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百善孝為先?

娛樂有味道


孝順在人的美德之中是排第一的。從小孩到普通的勞動者,從官員到君主誰都得行「孝」。「孝」這個詞不僅僅是對父母盡心關照,更是為天下所有人造福。

子路的孝順之心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他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連孔子都誇他:「仲由(即子路)比我更勇敢」。子路小的時候就已經是個孝子了。童年時,子路的家境很窮,整年只吃玉米、甘薯或野菜等粗糙食物。有一天,他的父母想吃米飯,但家裡沒有米飯,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換米飯,想了想後,他決定走遍山區向親戚借米飯。

這個小男孩獨自一人在森林裡,越過山脈,走了幾十裡,從他的親戚那裡借了一小袋米飯,然後把其帶回家。看到他的父母吃了美味可口的米飯,他忘記了所有的疲憊。村民們知道這件事後,都誇他又孝順又勇敢。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他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連孔子也誇他 (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清官包公的孝順之心

包公,名為包拯,字希仁,他是瀘州合肥人。他的父親為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他先被授任大理評事,後來任命為建昌縣的知縣。由於父母年老,不想跟他來到人地生疏之地,於是他辭官歸田,一直在家鄉侍奉父母,他的孝順之心得到文武官員的讚美。

幾年之後,他的父母親相繼去世,直到守喪期滿,他仍在家祭祀父母。後來,村民們一直勸他,他才回朝做官。

舜帝的孝順之心

舜帝的父親又盲又聾,而且性格很急躁,他的母親早就過世了,父親娶了二孃跟她生下了一個兒子名叫象,二孃是個小氣自私的人,她常在父親的面前說舜不好,所以他常捱打。

雖然如此,舜還是努力行孝,他對父母盡心關照,對弟弟十分忍讓。可是,二孃怕舜繼承家業的一半,所以多次找辦法陷害他。

可以說,舜是捱打長大的,他的童年回憶裡充滿了打罵和陷害,但是舜對二孃和弟弟一點怨恨也沒有,他完全不在乎二孃和弟弟的惡毒行為。

舜二十歲的時候,他的孝順之心聞名天下,當地官員向堯帝推薦他。堯帝對舜的這片孝心十分感動,因此把他最愛的女兒嫁給舜。

舜帝的孝順終於打動了二孃和弟弟,後來全家和睦相處。堯帝后來把皇位傳給舜,舜成為千古的聖帝,他跟堯帝共同創造了堯舜的太平盛世時期。

漢文帝的孝順之心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子,他是一個仁慈之王,同時又是一個聞名天下的孝子。他的母親得了重病長達三年,在此期間他經常在母親的身邊照顧她,給予母親的所有藥物,他都親自嘗過之後才給母親吃。

他二十四歲登基,以德治為重,他重視禮儀和開發農業,他的政策讓呂后亂世後的漢代逐漸穩定,人口快速增多,經濟復甦發展。他跟漢景帝共同創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漢文帝也輕易放過老百姓的錯誤,朝中的官臣建議他應該制定法律法規,以便重罰罪民,並告訴他不應該修改前朝的法律法規。但是漢文帝不同意,他認為:「法律對,民則好;治對罪,民則順。官員的職責便是教導人民,指導人民做好事。那些不能教好人民的人,若以錯的法律來治他們的罪,這樣是害了他們,做大逆不道的事啊!」。

儒家之孝

儒家講道:「百善孝為先」(百善之中,孝為前提)。儒家教化人們應該成為光明磊落、服務國家的君子。儒家最高的境界為仁,為了成為君子,成為仁德者,那麼第一步便是懂得「孝」字。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論語》寫道:「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儒家講道: 「百善孝為先」,百善之中,孝為前提 (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平民的孝順之心

子曰:「利用天道,分配地利,小心自我,節省金錢,侍奉父母,這是庶民之孝」。

大意思說,平民需要按照天道辦事,人必須保持好自己的本分,不得產生貪心並做壞事(就是安分守己,無偷盜或無犯法)。他們需要勤儉、對父母十分孝敬,這就是平民之孝。平民以自己與家庭的安樂、侍奉父母為孝。

