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高調贊德邦快遞,它是如何成為快遞界的後起之秀的?

11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發《德邦快遞致力為大件快遞提供服務,差異化發展開拓市場新天地》一文,高調點贊德邦快遞。

《人民日報》高調贊德邦快遞,它是如何成為快遞界的後起之秀的?


在快遞行業中,順豐與三通一達早已瓜分了快遞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後入局者在它們面前非常不佔優勢,但德邦快遞卻硬生生從順豐和三通一達的格局裡撕出了一片活路,並得到了權威媒體的高調點贊,它是怎麼做到的?

1、 從零擔物流到大件快遞,

德邦快遞二十二年的長跑路

今年7月,德邦快遞推出了業內首個大件快遞產品——“大件快遞3—60千克”,為用戶提供大件快遞的解決方案。這一產品的出現,既助力德邦快遞成為業內為數不多的可提供大件快遞解決方案的快遞企業之一,同時也終於讓德邦快遞的創始人崔維星鬆了一口氣。對他而言,這是德邦快遞二十二年長跑後的一次階段性勝利。

把時間倒回1996年,當時德邦快遞的創始人崔維星廣東創辦了“崔氏貨運公司”(德邦快遞的前身),開始涉足貨運領域。它們首創“卡車航班”業務,憑藉“空運速度、汽運價格”的顯著優勢,快速佔領了零擔物流的中高端市場,奠定了德邦快遞在國內公路零擔領域的強者地位。到2010年,德邦全年營收達26.2億元,一躍成為中國公路零擔物流領域的老大。

但崔維星的目標卻不僅在此,他一心希望進入快遞領域。在一次採訪中,崔維星提到:“整個物流,別的做好了都是小成功,快遞做好了才是大成功。”,他認為,快遞是物流中最難做好的版塊,而這個版塊,他要做。

2013年,德邦快遞業務正式上線,推出“3.60特惠件”產品。這一產品正是德邦大件快遞的雛形,在上線後迅速贏得了市場認可。


《人民日報》高調贊德邦快遞,它是如何成為快遞界的後起之秀的?

德邦快遞從中敏銳地察覺到了大件快遞的機遇。其創始人崔維星曾坦言:零擔快遞化是一個必然趨勢。所以德邦快遞聚焦大件快遞,力推大件快遞3-60kg產品,提供“上至40KG,100%免費上樓”和“上至60KG,包接包送”兩項服務,為消費者提供一體化的大件快遞解決方案。

這一戰略的效果是顯然的:今年雙十一,德邦快遞大件單日收入破億,訂單量同比增長300%。德邦快遞用二十二年的長跑,實現了由零擔到大件快遞的華麗轉身,從基本已成定局的快遞行業格局中,硬生生地撕出了一片藍海。


《人民日報》高調贊德邦快遞,它是如何成為快遞界的後起之秀的?


2、 88%的次日送達率,

用誠意鋪出來的優質服務體系

除了切入一個藍海市場,德邦快遞同時也立志將服務做到最優,打造優質的服務體系。

現在提到德邦快遞,用戶的反應大都是:“收發大物件,想都不用想,當然用德邦快遞。服務好、速度快、破損少,特別放心。”但兩年前卻不是這樣。

當時德邦快遞員田中野第一次向人推薦德邦快遞卻遭受拒絕,田中野卻不灰心,天天守在公司廠房門口,觀察客戶的需求和痛點。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到該公司負責人抱怨有的快遞公司破損率高、對收貨客戶態度差、偷懶不送貨上樓等問題。

田中野知道機會來了,便主動上前介紹德邦快遞的服務優勢,順利得到了兩三萬元的訂單。不久後,該公司就把全部大件快遞業務交給了田中野。

“一方面是我自己努力,更重要的是德邦快遞的優質服務體系。”田中野自豪地說。

隨著電商對日常生活的深入滲透,大件商品快遞需求越來越多。但大件快遞卻存在明顯的弊端:缺乏大件分揀設施,貨物破損嚴重;自提櫃放不下,快遞員不願送、不能送;“雙11”等快遞高峰期接送慢、件數受限制、大件快遞行業末端服務不到位等。


《人民日報》高調贊德邦快遞,它是如何成為快遞界的後起之秀的?

德邦快遞探查了這一行業內普遍存在的問題,遂承諾全國各地大件快遞100%免費送件上樓,並把上樓無憂、包接包送,大小件齊發、件數不限、計價簡單、旺季不限收等服務項目當成核心賣點。同時,德邦快遞也優化流程,減少轉運時效。以珠三角地區為例,其次日送達率高達88%,已超過快遞行業的平均時效,樹立了良好口碑。

3、新科技+建大學,軟硬實力兩手抓海

除了上線滿足用戶痛點的產品,認真做好服務之外,德邦快遞同時也緊抓軟硬兩方面的實力,全面提升用戶體驗。

在硬件上,德邦快遞將無人駕駛貨車、AR量方、車載稱重等新技術投入使用到快遞應用場景中,後兩者能迅速完成量方掃描工作,提升快遞效率與用戶滿意度。

《人民日報》高調贊德邦快遞,它是如何成為快遞界的後起之秀的?

(圖為德邦快遞的無人駕駛貨車)


德邦快遞員姜正保對此感受尤為深刻:“以前我得把貨送回站點量方稱重,客戶看不到,造成了很多投訴,有的客戶還因此要求把貨送回去,浪費了很多人力物力。但AR技術投入使用之後,上海地區的客戶投訴量下降了40%,用戶會更安心。”

與此同時,德邦快遞也很早就開始了人才梯隊的建設。2003年,德邦快遞成立德邦大學,培訓員工和高管,為優秀員工建立暢通的晉升渠道,建立儲備幹部選拔體系。同時借力全球頂級諮詢公司,讓德邦快遞的員工和諮詢顧問團隊合作完成任務,提升德邦快遞團隊成員的專業能力。

和社會招聘、高薪“挖人”相比,德邦走的是一條看似是一條成本高、見效慢的“笨路子”,但也正是這樣一條“笨路子”,才培養出了德邦快遞的高級專業人才。

現任德邦快遞集團高級副總裁的韓永彥說:“我10多年都沒換過工作,但在公司裡卻不斷變換崗位,共經歷了15個部門。”而他還不是一個個例,“得益於企業獨特的人才選用培養機制,目前公司的中高管大都是近10年來錄用的大學生,他們在集團副總裁中佔比超過了50%”。

二十二年磨一劍的耐性,紅海里打開藍海的創新與決心,高質量的服務體系,以及軟實力和硬實力的雙重把控,讓德邦快遞在成立22年之後,依然保持著相當的活力,這當然不容易,但正因為這樣的不容易,才更令人欽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