太醫自己開的藥方有時候還需要遞給皇帝聖裁,看是否能用。在明朝一位太醫治療妃嬪的月經不通疾病,皇帝先是怒斥,宣稱不用。諷刺的是後來用了藥方,還把太醫幽禁了起來。

所以說太醫哪裡有閒工夫給皇帝戴帽子,命能保住就算不錯了。說點題外話,混太醫,哪一個是笨蛋?裡面已經有一套成熟的醫治方式手段,令人諷刺的是太醫治不好的病,被外面的醫生治好了,是太醫無用嗎?


非常茴香豆


皇帝的後宮裡,除了皇上一個正常的男性經常出入外,去的最多的就是服侍各位小主的太監宮女了。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正常男性,可以經常進出後宮的——就是宮廷的太醫群體。

人食五穀雜糧,不免會生病。皇上和眾嬪妃也不例外,因此歷朝歷代,宮裡的御醫、太醫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太醫是正常的男人,又能進出後宮,那就難免會出一些讓人想入非非的事情。

《甄嬛傳》裡溫太醫和沈眉莊不就是一例嗎?

而實際上,想歸想,古代發生溫實初和沈眉莊這樣事情的,可能性極小。

首先,宮廷有嚴格的太醫管理制度。

太醫院並不在內宮,需要太醫時都是宣太醫前來的。而後宮晚上也會封鎖,因此太醫是不可能24小時呆在後宮的。

妃嬪宣太醫診治,會有太監陪同,妃嬪這邊也有宮女丫鬟陪伴。眾目之下,很難有非分之舉動。

而太醫進出宮的時間,都是有專人記錄的,不可能在宮內久留。

其次,太醫多是有點年齡的“老古董”

有一句玩笑話說,學中醫的和學歷史的有相似之處,就是越老越值錢。確實如此,俗話說,老中醫。因為中醫的博大精深,學會並用到實踐上,需要長久的時間。真正醫術高明的老中醫,大多是一把老骨頭了,哪還有那麼多心思。

電視劇裡那些年輕的太醫,在真實歷史上多是不太可能的,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給皇上看病,弄不好可是掉腦袋的。

最後,太醫給嬪妃診治,多是誠惶誠恐,戰戰兢兢

古代男女授受不親,皇帝的女人更是摸不得。相傳太醫診治,有懸絲把脈一術,更有隔紗診脈的手段。太醫診治,已是誠惶誠恐,發生其他事情的可能性也不大。

因此,古代的宮廷雖然規矩嚴苛,也並沒有將太醫咔嚓了再去為皇室服務的。

此外還有一點需要考慮的就是,醫學在古代多是家學,如果將太醫也變成太監,那就是竭澤而漁,以後且不說沒有醫生敢進宮,醫學傳承都是問題了。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歷史寶藏


我是薩沙,我來回來。

很簡單。

第一,太醫留守紫禁城,卻有嚴格制度。

夜晚的紫禁城,只有極少數男性侍衛和幾個太醫駐守。

男性侍衛多為滿清貴族子弟,由於宮女和太監沒有搏鬥能力,必須讓他們駐守紫禁城的外城。然而這些子弟其實無法接觸宮女,最多隻能接觸太監,遇到女性必須一律迴避,所以不可能亂搞。

至於太醫也是一樣。他們日夜駐守,主要是怕夜晚突然有人發病,就像今天醫院的急診值班。

但只要沒有人發病,太醫是一步也不能離開太醫院的,更不可能隨便走動,也不可能去亂搞。

第二,太醫有心無力


能夠當上太醫的,基本都是當時全國的名義,基本都是老人。

一般都是五十歲起步,甚至還有六七十歲的。

當年的人因為醫療和飲食,比現在人衰老的快,即便五十歲也像六十歲。

很多太醫乾脆老態龍鍾,步履蹣跚,壓根就沒有亂搞的能力。

說白了,這些老人和太監也差不多。

第三,太醫沒有機會亂搞

太醫去給皇妃看病,根據規矩都是要有一大群太監陪同,根本不可能單獨和人接觸。

同時,如果皇妃年級較輕,往往還要用簾子遮住面容,只是診脈。

除非實在需要看氣色,才會掀起簾子給太醫看面容。

連臉都看不到,哪裡談得上亂搞。

第四,太醫絕對沒有這個膽量亂搞

能夠當上太醫的,都是社會上極有名望的醫生。

天下再亂,餓不死醫生。

富人為了保命,找太醫看病都是不惜血本的,要多少錢給多少錢。

這些太醫通常都是大富大貴,家裡有的是錢,根本不缺嬌妻美妾。

誰都知道,淫亂宮廷是誅九族的大罪,太醫又如何為了佔一點小便宜而胡搞呢?

