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邊境雲南段掃雷完成,不忘安全感背後“血染的風采”

中越邊境雲南段掃雷完成,不忘安全感背後“血染的風采”

▲這是杜富國(前)在轉運爆炸物途中(資料照片)

“杜富國。”“到!”“經南部戰區陸軍黨委研究決定,給你記一等功1次……”近日,一場特殊的頒獎儀式在病房裡舉行。獲頒一等功獎章的掃雷英雄杜富國在病床上抬起殘缺的右臂,敬了一個特殊的軍禮。一個多月前,他和戰友在雲南麻栗坡執行任務時,發現一枚少部分露於地表的加重手榴彈彈體。生死關頭,杜富國用身體掩護戰友,自己卻在爆炸中痛失雙眼、雙手。

提起掃雷,很多人的印象恐怕還停留在老電影裡的情節。而人工掃雷,更是聽著有些“不可思議”,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竟然還需人工排爆?現實就是如此。雲南省麻栗坡縣老山西側壩子雷場,本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卻處處遊蕩著死亡的幽靈。因歷史原因遺留下的地雷等爆炸物,不但導致大量耕地無法開墾,還屢屢製造傷人慘劇。而這裡又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作業區最高坡度達到80度,即使世界上最先進的掃雷設備也派不上用場,只能靠掃雷戰士以身除險。

拿命執行任務的後果可想而知,但這些年輕的掃雷戰士有自己的堅持——“每多排除一顆地雷,就給了老百姓多一分生的希望”。這也就是為什麼,明知死神在前,杜富國卻以命令的口吻對戰友說,“你退後,讓我來!”在不知道傷情時,他甚至再次提出了出征申請,“我的手能不能不要截肢?以後我還要接著掃雷……”三年來,正是“杜富國們”的無私無畏和血性擔當,讓這個“87位村民,被地雷炸得只剩下78條腿”的村子,終於得以安寧。

中越邊境雲南段掃雷完成,不忘安全感背後“血染的風采”

▲這是杜富國(左)在排雷現場(資料照片)。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有人還直言,“恐怕只有在中國,才敢在午夜出門、放心閒逛。”但我們須臾不能忘記,這份安全感不是天賜的,而是人為爭取的,甚至是無數個“杜富國”用鮮血換來的。日夜巡邏的公安民警,駐守國門的邊防戰士,無畏逆行的救火隊員……他們攜手築起的銅牆鐵壁,讓生活於斯的人們安心無虞。只是,英雄習慣默默無聞,相信“什麼也不說,祖國知道我”,很多人也對此習焉不察。

得益於傳播渠道的日益豐富,越來越多的英雄事蹟進入公眾視野,人們紛紛以不同方式表達敬意與感恩。這當然是個好現象,但話說回來,他們的英勇奉獻不應總在流血犧牲時才被頌揚,更應當在靜好歲月被尊重和銘記。過去一段時間,動輒曝出有人在排隊買票時不解憑什麼“軍人優先”,乘坐地鐵時喊話軍人為何不主動讓座,甚至還調侃“六月高考不努力,九月部隊當兄弟”。仔細想來,何其諷刺。只有軍人體面地、有尊嚴地站著,國民才能體面地、有尊嚴地活著。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他們才能心無旁騖地“執干戈以衛社稷”。

中越邊境雲南段掃雷完成,不忘安全感背後“血染的風采”


如今,中越邊境雲南段掃雷任務勝利完成。為了讓當地群眾相信昔日危機四伏的雷區已經徹底安全,掃雷官兵唱著軍歌,用手拉手徒步的方式檢驗掃過的雷場。那是對人民的忠誠交代,也是對自身的絕對自信。感恩中國軍人血染的風采,國家安全的根基無疑將扎得更加深厚、更加堅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