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霸佔大清土地,為何李鴻章卻說不要去爭回來?

用戶65146878


沒想到李鴻章的徒子徒孫這麼多,居然連這件事都能給他強行洗白,有人評價李鴻章沒有雄才大略,只能算一個合格的補鍋匠,讓我說他連一個補鍋匠都不如,砸鍋賣鐵,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保住自己的官位是真!


這件事還要從左宗棠收復新疆開始說起。

19世紀中葉,英佬和俄毛在中亞搶地盤,雙方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於中國新疆,不過老奸巨猾的英佬不親自出手,而是慫恿中亞一個浩罕汗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頭子阿古柏,乘新疆回亂之機率軍入侵,在新疆自立為“汗”,建立偽政權,當起了大尾巴狼。

英佬的陰謀早被俄毛識破,他們也趁機出兵佔領伊犁,新疆面臨被英、俄肢解的威脅,但這個時候清廷內部居然還在吵個不停。

一派以李鴻章為首,主張海防,認為該把國庫經費全部投到親兒子北洋水師上,以防禦海上威脅為主,至於新疆這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免費給了英佬和俄毛都沒問題。


另一派以左宗棠為首,主張海防與塞防並重,新疆是大清西北門戶,一旦被列強瓜分,國勢危矣,必須全力出兵,收復新疆。

哪一派意見正確,一目瞭然,性格剛烈的左宗棠一向看不起李鴻章,曾痛罵李鴻章是賣國賊,說他對國家的危害比洋鬼子還要厲害,然而李鴻章這個敗家的大清總管很受慈禧器重。

不過李鴻章這一回的主意實在餿透了,就連慈禧老妖婆都聽不下去,最後下令左宗棠率軍出征,負責趕走阿古柏,武力收復新疆。

光緒元年(1875年)5月,70歲高齡的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他命人抬棺入疆,走在隊伍前頭,表達了不復新疆絕不回師,與新疆共存亡的生死決心。


在左宗棠的積極部署下,清軍進兵順利,不但把大尾巴狼阿古柏勢力趕出新疆,還極大震懾了侵佔伊犁的俄毛,使得對方同意歸還佔據的伊犁地區,徹底粉碎英俄吞併新疆的陰謀。

但俄毛還想撈點好處再走,想要和清廷談條件,於是清廷派了一個叫完顏崇厚的官員到新疆擔任首席談判代表。

這個完顏崇厚我就不詳細介紹了,金人後裔,靠花錢買官入仕,有充當外交官,熟悉西方特別是俄毛的經歷,所以被委以重任。

可惜這個完顏崇厚被俄毛連嚇唬帶忽悠,一旦談判下來,竟然沒有彙報,糊里糊塗地就擅自做主,跟俄毛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


按照這個條約,俄毛非但不需要歸還佔據的伊犁,另外幾個重要的戰略要地也被拱手送出,俄毛獲取了在新疆的幾乎所有經濟特權,還可以堂而皇之駐兵新疆,清廷每年要付給俄毛一筆數額巨大的軍費,俄毛以後出入新疆,簡直跟進出自己家門一樣方便自如。

說這個《里瓦幾亞條約》是近現代以來中國簽訂的最恥辱的不平等條約,恐怕沒有人能反駁,簡直就是賣國。

消息傳到京城,全國都炸鍋了,百官紛紛上書痛罵,就連慈禧太后也大罵完顏崇厚是個“賣國賊”,把他下獄治罪,判了死刑。

但這個完顏崇厚實在驚世駭俗,他的“光輝事蹟”驚動了英國女王,女王擔心東方的慈禧女王以後會不承認所有不平等條約,就命人向清廷施加壓力,放過完顏崇厚,而這個完顏崇厚不光臉皮厚,家底也很厚,硬是交了30萬兩白銀的“勞軍錢”,把自己從監獄裡給撈出來了,看來清廷的腐敗也是沒救了。


可那份《里瓦幾亞條約》怎麼辦?承不承認?