除非是不想活了。

《甄嬛傳》裡溫太醫和沈眉莊,壓根就是扯淡,編劇的意淫而已。


薩沙


主要太醫壓根沒有機會,而且皇帝即使擔心,也不會因為擔心而把太醫變成“太監”。

我們都知道皇帝為了制止自己的後宮出現醜事,把在後宮的男性都閹割成了太監,但唯獨漏掉了另外一種可以出入後宮之人,那就是“太醫”。

太醫可以隨意出入後宮,這是真的,畢竟宮裡有嬪妃得病了,皇帝即使再不情願後宮有除他之外的男人在,也得去叫來。

但皇帝放心嗎?

太醫進宮大多是有人生病了才進宮,平時也沒有機會,遇到的人估計也沒咋見過,太醫看的病人不帶重複,而且基本是短暫的停留看病,皇帝很難相信太醫能和自己的女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甚至是一面之緣發展出感情。

當然有人會說一見鍾情,乾柴烈火,這個確實也有概率。但要知道能當上太醫一般都是醫術高超之人,醫術需要時間來積澱,需要經驗的積累,這就使得擔任太醫的人歲數都很大,都是老御醫,妃子與慈祥的老太醫一見鍾情這個怎麼看都不太對勁。

或許又有人會說“愛情”有些時候是跨越年齡的,這個我也信,仍有些許概率。但太醫入宮都是由御醫房的太監帶領,這裡太監不止是簡簡單單陪同帶路,他們還要跟著太醫一同進去為妃子看病,看病過程相當謹慎,太醫治療的整個過程都有太監看護著,他們幫助太醫打下手,幫生病的妃子試藥,更重要的替皇帝看好太醫,杜絕他和妃子胡來。太醫和妃子獨處的機會都沒有,這就讓太醫壓根不可能去泡妃子了。

綜上,皇帝很放心。


而且即使皇帝擔心,他也不會讓太醫變成太監的。因為太醫的高超醫術需要傳承,醫術的傳承者大多是自己的直系後代,宮廷御醫一般是子承父業的,皇帝為了自己著想,也不能斷了太醫的後代,斷了太醫的後代,讓高超醫術失傳,或許自己病了,也斷送了自己。

如果太醫都閹割的話,醫術高超之人也不會願意入宮當太醫了,即使待遇再好,也不行。畢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們不像宮裡的太監,被迫才當。

太醫有一門技術活,這讓皇帝也不會對其動刀。這或許是懂一門技術的好處!


夏目歷史君


同學,你的擔心是對的。說太醫可以隨意出入後宮,還能和妃嬪宮女們閒聊,那是電視劇上胡說八道呢。

不僅太醫不能隨意出入後宮,就連侍衛也不能進入後宮護衛。後宮除了皇帝和年幼的皇子(皇子八歲以後就得清出去)以外,是不允許有任何其他男人的。你想想,古代皇帝弄個後宮,並且讓後宮裡服侍人的男性都把那玩意兒割去是為了什麼?

後宮的侍衛,是由後宮裡的技勇太監擔任的,不是正常男人。如果後宮失火或者進盜,技勇太監負責撲火和剿滅,而決不允許前殿的普通侍衛進來。

像上圖這種太醫和娘娘聊天的情況,現實中基本是不可能出現的。

太醫能出入後宮嗎?

太醫非有召不得進入後宮,即便被傳喚進後宮,也必須由管事太監監督出入,不許他一個人面對女眷。

太醫的行為都有專門人員負責記錄,什麼時間進了什麼宮,幹了什麼事,都會記在值班簿上。

太醫給妃嬪治病的具體情況,要分朝代。明朝的管理最為嚴格,明朝的時候,太醫基本完全不能進入後宮。明太祖下令,後宮凡有疾病者,只將病情寫給或說給管事宮女,管事宮女再轉呈給管事太監,管事太監呈遞外頭,外頭給他開藥,再拿回去治。

明朝以前和清朝,太醫是可以請脈的(即切脈)。

孝貞後(慈安太后)生了小病就請了薛福辰搭脈,薛福辰認為她沒什麼大毛病,不用開藥。而當晚慈安太后就暴斃了,薛福辰認為不可能,而左宗棠也說早上見慈安太后,慈安太后“語言清朗周密”,不可能病死,故而人們懷疑是慈禧太后下的毒手。

有沒有特殊情況?

