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遞變過程經歷了多長時間?五種書體是在哪個時期全部定型的?

張慶濤中國書法大課堂


漢字和中國書法的起源與遞變過程

下列圖文張慶濤版權所有,禁止剽竊與篡改!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與作者姓名,違者必究

漢字和中國書法猶如一對連體雙胞胎,血肉相連不可分割。它們同宗同源,

共同經歷了從孕育、形成、遞變到成熟的全過程。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祖

先就創造了結繩記事、刻圖記事的方法:在繩子上打結,或用利器在樹木上刻畫

圖形符號,把勞動的收穫和生活中發生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逐漸地產生了一些

簡單的記事圖形符號。但是,這些圖形符號還不能稱之為文字,只是漢字的雛形,

為漢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後來,這些圖形符號逐漸演變成了圖形文字;再後來,

人們發明了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註、假借等造字方法,在圖形文字的基

礎上,創造出了完整的漢字體系。文字產生後,需要書寫來表現,於是產生了書法。

中國最早的圖形文字在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中常見。

圖1 圖形文字 (摘自《商周圖形文字編》)

第一節 甲骨文

甲骨文 是由記事圖形符號演變而來的象形古漢字。三千五百多年前,華夏

先民們用人體姿態形象、動物形象、植物形象、山川氣象形象、工具形象等圖形,

加以概括提煉,創造了象形古漢字——甲骨文。甲骨文源於象形,也是產生中國

書法藝術的重要因素之一。至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最早的象形古漢字和書法,是

形成於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八世紀期間的甲骨文。

象形古文字——甲骨文:

圖2 甲骨文 (摘自《商甲骨文選》)

甲骨文 又稱契文、殷墟文字,它是先寫後刻、或用利器直接刻在龜殼、獸骨上,

記載占卜、祭祀活動的古漢字。清光緒年間,甲骨文在殷代都城遺址 ( 今河南安

陽小屯 ) 被發現,故又稱“殷墟文字”。甲骨文的形成,使漢字具備了中國書法

的基本要素:筆法、墨法、章法和字體形態變化。在甲骨文書法中,最有代表性

的是商代武丁(中國商朝的一位國王 ) 時期的甲骨文。

圖3 刻在獸骨、龜殼上的甲骨文

圖 4  中國最早的文字和書法——甲骨文 ( 摘自《商甲骨文選》)

第二節 金 文

金文 又稱鐘鼎文,是由甲骨文遞變產生的一種古漢字書體;是中國商朝

中期到西周晚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它起源於商朝,流行於周朝,因

當時把青銅稱為“金”,因此,把這種文字稱為“金文”。 後來,“金文”成了

這一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統稱。

當時,青銅器的種類繁多,按用途分為:祭器、禮器、食器、水器、酒器、樂器、

兵器、車馬器、度、量、衡等器具;按形制又分為:鼎、尊、鍾、盤、角、盂、盆、

瓶、爵、壺、杯等等器物。其中,以樂器中的“鍾”和禮器中的“鼎”刻、鑄文

字居多,因此,金文又稱為“鐘鼎文”。金文比起甲骨文 , 其書法特徵更趨完善 ,

用筆的方法更加豐富 , 字形也更為完美,其典型代表作有 :《頌鼎》、《毛公鼎》、

《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等。

圖 5 《大盂鼎》銘文

甲骨文形成於商中期的公元前十四世紀,而金文形成於西周中期,定型於西

周晚期(約公元前十世紀至公元前八世紀)。那麼,甲骨文遞變成金文,至少經

歷了五六百年的時間。此後,金文遞變成大篆。

第三節 篆 書(大篆、小篆)

篆書 是大篆和小篆的合稱。大篆,又稱籀 (zhòu) 文,傳說是西周晚期,周

宣王(公元前 827—公元前 782 年)命太史官史籀改革文字創造的書體 , 故又被稱

為“籀文”。

圖 6 周·史籀大篆《敡州帖》 (摘自《淳化閣帖》)

