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道20號」平康里到新興大街,老包頭那些消失了的繁華記憶

東河區新興大街形成比較早,其歷史可追溯到解放前的“平康里”。在百餘年的時光裡,這條街道從籍籍無名到繁華無限,再到逐漸沒落,見證了老包頭的發展。

老包頭的街巷

平康里建於民國四年(1915年)。當時,一些富商看到包頭只定襄巷(解放後改名新生巷)有一處妓院,且設施簡陋,遂集資購買包頭城西南角永合成旅蒙商號空地20多畝,仿照北京“八大胡同”建築式樣,於民國八年(1919年)建成平康股份有限公司。由於系平康公司所建,就把此處稱為“平康里”。妓院分別建在兩條南北通行的衚衕裡,每個衚衕各有三處小院,像一個“非”字形。兩衚衕北口逐漸形成東西大街,路南歸平康公司所有,建有臨街商業鋪面,出租給商人經營;路北為建業公司所建的商店門面。這條大街的商鋪多是為妓院服務的,有大德源、海豐樓、清和閣等飯館,有祥盛齋糕點鋪、美最新時裝店,還有爆肚館、豬肉鋪、醬菜園、水果店、理髮館、大煙館等。而後,桃園照相館,也在這條街的中段路北的位置開張營業了,大都是為妓女和達官貴人服務。後來,平康公司與人合資在路南建起當時包頭規模較大的劇場——魁華舞臺,1935年在原址擴建為磚木結構的新式劇場,更名為西北劇影社。從此,平康里更加繁華熱鬧,每當華燈初上,整個大街五光十色,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成為包頭最熱鬧的夜市。

新中國成立後,這條街改名為新興大街。街道很窄,也不太長,窄的地方只有五六米,寬的地方也不過十來米,西接環城路、東接通順街,可與大、小文明巷西口相接。但是這條街卻是商賈雲集、市面繁華。街道兩旁旅館、雜貨鋪、鹽業、糧店、照相館等鋪面,一家連著一家。

街道中段,也就是今天通順街2區11棟樓房位置。有一處坐北朝南的磚木結構灰色的二層小樓,這就是解放初期的包頭市第二文化館,先後任館長的是孫質中和李增緣兩位女同志。二樓是辦公用房,一樓是閱覽報紙和借閱圖書的地方,地板上擺著兩排桌子,每天許多讀者在這裡讀書看報。在第二文化館樓上,由李鳳華和偶光榮兩位老師指導的包頭市少年兒童合唱隊,經常在那裡練歌,直到1955年末結束。1956年,東河區圖書室和第二文化館合併,成立了包頭市圖書館,暫借住在青山區富強路的民房辦公,80年代後搬到鋼鐵大街中段。

這條街的東頭通往中山堂會場(今人民影城),新中國成立後,這裡的中山堂會場曾是全市召開重大會議的會場和電影放映場地。

街道的西頭,有一座可容納500多人的新新劇場。新新劇場是1951年在原“玩藝園子”舊址興建的,解決了二人臺藝人沒有演出場所的問題。劇場前門“人”字形山牆,有磚木結構的門臉,大門上方書寫弧形的“新新劇場”四個字,整個劇場都是木架結構,周圍用蘆蓆遮蔽,戲臺用沙杆搭成,架厚木板為檯面,演戲時鋪上地毯。場內前幾排,搬上幾個方桌,圍一圈長條板凳,為貴賓客位,後邊擺上一排排長靠背椅子,為普通席位。戲院經常有從山西來的一個個晉劇、山西梆子劇團演出,節假日常有群眾性業餘演出活動在這裡舉行。上世紀60年代,這裡被改建成少年宮,1996年地震後,改建成新興市場)。

新新劇場門前,是一片大空場。周圍用布帳、大布傘等,圍成一個個小攤位。有說相聲的、說書的、唱大鼓的,還有小吃攤、水果攤等。廣場上生意十分火爆。中間空地,常有一些賣藝的圍成一圈,十分熱鬧。晚上,各小攤點上汽燈、嘎斯燈、蠟燭等營業,倒也十分愜意和紅火。每每晚場戲散了,廣場上喜歡過夜生活的人,坐在小攤上吃夜宵或喝茶,遲遲不肯散去……

如今,昔日的新興大街已經永遠地消失了,被一座座別具一格的新樓房群所取代。

作者丨薛飆

「烏蘭道20號」平康里到新興大街,老包頭那些消失了的繁華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