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馬克沁機槍出現終結了騎兵時代嗎,一戰(乃至二戰)還有大量的騎兵參戰,這是什麼情況?

我是土嚎


馬克辛機槍確實對步兵戰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按理說騎兵也應該迅速退出歷史舞臺,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結果騎兵還是繼續存在著。

日俄戰爭是機關槍第一次大規模投入使用的戰爭,日俄雙方都有大量機槍,但是兵力佔據劣勢的日軍,最終以慘烈傷亡拼死進攻打敗了俄軍,此時攻勢主義開始流行,認為機槍不是問題,步兵大不了多受點傷亡衝擊過決定性的幾百米就夠了,而騎兵衝擊速度更快,因此理論上完全可以抵抗機槍的攻擊,所以騎兵一直沒有廢除,一戰中各國還有大量的騎兵部隊。

還有就是貴族問題了。當時歐洲多個國家是君主立憲制,很多貴族以參軍為榮,但是海軍生活過於單調乏味,去陸軍當步兵太不體面,炮兵對理論知識要求太高而且又髒又累,因此就只剩騎兵可選了。當時很多貴族都是騎兵部隊中任職(當時還沒有獨立的空軍,而且早期的航空兵風險太大)。

但是一戰的火力水平太強,很快騎兵就暴露出了其缺陷,面對機槍根本無力應對,很快被裝甲汽車、坦克等取代,但是依然沒有徹底消失。

像二戰中,騎兵也往往是巡邏,通訊等用途,僅有蘇軍繼續大規模使用騎兵,不過主要是因為東線戰場過於廣闊,因此騎兵還是有生存空間的,而且蘇軍騎兵更多的是下馬步兵,到達地域後下馬以步兵形式作戰。


前沿陣地


在1840年由德國人德萊賽發明後膛裝彈的擊發槍不久,僅僅過了四十多年便在1883年由美國人馬克沁發明了自動射擊的槍械,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的出現,給予了當時大編隊衝鋒的西方軍隊予以了重大的殺傷,有效地遏制住了大編隊集群的衝鋒。

同時也給予包括當時騎兵在內的大編隊衝鋒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其實,在馬克沁重機槍誕生之前,當時還是處於單發步槍和火炮時代的武器就已經接近終止了騎兵部隊的集團衝鋒。

大家可以看看電影《火燒圓明園》,說的就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北京八里橋之戰。

在電影中你可以看到蒙古鐵騎的勇猛衝鋒,不得不說此時的蒙古騎兵還是非常勇敢的,二期蒙古騎兵的戰馬還是相當的不錯。

但在英法聯軍的炮火和單發步槍的密集射擊下,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基本還沒衝到跟前就差不多被打到了!

而此時此刻馬克沁重機槍還沒有被髮明出來。

在此我們可以看看另一部電影《神鞭》,電影的結尾大家應該都看過,義和團的密集衝鋒結局非常的慘,而這個時候的洋人已經用上了馬克沁式重機槍。

真正令西方國家由大編隊密集衝鋒而改變成步兵分散式突擊的、正是從馬克沁重機槍在索姆河戰役開始。


起初英法美俄等國家不太看好馬克沁重機槍,認為它太過於浪費子彈。

但德國的軍事家卻獨具慧眼,一下子給每個團裝備了一百多挺,其裝備密度大致相當於今天的一個步兵班的制式裝備。

它不但給步兵衝鋒帶來了極大的殺傷和變革,也給那些慣於騎兵集團衝鋒的國家帶來了戰術上的變化。

一戰之後,西方國家其實已經很難再看到騎兵集團大編隊的衝鋒,戰略思想超前的國家早就去研究坦克集團突擊或者是空軍制空權的理論了,只有那些思想落伍的國家仍還在重視騎兵戰術。

在一戰之後仍還在使用大編隊騎兵作戰的,一個是蘇俄國家,另一個就是波蘭。

十月革命之後的蘇俄內戰,由斯大林和布瓊尼以及伏羅希洛夫組建的騎兵部隊不管怎樣還是為紅色蘇俄立下了汗馬功勞、為鞏固十月革命的勝利成果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但同時你也應該看到,在蘇聯的幾個五年計劃取得成功之後、尤其是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的嚴峻時期,斯大林對於其軍隊的人事安排做了重大的調整。

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再也沒有被安排在重要指揮崗位上,此舉足以說明斯大林已經開始認識到騎兵部隊在現代化的戰爭面前根本就不堪一擊!

