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兩百年就從幾千萬人增長到了四億多人?

消失的月光


說到

清朝必然要提起“康乾盛世”,而康乾盛世還有個名字叫做“番薯盛世”,清朝作為封建社會,繼兩宋之後又一次人口大爆炸,其人口從明末清初上千萬,膨脹到清末的四個億,主要有三個原因

稅賦制度的逆轉性變化、相對穩定而長久的社會環境,還有新型高產農產品的引進


作為農耕文明社會,農業歷來都是東方王朝生存發展的根本。明末清初,因為戰爭與屠殺導致耕地大規模荒蕪與人口銳減,當時清朝為了支撐對於蒙古、沙俄的戰爭,不得不採取特別措施刺激農業發展與人口增長

康熙年間施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雍正時代進一步施行“攤丁入畝”——漢朝以來的人頭稅終究被廢止,最底層人群的生存壓力得到了巨大的緩解,對於當時農業發展的刺激是很大的


清朝雖然向來為人詬病,然而所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封建、保守而又落後的清王朝,保持了兩百多年的相對安定。既沒有持續不斷的毀滅性戰爭,也沒有大規模的內亂起義,整體社會保持著相對的平穩。就好像棉被沒有絲綢華麗,沒有天鵝絨高貴,可是,它保暖啊。

雖然清朝閉關鎖國,但是新航路的開闢對於清朝並非什麼影響都沒有——

西班牙殖民者將美洲的玉米、番薯、馬鈴薯帶到了東方,無意中傳入了當時的清朝。與傳統的小麥、水稻不同,更加適應惡劣環境而且高產、耐飢餓的這些美洲糧食作物,在清朝迅速推廣開來,養活了大量的人口

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開闢了比以往朝代更廣闊的耕地,擁有了更加高產的農作物,維持了更長時間的相對穩定,其人口經歷兩百年時間,從幾千萬增加到四個億並非難事。

也正因如此,腐朽落後的清帝國在鴉片戰爭前,仍舊是全球最大經濟體,佔據當時全球經濟總量的33.5%。遠遠高於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


澹奕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沒什麼了不起,主要是清粉自吹自擂。

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約有1.97億,也就是接近2億。

清初1655年時,認為中國人口為1.2億人。

一般認為,這是一個低估的數據,實際人口要高得多。

而到鴉片戰爭期間,中國人口是4億。

由曹樹基、侯楊方分別完成的《中國人口史》後兩卷以翔實具體的考證和統計告訴我們,滿清時期人口增長並不算高。

在《中國人口史》第5卷中,曹樹基證明,以往由於嚴重低估人口基數導致的所謂清中葉人口空前高速增長的說法不確。從1644清朝建都北京至1851年太平天國戰爭爆發前,人口年均增長率0.49%,增速低於唐前期、北宋前期和南宋前期,即便是其中增速最快的康雍乾百年“盛世”,年均增長率也不到0.7%,所以“‘清代前期人口的高速增長’是一個虛構的命題”。(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5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835頁)

而清代在鴉片戰爭之前,國內局勢大體是穩定的。

然而,在國內戰亂的民國,人口增長比滿清要高得多。

而從1851年太平天國戰爭爆發直到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中國處於傳統治亂週期中兩個“大王朝”之間的“亂世”,然而這個亂世的晚清和民國兩段卻有不小的差別。清末以太平天國戰爭為主的鹹同年間大戰亂,固然使人口從4.36億降到了3.65億,辛亥革命前夕卻恢復了增長。

根據侯楊方《中國人口史》第6卷的研究,清末民初到抗戰前的人口增速更是超過了清朝的康雍乾盛世。

在1911-1936年間,全國人口從4.1億增長到5.3億,年均增長率達到1.03%。儘管抗戰時期又一次導致人口下降,但1949年年底仍達5.4億。

侯楊方據此認為:整個“民國時期的全國人口增長速度之快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侯楊方:《中國人口史》第6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575頁)

如果覺得對比民國不太合理,我們可以對比同時代的外國。

1600年時各國人口:英國500萬,德國1200萬,俄國1520萬!

1900年:英國3750萬,德國4300萬,俄國10600萬!

英國人口翻了7倍,德國4倍,俄國7倍,而中國3倍而已,並不算特殊。

至於滿清的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糧食數量的猛增。

到了滿清時期,土豆、紅薯、玉米開始在中國紮根,使得糧食產量劇增,徹底改變了僅僅依靠水稻、小麥甚至粟的單一模式。

就是因為糧食多了,老百姓敢於生孩子,人口自然就多了。


薩沙


大清朝的百姓孜孜不倦地繁育子嗣,生完了頭胎生二胎,生完了二胎生三胎。這股生育的熱情,歷史罕見;這種增殖能力,千年少有。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清朝人口從幾千萬激增到了四億多呢?

