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人頤養在社區 揚州形成10分鐘為老服務圈


讓老人頤養在社區 揚州形成10分鐘為老服務圈

揚州市開發區新河灣社區的老年健康康復室。 閔政軒 攝

走進揚州廣陵區東關街道新倉巷社區張永鳳家採訪,73歲的她正和在上海工作的兒子打電話“談判”。

“你那兒太擠了,哪有在揚州舒坦。你放心,社區老年餐廳好吃又便宜,家裡現在都不開伙;‘健康之家’的醫生每週給我量血壓;社區還有小劇場,我經常和老姐妹去聽……”

兒子常年不在揚州,心中掛念著父母,以前每年都要接老兩口去上海住一段時間,可現在張永鳳卻有些“不情願”。“社區為我們老人建了一個安樂窩,醫食住行設施齊備,服務特別好。人老了,不想出遠門,家裡最好。”張永鳳樂呵呵地說。

張永鳳所說的“安樂窩”,是揚州近年來大力推進建設的頤養社區。揚州圍繞老人最怕、最盼、最怨的事,以人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努力構建半徑10分鐘左右的為老服務圈,讓老年人得到“身邊、床邊、周邊”的養老服務。

“今年新建了22個頤養示範社區,年底前將全部投入運營。”揚州市民政局局長王振祥說,揚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將頤養社區建設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寫入揚州市委全會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努力走出具有揚州特色的路子,讓越來越多的老人在社區頤養天年,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老人最怕啥? 大病致癱、失能,自己遭罪兒女更受罪

揚州這樣做: 新建日間照料中心、護理院為家庭減負

前段時間,一張名為《獨生子》的攝影作品刷爆了朋友圈,照片背景是狹窄的病房,一名年輕男子坐在兩張病床之間,守護著重病的父母,三人看起來是那樣的無助。

三個月前,家住邗江區雙橋街道武塘社區的張歡(化名),也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了這張照片,並寫下五個字:“我該怎麼辦?”

35歲的張歡是家裡的獨生女,兒子正在上小學,母親前兩年中風癱瘓,今年8月父親又查出患了膀胱癌。“天塌下來一樣,當時腦子裡就在想怎麼辦、怎麼辦?我們夫妻要上班,孩子要上學,兩位老人都要人照顧。我請了幾個月假,但也不能解決問題!辭職更不現實,沒工作就沒收入,老人治病花錢跟流水一樣……”

為破解失能、失智老人居家養老難題,雙橋街道引進江蘇瑞和健康管理公司,在武塘社區騰出30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打造醫養結合的社區養老護理站。養老護理站的運營,採取政府買單、補貼和低償服務相結合的方式,4名全科醫生和康復醫生“坐堂”服務,這個月正式運營。張歡的臉上開始有了笑容:“就在家門口,費用也不高,早上把兩位老人送過去,晚上下班接回來。那裡有專業醫生和護工,比我們護理都仔細。現在我回廠裡上班了,家裡整個‘陰轉晴’。”

隨著社會步入老齡化,很多家庭都可能面臨類似張歡家的境況。年老體弱、大病致癱,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成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自己遭罪,兒女也受罪,這是老人最怕發生的事。聚焦失能老人照護需求這個“痛點”,揚州民政部門大力推進日間照料中心和護理型機構、老年護理院建設,今年已建成3個街道日間照料中心、8家綜合型養老護理院和康復醫院、99個標準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護理型床位達到1.2萬張,讓照料失能老人的重任,不再由子女獨自扛在肩上。

“目前揚州重度失能人員約2.53萬人,失能人員的長期照護需求量大,是一個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揚州市民政局老齡辦主任江洪斌說,揚州積極引入專業養老服務企業,在社區建設嵌入式小型養老機構和街道養老綜合體,讓老人“養老不離家”。“這些專業機構設施全、環境好、服務優,醫養融合,能幫助失能老人有尊嚴地安享晚年。”

明年1月1日,揚州將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入住醫療、養老機構或居家接受照護服務可享受最高每人每天80元補助。“長期護理險實施後,像我們這樣的失能老人家庭就能真正減負了。”得知這個好消息,張歡臉上的笑容更舒展了。

老人最盼啥?醫和食有人管,看病不用愁、三餐不用煩

揚州這樣做:簽約家庭醫生勤上門,中央廚房好吃不貴

“姬爺爺,今天血壓有點高,你最近吃鹽還是多了,另外應該減少米麵,多吃蔬菜,再堅持吃點鈣片。”每天,家庭醫生陳穆香都會揹著一個小藥箱,挨家探望她的“簽約患者”。

作為揚州首批頤養社區示範點,蜀岡-瘦西湖景區梅嶺街道便益門社區積極探索社區醫養融合新模式,由轄區優秀黨員陳穆香醫生牽頭,於前年開設了全市首家家庭醫生工作室。

提到“木香家庭醫生工作室”,家住萊茵苑小區的顏奶奶有著說不盡的感激。顏奶奶兩個孩子在外地工作,患有乳腺癌的她有一次深夜11點發病,老伴看情況不對勁,趕緊打電話聯繫陳穆香,經過上門及時治療,顏奶奶疼痛感大為減輕。