清廷再次分成兩派,熱愛和平且具有豐富外交經驗的李鴻章又拿出海防的理論,表示咱們泱泱大國,必須重合同守信譽,說話算數,簽訂的條約必須承認,要不惹毛了友邦,打起仗來,咱們還是打敗,乾脆新疆就不要了。

看起來李鴻章大人一輩子的不平等條約籤多了,還簽上癮了,下跪也上大癮了。

這會就連慈禧老太婆都不願意了,她鄙視地瞧瞧李鴻章,對外宣佈堅決不承認這份恥辱的不平等條約,要想談判咱們重新再來!

清廷繼續派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到俄國,跟俄毛就條約問題重新談判,曾紀澤知道毛子的外強中乾,表現十分強硬,拒絕做出讓步,而左宗棠率軍不退,對俄國施加軍事壓力。


在武力和談判的雙重努力下,俄毛深知自己不能動武,否則會導致英國等列強幹涉,最終只得同意了重籤條約,清廷挽回了很多重大損失,但仍然是割讓了數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面對涉及國家主權尊嚴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原則性問題,“說話算數,要籤就籤,說給就給”,這就是李鴻章大人的解決之道,這個送法,就是再有100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也不夠送的。

有人給李鴻章強行洗白,說在晚清風雨飄搖的局勢下,李鴻章已經盡到最大努力,做到最好了,沒有任何人能比他做的更好,他是一個合格的補鍋匠。


在我看來,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那麼一絲絲歪歪的道理,但仔細想想,李鴻章根本不是一個補鍋匠,而是一個砸鍋賣鐵,變賣家產的敗家奴才,在當時也沒有任何人能比他做的更差了,他和左宗棠的差距簡直是天壤之別。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李鴻章是大清唯一一個對國外形勢有清醒認識的人,他可以在列強中,權衡利害。使弱小的清朝可以獲取更多的利益,李鴻章外交能力是很強的,比如他知道英美不希望沙俄在中國東北過於擴張勢力。


林則徐說大清最大的威脅是北方沙俄

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後,他就說過北方的威脅要遠大於沿海。而李鴻章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他之所以說不要去爭回來,那是因為他和沙俄打過交道,知道沙俄自古就有非常強的擴張意識,而且這個民族非常的富有對武力的崇拜。

李鴻章明白憑當時的大清國力,是不可能要得回的,而且一旦因為這件事情給了沙俄口實,反而會導致沙俄藉機侵入中國東北。而那是大清將無法利用國際社會來周旋,而且可能又要多一條條約,那可不是租借,而是直接明搶。

所以鑑於國力有限,且東南還有其他列強,而且東亞還出現了更具有侵略性的日本,李鴻章明白,大清決不能得罪沙俄。

李鴻章明白沙俄在東北的擴張,終究會導致其他列強勢力的抵制

沙俄在東北的擴張,尤其是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的行為,引起了包括英美在內的西方列強的高度關注,他們一心想遏制住沙俄的步伐。於是找到了亞洲的日本,此時的日本對沙俄的擴張行為十分不滿,在擁有英美支持後,日本發動了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中,日本受到來自英美的財政支持,大量購買了日本戰爭國債,而且最後出面調停的就是美國。而這一仗總得來說對當時的列強和大清都是有好處的,把極具侵略性的沙俄趕出了東北,而東北也算是被大清保下來了。

可以說如果當時去和沙俄爭的話,國力有限。而且還會導致其他列強勢力坐收漁利!