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明末清初有一次人口銳減,這主要是受戰亂影響造成的。其實,如果沒有明末農民大起義和滿州人的殺戮,明代社會如果穩定,以當時的社會生產能力,也將會迎來一個生育高峰。

所以,在自康熙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後,時局也逐漸安定下來。此後,又經雍正、乾隆等朝的經營,清朝國勢達到頂峰,而且滿漢矛盾也逐漸彌合。這樣的局勢,對於人口增長,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其次,清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與攤丁入畝政策的落實,也給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康熙大帝高瞻遠睹,率先做出了不收人頭稅的決定,而清政府此後又實行了攤丁入畝的稅收政策,徹底取消了人頭稅。

當滿清政府不再從人丁方面實行剝削時,老百姓的負擔大為減小,敢於並且能夠放心大膽的繁育子嗣。這一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另外,自明代起,諸如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引入並得到推廣,使滋生的人口有了一定的糧食保障。如此一來,雖不至於人人吃飽,卻也不易餓死。


碣石樵子


其實事實更驚人,在乾隆五年的時候還不到一個億,而到乾隆五十五年的時候,人口已經達到了三個億,這是一個極其驚人的變化。要說核心,關鍵的問題還是有吃了,這個是一切的核心。馬鈴薯和紅薯來了。

至於說人口政策什麼的,其實都並不是要點,其實在歷史上很多時候都是人口生產寬鬆狀態,但是沒有用啊,關鍵還是得有吃的啊。中國傳統的農作物水稻,小米和小麥都需要灌溉條件,這裡面小米還算是適應性強的,但是產量還是有限的。


馬鈴薯和紅薯的到來,解決了兩件事兒,一是耕地拓展的問題,原來根本沒辦法種小麥水稻的山地都可以作為耕地了,二是獲得了大量的熱量產出,要知道,相同面積馬鈴薯產出的熱量可是小麥的三倍之多哦。

有了吃的,自然可以養活更多的人。相似的事情也發生在歐洲,這種人口上的增長也為隨之而來的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必要條件。說土豆改變了世界歷史,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植物人史軍


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與這個地區土地的承載能力有關。

在處於農耕文明的封建社會,土地的承載能力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農業產出。簡單來說,就是這片土地所能產出的食物能夠養活多少人。

封建社會,王朝的更替屬於一個週期性的規律,而王朝的更替往往伴隨著戰爭,伴隨著人口的銳減,所以我國古代人口的變化曲線也和過山車一般起伏(這些數據只是戶籍統計的數據,實際人口要更多)。


拋開戰爭因素不說,從東漢開始一直到明初,中國的人口一直都在同一區間之間波動。而從明朝中期開始,人口開始有了明顯的突破,各路專家估計的人口大部分估計都在1.5億以上:有的是1.6億,有的是1.9億。

到了清初,經歷戰亂之後,全國的人口回落到1.2億左右,到了康熙年間恢復到1.5億的水準,到了乾隆乾隆中期已經突破2億,末期則是超過了3億,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前全國人口總數已經超過了4億。

清朝之所以實現了人口大規模的增長,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一些南美作物在明朝時期引入中國,並在清朝大規模推廣,最典型的三種作物就是紅薯、土豆和玉米。

玉米最早傳入中國的最早記載是1531年,到了1644年,已經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


紅薯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的1593年(萬曆年間),是有明朝時期福建商人陳振龍便和兒子陳經綸從菲律賓引入中國。

土豆傳入中國的也是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事情,並開始大規模的進行推廣。


不論是玉米也好,紅薯和土豆也罷,這三種作物的產量遠比當時中國傳統的水稻、小麥要高,也別說紅薯和土豆,對於栽培條件遠不如說到嚴苛,適應範圍極廣。

正是因為這些糧食作物傳入中國並大規模的推廣,極大的提升了當時糧食產量,導致了清朝人口的激增。


胡史亂翔


總結一下,四大原因。

第一是疆域不斷擴大,人口自然增多,極盛時期總面積可達1316萬平方公里。

第二是社會環境安定,有相對理想的生育前提。康熙年間,國內局勢相對和平,雍正乾隆年間是一個大發展時期。醫學水平和疾病防控也有了進步,城市經濟繁榮,可以容納一部分人口有良好的生活。

