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容易得哪些疾病?

用戶53061933255


新生兒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就感染疾病。新生兒時期會有的疾病有哪些?今天給大家科普一種小兒疾病——小兒肌性斜頸。

什麼是小兒肌性斜頸?

小兒肌性斜頸,以頭向患側歪斜、前傾,顏面旋向健側為特點的病症。

本病屬中醫“頸筋硬結”“斜頸”等範疇。

多發現於出生後兩週左右,應及早治療,推拿手法治療對於6個月以內的患兒有較好的療效。

病因病理是什麼?

病因不詳,可能和下列因素有關。

1.分娩時被損傷,一側胸鎖乳突肌因產傷致出血,形成血腫後機化,繼而攣縮。

2.宮內胎位不正,使一側胸鎖乳突肌承受過度的壓力,致局部缺血,繼而過度退化,為纖維結締組織所替代。

3. 因產傷引起無菌性炎症,致肌肉退行性變和瘢痕化,而形成斜頸。

4.出生時胸鎖乳突肌內靜脈的急性梗阻有關。

小兒肌性斜頸的研究和處理方法是什麼?

在出生後,頸部一側可發現有梭形腫物(有的經半年後,腫物可自行消退),以後患側的胸鎖乳突肌逐漸攣縮緊張突出如條索狀,患兒頭部向患側傾斜,而顏面部旋向健側。

少數患兒僅見患側的胸鎖乳突肌在鎖骨的周圍有骨樣改變的硬腫塊,頸部活動障礙,向患側旋轉和向健側彎有困難。

如不及時治療,患側的顏面部的發育會受到影響,健側一半的顏面部也會適應性的改變,使顏面部不對稱。

在晚期病例,一般伴有代償性的胸椎側凸。

治法:舒經活血,軟堅消腫。

患側胸鎖乳突肌處用三指揉法行氣活血,有助於血腫的吸收,用拿法可以破瘀散結;配合被動運動以幫助解除痙攣,伸展筋脈,能改善和康復頸項部活動功能。

怎樣預防與護理?

1、矯正頭位,家屬在日常生活中,如餵奶、懷抱、睡眠墊枕時採用與斜頸相反的方向,以矯正頸。

2、家屬平時可用食指、中指、無名指螺紋面在小兒頸部患側用揉法,揉小兒患部腫結處為主;手法要輕柔,防止用暴力。

3、孕母應注意檢查,糾正不良胎位;孕期注意坐的姿勢,不要曲腰壓腹,防止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而至斜頸。

4、產後檢查應注意是否斜頸,以便及時治療。

5、對斜頸患兒,還應注意檢查是否伴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6、小兒不宜過早直抱,防止發生姿勢性斜頸。


湖南醫聊


1. 新生兒肺炎

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期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也較高。主要症狀是口周發紫、口吐泡沫、呼吸困難、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有時就是"感冒"症狀,如鼻塞、嗆奶。父母發現這些症狀應及時送孩子去醫院治療。

2. 新生兒窒息

新生兒窒息是指由於產前,產時或產後的各種病因,使胎兒缺氧而發生宮內窘迫或娩出過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環障礙,導致生後1分鐘內無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規律呼吸,以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和酸中毒為主要病理生理改變的疾病,它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症狀,也是引起傷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搶救方法:

(1)讓寶寶平躺,仰面朝上,並使寶寶的下巴微微抬起。

(2)用手捏住寶寶的鼻孔,吸一口氣對準他的嘴巴,用力向嘴巴里吹氣,要看到寶寶的胸部或腹部稍稍升起。

(3)然後放開鼻孔,讓寶寶口腔中的氣體呼出來。每3、4 秒吹一次,堅持到救護車到達為止。

3.頭顱血腫和產瘤

頭顱血腫和產瘤新生兒出生數天內見頭部出現一圓形腫物,若觸之見邊緣清楚,不超過骨縫,稱為頭顱血腫;若觸之邊緣不清楚,腫塊超過骨縫,有波動感,稱為頭皮水腫,即產瘤。一般血腫可在1至4個月吸收,而水腫可在出生2至3天后消失,不需治療,切勿按摩,穿刺抽吸。

4. 新生兒顱內出血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新生兒常見的嚴重疾病,是常見的一種腦損傷,系由產傷和缺氧引起,也是造成圍生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包括硬膜下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周圍室管膜下-腦室內出血,小腦出血和腦實質出血。