小司馬遷論史


若是沒有左宗棠,新疆早就脫離了祖國的懷抱!這個事說來話長,先說說歷史背景:1865年,中亞浩罕國(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軍事首領阿古柏入侵中國新疆南部,並迅速佔領了新疆大片土地,建立“哲德莎爾”偽政權,實行殖民統治。當時的清政府正全力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忙的焦頭爛額,無暇西顧。1871年,沙皇俄國乘機出兵佔領新疆伊犁地區,新疆岌岌可危。新疆淪陷不久,日本入侵臺灣,李鴻章以“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為由上奏清廷,建議清政府加強海防,並呼籲已經出兵和準備出兵收復新疆的軍隊可撤即撤,可停即停。

根據李鴻章的觀點,無疑主張清政府放棄新疆,在我們現在看來,這是赤裸裸的賣國行為,李鴻章為什麼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在我看來,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新疆雖然土地遼闊,但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對清政府來說如同雞肋。清政府每年撥付300多萬兩銀子補貼新疆,而這筆錢要分攤到各個省份和海關。當時的清政府,內有寇賊作亂,外有列強欺侮,新疆無疑使原本不堪重負的清政府雪上加霜。所以,李鴻章的這個提議不只代表了他個人,而是代表了當時清政府大部分官員的心聲。

第二,新疆在清廷手上一直沒有被王化,距離中原地區偏遠,當地民眾桀驁不馴,再加上國外勢力的鼓動和挑唆,經常發生暴亂。清政府很頭疼,鎮壓吧,路途遙遠,運糧不便,勞民傷財。不鎮壓吧,畢竟是統治地區,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暴民任其所為,不服王化吧?同時也很憋屈,每年給你們這麼多錢,還要鬧事,到底如何才能滿意?所以,不如直接放棄新疆,眼不見心不煩。

第三,當時的大清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不僅邊疆遭受侵犯,海疆同時面臨嚴重的威脅。李鴻章認為,海防重於邊防,邊患只是癬芥,而海患才是心腹大患。尤其是蠢蠢欲動的日本,是大清的頭號敵人,李鴻章甚至建議,把邊防的餉銀撥一些用於海防,邊防搞不好,大不了失去新疆,海防搞不好,大清有亡國的危險。中國曆朝歷代都有“重陸輕海”的國防理念,直至鴉片戰爭敗於西方的堅船利炮,方才將防衛視角移向海疆。吃一塹長一智,李鴻章作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北洋海軍的創建者,值此內憂外患之際,提出輕邊防重海防的觀點,也就不難解釋了。



其實,李鴻章的宏觀理念中,並非完全放棄新疆,而是允許其自治,把新疆變成類似於朝鮮的藩屬國,每年向清政府納貢。我們不能以現代的世界觀去批判李鴻章,在當時的局勢下,你很難說他就是一種賣國行為。現在有些人把李鴻章罵的很慘,無腦黑和噴子遍地都是,將心比心,互換立場,用辯證的思維看待歷史。

當時左宗棠極力反對李鴻章的觀點,認為海防和邊防同樣重要。他說:”若此時即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於海防未必有益,於邊塞則大有所妨。”最終,清政府採納了左宗棠的建議,命他收復新疆。左宗棠厲兵秣馬,抬棺西征,七萬湖湘子弟經過數年浴血奮戰,終於蕩平賊寇,收復新疆。佔中國六分一領土的新疆,終於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寸土必爭,左公威武!他的所作所為才符合一箇中國人最基本的愛國情操,所以後世褒左宗棠貶李鴻章者一抓一大把。殊不知,當時親李鴻章遠左宗棠者也是一抓一大把。



李鴻章和左宗棠,二人爭了一輩子,但我認為是君子之爭,都是為國為公,並沒有私人恩怨。左宗棠去世時,李鴻章寫了一副輓聯: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

李左二人亦敵亦友,爭執於廟堂,相忘於江湖,也算一時之瑜亮也。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這個問題很顯然是在說晚清的海防、塞防之爭。

光緒元年(1875)朝廷發起收復新疆之議。李鴻章等人力主海防,認為自乾隆平定新疆的一百多年以來,朝廷每年都要投入數百萬兩餉銀,新疆就是一個無底洞。因此與其繼續塞防,不如允許阿古柏繼續佔領南疆,只要稱臣納貢即可。省下來的錢全部投入海防建設,以防範日本的崛起。