君子之孝

君子之孝為大孝。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大意是說:君子遵從的孝不限於自己的親人。君子之心懷天下,君子有仁慈博愛之心,君子把天下所有人視為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君子的這種孝順,可使得人更加仁慈和博愛,而不是自私。所以君子之孝為大孝。

如果每個人都遵從這個孝道,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就不會發生戰爭、矛盾和衝突了。天下所有人都是自己的親人,人類的社會也成為一個大同的世界。反而,如果人失去了仁德,那麼孝只用來保護他的自私自利而已,這樣,孝道已經違反了聖人的思想,這不是孝而是惡。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天子之孝

關於天子之孝,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大意是說:人可以把天下視為家,把老百姓視為父母和孩子,從而不敢怨恨他人和不敢瞧不起他人。以仁德來教化天下老百姓,併成為他們的好榜樣。這就是天子之孝(天子指的是聖人或明君)。孝順的聖人以仁慈來為天下眾生造福。


有德茶館


“百善孝為先”後面還有一句更經典,但多數人都把意思曲解了!

原創 說歷史的女人

回顧史冊,對於任何一箇中國人而言,若論什麼是第一位的,那必然孝。縱觀世界諸國,翻遍世界史冊,幾乎難以找到有哪個國家或民族能有中華兒女如此看重“孝”的。“孝”對於中華兒女而言,不僅是一種道德規範,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孝文化,流淌在所有華夏兒女的血液中。

在這春節將至的時刻,我們看到的幾乎是一片“孝”的大軍,無數子女不遠千里從外地歸來,那麼這個目的是什麼呢?無非是回去看望父母親人,和家人團聚一下。其實這個行為就是孝的一種表現。所以說,在華人世界有一句至理名言叫:“百善孝為先。”其實後面還有一句,但此處我們先說這句,另一句等會說。

在此我們補充一點常識,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百善孝為先”這句話出自何處。在明末清初有一位知識分子,他的職業有點像今天的文學評論家,此人叫王永彬,他寫過一本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評論,叫《圍爐夜話》。原話是:“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後被人們總結簡明,即百善孝為先。此後,人人都知道這句話,但卻鮮有人知這本書和作者。(又一說出自明人《古今賢文》,但《古今賢文》更像一本順口溜,其可信度存疑)

那麼這句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會被華人奉為第一至理名言,推崇備至呢?其中原因應該有三點:一是在上千年的中國古代史上,中國人都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為主要執政、生活、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而儒家思想是非常講究“孝”的,在孔子的言論中,有許多地方說到孝。而這對中華兒女的影響應該是非常大的。二是古代常說的“孝”並非狹義上的單純對待父母之孝,還有一層意思,是對古代帝王之孝,這第二種孝其實就是絕對的忠誠了。三是因為這種孝思想是中國古代先民的生活特點所決定的,中國古代是農耕民族,人們群居歷代,在民間還有宗法制度,宗族的威權幾乎和官方的法律具有同等效力,而宗族的主旨思想也是以儒家思想為主,所以這種孝的理念,可以說是在方方面面都影響著中國人。

孝讓我們知道尊卑秩序,孝讓我們知道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孝讓我們懂得愛父母。但是近些年,有些人玩叛逆,反駁我們歷經千年的孝文化,這是非常不應該的。試問,一個人若在父母面前都不懂尊卑,那麼他心裡還有什麼是怕的?試問,一個人若連父母之恩都不知道回報,那麼他還會在乎誰對他的情義?試問,一個人若連生養他的父母都不愛,那麼他還會愛誰?所以說,一個不懂尊卑、不知感恩、不懂愛人的人,是非常可悲可恥的。孝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一個民族的基石。所以,孝文化教給我們的這些,不應該被忘記。

