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飛機發動機的技術水平和西方的技術水平有什麼差距嗎?

名字並不長剛好十個字


隨著殲-20的御用發動機渦扇-15的發佈,國內軍事媒體稱中國在軍用發動機技術上已經超過了西方國家,這樣的報道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要知道,作為對比的是美軍主力戰機F-22,這也正是最容易誤導軍迷的地方,眾所周知,美軍的F-22已經服役了超過二十年,所以中國的發動機技術從理論上講已經超過了美軍二十年之前的水平,而後者則早早開始了六代機的研發工作,由於保密工作,還無從比較而已,但是中間的差距肯定是巨大的。

自建國以來,我軍不僅在現代化程度和作戰模式上一步一個腳印與西方看齊,另外,西方國家的裝備水平不僅是我們的學習對象,更是我們需要追逐和趕超的對象,但是在那個資源匱乏、技術落後的年代,加上國際上消息封鎖阻塞,除了從蘇聯引進現代化作戰飛機外別無他法,而到了蘇聯後期,大規模的經濟崩潰和政治動盪,使得蘇聯長時間處於技術落後的境地,到了蘇聯解體的時候,米格-29K的各項數據已經落後美軍的F-22整整一代,這也從側面映射了我國的境地。

而我們在蘇聯解體之後,大力推進自主戰機發動機研發項目,沒了劍拔弩張的冷戰序幕,西方各國都從技術生產轉向了技術儲存,美軍的坦克飛機也只是常年進行正常的技術更新,更注重於高一些“不著邊”的失敗研發,但是這些失敗項目,才是具體暴露出中國與西方技術的真正差距,雖然大量的飛機研發項目失敗,但是美國以此換來的經驗,會在六代機發布那天,使得現代空戰進入一個新的模式,並領先世界至少二十年


思遠軍事


航空發動機是一個國家航空工業不可或缺甚至說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任何一個真正的航空工業大國和強國,都能夠實現航空發動機的自給自足,而不是嚴重依賴國外進口航空發動機。如果一個國家的航空工業還更多的依賴進口航空發動機來滿足各型飛機生產的需要,那麼這個國家就還不能稱之為航空強國。

應該說,中國航空工業目前還沒有真正實現航空發動機的自給自足。總的說來,中國航空工業在航空發動機方面與俄羅斯以及歐美國家相比,還有30年以上的巨大差距。中國第三代戰鬥機中,殲10系列輕型戰鬥機全部採用俄羅斯設計生產的AL-31FN系列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殲15雙發重型艦載戰鬥機採用的是俄羅斯設計生產的AL-31F系列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殲20第四代隱身重型戰鬥機採用的是俄羅斯設計生產的AL-31FM1系列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只有殲11B雙發重型戰鬥機和殲16雙發雙座多用途重型戰鬥機使用的是中國自己設計生產的WS-10“太行”系列大推力渦扇發動機。

在其他軍用飛機方面,運20大型運輸機和轟6K大型中程巡航導彈轟炸機採用的都是俄羅斯設計生產的D30-KP2大推力渦扇發動機,而殲轟7系列戰鬥轟炸機採用的也是從英國斯貝MK202仿製而來的WS-9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

此外,在直升機所用的渦軸發動機、中型戰術運輸機所用的渦槳發動機以及教練機所使用的小推力渦扇發動機等其他類型航空發動機方面,中國航空工業與世界的差距更大。


諸葛小徹


圖注:2016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太行”改進型發動機,實際上就是WS-10B,它在殲-11B上經過長時間使用和改進,目前可靠性已經超過了俄製AL-31F,成為真正好用的發動機

首先,分幾個方面來分析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與西方先進水平的差距。

第一是小涵道比軍用渦扇發動機,這是大家往往最為關注的發動機,因為它是戰鬥機的動力。在這一領域,我們與西方先進水平的代表——美國,差距是最小的。

從我們目前可用性最好的發動機,渦扇-10B來看,其技術水平基本相當於美國上世紀70、80年代服役的F100-PW-220發動機,該發動機是F100型發動機的高可靠性改進型號,改變了F100發動機在剛服役時故障頻出的問題。渦扇-10B和F100-PW-220在技術水平、設計思路上頗為相似,都是在剛服役的基本型故障頻出、可靠性差的情況下,採用改進核心機設計等方法推出的高可靠性改進型號。渦扇-10B推出後受到空軍用戶肯定,這表明我們的第三代渦扇發動機已經真正意義上達到了可用的水平。