關於李鴻章對此問題的各種現實考量,以及英國如何對他進行輿論影響,我不再贅述了。我主要想談一下李鴻章說這些話時候的歷史文化背景。

其實,早自從乾隆皇帝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以來,朝廷就一直有人持“棄守新疆”之議,李鴻章的海防論,不過是對這種觀點的延續罷了。究其原因,新疆在明朝時與內地隔絕,內地漢人對新疆漸漸形成一種“域外之地”的文化隔離心理。換言之,在當時人看來,嘉峪關以西的土地絕非“中土”也。

甚至在乾隆平定新疆的過程中,屢屢有漢臣上奏,要求停止用兵,以哈密作為西部疆域的邊界。

例如,乾隆二十年(1755)阿睦爾撒納進攻伊犁時,大學士劉統勳請求棄守巴里坤,退至哈密;乾隆二十二年(1757),大學士史貽直請求捐棄伊犁,反對繼續用兵;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學士以“糧餉、馬力、將帥”為由上折,繼續反對用兵新疆。

這些漢族官員也不是不愛國,就是在他們對國家的理解中,新疆這個域外之地,不在他們認為的中國範圍以內。

新疆被乾隆平定後,由於統治成本極高,因此屢屢傳出棄置新疆的聲音。直到二十世紀的前期,這種觀念依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民國時期,吳藹宸在《新疆遊記》中就提到:

降至今日,(新疆)猶成為荒蕪不治之邊域,非土地人民有何缺憾,乃歷代鄙視邊疆有以致之。

李鴻章的觀點,以及與左宗棠的爭論,其實都是要擱在此背景之下去理解。


HuiNanHistory


李鴻章在這一件事上確實做的有問題,李鴻章也不是說不去要回來,而是李鴻章錯誤的估計到沙俄的野心了。從近代以來我們都知道,沙俄是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李鴻章想的是沙俄能夠滿足。

清朝末年中國確實太亂了了,國內農民起義也是不斷,東南沿海,各個列強也是不斷的入侵,在光緒初年,新疆也發生叛亂,1865年,中亞浩罕國的阿古柏開始侵佔中國的新疆,當時清軍在新疆基本上沒有任何的防守兵力,所以阿古柏迅速佔領了新疆大片的土地。當時清政府確實已經是無力管新疆的事了,國內在鎮壓太平天國,而且這個時候沙俄又佔領了新疆的伊利,整個新疆地區都岌岌可危。

之後日本在1874年也開始入侵中國的臺灣,當時李鴻章覺得東南海防才是最重要的,提出了: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強烈建議清政府加強海防,放棄新疆。當時李鴻章覺得清政府無力和沙俄對抗,如果得罪了沙俄那麼中國的東北可能都會被沙俄侵佔,加上當時日本還有西方列強都在東南沿海對中國虎視眈眈,所以李鴻章也是不得不建議清政府把重心放在東南。

後來在左宗棠等人的強烈支持下,清政府出兵開始收復新疆。左宗棠收復了新疆,粉碎了英,俄企圖把新疆從中國分離出去的企圖。但是這個時候雖然新疆大部分收復了,但是伊利一直還在沙俄手裡。

後來清政府派出了完顏崇厚去和沙俄談判,這個說是外交家,其實沒有一點骨氣,之後自己和沙俄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賠償給沙俄大量的金銀,還要把伊犁西境霍爾果斯河以西、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以及塔爾巴哈臺(今新疆塔城)地區齋桑湖以東土地卻劃歸俄毛。後來清政府查辦了完顏崇厚,但是最後也沒有怎麼樣,在這其中李鴻章又一次站在了對立面,他堅持要求中國已經簽訂了條約,所以要履行,而且還幫完顏崇厚說話,李鴻章的想法就是不能得罪老毛子。

後來清政府派出了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去談判,同時左宗棠也開始大軍出征,抬著棺材,誓要收復伊利,最終伊利是要回來了,但是依然雖然了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賠償的金額也加大了。不過已經是把損失降到了最小。

弱國無外交,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努力發展,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那麼這樣的歷史才不會重演。


小伍講歷史


強烈譴責完顏崇厚的賣國行為!

