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戰鬥機技術發展迅速,轟炸機有種“英雄末路之感”,你怎麼看?

wqlhai


我倒覺得未來不見得“戰鬥機”還能蹦噠多久,倒是“轟炸機”這種大型飛機會霸佔天空。

為什麼這樣說呢?

其1.激光防禦系統的發展

激光防禦系統近年來已經有些不錯的苗頭,波音、雷神、洛馬都在研究相關的武器。這些高能激光可以良好的防禦導彈的襲擊,甚至在一定距離的格鬥上可以攻擊敵機。

屆時,空戰模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當激光防禦系統發展到真正的實用化階段,那麼是不是誰的激光炮功率大、充能快、數量多為勝?

如此,電容小、充電慢、功率小且炮數相對較少的戰鬥機怎麼辦?就算論機體的抗燒蝕和抗毀傷明顯都是大型的轟炸機體更耐能扛。

其二.導彈技術的發展

現代的導彈技術就已經有“超視距打擊”和“防區外打擊”能力,對於戰機是否非要接近攻擊給出了答案。十幾年前美國就試過用轟炸機攜帶F14的AIM54“不死鳥”導彈進攻,效果良好,並不比戰鬥機差,攜彈量還更大、滯空時間更長。

所以,轟炸機變為可進行“防區外打擊”的火力平臺,在未來更發達的數據鏈和探測技術支持下,來個“一波就閃”並不稀奇。

其三.隱身技術的發展

隱身技術現在發展的很快,前景非常不錯。無論是隱身材料還是隱身外形的設計都有長足的發展。目前還有納米隱身和等離子隱身等很多先進隱身技術尚在開發中。

如果未來戰機在空中的探測可視度進一步下降,或者乾脆開發出類似等離子技術這樣忽略外形的隱身方式,那麼有什麼理由不讓更具功能性的多功能轟炸機上呢?同樣一個目標,它能飛得更快,打的更遠。

其四.航空技術的發展

反過來,我們還可以推算:假如隱身技術跟不上雷達探測技術的發展被徹底廢棄呢?那時候的空戰會不會放棄掉大氣層戰機,以大型轟炸機為主體類型,發展出“軌道式轟炸機”或者叫“空天轟炸機”呢?

受限於動力因素和飛行環境,普通戰鬥機肯定是望洋興嘆了。這些轟炸機可以從近地軌道降下實施打擊,然後又飛回宇宙脫離。

其五.電子戰能力的泛濫

現代第五代戰機越來越看重電子戰能力,強大的電子戰能力可以反制導彈、實施航空干擾、阻斷敵方戰機的鎖定,電子壓制能力已經越來越多的應用在空戰中。面對新型的導彈,以後的戰機除了靠激光防禦,就只有依靠各種機載電子設備帶來的電子戰進行干擾和誘騙。

優秀的電子戰能力,可以像“影分身”一樣,塑造出一群自己的模樣,讓敵方打無可打。而使用了這些技術的轟炸機無疑更具備“渾水摸魚”的能力。

其六.無人機技術的發展

無人機在未來註定是BUG一樣的存在,設想一下,一架帶有大量可收放無人機的轟炸機充當平臺,防區外發射無人機後,幾架電子戰無人機負責防禦和隱身,幾架激光無人機充當導彈攔截,攻擊無人機則在結合預警機功能的轟炸機指令下進行遠程打擊。

真個說起來,這個時候的戰鬥機估計也都要無人化了。


王司徒老百科


轟炸機陌路?那是很多窮國玩不起!

這裡說的“窮國”特指在軍費上投入不足的國家。而轟炸機這玩意是會給對方巨大壓力的。

普京說的一句話“抗議千萬次不如轟炸機出動一次”其實很好的詮釋了轟炸機的價值。

今天上午恰好用到這張圖片回答了一個關於轟炸機威懾力的題目。

Tu-95是是1952年首飛的蘇聯轟炸機,而俄羅斯對美國不滿的時候,Tu-95就會圍繞著美國海岸線飛行。

這也就是普京那句話的來源了。當美國發現Tu-95過來的時候一般會派出F-22伴飛的。大家注意這架伴飛的F-22,還是隱形飛機嗎?直接被破掉了。

F-22的作戰半徑為852公里,最大轉場航程為3200公里,而Tu-95的最大作戰航程達到了15000公里。因此F-22不得不攜帶副油箱來伴飛Tu-95。


Tu-95到美國邊緣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遛狗去的。F-22如果能堅持伴飛1200公里就算是不錯的成績了。在F-22燃油耗盡的時候俄羅斯可以立刻宣戰然後發射第一波巡航導彈,這樣美國是無解的。


這還僅僅是52年的Tu-95,如果換成更加先進速度更快的Tu-160,完全可以以2.8馬赫的速度在美國國境線邊上巡航,F-22則跟不了幾分鐘。



這就是轟炸機在和平時期對敵人的巨大威懾價值。


比什麼彈道導彈有效的多。

這樣大家能夠理解為什麼我們在發展遠程轟炸機了吧?


在大國之間博弈過程中,遠程轟炸機有著不可替代的威懾作用。


而很多國家不發展遠程轟炸機其主要原因是已經退出了國際上的領導性舞臺,難以參與這種博弈了。


無論這個The Next下面是什麼其實都代表了我們的一個決心。所以雖然W君一直不去確定所謂的轟-20傳聞,但還是希望我們有自己的遠程轟炸機。


說回題主的話,轟炸機是末路了嗎?僅僅是會越來越像東風、白楊、衛兵衛兵這三大公理存在一樣,成為逆火、幽靈、【???】的三個新公理。


軍武數據庫


崤山小虎第257條回答。

朋友,你聽說過“戰略轟炸機”嗎?那你可曾聽說過“戰略戰鬥機”“戰略殲擊機”嗎?