主要症狀表現為煩躁不安,高聲尖叫,嘔吐、抽搐、前囟膨隆,頭向後仰,兩眼凝視,呼吸困難,不吃不喝,嗜睡,肌肉鬆弛,反射消失。這是一種危重症,搶救不及時易至死亡。

5. 新生兒溶血癥

新生兒溶血癥是指因母、嬰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使胎兒在宮內或生後發生大量紅血球破壞,出現一系列溶血性貧血、黃疸、胎兒水腫、肝脾腫大等疾病。血型不合常見於母親為O型,嬰兒為A型或B型者。這種血型不合事實上很常見,但引起溶血癥者僅2.5%,原因不清。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症,是一種見於男嬰的遺傳病。由於體內缺乏這種酶,一旦缺氧、接觸樟腦丸、服用磺胺藥、注射維生素K等即可誘發溶血。

6. 新生兒敗血症

若嬰兒在出生前孕婦有細菌感染,或在分娩時胎膜早破細菌經產道上行感染給胎兒,或胎兒出生後發生臍炎,皮膚生瘡等,使細菌進入嬰兒血循環中而發病。症狀主要表現為少吃,哭聲低,體溫不升,黃疸加重,高熱和寒顫等。此為危重病,發生率和病死率均較高,應及時就醫。

出生一個月內的新生兒,由於對外界環境尚不適應,免疫功能低下,所以很容易發生感染性疾病,家長們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不可掉以輕心。


麥田守護者16


新生寶寶的體質不好,容易受到疾病的感染。最為常見的有三種:腹瀉、感冒、發燒。還有新生兒黃疸,肺炎。

一、腹瀉。

嬰幼兒腹瀉,又名嬰幼兒消化不良,是嬰幼兒期的一種急性胃腸道功能紊亂,以腹瀉、嘔吐為主的綜合徵。

寶媽日常護理腹瀉寶寶:要調整好孩子的飲食,以減輕胃腸道的負擔;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要注意保護好病孩的臀部。

二、感冒

80%-90%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能引起感冒的病毒有200多種;佔10%-20%的感冒是由細菌所引起的。1歲以內的嬰兒由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所以更容易患感冒。

對寶寶的感冒症狀不可掉以輕心,應當細心觀察,發現病情異常應及時去醫院診治,千萬不能疏忽大意。

三、發燒

護理寶寶發燒期間,適合少量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主,如藕粉、代乳粉、粥、雞蛋羹、面片湯等。

有些爸爸媽媽以為,寶寶發燒必會消耗大量體力,便迫不及待地為寶寶提供大量營養及高熱量食物。其實,發高燒的寶寶,必須以出汗的形式去蒸發熱能以至消耗足量水分。發燒期間,寶寶消化系統功能障礙,胃腸道的蠕動因而減慢,寶寶通常食慾下降,若強迫寶寶進食,反而引致嘔吐及腹瀉等。

四、黃疸

黃疸是一種呈黃色被稱為膽紅素的物質在血液中堆積所致。

生理性黃疸一般出現在出生後2-3天,4-5天達到高峰期,持續7-10天消退,這類黃疸不用過分擔心,給寶寶多餵養多排便,會自然消退。

如果是病理性黃疸,醫生可能採取讓寶寶照藍光等,幫助退去黃疸。

五、肺炎

新生兒身體免疫力較差、呼吸中樞調節功能不完善,是肺炎的易感人群,四季均易發病,以冬春為多

孩子患病時除了醫院的常規護理外,家人的護理必不可少。首先要給孩子清淡飲食,要富於營養,多喂開水;其次要保持安靜,保證居室的空氣新鮮;再次,如果孩子的呼吸急促時,要注意保持氣道的通暢,及時清理痰液;更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病情變化,及時與醫生溝通。

有關於寶寶疾病的知識,可以關注我諮詢。


血管瘤健康科普醫生


一、新生兒溼疹

新生兒溼疹一般發生在面部兩側,前額、下顎也有發生,有的孩子在耳部也可以發生。剛開始時是一些紅疹,接下去會有滲出,有黃色的分泌物、結痂。新生兒臉上長出一粒粒白色的小顆粒,顆粒周圍泛溼疹有自愈性,一般在4--6個月後可以逐漸自愈,也有部分寶寶到1歲才好轉。