一,

這件事發生在1879年7月,清朝全權大使完顏崇厚在克里米亞與俄羅斯簽訂里瓦幾亞條約,

這個條約索回了伊犁九城,卻割讓了霍爾果斯河以西,特克斯河流域和穆蘇爾山口,讓伊犁成為一座孤城。並且還有賠償俄羅斯500萬盧布軍費。以及其他經濟權利。

完顏崇厚這一做法,喪權辱國,可以說是激起了滿清朝野的一致反對和譴責。

連清朝的慈禧和奕忻都說“條約已經簽訂,同意有害於彼,不同意有害於此,瞻前顧後,進退兩難”

二,左宗棠怎麼做?李鴻章這麼說?


在這件事上面,很明顯左宗棠更有發言權。

左宗棠69歲抬棺西征,分分鐘滅掉阿古柏和白彥虎,令全世界震驚。

而俄羅斯,之前佔據伊犁,理由就是害怕被阿古柏糟蹋。並且承諾一旦清廷收復伊犁,就歸還伊犁。

派崇厚去俄羅斯談判,左宗棠也是同意的。但萬萬沒想到,崇厚,這個前三口大臣,洋務老手,卻簽訂了這麼喪權辱國的條約。


這時候,李鴻章說,崇厚雖然無能,卻是代表國家去的。國家給予崇厚全權,現在出爾反爾,違背國際慣例,有可能招致俄羅斯甚至全世界的戰爭和非議。

左宗棠,自然也不同意和俄羅斯開戰,因為,確實打不過。

後來,曾國藩長子曾紀澤出使俄羅斯,在《里瓦幾亞條約》基礎上,爭回了一小部分權利。

三,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很快簽訂,因為對於清廷來說,這樣的條約兼職太厚道。

1,開闢海關稅收。這方面清廷本來就不想管,還管不好。英國人居然主動幫忙收稅送錢,何樂不為?

2,賠款2100萬元,這麼少?光銷燬的鴉片都不止這個數吧?佔領的城池都沒要贖金?

3,香港島,荒島一個,給你便是。


現代人看來喪權辱國的條約對於清廷來說就是佔便宜。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廷開始學習和西方打交道。而最初開始洋務不是別人,正是三口通商大臣崇厚。

在當時來說,崇厚確實是最會外交的一位。這個條約有個人原因(著急回國看老婆孩子)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清廷從未遇上這樣霸道的對手。

以往訂約,都是和英國佬和法國佬,這人人講道理。現在遇上老毛子,根本不說理,能騙多少騙多少。

要不是有個瞭解情況的左宗棠在西北,這件事就被騙死了。

之前的《璦琿條約》,割讓土地那麼多,你以為他們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滿人他們連地圖都看不懂!

後來的《馬關條約》,小日本通過電報,把清廷談判底線摸得一清二楚,李鴻章多牛逼也沒什麼好商量的!

再後來為什麼會八國聯軍入侵?TMD滿人連個外交照會都翻譯不對!

李鴻章說慢慢往回要,其實就是不要。事實上,後來確實只要回來一點點。說的確實沒錯。


歷史知事


把李鴻章與領土放在一塊比較,李鴻章大人肯定要做好接受批評的準備了吧?