好了,說了“百善孝為先”,那麼我們來看看後面這句,萬惡淫為首。其實這句話呢更為重要,但在很多時候,要麼被忽略,要麼被曲解。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通常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都被一個字所誘惑,此字就是“淫”字。按照我們今天一般的理解,就是淫亂、淫邪等意思。這句話也就成了,所有的惡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淫邪等。但實際上,真實的意思,卻與此相差十萬八千里。今天我們就來再次回顧一下這句話的真正意思。

在古漢語中,這個字,一般都有四個意思:第一指過度,第二是迷惑,第三是放縱,第四個意思才是我們經常想到那一層意思,即男女之事了。但是在“萬惡淫為首”這句話中,這個“淫”字到底是第幾個意思呢?

在此我們是需要結合上句“百善孝為先”來說的,孝是付出奉獻,對照“萬惡淫為首”中的“淫”,此處是過度和貪婪的意思。關於這個“淫”字,在《書·大禹謨》解釋為“過也”,即過度。在詩·關雎序》解釋為:“淫者,過也,過其度量謂之為淫。”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連起來解釋就是: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排在第一位的,這是身為人子的首要義務和責任;所有的罪惡中,過度貪婪則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為過度貪婪會讓一個人變得自私冷酷、喪心病狂、失去底線、不擇手段、直到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我們經常在古代歷史上能夠看到許多這樣的案例,比如秦朝的趙高過度貪婪權利,最終不僅葬送了秦朝,也讓他自己揹負千古罵名。再比如清朝的和珅過度貪婪錢財,雖然度過了乾隆時期,但卻讓嘉慶皇帝無法忍受。

結語:孝很重要,但控制“淫”更重要。作為一個華夏兒女,若能遵從有益的古訓,將孝道放在第一位,那麼他就成為一個令人尊敬的人。同時,若一個人在社會上做事,若能控制自己過度膨脹的慾望,一方面不會走上歧途毀掉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還能夠安心做事,活出自己的價值。今天我們看歷史,早已應該拋棄追求奇聞異事的目的,而應努力從歷史中尋求對自己有益的東西了,讓歷史增加自己的智慧,豐富自己的心靈。

參考書籍:清《圍爐夜話》、東漢許慎《說文》、孔子言論和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等資料。


說歷史的女人


“百善孝為先”,指的是:孝敬父母在所有中華傳統美德中排在首位。一個人如果連生你養你的父母都不孝敬,何談愛祖國,愛人民,愛朋友呢?

黃香扇枕溫衾,孔融讓梨的佳話千古流傳,所以孝順長輩是祖先留下來的傳統美德,我們要繼續傳承下去。然而孝順不是口頭說說而已,需要我能付諸行動,孝順的方式多種多樣,我們無需做得轟轟烈烈,只要把自己該做的做好就行,父母長輩交代的事努力去做好,不做讓他們傷心難過的的也為孝。所以孝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


秋微涼


“百善孝為先” 這一句出自清人《圍爐夜話》的文章之中。

所謂“孝”,一般表現為:孝順父母、孝敬長輩,“孝”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以孝為百善之首”,足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對“孝”的極為重視的觀念。

“孝”這個字的書寫很有意思,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個“子”字,“老”為父母、長輩,“子”為子女、晚輩,“子”上面是“老”,“子”背“老”,這是對“孝順父母,孝敬長輩”最直觀、最形象的表達了。

為什麼要“百善孝為先”?

之所以以“孝”為百善之首,因為“孝”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如果我們對生我們養我們,給予我們髮膚的父母,都不感恩,都不孝順,何以回報家庭?何以報效國家?

我們講究“言傳身教”,我們也一直宣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觸到的“善”就是“孝”,你對父母孝順、敬愛,孩子在這個氛圍中耳濡墨染,自然而然地也會成長為一位“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好公民,以此代代相傳;

此外,孝道之人,對朋友、對陌生人,都會比較和善,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孝”引出其他的善,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夠很好地得以傳承、發揚。

對於“孝”,我們不僅要“行孝”,更要“及時行孝”,趁父母還在,趁自己還有機會,好好孝順父母,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