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這麼多車都廢了,最終到底是誰虧了?

因陀羅indra


共享單車從剛開始火的不行,到現在無人問津,虧的人有很多!

首先先來看一下共享單車的運行方式,創始人提出這個方式,然後找投資人湊錢。投資人這時候覺得這個創意不錯,就開始往裡投錢,然後共享單車發售後就開始掙回扣,這中間還有很多部門,比如說單車生產部門,單車管理部門等等……

從這些來看,現在共享單車不行的局面下虧的是創始人,投資人。為什麼是這兩個呢?首先創始人在確定共享單車這個提案後,等到投資人開始生產自行車。這時候投資人與創始人之間有些許聯繫。大概就是如果項目有虧損,創始人要賠付投資人一些賠償金。


然後就是投資人了,如果共享單車不行,最虧的就是他們。為什麼呢?剛開始共享單車很火,可以帶來很多的利益。他們就會想這是商機,然後大幅投錢建造單車,然後現在單車不行的情況下也就是說他們的投資打了水漂,竹籃打水一場空,最後什麼也收不回來。

最後就是剩下的小部門,這些部門可能就是盈利的一方了,如果共享單車不行,那也就是自己沒有生意了而已,談不上虧損。而且現在來看,共享單車完全到了一個供大於求的局面,如果再不加控制,估計虧損的人會更多了。


無線端


共享單車這種虧損可以帶來社會合意的正外部性,甚至可以說是有益的“市場代價”

從表面上來看,一座座單車墳場,一個個共享單車企業相繼倒閉,肯定是有虧損的,那麼到底是誰虧了呢?首先肯定是共享單車平臺公司產生了直接損失。其次,損失當然不止平臺公司,公司有“利益相關者”理論,可以說,是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損失,包括自行車上下游、消費者押金等直接利益相關者,也包括社會秩序、社會公眾等間接利益相關者。

這是共享單車行業過度競爭的一種表現,共享單車本質上不屬於共享經濟,而是屬於租賃行業,本質上是藉助信息技術實現的一種單車的碎片化租賃。

不過,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這某種程度上是市場必須付出的代價,一個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人們有個逐漸認識的過程。共享單車與傳統租賃業的不同在於具有網絡外部性,因此市場競爭的結果必然會出現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局面,最終市場會被少數廠商壟斷。所以,單車廠商在市場剛開始的時候就會進行激烈的競爭,為了爭取消費者,廠商可能會將產品價格定在邊際成本以下。隨著競爭的持續,實力較弱的廠商由於虧損嚴重而退出市場,市場最終僅會有少數廠商存活下來。最終,共享單車這種虧損可以帶來社會合意的正外部性,甚至可以說是有益的“市場代價”。

當然,我們公共管理者需要從中舉一反三、甚至具有預見性,要出臺相關公共政策,就消費者押金、單車可能影響的公共秩序應當予以提前干預並矯正。


盤和林看經濟


在互聯網上面,有這麼一種說法,叫做: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

如今共享單車的局面,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說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呢,我們就以共享單車為一個例子,首先共享單車的創始人根本沒出錢,而且還賺錢,我們很多的用戶也出的只是少部分錢,大多數都是以共享單車平臺方給的各種補貼來擼羊毛的那種,我們現在可以判斷出,羊毛就是我們用戶,狗就是共享單車平臺方,而豬是誰呢?當然是投資人了。

我不知道上面我的這種說法各位是否能夠聽懂,那麼我再給各位舉一個詳細的例子:

我們已知共享單車的組成是由:單車創始人,單車員工,用戶,廠家以及風投組成的。

單車創始人有了這個idea之後,然後去尋找員工來組建團隊搭建這套系統,最後去和廠家談好合作,大概需要多少車子,最後投放到市場,讓我們用戶來使用,目前這套流程中,虧錢的是單車創始人,因為冷啟動是需要一定的資金來支撐的,緊接著這套流程走通了之後,單車創始人就可以去尋找投資人拿錢,緊接著批量生產單車,團隊系統完善以及促使用戶繳納押金,而到了這一步的時候,那就不是在燒單車創始人自己的錢了,而是投資人的錢,或者可以說,是單車創始人在用投資人的錢,去給自己賺錢,因為單車創始人用投資人的錢生產了很多的單車,獲取了大量的用戶,而用戶繳納的押金也全都在單車創始人那邊,而投資人投資的錢,也基本上都被單車創始人揮霍的差不多。

由此可以判斷出,共享單車最終的收益方為:單車創始人,單車員工,用戶和廠家。

虧損方也就是:風投(投資人)。


文非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問題,一座座單車墳場,一個個共享單車企業相繼倒閉,肯定是有虧損的,那麼到底是誰虧了呢?