有人說李鴻章是賣國賊,割地賠款賣國求榮,其實這樣的說法本身就有問題,從來沒見過一個“割地賠款”的政治人物可以獲得“殊榮”,也從來沒見過一個身居高位思維開闊的人,會願意主動自取其辱,拿自己的政治前程開玩笑!(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李鴻章是一個鄙陋、目光短淺、鼠目寸光、偷雞鑽營的政客,是一個十足的小人,由於他的愚昧無知,晚清簽訂不平等條約時,列強指名道姓喊李鴻章去籤,在國人的理解中,李鴻章屬於那種人傻錢多好忽悠的那種。

別人說啥就是啥,不會討價還價,不知道大家注意過一個細節沒有,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代表大清赴日談判,伊藤博文拿著擬訂好的條約草稿給李鴻章看,李鴻章說要與慈禧太后商量商量,伊藤博文回覆:“但有允或不允!”

根本不給李鴻章討價還價的機會,弱國無外交,不是李鴻章慫,是國家實力實在不允許他硬。總之,一句話,李鴻章絕不是鄙陋之徒,因此,在對俄問題上,李鴻章不但有發言權,而且還很重要。


李鴻章與當時沙俄的統治者尼古拉二世是有過交集的,甲午戰爭之後的第二年,1896年,李鴻章帶著滿心鬱悶,作為清政府最懂外交的人出使歐美諸國。

李鴻章的足跡遍佈美、英、法、俄、德等當今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在法國,李鴻章得到了最高的讚美,法國人將李鴻章比做他們的仇敵――俾斯麥,稱李鴻章是東方的俾斯麥。

在西方人的印象中,東方的中國應該是卑微的、唯唯諾諾的,卻不想李鴻章與他們的元首站在一塊,毫不畏縮與恐懼,臉上甚至永遠掛著他那對什麼都有點鄙視的微笑,這無形中提高了李鴻章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時也改變了中國這個在晚清積貧積弱的時代的形象。

因此,李鴻章說俄羅斯霸佔的土地,別爭回來,雖然慫了點,但作為一個身處其中的政治高層,卻也不是沒有道理,爭只會加速亡國,不爭,尚能苟延殘喘,不意氣用事的講,是個政治人物都會選擇後者!


歷史三日談


實際上這是一個誤解,李鴻章從來沒有說過放棄新疆的言論,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當時中亞浩罕國首領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侵佔新疆,針對這件事情,清廷展開了討論,以左中棠為首一派主張收復新疆,塞防和海防並重;而以李鴻章為首的一派主張優先發展海防,認為海防重於塞防,對於新疆,清政府鞭長莫及,可以採取其他的方案處理新疆事務。

具體關於新疆的安排如下:“嚴守現有各邊界,且屯且耕,不必急圖進取。招撫伊犁、烏魯木齊、喀什等回酋,準其自為部落,如雲貴之苗瑤土司,越南、朝鮮之略奉正。李鴻章認為,如此則既可以挫敗英、俄兼併之心,中國也不必勞師遠征,實為經久之道。“這個方案可是與否暫且不論,但是給李鴻章扣上一個”放棄新疆“的大帽子,顯然不見得是尊重史實。

李鴻章所主張的”招撫伊犁、烏魯木齊、喀什等回酋,準其自為部落,如雲貴之苗瑤土司,越南、朝鮮之略奉正。“是解決新疆的一個辦法,同時也成為後世認為他賣國的證據,實際上在當時的中國,所謂的”天下觀念“依然停留在古代,認為苗瑤土司,越南、朝鮮是藩屬國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也是清政府當時極力維護地正統意識形態,在這種意識形態中,認為新疆各部可以仿效苗瑤土司制度,依靠當地部落的力量

來抵禦外國入侵,同時依然歸屬清政府管轄。可見李鴻章並沒有說要放棄新疆,但是依靠當地的力量真的可以抵擋住外國的入侵,結果未知了。

當時左宗棠和李鴻章之爭,實際上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條件下,誰改優先辦理的問題。當時,李鴻章認為海防的危機大於塞防,應該優先發展海防。左宗棠上奏說:”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最後,清廷支持了左宗棠收復新疆,左宗棠不負眾望,一舉收復新疆,成為當之為愧的民族英雄。同時,也造成了後世對於李鴻章評價不高,說他不主張不收復新疆,甚至賣國。實則是兩種解決新疆事務的方案。1875-1884年十年間,西征和塞防軍費為八千萬兩,而1875-1894年的二十年間,海防經費總共籌款為四千二百萬兩,其中一半以上用於海軍建設,約一千萬兩被清廷挪作他用。北洋水師之慘敗既有人禍,當然也跟經費不足難道沒有關係嗎?

