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唯一真跡迴歸祖國,世人只知東坡肉,卻少有人知《木石圖》

蘇軾是北宋時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號東坡居士。蘇軾不僅僅是北宋時期偉大的文學家,還是偉大的書法家和畫家。我們都知道蘇軾的一部經典作品,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尤其這部作品的後兩句更是千古經典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它表達了一種我們對於親人最美好的祝福。在18年的11月的26號,蘇軾的另外一個經典《木石圖》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之中。

蘇軾傳世至今的畫作可謂鳳毛麟角,除了現藏於中國美術館的《瀟湘竹石圖》,便是流落海外的《枯木怪石圖》,也就是《木石圖》。

北洋時期,《枯木怪石圖》與《瀟湘竹石圖》皆為“風雨樓”所藏。曾做過吳佩孚秘書長的白堅夫當時買下了這兩幅畫作。1984年春,國家文物局組織謝稚柳、啟功、楊仁愷、劉九庵、徐邦達等文物專家對《瀟湘竹石圖》鑑定,專家們經過鑑定認定鄧拓保存並捐贈的《瀟湘竹石圖》是蘇軾真跡。

但此後這兩幅畫的命運走向了兩個不同方向。

其中,《瀟湘竹石圖》流傳有序。上世紀六十年代,白堅夫將此畫賣給時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的鄧拓。該畫後被捐贈中國美術館,收藏至今。2011年中國美術館50年捐贈作品大展中,蘇軾《瀟湘竹石圖》領銜展出。當時媒體將這幅畫稱為“蘇軾國內孤本”。

《木石圖》則被認為自抗戰時便流入日本,此後一直難覓蹤跡。在日前佳士得的發佈會上,拍賣行確認,這幅畫作徵集自日本。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此前關於該畫流傳的說法。

據悉,這幅《木石圖》被以超過萬金的價格買下,入藏於日本阿部房次郎爽籟館。若以此算來,該畫流落日本已有七八十年。

《木石圖》為何價值連城?

讓我們先來一睹《木石圖》的全貌,約為27x543cm,其中畫心約為26x50cm,可分為三段來看,除引首部分的空白之外,首先是畫心部分,繪製有枯木、石頭、草木等;第二段先後是劉良佐與米芾的跋文,由於年代久遠,劉良佐與米芾兩人跋文的紙張似乎被裁開後合在一起;第三段為元代愈希魯和郭淐跋文。印章部分可見有40餘枚,涵蓋南宋、元代、明代等人鑑藏印,但是清代之後沒有任何的鑑藏印。

此圖繪一棵枯樹扭盤曲上揚,樹枝杈椏,樹葉已落盡。旁有一塊怪石,石旁幾株幼竹,除竹葉和一些樹枝外,全畫大都用淡墨幹筆畫出。


蘇軾唯一真跡迴歸祖國,世人只知東坡肉,卻少有人知《木石圖》


這不是一副普通的書畫作品,他在中國古代美術史上有明確的歷史地位,在中國繪畫歷史上,蘇軾的歷史地位無人可替代,有宋以來,作為尚意精神的文人領袖,他的畫論影響了千年,有力推動了中國文人畫的發展,也可以說蘇軾是中國文人畫的奠基人。

蘇軾唯一真跡迴歸祖國,世人只知東坡肉,卻少有人知《木石圖》


▲米芾跋文

此作不僅在宋代有較高的地位,就是放到中國美術史上也是有極高的歷史地位,縱觀此作,簡潔明瞭的畫面上,怪石盤踞左下角,石狀尖峻硬實,石皴卻盤旋如渦,方圓相兼,即怪又醜,似快速旋轉,造成畫面的運動感,更能顯出此石頑強的生存力。石後冒出幾枝竹葉,而石右之枯木,屈曲盤折,氣勢雄強, “怪怪奇奇”,於筆意盤旋之中,凝聚成一團耿耿不平之氣,更有一股浩然氣脈,由石而樹、由樹幹而樹梢,扭曲盤結。直衝昊天。


蘇軾唯一真跡迴歸祖國,世人只知東坡肉,卻少有人知《木石圖》


枯木用筆迅疾、取勢不惑,畫心枯淡盤旋,墨色變化多端。運用書法之筆法,飛白為石,楷行為竹,隨手拈來,自成一格。作為藝術家,蘇軾在繪畫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繩墨,強調錶現自我,有所創新。倡導“士夫畫”,批評院體之匠氣。強調神韻,不拘形似,真誠抒發胸中意趣。再觀共文、其書、其人,誠然如是。


蘇軾唯一真跡迴歸祖國,世人只知東坡肉,卻少有人知《木石圖》


世傳東坡的繪畫手卷,無有真跡,學術界早已有公論,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沒有東坡繪畫作品,這在館藏名錄中也是早有定論的。足可見此作之份量,另外,蘇東坡《枯木竹石圖》是流傳有序的可考據的作品,收藏脈絡清晰,亦可見其歷史價值。

越是流傳有序的東西,越有他非凡的經歷,千年古畫要經過時間、戰火、浴血的考驗,如今得以傳世,是世人之幸。然作為國之瑰寶,有多少被強盜掠取之後,今又公然在拍賣,不知國人作何感想!

在文化面前,錢終究不能解決文化精神層面的東西,我們傷心的是:曾經有多少文物流傳海外,他們是流著眼淚出去的,如今又要流著眼淚回來!目前,很多海外中國流失文物在拍賣。再多的收藏家和土豪也不能做更多無謂的犧牲,他們也沒有能力去收藏和保護已經上升到“國家寶藏”這個層面的藝術品。唯一最好的歸宿就是回到博物館,那裡能得到更多的保護,也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