二、新生兒驚厥

驚厥俗稱“抽風”,是新生兒常見的症狀,早產兒更為多見。大部分是危重疾病的一種表現。一旦發現新生兒驚厥,應立即送到醫院作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三、特發性呼吸窘迫綜合徵

沒有特別的原因,尤其是未成熟的新生兒經常發生呼吸障礙,在出生後數小時內,即出現呼吸困難症狀,有時候會發紫或無呼吸,數天內有死亡危險,這也是未成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

四、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①原因與症狀:

對長時期保護在高濃度氧氣中的未成熟兒,大量的氧氣促使發育不成熟的視網膜血管發生收縮,影響了正常視網膜血管的發育。大約發生在生後3~6周。

五、核黃疸

未成熟兒發生核黃疸的比例最高,而且症狀容易惡化,即使不是屬於血型不合,未成熟兒也會發生核黃疸,所以應特別注意。


小藍推薦


出生後到不滿28天的嬰兒稱為新生兒。新生兒疾病有一些特點與嬰幼兒不同,這些特點與新生兒的解剖、生理特點有關,掌握這些特點可以及時發現疾病、及時治療。

1、皮膚薄、皮下血管豐富,皮膚的創傷或感染(如膿皰瘡)時細菌容易經血管進入血流,發展敗血症。

2、臍的殘端:是斷臍時的創傷,要保持創傷面的清潔,否則成為細菌入侵體內的門戶,輕症為臍炎,重者可發展敗血症。

3、新生兒患感染性疾病:體溫非但不高,反而下降,還有不吃、不哭或哭聲低下,反應遲鈍,體重不增,出現黃疸等非特異性的症狀、體徵;遇到上述情況應去醫院診治,否則會貽誤病情。

4、新生兒出生時血液中有來自母體的免疫球蛋白IgG,使新生兒不容易得一些疾病(如麻疹)。但另一種免疫球蛋白ZgM,不能通過胎盤到胎兒,而免疫球蛋白M是抵抗革蘭氏陰性細菌(如大腸桿菌)的主要抗體,因此新生兒容易患大腸肝菌的感染(如大腸桿菌腦膜炎、敗血症)。

5、新生兒胃腸道屏障機制差,腸道內的細菌容易通過腸壁進入血液,尤其牛奶餵養的新生兒(母乳餵養時,母奶中有分泌性免疫球蛋A,可增加腸道的免疫抗病功能)。新生兒血腦屏障機制亦差,得了敗血症後細菌容易進入腦部,發展為腦膜炎、腦膿腫。

6、新生兒抽搐時除了比較引人注目的全身性或身體某一部分(如面、某一肢體或幾個手指)的陣發性或強直性抽搐外,更多見的是眼球震顫、雙眼凝視、反覆眨眼、面肌顫動、前臂來回擺動等輕微的動作,有的新生兒表現為反覆的、短暫的呼吸暫停、面色青紫等。


丫丫醬子


新生兒是現在很多的人都知道的,都也是知道新生兒的體質等相對較弱,因此對新生兒的護理是不能馬虎的,那麼新生兒容易得哪些疾病?

1)血性疾病

生後數天內,凝血功能尚未成熟,所以容易出血,尤其是未成熟兒,此種現象更為顯著,

以頭顱、胃腸道最容易出血,頭顱出血及胃出血是未成熟兒死亡的最大原因,主要症狀是驚厥和呼吸困難。

2)特發性呼吸窘迫綜合徵

沒有特別的原因,尤其是未成熟的新生兒經常發生呼吸障礙,在出生後數小時內,即出現呼吸困難症狀,有時候會發紫或無呼吸,數天內有死亡危險,這也是未成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

3)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①原因與症狀:對長時期保護在高濃度氧氣中的未成熟兒,大量的氧氣促使發育不成熟的視網膜血管發生收縮,影響了正常視網膜血管的發育。大約發生在生後3~6周。