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真相,莫要以現在的觀念去看待歷史,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分析歷史,可能會得到更加客觀的結論。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先來交代一下事情的歷史背景:

光緒初年,新疆阿古柏叛亂,當時國內局勢不穩,尤其東南海防,形式嚴峻,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對西北局勢認識不足,認為新疆地處偏遠,於國無益,可以置之不理。這一提議受到了一代名稱左宗棠的強烈反對。

左宗棠雖說是中原人,但是高瞻遠矚,國土意識十分強烈,他以65歲高齡披掛上陣,抬棺西征,並最終成功收復領土,為中華民族立下了不世功勳。

新疆收復以後,留了個 小尾巴,就是伊犁,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個 地方,在當時可以說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清朝百姓犯罪經常被流放伊犁。但俄毛對土地十分貪婪,利用阿古伯叛亂趁火打劫,搶走了伊犁。

為了解決伊犁歸屬問題,清廷派了專人與俄毛談判,這位談判代表叫做:完顏崇厚,完顏崇厚是滿洲鑲黃旗人,河道總督完顏麟慶次子,刑部尚書完顏崇實之弟。咸豐年間就主辦洋務,同治年間出訪過法國,可以說是清廷為數不多有外交經驗的官員,由他出面份屬合理。

但是完顏崇厚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外交外行,被俄毛連哄加騙,加之掛念家裡病妻,在克里米亞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根據這個條約,大清不但要賠償俄毛“代收代守”伊犁兵費及恤款五百萬盧布(合白銀二百八十萬兩),還要把伊犁西境霍爾果斯河以西、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以及塔爾巴哈臺(今新疆塔城)地區齋桑湖以東土地卻劃歸俄毛。除此以外還有一大堆對俄方有利的經濟條款。

條約簽訂以後,國內一片譁然,明明打了勝仗收復國土,竟然要割地賠款。連一向不說話的張之洞都看不下去,要求把完顏崇厚撤職查辦,收復新疆的左宗棠更是氣的咬牙切齒,眾怒之下,完顏崇厚被革職查辦,定為監斬候,秋後處決。但是完顏崇厚畢竟是旗人,官宦世家,根深蒂固,光緒六年,交了30萬兩白銀作為贖金,不但保住性命,還被降職使用。


在此過程中,李鴻章起到了很負面的作用,作為中國公認的外交家,卻表現的十分迂腐,他認為完顏崇厚是奉旨行事,不能把罪都算到他一個人頭上,況且條約已經簽了,說話要算話,不然以後還會有麻煩。

即使從今天的觀點來看,李鴻章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首先,完顏崇厚是在對合約有重大誤解的情況下籤署的,並未得到朝廷的認同,條約的合法性存在疑問,其次:縱然是外交犯錯,但比起國家主權,禮儀是小事,俄毛本身就是背信棄義,焉能與虎謀皮,做東郭先生。

事後,清廷委任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為代表,再赴俄國談判,同時雙管齊下,委令老將左宗棠再次出山,大軍離開肅州(今酒泉市),出嘉峪關,向伊犁挺進,對俄毛施加軍事壓力,最終迫使俄毛修改條約。縱然這樣,依舊損失了7萬多平方公里土地,而且賠償金額增加到900萬盧布。

國弱無外交,這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



日慕鄉關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書萬卷,神交古人。”