小虎始終認為:“空戰的最終意義是為了奪取制地權,至少對於目前可預見戰爭的勝利方式,應該是以地面的勝利為最終勝利”。

殲擊機或者戰鬥機無論如何戰鬥,爭奪制空權,始終是為對地攻擊做鋪墊

。這就像“皇帝與太監”“總統與保鏢”一樣。

下象棋時,大家都是“丟車保帥”,我們總不能“丟帥保車”吧?

有人說那“殲擊機”或“戰鬥機”能輕鬆攻擊甚至打下轟炸機。這話沒毛病,論戰鬥力,殲擊機KO轟炸機那是 so easy 的事情,可是你見過哪國的“總統”能幹的過自己的“保鏢”呢(普京大帝和馬爸爸都不能算啊)?

再退一萬步來講,既然轟炸機已然“窮途末路”,那美國、俄羅斯短跑不會繼續升級他們的B-2、和圖-160了。有點錢大家花天酒地豈不更嗨?


就我們國家的網友還因為珠海航展上沒能看到“轟-20”而耿耿於懷呢。為嘛?“格力掌握核心科技”。我們的“核心科技”還需要靜待時日,而不是永遠停留在“六爺”

(轟-6)上,六爺雖老翼伏勵,但畢竟“花有重開日,爺無再少年”嘛。

(六爺和其小弟軍巡天下↓↓↓)

而將來的“轟-20”勢必成為我國“戰略進攻之重器”,“戰略進攻之重器”,“戰略進攻之

重器”(重要事說三遍,還得劃重點),J-20首當其衝“一品帶刀侍衛”

(一品帶刀侍衛↓↓↓)

題外話:謝謝你的閱讀。歡迎關注小虎,小虎作為一個老兵自媒體也需要您的支持。多謝了。


哨兵小虎


本身轟炸機這種屬性的戰鬥機,對大國而言其重要程度是戰略層次的,而對小國而言基本上沒什麼需求,再加上很多小國即便有也是極大的負擔,在很大程度上,多數人也是對戰鬥機的關注度更高一些,而轟炸機強大與否,造出來的視覺衝擊力可能更大,強大與否是資深軍迷之間關心的。

一款轟炸機的使用年限肯定要比眾多出現的戰鬥機要長久的多,所以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感官偏差,其實轟炸機的研發一直就沒有停止過,沒看近些日子,轟20、美軍開始研發的B21、俄羅斯的新遠轟,這些都是全球主要幾個大國已經開展和即將開展的項目,所以怎麼會有英雄陌路的感覺呢?

其實我們在日常作戰的時候,很大程度用的都是戰鬥機,或者帶有攻擊能力的戰鬥轟炸機,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一部分轟炸機的屬性,如果一架幹不了,多派幾架就可以了,除非到了一個上限,也就是效費比和使用場景合適與否的問題,才會在具體作戰中派出,這也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了一些轟炸機的存在感,所以真正能用到轟炸機的只有大國。


長安小師爺


謝謝推薦,不過對於題主的問題不太認同的。正如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軍事上的分工融合也是如此,上世紀九十年代的F-15E引發過一段戰鬥轟炸機的潮流,但是如F-22,T-50等新銳戰機又專職於制空作戰了。美國也在搞新的B-21轟炸機,說明轟炸機還是有發展的。決定一款戰機是否能保留下來或有所發展,還有個重要因素費效比,戰鬥機用於執行轟炸任務的費效比,相當於開著私家車去運家居,這明明是卡車的工作。一架轟炸機一次飛行可以打擊多個打擊任務,但是戰鬥機即使在享有完全制空權的情況下,全對地掛在也難以打擊多個目標,甚至大型航空炸彈的噸位,也不是戰鬥機能承受的。隨著航空,彈藥和制導技術發展,飛機的任務會多元化,但是專業的工作還是專業選手來做。說的蠻橫一點,轟炸機的攜彈量不是戰鬥機能比的,何況還有隱形轟炸機的突防能力。


期待房子


個人認為,伴隨宇航技術的發展,戰鬥機與戰術轟炸機、戰鬥轟炸機這些軍用飛機的差異會越來越小,通用化與戰機多用途化是主流發展前景。就如強五、殲轟7在逐步退出一樣,美國海軍已退役F14這樣的制空戰鬥機,A6/A7攻擊機也退役了。幾乎全部由F18和未來的F35兼任空戰與攻擊能力。美國空軍的A10得到保留則是因為運行成本便宜,但已經沒有下一代專用戰術攻擊機了。

短期來看,戰略轟炸機還不可取代,就如美國B52,B1,B2,B21四種戰略轟炸機一樣。但是我相信,未來的第六代戰鬥機或者第七代戰鬥機會集成遠程轟炸能力。


四川達州


這話一點不假!

因為任何在當時不可一世的東西,都會面臨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高過一浪的現實情況。這就是歷史及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任何科學進步的東西都逃脫不了這一宿命!

當然除非人類的發展倒退了,否則這一現象將會不斷持續下去!


關贊必回秦嶺薈萃


古人說過兵器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巧,如今的火器發展的非常迅速但是冷兵器還是有用武之地,腿長腿短都得有來彌補不足的,各種武器協同作戰相互配合各取所長,不管是白貓還是黑貓只要能抓老鼠都是好貓


PLAAF晨然


不會的,看看當今最強的軍事大國美,俄,中吧!都在發展自己的戰略轟炸機,戰鬥機和轟炸機各有各的不同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