大家先來看看倒閉的共享單車企業吧:

卡拉單車:2017年2月,推向市場僅僅19天,投資方撤資退出,隨即宣佈倒閉。

悟空單車:2017年6月13日,在山城運營僅5個月,便倒閉退出,不過退還了了所有用戶的押金

3Vbike單車:2017年6月繼悟空單車之後,第二家宣佈倒閉的共享單車企業

町町單車: 2017年8月,町町單車宣佈倒閉,至今仍然有1萬多用戶押金沒有退還

酷騎單車:號稱在行業內排名前5,從8月份開始出現押金退還難問題,9月大量分公司關門,至今仍有數億押金未退還

小鳴單車:2017年7月,小鳴單車用戶反映押金難退問題。小鳴單車CEO表示創始團隊已經退出,目前退押金面臨技術問題,僅剩微博一個退款通道。

小藍單車

:2017年11月20日,小藍單車停止運營。2018年1月9日,滴滴正式託管小藍單車,小藍單車用戶支付的押金和充值餘額轉換成滴滴單車券和出行券。

1號單車:2018年2月7日,1號單車在官方微信公眾號宣佈停止運營。

真是屍橫遍野啊!創業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啊!

共享單車行業內涉及到這些人群:生產廠商,投資商,創始團隊,用戶

這裡面沒有不虧的,都虧了,只是虧多虧少的問題。

先說生產廠商,至於樓主說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車的情況絕對不存在,回款是需要一個週期的。前期肯定是自己墊資。對於單車企業來說,生產廠商是弱者,他們討價還價的餘地太小,因為他們要指望訂單生存下去!至於單車企業先付的一部分定金之類的,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在自行車生產基地天津王慶坨,類似圖片裡的情況,比比皆是,倒閉的生產企業也是接二連三。所以說,在共享單車企業倒閉之後,生產廠商面臨虧損是必然。

再說,創始團隊。並不是所有的單車企業都能拉倒投資。倒閉的單車企業中,可以肯定的是悟空單車的創始人是虧了,因為他是拿自己的錢創業,虧損的必然是自己的。其它或許沒有虧錢都已經變成其它資產轉移了,創始團隊是賺的盆滿缽滿,留下一地的屍體,他們還在享受生活,即便仍然欠著數億的押金沒有退款。就像樂視前老闆賈躍亭一樣,欠款數百億,一樣開豪車,住豪宅。前一陣子,網上爆出某單車企業賬面上僅剩6億的資金,而年輕的高官們卻都領著幾百萬上千萬的高年薪,開著豪車,這錢哪裡來的?

再說風投

我是不懂風投這個行業的,按照我的理解即便是單車行業前兩名,要想盈利也很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風投。對於那些投資了倒閉的單車企業,風投肯定是虧的連褲衩都沒了!

最後是用戶

用戶都虧了嗎?對於已經成功退了押金的用戶來說,並沒有什麼損失。有損失的是沒有退押金的。不過,在單車倒閉前,每個企業都在搞活動:免費騎行,騎行賺紅包等等。可以算算自己在活動收入多少,這麼算下來,損失或許沒有那麼多了!

就以本人來說。目前只在行業第一名裡面有押金299元,總共充值140元,目前餘額還有190元(充值的時候是衝100送110).,也就是說我在裡面一共投資了440元。但是我通過騎行賺紅包活動已經提現紅包280元,實際投入160元。再計算從2017年至今,累計有效騎行已經數百次。即使,倒閉了,錢退不出來,我不認為自己有損失!

所以,共享單車企業倒閉,是一個連鎖反應,一部分人在裡面全身而退,一部分遍體鱗傷,一部分已經魂歸故里!


老趙雜說


共享單車,雖然有很多損壞車輛在推擠,造成了城市擁堵和影響市容,目前來說,各地政府都在約談共享單車企業,要求治理亂停放,處理故障車,減少投放數量,禁止新增車輛等等。共享單車問世以來,因為他的融資之多,押金問題,被推上風口浪尖,共享單車任何一方發生問題,都會讓用戶,企業,投資人等心神不寧。共享單車也是自行車,無論多好的設計,每天被騎行和有些被惡意損壞,都是有壽命的,那麼廢棄的這些單車,有的是人為損壞的,有的是自然損壞,壽終正寢,是正常的。至於誰來買單的問題,我想應該是用戶,企業,投資人都各有涉及。