上面這副對聯,相傳是晚清名臣左宗棠所作。古語云,“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孟子在與齊宣王的對答中,認為一般的民眾如果沒有固定財產,是不會有道德意識的。惟有士人,才能在沒有固定家產的情況下,還能保持道德和目標。

左宗棠顯然不僅僅是普通的“士”,他能夠“身無半畝,心憂天下”,不僅有恆心,更是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意識,當以國士稱之。

左宗棠一生戎馬倥傯,高齡不下沙場。為收復被阿古柏叛亂佔領的新疆,在光緒二年(1876年),左宗棠以65歲高齡披掛上陣,抬棺西征,並最終成功收復領土,為中華民族立下了不世功勳。

左宗棠掃清叛亂後,只剩下伊犁一座孤城,仍在俄羅斯手中。伊犁此城,本是當年阿古柏入侵時,俄羅斯趁亂攻佔的,口頭上也只說是代大清暫行管理,安定邊界秩序。因此,清政府只要派一人與俄羅斯進行談判,便不難竟收復新疆全境之功。

但是,就在談判這件事情上,出現了意外的插曲。

清政府派往俄羅斯談判的使者,是一位顢頇的貴族官僚——完顏崇厚。崇厚過去曾有過外交事務的經驗,在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發生後,崇厚便擔任清國大使前往法國進行道歉。但此人才具平平,此次受命出使俄羅斯,崇厚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肩上擔負著怎樣的責任。

出訪俄羅斯後,崇厚誤以為自己此次的外交任務只是取回伊犁一城,俄羅斯外交官便抓住這一點,巧言令色地誆騙崇厚,讓他答應諸多不平等的條件,如俄羅斯歸還伊犁,但此城西北周邊的大片土地均割讓給俄國等。

崇厚本就不熟悉外交桌上的張機設阱,加上他自己妻子臥病在床,崇厚歸家心切,最後在俄羅斯的花言巧語之下,崇厚不明就裡,擅自在條約上簽字畫押。大清只得伊犁一座孤城,而捨棄了周邊的萬里疆土。

當《里瓦幾亞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回國內,引起舉國上下一片譁然。有識之士紛紛呼籲,絕不能承認這樣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必須另外派人與俄羅斯重新談判,不可白白割讓領土。

在朝野一片反對聲中,為有李鴻章認為崇厚之舉雖然不當,但也不應該撕毀已經簽訂的條約。李鴻章的理由是,“此次崇厚出使系奉旨給予全權便宜行事之諭,不可謂無立約定議之權。若先允後翻,其曲在我。”“崇厚所訂俄約,行之雖有後患。若不免行,後患更亟。”

李鴻章的想法是,崇厚私訂不平等條約,固然對大清有害,但既然已經簽了,成了既成事實,便只能認栽,好好執行。因為崇厚此次出訪,清政府授予了他全權,這份條約受國際公法保護,清政府若單方面毀約,會給世界留下不講信用的印象。

另外一點,是李鴻章仍堅持其“海防重於塞防”的主張,認為西北土地得之無用,不如集中精力興辦海軍,防禦來自東邊日本的威脅。西北土地的得與失,在李鴻章看來,對整個大清而言沒有太大的意義。

在是否應與俄羅斯重新訂約的這次辯論中,李鴻章搬出所謂的“契約精神”,看似有點道理,其實不然。

首先,《里瓦幾亞條約》是在俄方的誆騙之下,崇厚擅自與其簽訂的,事先並未得到清政府的首肯,是俄羅斯不義在前。其次,李鴻章只看見日本的威脅,卻看不到新疆對中國戰略縱深的意義,因此他的提議也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最終,清政府決定派出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再次前往俄羅斯議改條約。在曾紀澤的多番努力下,加上左宗棠的軍事威脅,最終艱難地迫使俄方改約,算是為大清爭回了大部分領土。雖然仍有損失,但較之前約,已經算是取得外交上的重大勝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