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左旗村莊名稱的由來

土默特左旗村莊名稱的由來

地名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給各種自然地理實體共同約定的一種語言代號。人們共同使用的語言代號,就叫做地名。一旦人們提起它,都知道指的是那個地方。地名是具有地理位置關係,並能指示方位的意義。不同的地名,能區別不同的地理位置,這是地名的基本功能。

地名學概括地講,就是研究地名發生、發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我國研究地名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水經注》《二十四史》等都有地理志的內容,除此全國各地的“地方誌”、“縣誌”等,對地名也有詳細的記載。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為我們今天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但是,做為近代地名學的研究內容則包括:地名產生、淵源、歷史沿革、結構、轉釋;地名屬於國家主權、國際交往、民族團結、經濟建設以及地理、歷史、民族、語言等學科的範疇,它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科學。

土默特左旗是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為多數的多民族聚居旗,一首《敕勒歌》反映出土左旗的深遠厚重的歷史和文化,隨著時代的推移、歷史的變革,土左旗出現了以蒙古語地名為主體,漢語地名為多數的現狀。

歷史上土默特地區就居住著許多民族,到明朝中葉以後,開始出現了許多村落、小鎮,同時出現了個體商戶,這種現象在現有蒙語地名中留下了標誌:

如以“板申”為村名有幾十個。“把什板申”意為先生住地,“宿尼板申”意為新房子,“依肯板申”意為大房子,“烏蘭板申”意為紅房子,“乃莫板申”意為八間房子,“口肯板申”意為青房子。此外還有:麻花板、鐵旦板、甲蘭板、牌樓板、色令板、公佈板、溝子板等。

村名末尾帶“齊”字或“沁”字的在這裡也有不少,據考察,這與工藝匠人聚集居住有直接關係。凡村名帶有這樣字尾的,都以某種工匠職業命名。如:“畢克齊”是會寫字的意思,“察素齊”是造紙的地方,“點什氣”意思麻繩匠,“雨施格氣”意為氈匠,“討合氣”意為炊事員,“沙爾沁”是務奶人的意思,“祝拉沁”意為畫匠……

土默特左旗的地名反映了這一地區的歷史、人文、民族團結融合以及國家的繁榮昌盛,這些地名成名的特點概括為如下幾點:

以少數民族生活特點取村名:在歷史上主要聚居著蒙古族,他們以牧業為主,趕著畜群根據四季之特點追逐水草進行放牧,過著不定居的生活,以後在其放牧點形成村莊便形成了村名如:

旗下營(那木架為秋營地、珠斯郎為夏營地)

按其地理特徵命村名:朱爾溝、西溝門、召上、黑河村、腦包、二道凹、五里坡、五里橋、大野場

以當地宗族的姓氏、人名取村名:如:大岱(人名大達賴)、劉家營、劉王莊、趙莊、張莊、周家明、上達賴、賈家營、大阿哥、小阿哥、侯家營、鞏家圪旦、於家房、耿家營等這類地名很多,其原因是阿勒坦汗與明政府議和,實行了通員互市,允許口裡漢人來北地,於是山西、陝西、河北等地的漢人湧入“開雲田、築板申、連村數百”形成村莊,以宗族姓氏、人名取村名,它象徵著民族大團結。

按大小、方位命名:如:南淖、北淖、前馬群、後馬群、西馬群、萬家溝、小萬家溝、大沙金、小沙金、大三和、小三和、前朱堡、後朱堡、南此老、中此老、西此老、前一間、後一間等,它的規律是兩村重名,交往中容易造成混亂,為了區別,冠以大小方位。

以當地資源命村名:如:鹼房、缸房、瓦窯、哈素海、瓜房子、銀匠房子,“只幾梁”就是因當地盛產只幾草而得名。

以官名職業取村名:如:“章蓋臺”,章蓋是滿語、官名,是管轄一百五十戶人家的小官。“喇嘛營”,喇嘛是藏語從事宗教活動的“喇嘛”。

用商號命名村名:如:“三和城”,過去有山西河曲人在此開“三合城居”,“和順店”這些地名原是各商號的耕種土地,住在這裡的人多是本商號的傭人,後形成村莊便以商號取村名了。

以原籍取村名:如:忻州營、崞縣營、陝西營、繁峙營都是由山西省遷此定居形成的村莊,寄託了他們懷念故土之情,故以原籍名稱取村名。

以歷史上的名人、大事而取名:如:中山、太平、友好。

以生產、生活資料取村名:如:“塔布賽”(蒙古語)意為五戶人家,二十家、一間房、六犋牛、十二犋牛都是以生活、生產資料名稱冠以序數命名的。

地名不是原來固有的,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各民族間的交往,不斷產生髮展起來的。可見地名與政治、經濟、文化息息相關,諸如:畢克齊,蒙古語音譯還有“筆寫氣、畢斜氣、畢七沁、畢齊克齊”等譯法。“齊”或“氣”相當於漢語“者”或“的”,與前邊的詞構成一個“者”字結構(現代漢語的“的”字結構),如畢克齊意為“會寫字的”,察素齊意為“造紙的”。