大篆 形成於西周,興於春秋、戰國,通用於秦國。從周宣王時期至秦始皇

統一文字,大篆沿用了六百餘年。大篆的字體形態,比金文有所開張,體態趨於

完美,書寫起來也更為順暢。現存的大篆可見於:《淳化閣帖》收錄的唯一一件

史籀的大篆書法《敡 ( yì ) 州帖》以及《石鼓文》。

圖 7 《石鼓文》局部

《石鼓文》,是刻在鼓狀石頭上的大篆文字,故此得名。石鼓,是唐初期

在陝西鳳翔被發現,共十枚,石上文字已殘損。據史料記載:北宋時,尚存

四百六十五字,到明代脫損三字,還剩四百六十二字。《石鼓文》書體,上承西

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是中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因此,被稱為“石

刻之祖”。

小篆 又稱秦篆,是在大篆基礎上遞變而來的一種書體。秦統一文字後,小

篆成為了秦朝的官方文字,故又被稱為“秦篆”。

戰國時期,群雄割據,七國爭霸,因此,出現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現象。

這一時期的漢字形體 , 有著極大的地域性差異:原本是同一個字,往往在七國中

寫法不同,讀音各異。到了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嬴政戰勝了齊、楚、燕、韓、趙、

魏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秦始皇在

完成了政權統一之後,急需一種統一的官方文字,於是,他授命丞相李斯進行文

字改革。李斯奉命帶領當朝一班文臣,收集整理了流行在七國中的常用字,經改

革後,成為秦篆,就此統一了文字。此前,秦國一直使用大篆,朝廷出於對曾經

使用過大篆的秦國先王們的尊敬,故卑稱新字體“秦篆”為“小篆”。小篆的字

體結構比大篆更加對稱、舒展,形態飄逸,用筆方法也更加簡捷。

圖 8 秦·李斯小篆·《嶧山刻石》局部

第四節 隸 書(古隸、今隸)

隸書 又稱佐書,它是由小篆遞變而來的一種書體。秦始皇時期,官方文字

使用小篆,正式公文都用小篆書寫。由於公文繁多,篆書的書寫緩慢,影響了工

作效率。於是,一些“隸人”(底層小官吏)和“書佐”(主管公文的佐官)在

抄寫非正式文稿時,把小篆圓轉修長的筆畫拉直縮短,把圓潤對稱的筆畫改成方

折,使之書寫起來更加便捷,且易於辨認。因此,後人把這些“隸人”和“書佐”

使用的,由小篆簡化、變形而來的這種書體稱為“隸書”或“佐書”。

傳說:有一位叫程邈(miǎo)的小官吏,因得罪了始皇而入獄。他在獄中耗

時十年,研究整理了三千隸書常用字,得到了秦始皇的賞識,因此,程邈獲得了

赦免,並被封為御史。從此,隸書開始在秦朝使用。

隸書,經過春秋、戰國、秦朝,到漢朝已經成熟。西漢時期,小篆、隸書並用,

但小篆逐漸衰落,而隸書逐漸興起。到了東漢時期,隸書成為官方文字。當時,

碑刻盛行,碑文多以隸書書寫,於是,“漢碑”便成了後人對隸書的代稱。為了把

秦時期的隸書和兩漢時期的隸書區別開來,後人又稱秦朝的隸書為“秦隸”或“古

隸”;把漢朝的隸書稱為“漢隸”或“今隸”。

圖 9 古隸·《裡耶秦簡》局部     圖 10 今隸·《漢·張遷碑》局部

隸書的形成,是中國古、今文字時代的分水嶺,它的成熟 , 表明中國文字告

別了延續一千四百多年的古文字時代,進入了新文字時代。隸書為草、楷、行等

書體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五節 草 書(章草、今草)

草書 是漢字的簡化和草寫形式,包括章草和今草兩種書體。章草,是由隸

書遞變而來的書體,後來它演變成了今草。

章草 由隸書演變而來,是隸書的簡化和草寫形式。漢代初期,人們為了提

高書寫速度,把隸書中的一些偏旁部首,簡化成簡約的書寫符號,並改變了部分

筆畫,使其書寫起來更加便捷,於是便產生了章草。由於章草的筆法靈動活潑,

令其成為了極具美學價值的一種書體。至今,章草仍被書法家們所青睞。

據傳說:西漢書法家史游,以隸書的草書形式書寫了一本兒童啟蒙讀物叫《急

就章》,後來有人取《急就章》的“章”字為其命名,因此把這種書體稱為“章草”。

又傳:《急就章》是三國時 ( 吳 ) 皇象所書,因其書寫方法有章可循 , 故稱“章草”。

因為源於傳說,所以,至今仍無統一定論。但是,這種書體的確是開創了草書的

先河,無論它出自何人之手,名從何來,它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公認的。

圖 11 三國(吳)·皇象章草《文武帖》局部 (摘自《淳化閣帖》)