而取而代之的是朱可夫、鐵木辛格和羅科索夫斯基這些具有現代化作戰頭腦的人得到了重用。

二戰之前的整個歐洲,大概還只有波蘭一個國家在把騎兵部隊當做主力作戰部隊使用。

雖說德國、蘇聯、日本還有英國法國這些國家還有騎兵部隊編制,其實都是當做輔助部隊使用。

都啥年代了,天上有飛機轟炸、地下有坦克集群衝鋒,那還輪得著騎兵部隊作戰?

對於馬克沁重機槍是不是終結了騎兵部隊的使用,我想至少有大部分是對的,雖說不完全是,但它無疑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沒有飛機和坦克這些現代化武器出現,騎兵部隊的集團衝鋒也會隨著馬克沁重機槍的出現退出戰爭舞臺,只是時間會相對的長了一些。

但飛機和坦克的出現,再加上馬克沁重機槍從而使得騎兵部隊的集團衝鋒,在二戰之中完全退出了戰爭舞臺。

對於這一點,馬克沁重機槍的作用是功不可沒!


東方中華不敗


防禦武器不可能取代進攻武器,真正終結騎兵時代的是裝甲機械化時代。

馬克沁機槍屬於防禦武器,而騎兵是進攻武器。陸軍只要是想發動攻擊需要發揮機動力,只要馬跑的比人快,而又沒有東西可以取代馬,那麼騎兵始終有戰術價值和地位。

馬克沁這種防禦武器,只能讓步兵在與騎兵正面對抗中擁有一定優勢,歷史上這類武器出現很多。強弩輪射讓李陵帶領5000人對抗匈奴十萬大軍好幾天;宋代神臂弓,讓遼軍鐵騎遇到“列陣不戰”;火槍、大炮的應用結束了騎兵的黃金時代;到排隊槍斃時代,遂發槍和空心方陣,讓騎兵的突擊威力大大削弱。滑鐵盧之戰,內伊帶著2萬胸甲騎兵,一頭栽進了空心方陣,損失慘重

但是騎兵有退出歷史舞臺了嗎?沒有,有技術上的升級,如馬鐙馬鞍可以更好發力,解放雙手,複合弓、彎刀、空心騎槍等更好馬上武器的使用。有戰術應用上的改進,如夾槍衝鋒、牆式衝鋒。實在不行,還有戰術應用上的改進,比如龍騎兵這種騎著馬的步兵。反正只要速度比步兵快,就有機動性優勢,就可以佔據戰場主動,進行騷擾、迂迴和集中力量攻擊。


波蘭羽翼騎兵可以說是古典衝擊騎兵的巔峰,裝備半身板甲,使用5米長的空心騎槍發動牆式衝鋒,即使是瑞典古斯塔夫大帝改革後的瑞典軍隊依舊被衝的七葷八素,但最終依舊無法阻擋波蘭的滅亡

一戰時期,之所以騎兵在西線幾乎毫無作為,被馬克沁機槍打的很慘,最主要原因就是工業革命之後,戰爭規模成倍擴大。滑鐵盧之戰時,拿破崙率領7.4萬對威靈頓的6.7萬,以及最後趕到的布呂歇爾的5萬普軍。整個戰場寬度大概40公里,騎兵尚有相當大迂迴和穿插空間。但是一戰時期,雙方在大約280公里的戰線上各自集結150萬以上的巨大兵力,戰壕連綿到海邊,不管騎兵怎麼突,都會撞到火力網碰個滿頭包。

斯皮爾伯格電影《戰馬》中英軍騎兵衝鋒遭遇馬克沁機槍瘋狂屠戮

但是到了東面,寬闊的東歐平原讓戰爭雙方都難以組建連綿的防線,不管是東線戰役,還是蘇聯革命戰爭時期,騎兵的作用和發揮依舊十分關鍵,像蘇聯第一騎兵軍可以說是蘇聯內戰時期第一號部隊。蘇聯第一騎兵軍,斯大林的發家資本和嫡系,軍長是布瓊尼,政委是伏羅希洛夫,有個師長叫鐵木辛哥、有個團長叫葉廖緬科,下面有兩個連長分別是朱可夫和

羅科索夫斯基蘇聯內戰時期,騎兵部隊廣泛裝備的機槍馬車,將馬克沁機槍裝在馬車上,跟隨騎兵行動,提供火力支援,誰說馬克沁是終結騎兵時代來著?