畢克齊作為一個居民點和人們定居的村落始自何時,最早的文字記載於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範昭達《從西征略》文字資料中提到“畢七沁”即畢克齊,“插蘇”即察素齊,“託西賀”即陶思浩,這樣看來畢克齊成為村落應該始於明代。公元十六世紀阿拉坦汗經營豐州灘(即土默川)時,有不少晉省漢人來此,他們中間有各行各業的人,一些漢人通書識字能書寫漢字,能教人識字,被稱“筆寫契”,這些人的定居點也被人稱為“筆寫契”,後慢慢變成現在的畢克齊。

據史料載,乾隆年間,畢克齊有五百多戶人家,至光緒年間,增至一千餘戶,大都是陸續過來的漢族,其中農民最多,也有一些商人和土匠。來自晉省漢族他們有著熟練的耕作技術,看準了水磨溝水形成的扇形沖積面,經營糧食與蔬菜種植,淤澄出不少良田。慢慢地畢克齊就形成農業區了。

“海流村”:據《清代土默特地區地名錄》記載:在乾隆年間滿文檔案土默特右翼二甲的各村莊中,在畢克齊、栽生、紅岱的附近有“哈略”這一村名。這和“海流村”相關傳下來的契約中記載相同,證明“哈略”就是海流最早的村名。

土默特左旗村莊名稱的由來

“哈略”一詞是舊時為充分利用滿文檔案資料編修書籍時,在1984年派人進京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翻譯滿文音譯漢詞。從1998年蒐集到230多份漢文舊地契文書來看,從清·嘉慶九年(1804年)開始,就大量記載有中海流和南北海流這三個村名。而當時的蒙古族大都不通漢語文,由漢族人用漢文字書寫地契文字,因看不到那份有“哈略”村名的滿文檔案材料,很自然的就把蒙古族用蒙語說的“哈略”按漢語音譯習慣或理解寫成“海流”,並沿傳下來。清末編制的《歸化城廳志》的“山前西南路”各村莊中,即有前海流和後海流的村名,這就是被官方認可並使用的緣起。

至於傳說中村名之所以稱為海流,是因村西北曾有個海子向外溢水,牲畜往裡掉,村裡人用石頭填不住,還往外流水,因而叫成海流。按這種傳說 ,海流村名是漢語,難以為據。

1985年出版的《呼和浩特地名志》第206頁載明:“中海流村,蒙古語,該村位於低窪多水處,當有水獺,故得名。海流,意為水獺,后冠以方位。南北海流因中海流而得名。”這是科學的符合實際的正確說法。因為,水獺的蒙語名稱叫海流,用漢文音譯寫成“哈略”或“海流”均可。

中海流村東南過去有“大水卜子”(水塘),現在仍有蘆葦塘,這就佐證了本村過去低窪多水,曾有水獺生存的明顯痕跡。

塔布賽村:位於土左旗東南部,地處土默川平原腹地,大黑河流域,距旗政府所在地二十公里。塔布賽,蒙語意即五好之意。明末清初,這裡有一戶蒙古族放牧。乾隆初年,山西省榆茨、代縣的郭、南、馬、寧四戶漢姓陸續進來定居。乾隆八年,形成了蒙漢五戶居住的村落取名“塔布子”,意為五家村。1964年經烏蘭夫同志提議,更名為“塔布賽”,以示民族團結,世代和諧友好共處。

土默特左旗村莊名稱的由來

善岱村:善岱,即窪、壕溝之意。清朝初年形成村落,由地形得名。另說,這裡曾是善岱臺吉的駐牧之地,由人名得名。

據清人範昭達《西紅略》記載,康熙五十八年,此地就寫作“善岱”。史載,乾隆初年,在善岱設立協理通判,逮乾隆六年(1741年),歸綏道設立之後,善岱與歸化城、薩拉齊、托克托、和林、清水河、昆都倫並列,作為通下所轄的七協理通判之一。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裁善岱協理通判。

只幾梁村,位於土左旗西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30公里,有耕地7800多畝,林地700多畝。清朝乾隆年間,山西省忻縣遷來七戶居民,初因這裡地形較高,青蛙(即金雞蛤蟆)多,故稱“金雞梁”。後因此地只幾(枳芨草)遍野,遂以植被更名為“只幾梁”。

土默特左旗村莊名稱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