老年人身子骨弱,不少人是獨居,一些小病如不及時治療,很容易惡化變成大病。為此,“木香家庭醫生工作室”與老人簽訂服務協議,建立起健康檔案,提供量血壓、測血糖、針灸等基本醫療護理服務。此外,工作室還積極聯合蘇北醫院等專家,每月定期進小區為老人開展健康講座和義診活動。

如今,這樣的家庭醫生工作室在揚州遍地開花,截至9月底,全市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覆蓋率已達66.3%。

“子女在國外,自己一個人做飯不值當,以前吃飯都是隨便湊合,吃飽就行。”家住邗江區雙橋街道虹橋社區的黃大媽告訴記者,現在她幾乎每頓中飯都在社區食堂吃,三菜一湯,每週七天菜品不重樣,口味清淡,老年人不僅吃得飽、吃得好,更吃得健康。

據瞭解,虹橋社區引進“就幫您”家政服務公司承辦社區食堂,今年4月建成開放了100平米的“中央廚房”,可同時容納30多人就餐,每天可為200餘人送餐。這個“中央廚房”除了為老人提供助餐服務,還承辦桌宴。前不久,張大爺和六位老友在這裡歡聚,點了清蒸獅子頭、水煮魚等八道菜。吃完結賬,只花了180元,老人抹抹嘴:“口味好、分量足、價格實惠,以後老友聚會就定點在這兒了。”去年,虹橋社區社區食堂還得到了央視《新聞聯播》的點贊:“一碗飯”展示了居家養老的服務品質。

今年以來,揚州市民政部門緊緊抓住助餐配餐這個老年人剛性需求,在10個街道開展養老助餐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建立“中央廚房+社會組織輸送+社區助餐點”的社區配餐網絡,推行助餐服務一卡通,構建全覆蓋的助餐服務網絡。到今年底,全市將新建成街道級中央廚房4個、老年人助餐點137個。

老人最怨啥?兒女不在身邊,有話沒人說、生活太孤單

揚州這樣做:新建社區老年活動室,實施精神關愛項目

子女做好一碗湯後端到父母家還沒有涼,就是最好的居住距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工作、婚姻、住房等諸多原因,“一碗湯的距離”往往難以實現,老人們不得不忍受著“空巢”的寂寞。

兒女不在身邊,有話沒人說、生活太孤單,為了解決老人最怨的這些事兒,揚州不斷完善頤養文化環境,全市今年建成縣級老年活動中心5個、鄉鎮(街道)老年活動中心20個、社區老年活動室100個,為老年人開展文體活動提供了陣地。同時,市民政局在市區範圍內組織開展了40個老年精神關愛項目,為空巢獨居、失能失獨、高齡孤寡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文體娛樂、心理健康、精神慰藉等關愛服務,惠及25164名老年人,其中空巢、失獨、獨居老年人7358人。

廣陵區徐凝門街社區的空巢老人吳世寶,定期都能享受社區志願者上門助浴、居家養老服務員料理家務的服務,社區還開設了“鈴聲上門服務”,每天一個問候電話,讓吳世寶有事就按鈴,老人心裡熱乎乎的。“我打電話給我兒子,讓他放一百個心,社區把我照料得很好,兒子每次回家都要去社區表示感謝!”

蜀岡-瘦西湖景區卜楊社區有空巢老人45名,其中失能、高齡老人32名。社區一直堅持為這些特殊老人提供助浴服務,如今這項服務提檔升級,增加了陪聊、陪餐等“為老”服務和老年潛能開發“老為”服務,由“助浴”發展為“助心”,由一般的生活照顧發展為精神關愛,將服務向精神層面拓展,使老人們既有效弱化“無助感”,同時又增強“有用感”。

此外,揚州社區居家適老化改造也取得突破,錦旺苑、皇宮北苑、文鶴翠園等首批十個老小區的15個單元樓將加裝電梯,同時還在全市範圍內選擇了120戶困難老年人家庭實施住宅適老化改造。“衛生間有了助浴扶手、防滑墊,我們洗澡不怕滑了”“家裡配備了救助呼叫器,一人獨居不再害怕”……記者在邗江區雙橋街道石橋社區採訪發現,社區進行的這些“微改造”,得到了老年居民的“大點贊”。

“揚州市級有‘12349’養老服務平臺、區級有虛擬養老院、街道有社區居家綜合護理中心、社區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平均每個社區有1.1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王振祥說,按照居家養老服務精準化、社會化、產業化、信息化、體系化發展思路,市民政部門紮實推進頤養社區建設和探索,服務體系更完善、服務主體更多元、組織架構更優化。2018年,揚州居家養老直接服務人數將達10.89萬人,同比增加17.36%,各個服務主體提供居家養老服務3700萬人次,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28.08萬人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