第三是從人丁稅走向地稅,生孩子多少與賦役不再掛鉤。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將土地稅固定下來,老百姓也有有了生孩子的意願。

第四是邊疆和山區土地開墾,農業新品種的引入,如番薯,玉米,土豆,人口的增長有了必要條件。

還有一個原因,明末的統計數據不準確,以裡甲制度為基礎,只是統計交稅的丁口,而清代保甲制度建立,人口排查的數目華開始建立,更加精確。所以,幾千萬到四億人口的跳躍前提,也需要再考慮。

康熙中後期,軍事行動逐步減少,清廷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清朝的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

封建帝王都把人口繁盛看作治理有方的重要因素。


明末清初,除去不精確的統計,總人口應該有8000萬。根據文獻統計,

順治十二年(1655年)全國人口為7000萬,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達到1億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人口達到2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超過3億。

1851年,清代人口達到4.36億,無疑是一個驚天的數字。到了清末,人口已經接近5億。


秦右史


甘薯、土豆、玉米拯救的清王朝。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深深影響著中國的歷史命運,人口和土地作為農業的兩個重要因素,一旦彼此失去平衡,必將成為農業為基礎的古代王朝的催命符。

清朝前期的人口增長,是因為地曠人稀,增長的人口快速的填補了因戰爭而荒廢的土地。但到了康熙後期,隨著盛世的到來,人口和土地之間逐漸呈現失衡。

為此,康熙頒佈“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固定農業人頭稅,在人口和土地矛盾日益嚴重下,算是減輕部分負擔。並且康熙對官員的清查田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他知道民間開墾荒地實屬無奈之舉。

雍正即位後,大面積開荒,甚至把開荒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指標。但雍正在解決人口和土地的問題上毫無建樹,因為有些官員為政績,開墾的荒地根本不能成為耕地,甚至把百姓的祖墳都圈入其中。

乾隆初年,人口突破一億,雖然乾隆也不斷解決人口和土地之間的矛盾,但直到甘薯、土豆、玉米的進入,這一問題才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在高產農作物的紅利下,乾隆年間,人口得到大幅度增長。正所謂物極必反,到了乾隆末年,紅利的消失,人口和土地矛盾再度凸顯。


五味社


清朝初年,由於明末戰亂的緣故人口大量銳減,順治年間全國人口估計不超過五千萬,而到了清朝末年,全國人口竟突破了四個億。清王朝用了不到兩百年的時間,將國家人口翻了數倍,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無論是基數還是增速都處於一個歷史的巔峰值,那麼清朝為什麼會激增那麼多人口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明朝中後期番薯和玉米等新農作物的引入,糧食產量大大提升。大家都知道,封建王朝時期我國一直都是小農經濟,古代最重要的事就是人的吃飯問題,畢竟民以食為天,糧食產量的多寡就決定了人口的數量與社會的穩定。傳統中國人的農作物南方主要是水稻,因為水稻產量比較高,不過對土地的要求卻很高,北方多小米,產量一般,但易種植,而美洲傳入的番薯和玉米等農作物就不一樣了,它無論什麼地域都能夠廣泛種植,而且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產量特別高,足夠養活大量的激增人口。

康乾盛世的穩定繁榮,國家政策的支持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康熙時代頒佈了“盛世滋丁,永不加賦”的國策,鼓勵老百姓多生,這個永不加賦並非國家賦稅都不增加了,而是隻對於人頭稅來講不收繳了,這就讓老百姓的生娃積極性大幅提升。畢竟康乾盛世國力強盛,老百姓安居樂業,於是人口大量的激增,農村土地的人均佔有量下降,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城鎮化水平提升,同時也促進了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國家出現了一派繁榮的景象。
史書上評價清朝的貢獻時,除了廣闊的領土外,就當屬龐大的人口基數了,雖然那麼多人口也帶來了不少的社會問題,但總的來講,還是利大於弊的。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關注互動。


納蘭談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第一,番薯,玉米等高產保收的農作物引入

原先中國老百姓餐桌上也就只有麥,稻,黍,粟等。這些東西生長週期長,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畝產量也不高,守仁君看了看吳慧,趙岡,吳存浩等諸位專家對中國古代糧食畝產的考證,掐頭去尾平均一下,小非稻產區也就一百來斤,水稻產量高,尤其是引入占城稻後,但是也就三百來斤左右。古代耕地面積也不多,多則十億畝,少則兩三億畝。這樣的土地和這樣的畝產,自然是不夠人口大規模繁衍的,所以歷代王朝,人口最多也就八九千萬人。