以病理學來說,初期會有視網膜周邊部血管擴張、周圍浮腫出血等,不久會發生視網膜

血管的新生與剝離,只要檢查眼底即可瞭解。然後在玻璃體當中形成纖維組織附著於晶狀體後面,而使光線無法通過。

輕微的造成高度的近視,嚴重則完全失明。

②治療:無特效療法,最重要的還是注重預防,胎兒和新生兒應避免接受高濃度氧氣治療。

4)核黃疸

未成熟兒發生核黃疸的比例最高,而且症狀容易惡化,即使不是屬於血型不合,未成熟兒也會發生核黃疸,所以應特別注意。

以上就是對新生兒容易得哪些疾病的介紹,現在應該是有了解了吧,一定不要忽視了對新生兒的護理的注意,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很重要的。


weiyi立


新生兒期是不容易生病的時期。如出現某種症狀,請不要猶豫,立即去醫院就診。

新生兒剛出生時如有疾病會在醫院的檢查中發現。但出院後的新生兒,母親觀察到的異常則是發現新生兒是否患有疾病的重要依據。

例如肥厚性幽門狹窄新生兒出生後2~3周時,哺乳後會出現噴水狀吐奶現象。還有膽道閉鎖症患兒會出現白色稀便。這些雖然不是急症,但也應儘早手術治療。要養成哺乳和給孩子換尿布時觸摸孩子、檢查孩子身體的習慣。

新生兒很少感冒。如出現高熱時,應懷疑是肺炎,馬上去醫院就診。

剛出生的嬰兒不必過於擔心的身體異常,只要嬰兒精神好,即使身體稍有些異常也不必擔心,大多會隨著生長髮育而自愈。

嬰兒身體出現的任何一點事情,都會引起初為人母的媽媽的擔心。但是,只要嬰兒精神佳情緒好,體重增加正常,那些“令人擔心”的身體異常大部分都是庸人自擾,它們會隨著孩子的生長髮育而自愈。母親不必神經質,但是如果症狀嚴重,則應治療。


天下奇聞異事錄


我不是醫生,但我說的是老輩留下的經驗,也是我實踐過的。

新生兒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就能從他的一些生理活動看出端倪。比如:如果孩子嘴裡吐泡沫,說明孩子癢癢。如果大便成綠色,說明受到了驚嚇。如果孩子張嘴睡覺,而且舌頭沒有頂在上顎上,說明孩子傷風或者感冒,鼻子不透氣,這就要馬上去醫院。另外,除了頭,屁股每天要洗之外,最好兩到三天洗一次澡,千萬不要太頻,不然容易長溼疹。記住孩子怕熱不怕冷,不要給孩子捂壞了,暫時就這麼多。祝寶寶們健康,快樂。


孫忠漢不像壞小孩


新生兒窒息

  這是新生兒出生後僅有心跳而無呼吸,或僅有不規則、間歇性、表淺的微弱呼吸,是分娩過程中產程過長,引起嚴重缺氧之故,若胎兒心率每分鐘超過160次或低於100次均為缺氧徵象。輕者一般經清除呼吸道異物、拍打屁股、彈腳心,呼吸可很快恢復。嚴重者可致腦細胞壞死或於24小時內死亡。

  頭顱血腫和產瘤

  新生兒出生數天內見頭部出現一圓形腫物,若觸之見邊緣清楚,不超過骨縫,稱為頭顱血腫;若觸之邊緣不清楚,腫塊超過骨縫,有波動感,稱為頭皮水腫,即產瘤。一般血腫可在1至4個月吸收,而水腫可在出生2至3天后消失,不需治療,切勿按摩,穿刺抽吸。

  新生兒顱內出血

  這是新生兒頭顱內血管破裂出血引起。有顱內出血的孩子表現為煩躁不安,高聲尖叫,嘔吐、抽搐、前囟膨隆,頭向後仰,兩眼凝視,呼吸困難,不吃不喝,嗜睡,肌肉鬆弛,反射消失。這是一種危重症,搶救不及時易至死亡。

  新生兒肺炎

  這也是一種嚴重病症。新生兒患肺炎時很少咳嗽,僅表現一般狀況差,反應低下,口吐白沫,煩躁,哭聲無力,不吃奶,體溫下降,呼吸急促,口唇發青等。本病應及時送醫院搶救。

  新生兒溶血癥

  這主要是由於母嬰血型不合或是嬰兒患有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症引起。表現為黃疸、貧血、水腫、肝脾腫大等。

  新生兒敗血症

  若嬰兒在出生前孕婦有細菌感染,或在分娩時胎膜早破細菌經產道上行感染給胎兒,或胎兒出生後發生臍炎,皮膚生瘡等,使細菌進入嬰兒血循環中而發病。

我是天天爸爸,歡迎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天天爸爸


本次新生兒健康數據分析,由醫護筆記製作整理,歡迎家長轉發、留言,一起分享育兒過程中遇到的點點滴滴,為其他家長提供經驗哦~


二胎政策放開之後,母嬰家庭規模進一步擴大,新生兒父母也從之前的玩遊戲、逛街、買衣服、看電影,轉變為帶娃、帶娃、帶娃!