當然是有特殊情況的,譬如武則天自己當皇帝了,她就召御醫沈南蓼來給她“看病”,結果就發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

除此之外,太醫不是隨便請的,請來看病,病也不是隨便看的。這種嚴苛的管理,就是因為“男女之大防”。


豆子人民藝術家


一方面,在宮廷裡對太醫都有嚴格的行為規範制度,太醫出入後宮的次數和時間都有專人記錄,同時太醫治病期間都有太監和宮女盯著,根本不可能出現電視裡所說的淫亂宮廷。 另一方面,大部分太醫都是家學傳承,都是知根知底的,皇帝用起來放心。而且中醫這學問,學起來要靠經驗的,大部分能當上太醫的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你太年輕宮廷裡面也不敢用你,你自己也不敢去給那些妃嬪貴人治病,治不好可是會動不動殺頭的。 最後,太醫可是高風險職業,給宮裡面的人治病都不敢出錯,誠惶誠恐的,那還能去淫亂宮廷。太醫一但出錯後果是很嚴重的。動不動就會砍頭,如果出現淫亂宮廷可是會死全家,甚至會滅九族。



陳建滔932


古代帝王的後宮,可以說是最嚴格管制的地方,一般皇帝進去給母親請安,都必須登記,如果有事想見母親,還必須向皇帝請示。而唯一可以自由自在的去後宮找母后的就只有太子了,或者一些皇帝比較信任器重的皇子,也往往能獲得特批。後宮自古就是一個是非之地,私自進入後宮,被抓住了的話一般就是重罪。

而後宮除了皇帝這個男人常駐之外,只有少量的侍衛把守在各個出口,這些侍衛想要接近後宮的宮女、妃子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人一般都是皇家的御林軍,對皇家那是絕對的忠誠。並且後宮的制度規定,這些侍衛見到妃子和宮女時,必須迴避,而且沒事不能離開自己的崗位半步。

至於太醫,也就是為了應付突發情況的太醫,一般是居住在太醫院。這個地方各個出口都有士兵把守,沒有詔令不允許出入,這些太醫就乖乖的待在這裡面,一有事立馬前去救急。而且這些太醫出去看病,往往是兩到三人,絕對不會讓一個人獨自外出看病,這可以說是沒有作案的條件。

再有清朝時期的後宮有嚴格的規定,這些妃子不可隨便讓外人看到自己的容貌,就連太醫看病的時候,也是用簾子遮住,這種情況下除非妃子得了瘟疫,否則旁邊必定站滿了人。而且太醫一般都是老醫者,一般年輕的醫師皇家是信不過的,試問一個老氣橫秋的老人,在後宮還能掀起什麼浪來?


小司馬遷論史


任何一個正常的男人都擔心被戴“綠帽子”,更何況是獨擁後宮佳麗三千的皇帝?!說皇帝不擔心太醫入宮,那是假的,不然又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在那防著呢!

一、大浪淘沙選太醫

由於太醫是專給皇帝、大臣等王公貴族們看病的,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所以對太醫的選拔條件非常嚴格,可畏大浪淘沙。

醫術考察,須本人從醫五年以上且無重大病史;背景考察,三代以上以從醫為生,五代以上沒有獄牢之災或牽連;靠山考察,朝內有人擔保,且要兩名以上;

人品考察:太醫必須要給大臣們看三年病後,才能進入後宮出診。

二、層層制度防太醫

沒有人發病,太醫必須值守太醫院,不可以隨便走動,更不可以隨意出入後宮。也就是說沒有召喚,休想入宮。

即使有機會被傳喚進後宮的太醫也是沒自由的,必須由管事太監監督出入,不允許一個人面對宮內女眷,更不能久留後宮之內。

太醫的行為有專門人員負責記錄,進宮時間,所為何事等等,都會被詳細地記在值班簿上備查。

三、精挑細選信太醫

對太醫的篩選,無論從醫術或人品,都要求極嚴。

縱然德高望重、醫術高明,也必須要有兩名大臣作為擔保人。

對太醫的活動,甚至是一舉一動都有人監督或記錄在案。可以說太醫是24 小時被無死角監控著,稍有不慎,人頭不保。

能入後宮的太醫,必須醫術過硬,而豐富的經驗是靠平時行醫積累而得。

所以太醫的年齡稍會偏大,有的甚至是老態龍鍾,步履蹣跚,能有什麼歪想法?

太醫並非可以隨意出入後宮,能出入後宮的太醫也是在皇帝的可控範圍內。

有了重重的保障,皇帝自然不必擔心宮內的太醫,放心處理其它更有意義的事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