而正在研製的渦扇-15發動機,考慮到我們在耐熱合金材料、發動機測試技術、發動機試驗技術和製造工藝領域方面的薄弱,短時間內很難成熟,預計2025到2030年前後才能真正成熟,而F119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研發成功。從渦扇-10B和渦扇-15來看,落後美國大概35~40年左右時間。

第二是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這個我們目前還處於攻關研發階段,長江-1000A發動機和渦扇-20兩款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仍處於研發階段,還沒有一款成熟的產品推出來,在技術上我們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更甚於小涵道比軍用渦扇發動機,預計差距大概在50年左右。

第三是渦軸、渦槳發動機,與軍用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自仿製渦扇-9之後已經跨越了仿製階段,走進自主研發階段相比,渦軸和渦槳發動機目前還處於仿製階段,最新的渦軸-16發動機是仿製自透博梅卡的“阿迪登”3發動機,現役渦槳發動機採用的是蘇聯成熟設計和技術,同時還有一些核心零部件無法實現國產化,還在向俄羅斯採購。可以說尚未形成整機自主研發設計和關鍵零部件生產攻關能力,預計差距和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領域相當。

不過值得欣喜的是,最近這些年我們已經意識到了在渦軸和渦槳發動機領域的薄弱情況,全系列的許多功率級別的渦軸和渦槳新核心機項目已經開始上馬,正在攻關研發。只要尊重科研規律,從核心機開始做起,自主設計,勇於實踐。在科研領域後發者往往能夠實現彎道超車,追趕領先者所需的時間,其實比技術差距估計的時間要短的多。

第四是航空活塞發動機。大家可能會比較意外,但實際上,航空活塞發動機被航空發動機業界公認是我國航空發動機技術領域水平最薄弱的短板。曾有國內某知名無人機研究所發動機研究室的技術負責人指出,目前中國在航空活塞發動機領域的綜合水平,還趕不上美國二戰時期的水準。體現出來的,就是我們國家在無人機用航空活塞發動機領域,無論軍用民用,都很難找到合適的國產型號產品,不得不大量進口外國發動機,對外國發動機的依賴非常嚴重。而航空活塞發動機,實際上是無人機的主要動力裝置,世界上90%以上的無人機,都採用航空活塞發動機。如何研製高功率、小尺寸、高功重比、高可靠性的航空活塞發動機,是目前擺在中國航發人面前的難題之一。國內各個專業科研機構近年來也充分意識到這一問題,大規模的投入已經展開,但結出碩果仍需要尊重科研規律,仍需要時間。


兵工科技


現在我們國家的發動機技術已經是成熟並且較為先進,與歐美基本持平,比俄羅斯稍強,例如WS10A系列的A與A2,軍推為8.9噸與9.5噸,加力分別為13.7噸與14.5噸,而且都是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已經超過了AL31F,與美國的F100與F110系列相等,而WS10B已經達到軍推10.5噸,加力15.5噸,而WS10BIPE即WS15早期版本已經達到軍推11.5噸,加力16.5噸,基本與F119發動機性能基本一致,而WS15完整版本已經開始裝機實驗,這可是軍推13.5噸,加力18.5噸,很遺憾俄羅斯的AL41系列已經是有事燒紙,而117與117S只是31F的魔改根本不是真正的四代大推,而99M2與99M3更是沒有一點消息,而現在中國這些發動機及WS10A系列已經量產裝備數百架三代與三代半是很好的發動機,而殲20更是使用WS15早期版本已經可以4S標準,而現在就是產能要開始了


警衛旗隊師


這個問題太複雜了,不好回答。

首先,中國的發動機技術並不落後,落後的是材料學和加工技術。

其次,我們的材料工業突飛猛進,大有趕超之勢。

第三,我們的加工業的確比較落後,這不僅體現在設備,更主要的是人。中國人太TM喜歡當公務員了,光宗耀祖,榮耀門楣。文化使然,每個人都會去找個顯赫的先祖,連趙高秦檜都有人引為始祖(瘋了吧?趙高有後?)。滿腦子特權夢想,沒有行業概念,使得我國缺乏高水平的藍領工人,這可不是一二代人能趕上的。