真正終結騎兵時代的,是速度比騎兵快,火力比騎兵猛,防禦性能比騎兵強的兵種,那就是由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等組成的機械化裝甲部隊。同樣,哪怕單兵反坦克導彈再聰明,威力再強,空軍、武裝直升機打坦克本領再好,也不可能終結坦克時代。反坦克導彈不是很強嗎?現在主戰坦克都乾脆逼出了主動防禦技術,用反導武器打掉來襲的反坦克導彈。

同樣真正能夠取代坦克的,也是速度比坦克快,火力比坦克猛,防護比坦克好的武器,最有可能的是以武裝直升機,垂直起降戰機發展而來的空中騎兵。當然,也有可能是這樣的……也有可能是這樣的……


五嶽掩赤城


不能說的太絕對,馬克沁機槍只是終結騎兵時代的因素之一,近現代更多戰術的出現於機械化部隊愈加完善是使騎兵退出歷史舞臺更為重要的原因。

一戰坦克的出現,更多新式武器於戰術,使得戰爭不再是簡單的排隊槍斃,更多的則是坑壕戰,騎兵雖是以人力為主,但在那個工業還不是很完善,只要不是遇到精銳部隊和純機械化和自動化部隊,在當時騎兵的優勢還是有用的。

二戰騎兵則更多的是偵查類型,大規模的騎兵戰爭也只是在東亞戰場之上,在歐洲機械化完善,騎兵去前線基本上就是給對手改善伙食。

騎兵在當時如此重用,更多的則反映了機械化部隊的重要性,因為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的速度並不是一般步兵比的上的,時代在進步,先進武器的出現於更優秀的戰術思想是會將過去落後的淘汰掉,科技水平決定一切。


虛擬智障


你好,題主,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馬克沁機槍: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其口徑為 11.43毫米,槍重 27.2千克,採用槍管短後坐 (19毫米)式自動方式,水冷槍管;採用容彈量為333發6.4米長的帆布彈帶供彈,彈帶可以接續,理論射速 600發/分,可以單、連發射擊;也可以通過射速調節器調整為慢射速 100發/分。馬克沁機槍結構複雜,採用水冷槍管較為笨重,帆布彈帶受潮後可靠性變差,但在近代戰爭中曾被普遍使用,從最基礎的數據上可以看出來,理論上600發一分鐘,是什麼概念?1893年到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在一次戰鬥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4挺能打翻了5000人的衝鋒,可以見其威力,而騎兵的優勢在於機動性強,速度快,靈活多變,尤其在步槍還是打一槍換一發子彈的時候,當子彈還在換的時候,騎兵利用速度已經衝到了你的面前,但是馬克機槍出來以後,局面完全不一樣,騎兵衝上來就是送死啊,所以一戰的時候大多數,變成了塹壕戰。


願陽光長伴我身i


大量馬克沁機槍的集中使用,確實能給騎兵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但在實戰中恐怕很難實現。戰爭是交戰雙方實力和智慧的較量,戰場形勢瞬夕萬變,指揮官一定會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決不會輕用其鋒。同時由於一戰(乃至二戰)期間,大多數國家陸軍的機械化程度並不高,騎兵部隊的機動性還是有目共睹的,戰鬥中騎兵作為突襲和追擊的長刀勢不可擋,像1939年波蘭騎兵軍對德國裝甲師進行自殺式衝鋒那樣的情況畢竟是少數。因此,兩次世界大戰中騎兵仍然大量存在,馳騁在世界各個戰場上,如果說單憑馬克沁機槍就能終結騎兵時代,就有點言過其實了。


天若有情55876466


個人認為:近代火槍出現後騎兵的時代就終結了。再說第二個問題,那就是一戰時期的騎兵還會被派做戰場衝鋒,到了二戰基本上就是作為快速投放步兵的運輸工具用了,和傳統的騎兵已經不是一個意義了。


隨遇而安41432


終結騎兵的是坦克,馬克沁也就是在中國戰場上發揮出色,拿去歐洲戰場上試試,射速慢笨重,上去分分鐘被揍得MM不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