但是清朝不一樣,明末引進了高產的玉米,番薯,馬鈴薯等作物,這東西產量高呀,尤其是各種薯,動不動畝產就有五六千斤。如此高的畝產保證了糧食來源,所以清朝才會出現人口爆漲。

二清政府政策

人多力量大,不僅是現代的口號,從古至今中國就一直奉行這一點,明末動亂,人口銳減,清朝建立後,需要人來交稅,服徭役,參軍。所以大大鼓勵生育,男女十幾歲就能結婚生子,而且不結婚還強制你結婚。沒有計劃生育政策,生多少都行。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我生的多,我家族就興旺,家族力量就大。更關鍵的是清朝施行攤丁入畝的政策,原來收稅是按人頭收的,不管你家裡有多少地,只要有一個人,我就收一人份的稅,現在是按畝收稅,你有多少地,我收多少稅。對於有地的大戶,人多人少我都交那麼多稅,當然選擇人多了。對於無地少地的人,怎麼生也收不到我頭上,也就沒有節制了。



守仁看劇


清朝初年,由於明末戰亂,人口數量銳減,順治年間,全國人口統計不超過五千萬,而到了清朝末年,全國人口竟突破了四個億。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口在不到兩百年的時間裡,增幅如此之大呢?

1、社會大環境穩定繁榮,國家政策支持滋丁

康熙年間,百姓為少交人頭稅,大都不入戶籍,國家對這些人無法管理,地方官吏豪紳則乘機壓榨。

迫使貧苦百姓不得不遷徒、流亡。流動人口的激增,干擾社會安定,易引起社會動盪。

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為定額(固定數),頒佈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國策。

這個永不加賦,並非國家賦稅全部都不增加了,而是隻對於之前的人頭稅不再收繳了,這就使廣大農民對於添丁的負擔大為減少,逃亡人口減少,生娃的積極性明顯提升。

雍正推行攤丁入畝,將田賦和丁役合而為一,徵收統一的地丁銀。

攤丁入畝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促進了人口的增長。

人口大量激增,農村土地的人均佔有量隨之下降,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促進了工商業快速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國家的繁榮。

2、個人意願上,老百姓多生孩子希望多子多福、兒孫滿堂

農耕社會,所有的農活都需要人力去完成,多一個人,多一份力,就可以多一份收成。

另外,當時農村有條件讀書的很少,大多老百姓能過上男耕女織的日子就很滿足了。文化水平低,農村的家族意識較強,兄弟多了就不怕被別人欺負。

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嚴重,養兒防老,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想多生兒子好老了有所依靠,而當時沒辦法知道胎兒性別,生了女兒後就再生,直到生了兒子才罷休。

3、醫學水平和疾病防控方面有了很大進步,利於人口數量穩定增長

清代醫家對《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學典籍的註釋和發佈方面,曾有突出貢獻。

有的對原著內容加以適當整理,有的對原文函義加以確切釋義,這對我國醫學的深入探索和進一步豐富以及後人對原著的理解和應用均有直接幫助。

乾隆四年開始籌備編纂《醫宗金鑑》,這一壯舉不僅在文化的保護傳承上有巨大的意義。

更使傳統醫學有了較為統一、更為準確的方法參考,對社會醫學水平的整體提高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醫學和疾病防控方面的進步,使得人們的整體抗病能力增強,人口數量也隨之穩定增長。

4、糧食的增收,使人們有了多養孩子的底氣

邊疆和山區土地得以開墾,耕地面積增大。加上農業新品種(如番薯、玉米、土豆等)的引入,耕種技術漸漸提高,土地和利用更加充分合理,工具也有很大改進。

多方面因素影響下,糧食產量明顯增加,人們不再食不果腹,也就有了多生養孩子的底氣。

也有明末數據統計不準確的說法,當時以裡甲制度為基礎,只統計交稅的人口,而清代建立了保甲制度,開始建立人口排查制度,人口數量的統計更加準確。

所以,幾千萬到四億人口的說法可能不

即便是數據統計有誤差,人口數量沒有那麼巨大的增幅,但人口增長速度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值。

受社會大環境、個人意願、醫學水平及糧食增收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加之清朝皇帝勤政愛民,人口數量得以大幅度增長。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社會大環境,尤其是國家的生育政策對人口的增長起著致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現階段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為此,國家放開生育政策,鼓勵二胎。

在不久的將來,全國人口的年齡層次將得以改善,解決老年人的後顧之憂,使得老有所養,社會將更加和諧穩定發展。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