今草 是由章草遞變而來的草書字體,相對章草而言,人們把它稱之為“今草”。

今草,始於漢末,在繼承章草的基礎上,進一步省減了章草的點畫波磔,使

其書寫更加自由隨意,用筆抑揚頓挫,筆畫連綿迴繞,並且筆畫中出現了牽絲連

帶的書寫方法,加快了書寫速度,這是對章草的重大革新。

據傳說:最早的今草是由東漢的草書大家張芝首創。張芝本是東漢章草大家,

他銳意創新,在章草的基礎上簡化了章草的煩瑣結構,打破了章草的書寫規律,

創造了今草書體,因此,張芝被後世譽稱為“草聖”。可惜的是:張芝的書法原

跡現已無存,只有在宋刻《淳化閣帖》中載錄了張芝五帖。但這些作品是否是張

芝所書 , 至今仍有爭議。

現在,我們把章草、今草並稱為“草書”。而今草,根據書寫形式、字體結構、

筆法和章法的不同,又細分為大草和小草兩種。書寫狂野奔放的叫“大草”或“狂

草”;相對穩重、平正的叫“小草”。

圖 12 今草(大草)·東漢·張芝《終年帖》局部

第六節 楷 書(魏碑、唐楷)

楷書 是由古隸(秦隸)經漢隸遞變而來的一種書體。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

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又稱楷法、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 在中國書法史上,

楷書以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碑刻和唐代楷書為主流,後人把北魏碑刻統稱為“魏

碑”;把唐代楷書統稱為“唐楷”。

圖 13 楷書·三國(魏)·鍾繇《還示表》局部

傳說,楷書是漢代王次仲首創。他改革了漢隸的字體結構,把字形由扁改方;

把漢隸書體中的波磔筆畫改為平直;並創造了楷書的橫、豎、撇、捺、點、提、鉤、

折等八種系統筆畫,使字體結構更加完善嚴整。此後,伴隨著楷書的形成,逐漸

櫱生出楷書的另外一種簡捷快寫書體——“行書”。

第七節 行 書

行書 是在楷書的基礎上櫱生而來的,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 。行

書中的“行”字,是“快走”的意思,寓意書寫速度要比楷書快些,故稱行書。

行書在書寫時,淡化或省略了楷書中折、鉤、撇、捺的提按,和橫、豎的逆鋒起筆、

回鋒收筆的動作。此外,行書還彌補了草書因潦草而導致難於辨認的不足。據傳說:

行書是東漢書法家劉德升首創。

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就是一代行書大家,世稱“二王”。唐代的顏真卿、

柳公權、歐陽詢、虞世南、李邕、徐浩、褚遂良、李世民等,他們不但擅長楷書,

而且也都是行書高手。五代時期的楊凝式,他的行書打破了“唐法”的模式,而

自成面目。到了宋代出現了四位行書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世稱“宋

四家”。明代行書大家中,當屬董其昌、張瑞圖和王鐸的藝術成就最高。上述幾

代書法家對後世書法的影響極其深遠。

圖 14 東晉·王羲之行書《日月帖》局部

漢字和中國書法,從甲骨文起,經由金文、大篆、小篆、古隸、今隸、章草、

今草、楷書到行書,經歷了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

三國、西晉到東晉,歷時一千八百餘年,完成了它們的遞變和完善過程。

現在,我們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統稱為“篆書”,將其劃入“古文字”

範疇;把古隸(秦隸)、漢隸(今隸)統稱為“隸書”;章草、今草統稱為“草書”;

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劃入“今文字”範疇。於是,漢字書法歸納成了:篆

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五種書體,也就是“中國書法五體”。按照漢字形

成與遞變順序排列為:篆書(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古隸、今隸)、

草書(章草、今草)、楷書(魏碑、唐楷)、行書。

圖 15 宋·黃庭堅《經伏波神祠帖》局部

以上圖文張慶濤版權所有,禁止剽竊與篡改!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與作者姓名,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