記得當年上海引進瑞士的手錶生產線,運行後發現產品不合格,致函索賠。結果人家來了一個工程師兩個技工,流水線走下來全部超標準合格!沒辦法,工人不行。怎麼辦?培訓唄,拿錢來!這個錢又可以買兩條生產線!學費唄,誰讓咱落後呢。

問題讓用數據說話,這還真不好說。倒是案例隨處可見,俯拾皆是。相同的圖紙、相同的材料、相同的設備,原裝的組裝的哪個更好?這還用說麼?很多的部件,連只安裝都能差出檔次,更別說加工替代了。

當然,我們正在發展,飛速發展,但人才培養絕非朝夕之功,別急,慢慢地都會有的。


眾裡尋她仟百渡


我來回答一下.差距絕對有而且還不小.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底子太薄.看到前邊很多朋友那麼專業的回答我從另一方面說一下.也就是歷史的積澱和國家的情懷.現在很多國人動不動說國家吹牛逼.動不動說差距無法趕上.我想問中華五千年曆史.精英少嗎?大到國家小到個人.是不是都有巔峰和衰落?遠的不說.一百多年前將星燦爛.偉人輩出.一窮二白打出來個新中國.而且真正的讓中國人站了起來這才多少年.怎麼時間不長國人反而都嫌自己家不好眼紅別人家呢?我們國家確實有很多的問題.但是人要有個滄海一粟的態度.我們這一代經歷國家的鉅變.我覺得這沒什麼.人歐美一百多年積累.比咱們強不是應該的嗎?差距確實大但是我相信中華民族一定會雄起.


撿土煤球的老爺們兒


最近看了很多關於航空發動機的材料。中國的發動機之所以一直落後的主要原因就是材料科學。



說白了也就是製造工藝上的差距。最明顯的體現就在穩定性和使用壽命上。目前在推力上,我國最新的WS15和Ws20與美俄同代發動機並不差什麼。



但穩定性上卻差的太多。美俄發動機的故障率要遠低於我國。而使用壽命就跟是落後。相比與美國的上萬小時。我國目前最大程度上,只能達到其1/2。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就在材料上。用同樣的金屬製造同一款發動機。產出的性能卻相差較大。這就是中國航發最需要追趕的地方!


大寶視頻


航發一點事,總想說個明白。2016年國發集團成立,開始理順研發機制,國家投下重金,可以保證長期持續投入,關鍵的銀子用之發動機預研和攻關,推進重點型號發展,未來20年投入3000億美元用於持續攻堅,目前的狀態軍用大推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如WS-10、WS-13、WS-15、WS-18、WS-20等,於民用領域看得見的項目,CJ1000A正在展開實驗,CJ2000也進入預研,有人直以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以喻中國航發,魂舞大漠雖也抱著謹慎樂觀的態度,但有自家判斷,如之軍用大推F110-GE-129、F110-GE-135一級,我們已看到了明顯的曙光,可與之比類齊肩,民用大推做出來CJ1000A,只在燃燒室等少量尖端技術產品還存在差異,可以研發出90%以上的關鍵部件,可以說對未來充滿技術憧憬,現在的問題要在工藝、治金、實驗、設計、製造等全面努力,向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發力。重點留住人才,不只高薪,使航空報國成為潛移默化的意志和力量,更在打造拴心留人的科研環境。作為國家戰略產業,謀局謀篇,細思極恐,比如風險評估的問題,沒有進步的管理科學作保障,即會面臨風險的不確定性,蹈海難酬,必也砥礪中前行。

追趕與創新。早過了摸黑趕路的階段,還有三家,GE(通用)、RR(羅羅)、PW(普惠),在前面引路,俄羅斯和烏克蘭也多有技術借鑑,據悉一家名為天驕的發動機公司正與烏克蘭的馬達西奇在重慶展開了全面合作,總也有個透亮兒,遠非兩眼一摸黑,在發動機材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完全可以與之並肩而立,甚至某些材料實現了引領,這就是我們創新的結果,可以說是舉國之力,白加黑,一天等三天,追趕是有成的,自古有奇工巧匠之能的中國,不乏創新智慧,所可喜者有硬件可為支撐,一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有了較為強大的國力;二是在基礎和高尖端技術領域,如機床、芯片、材料、實驗設施等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具備了追趕和創新的條件,在創新手段如無紙化設計、3D打印等智能化製造上,可以說實現了跨越式進步,有助於航空設計和製造,這就為我們帶來了很高的起點。如CJ1000A正屬於前沿的發動機,其技術指標不輸於任何人,我們能造之;WS-15用之殲-20,正在調整,已有了極其明朗的明天,要知道這是與F110-GE-129等級的大推,我們可成之。