那麼,在育兒過程中,新生兒父母,最關注哪些方面的經驗知識?最讓父母擔心的小兒健康問題,又有哪些呢?

(2018年年末,中國母嬰家庭群體規模將達2.86億)

本文目錄

  1. 新生兒父母,在哪些方面疑問最多?
  2. 小孩子,最容易感染哪些健康疾病?
  3. 面對這些健康問題,家長應該怎麼做?

新生兒父母,最關注這些方面!

我們採集了某問答平臺的育兒版塊數據,所採集育兒問題的總回答數為103537,總收藏量為198157,數據量較大,可以用於數據分析。根據問題的收藏量、回答數,我們調整了對應的關注熱度係數,進而統計高頻詞來分析家長的關注點。

(育兒問答中的高頻詞)

可以看出,家長主要關注如下幾個方面:

  1. 餵養問題:孩子應該怎麼餵養?餵養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2. 健康護理:常見疾病、孩子身體不舒服、發育問題…
  3. 行為教養:老人帶娃、婆媳關係、日常教育…

本期我們主要針對小兒可能感染的健康疾病問題來講解,家長最擔心孩子患哪些疾病,有哪些症狀。面對這些常見的小兒疾病,醫生建議我們應該怎麼做…

小孩子,最容易患上哪些健康疾病?

在疾病健康方面,我們採集某知名在線問醫生平臺的兒科疾病問答數據。根據患者問題及病情描述

,分析獲得其中的高頻詞。如下圖所示:

(提問最多的小兒健康問題)

可以看出,最困擾新生兒父母的主要有這些症狀:

  1. 發燒、咳嗽
  2. 感冒、流鼻涕
  3. 睡覺、哭鬧
  4. 黃疸、肺炎、頭孢

而下面這4個年齡階段,孩子最容易生病,各位家長要尤為注意觀察。

  • 剛出生時:寶寶剛剛出生,每個系統都還沒有完全發育好,免疫力仍然處於較低水平。
  • 6個月時:出生後,通過母乳餵養獲得了免疫球蛋白。間接讓寶寶獲得了對外界細菌的抵抗力。一方面這些抵抗力是極其微弱的,而且在寶寶6個月大的時候,這些抵抗力基本上也消耗完了。
  • 1歲時:很多父母在孩子1歲左右的時候就給斷奶。孩子多數因不習慣新的飲食方式,哭鬧、不肯進食、或吃得很少。
  • 3歲時:3歲大的孩子,雖然器官、系統已經發育完善,但免疫力功能還沒足夠成熟,抵抗力仍處於較低水平,所以也很容易生病。

面對這些健康問題,家長應該怎麼做?

(醫生回答中的關鍵詞)

  • 剛出生時:出生1個月內的寶寶特別要注意保暖,以免感染呼吸道疾病。母乳餵養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乳汁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還有來自於母體的免疫球蛋白等成分,寶寶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抵抗力。如果媽媽乳汁不夠或者沒有乳汁的話,建議選擇適合寶寶的嬰兒配方奶粉來補充寶寶每天所需的營養。
  • 6個月時:在這個階段,媽媽可以以母乳餵養為主,配合進食輔食的方式來補充營養。
  • 1歲時:家長應該逐漸讓孩子斷奶,不可一下子就不給寶寶喝奶直接讓他們吃輔食。斷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
  • 3歲時:家長應該在孩子的飲食上注意營養補充,多吃些富含蛋白質、補鈣、補鐵、補鋅的食物。平時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多曬曬太陽,適當鍛鍊身體,增強他們自身的抵抗力

孩子餵養技巧、教育經驗分享,將在下期進行分享哦,歡迎關注我們哦!

本次新生兒健康數據分析,由醫護筆記製作整理,歡迎新生兒家長轉發、留言,一起分享育兒過程中遇到的點點滴滴,為其他家長提供經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