先分析一下用戶。大家都會覺得是用戶為這些廢車買單,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大家享受了共享單車提供的便捷服務,服務也是要付費的。大家詬病的押金問題,對於那些死掉的並且燒掉押金的共享單車企業來說,用戶是直接的炮灰,創始人和投資人都會在死掉之前給自己留好後路,用戶的押金就是陪葬品,從死掉的來說,用戶來買單車輛。如果是企業還在,經營良好,如摩拜,ofo,哈羅單車等等,押金可能會作為一些保險的投資,但現金流能夠維持和及時退還用戶押金的話,車輛的損壞和報廢跟用戶就沒有什麼關係了,因為你是租賃方,車輛損壞由出租方承擔

再說企業,企業經營良好,在設計共享單車運營模式之處,車輛損壞和折舊,就已經納入成本里面,因為投放以後由於競爭,出現免租金惡意競爭方式,搞死了很多企業。那麼良心企業會在推出之前,將押金和餘額退給用戶,企業來承擔車輛損壞的風險。沒有良心的企業,創始人和投資人會榨乾用戶的押金,隨後不承擔任何東西,就是沒錢了事。

再說說投資人,廢車其實跟投資人的投資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短期的投資人,看中的是企業能否完成下一輪融資,然後溢價退出,車輛損壞跟他們沒啥關係,雖然他們出了錢。如果企業融資順利,運營順利,隨時可以套現走人,翻了好幾倍。長期的投資人看中的企業的核心價值以及未來上市收益,高風險高回報,企業如果中間死掉,那麼就會承擔起車輛的成本,如果企業正常上市,那麼收益非常大,損失一些資金和車,不算什麼。

共享單車車輛損壞以及報廢,其實是正常的,不過由於其中很多不是正常的報廢是人為的破壞引起的,這些車輛損壞誰吃虧,用戶,企業創始人,投資人都有涉及,具體根據企業經營和企業信譽決定


黑夜的眼睛Honor


這個不能簡單的從表面上看誰虧損的。

共享經濟的本質是把社會閒散的資源整合,實現各方的利益最大化,我們可以從獲利的交個角度看,而非虧損的角度。

用戶:繳納一定的押金,可隨時退,既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快速的同時提高了效率。

生產商:共享自行車讓這些廠商有了大量的訂單,企業運轉,提供建議機會,企業能盈利。

風投:風投的錢也是社會融資,然後投到很多項目,一般項目成功的幾率較大,哪怕只有一個成功,一旦上市,收穫也不小。

單車企業:用的是風投的錢,獲得用戶數據和數億的現金流,他也是不虧的,

那麼到底誰虧了呢,我覺得是風投的資金的來源方,來源大多是民間的資本,也就是所謂大多數老百姓的錢。


如果內容比較實用,建議大家提前【收藏】好,方便有需要的時候隨時可查看。

在【評論區】分享你看完後的想法或經驗~。


漫遊華夏


公正客觀的說,剛開始只有一,二兩家共享單車投放到市場上,隨便取車,停車的快捷方式,著實引起消費者高度關注。也給城市帶來了流動的風景線。


大家紛紛你交二百,他交三百押金,高漲追逐。

面對眼前的香餑餑,另外一些投資客一哄而上,相互竟爭,相互壓價,以更低成本造車佔領市場份額,形成了共享單車市場惡性循環。



隨著“路跑跑”事件接連發生,一些投車客面對生意日益慘烈。捲款棄車消失,導致單車墳場隨處可見。

此次的共享單車惡戰中,最倒黴損失大的是廣大消費者,他們充值預交的押金,有多半人沒有退掉,爛在了手機裡,自認倒黴。

這也就是當初投資客,看到最來錢有賺頭,投資共享單車的初衷吧!


雲中賞雲


簡單點回答容易看,個人認為:

一是最後接棒的投資人,平臺的高估值到破產,或者低價轉讓。投資人都面臨虧損。

二是最後的用戶,一旦平臺完了,部分投資者的押金有收不回的風險。

三是很多單車製造廠家,大量應收成壞賬,加上為加產能擴大的生產線投入,很可能比沒有共享單車時更慘,而沒有加入共享單車生產的,更早已經被迫關門。


方程解555


本來是一件便利於民的大好事,不管投資人投資初衷是什麼畢竟大家都得到好處,但是投資者嚴重低估了中華民族的劣根性,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沒素質的民族之一,其破壞力可以讓正常人無法想象,所以投資者為了自保只能劍走偏鋒,例如捲走押金等,實際是雙敗無贏家


用戶55500262258


共享單車在市場的無序競爭中出現了大量的過剩,特別在北方,冬天根本沒有人用,最終可能不是一個好的模式!虧的首先是投資人的錢,其次是用戶的押金,還是需要更加規範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