決心與意志。拉動航空戰略產業升級,是中國製造2025的一部分,是國家發達文明程度的體現,有國家的堅強決心和意志,有勤勞、智慧的大量科技人員,有巨大商業利益驅動,魂舞大漠還是覺得不夠底,總覺得缺點什麼,比如投入的資金管理,要不要引入更多有實力的單位共同來分擔風險,利益共享,也有利於軍民融合,有利於資金監督和技術促進,有利於軍轉民實現成果產業化,也確保了技術先進性和實用性,沒有前途的項目,對民間資本的吸引度是不會有多高的。在西方,航空發動機產業正是國家一大技術鏈條,吸引了鉅額的發展資金,可以講已是高度的商業化,這對民企發展也是極其有利的,一不小心,我們會看到在通用和普惠的名下,彙集了眾多名星企業,它們得登國際500強之例,得益於切下的航發蛋糕,直接或間接拉動或帶動了更多先進產業的發展,這一技術產業鏈條堪稱完美而健康。這種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甫一開始,就鋪就一條光明的大道,充滿無限可期的技術前景和未來,應該說是真正的頂層架構,和真正科學的管理。不錯,開啟先進的管理模式,正有事半倍功之效。

競爭與限制。從某種程度上講,戰略產業的競爭是國際間你死我活的較量,它非常殘酷,現在差距明顯,如果不能未雨綢繆,還將進一步拉到技術差距,這裡面有技術風險的科學評估,也有市場的激烈爭奪。據悉,未來20年全球航空民用市場空間6萬億美元,僅中國就佔據六分之一,幹線民機市場近7000架,僅以數字看來是非常可觀的,拉動我航空產業升級,空間極大,若能使我們的技術發展與市場需求同步,做一精心佈置,處處能佔得一步之先,那種不讓我們市場換技術的國際雜音,就會化為烏有,對此,為競爭而擔心之士,可否想到完成產業化和實用性的中國,正能衝出重圍,破壁而去,如龍在天,進入了一個自由馳聘的天地,那麼我們的擔心又會在哪裡?說到差距,航空大產業驅動戰略是否得一實施,產業商業化是否開始運營,管理與頂層機架是否在不斷優化中日益精進,把這一切想到前面,差距正可彌補,因為我們把一切不確定因素都已排除在外,踏上了一條發展的健康之路,就不會再會受到限制的囹圄,與其說什麼國際限制,不如說只要不自我束縛,那麼被限制的條件又在哪裡呢?記之,只要價錢合適,資本家會出售勒死自己的絞索,這正是一位紅色巨人的著名論斷。


魂舞大漠


美國的第一種推比8左右三代發動機是普惠F100,1972年定型,一開始故障率很高,直到1985年推出-220型推重比從7.8降低到7.4才解決可靠性問題,中國的太行也是推比8左右,2005年定型,2015年解決可靠性問題,差距大約30年。

推比10左右的四代發動機,中國的WS15網上消息今年已經上機測試了,假如屬實的話,技術水平相當於1990年開始測試的YF119,差距27年。

推比15的第五代變循環發動機,美國先後搞了三代核心機,按照慣例每代核心機之間的技術差距只有5-10年,相當於發動機代差的一半或1/3。中國前幾年也搞出一種推比15的核心機。


Galaxy153420170


很多人認為中國模仿,仿製能力很強。只要到手裡的東西,必然能夠仿製出來。既然中國有不少從各種途徑弄到手的先進發動機,為什麼航發的進度會如此之慢。誠然,用成品做逆向研發,肯定事半功倍,但這種逆向研發,更多是從構思,工作原理等技巧點突破。而涉及材料成分,材料製造等領域,是很難逆向研發的。舉個例子,假設有一個合金是由十種金屬構成,每種金屬的佔比也清晰可見,可是如何將這十種金屬通過什麼手段變成該合金呢?這個就無法逆向研發了。再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就像看Nba,你也許知道每一個球星的技術動作,甚至動作要領,但是那些動作你是做不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