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恩半自動步槍在當時的中國有機會裝備嗎?

乳酸君RSJ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沒有機會裝備了。

一個基本常識就是,中國從清末開始一直到抗戰結束,連手拉單發步槍的數量都嚴重不足。

以最厲害的中正式為例,抗戰八年一共才造了60萬支。

大家算算,國軍總兵力就有400萬,拋去巨大傷亡和地方部隊不談,至少需要200萬支步槍。

也就是說,中正式步槍的產量還不到需要量的幾分之一。

試問,連基本作戰步槍都生產不足,哪有閒情逸致去生產這種性能不完善的實驗槍呢。

退一步說,即便可以保證劉慶恩半自動步槍的生產數量,可以一年早四五十萬支,彈藥怎麼解決。

當時中國抗戰最低程度每年需要約2到3億發子彈,而自產子彈只有1億發,缺口高達百分之五六十以上。

這還是裝備單發步槍的情況。

如果一旦裝備可以連續單發射擊的半自動步槍,彈藥消耗量立馬增加至少一倍。

大家主要看電視劇《兄弟連》,德國大兵用毛瑟步槍,都是瞄準了一槍一槍發射,速度不快。但美國大兵用八大粒半自動步槍,很多直接就是亂射一同,咔咔咔扣八次扳機。

這種彈藥消耗量,是中國無法支撐的,不可能去裝備劉慶恩半自動步槍。

另外劉慶恩半自動步槍是一種實驗性武器,設計缺陷很多。比如:精確度不夠、可靠性不高、重量大、對於鋼材和彈簧要求很高、甚至 槍機罩後退過速 往往會打傷面部。

任何一個國家的制式步槍,均是經過千錘百煉才定型的。

比如說老套筒,比如說中正式,比如說56式衝鋒槍,絕對不能隨便大量裝備實驗性武器。

如果強行裝備,63式自動步槍就是最好的例子,像屎一樣。


薩沙


沒機會,劉慶恩將軍步槍雖然是最早的半自動之一,但它的自動原理是槍口集氣井,就是在槍口上套個罩子,然後在槍口推動一個類似活塞的玩意。活塞帶動一根杆子,杆子再槍機下邊通過一個槓桿把往前的力變成向後的力,向後的力打開槍機,並用一定的慣性推後。這原理巨複雜.

早期的M1加蘭德和德國G41都用過這種槍口集氣的自動原理,但是這種玩意非常不可靠,槍口那個集氣套很容易髒了失效,戰場的環境也導致這個槍口很容易卡灰塵砂礫。復進不到位常有。

而且要造這玩意,生產設備得全進口(的確問美國買了),鋼材也得進口,尤其是這個槍的復進彈簧也得進口,劉將軍當時送去美國試驗的樣槍就因為這個國產的彈簧力度問題,導致幾乎無法完成復進。

綜合想想槍口集氣井這種複雜而且不可靠,而且最後被全世界都拋棄的自動原理,外加我們當年的工業水平和後勤能力。即使劉慶恩將軍在生產設備運抵之後尚能在漢陽兵工廠主事(1919年劉將軍中風,所以生產設備就這麼擱置了),這半自動步槍估計都不會列裝全軍。


瘋狗的輕武


二戰時期,儘管主要交戰國軍隊大都裝備的還是一戰時期的栓動步槍,但美軍的M-1加蘭得、蘇軍的SVT-40、德軍的G-43等半自動步槍,在各自軍中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特別是M-1加蘭得成了美軍步兵班的標配武器,對最終戰勝德日法西斯貢獻極大。

其實,在一戰時期,中國人就率先發明瞭半自動步槍,但是非常可惜,由於當時中國軍工技術整體落後,對一個工業基礎非常薄弱,製造槍械的鋼材和彈簧均不能自產,甚至連發射藥都要從國外進口的國家來說,生產和裝備半自動步槍,無疑於天方夜譚。

但不妨礙軍迷想像,倘若中國軍隊裝備了劉氏半自動步槍,將在步兵槍械上超過日軍,在殘酷的抗日戰場上,軍民的犧牲就會大幅降下來,儘管決定戰爭勝負最終是人的因素,但也不能否認武器對戰爭勝利的巨大促進作用。

1916年,陸軍部軍械司在北京南苑組織了劉慶恩發明的劉氏自裝槍或劉氏自動槍(當年對半自動步槍的稱呼)的側試射擊,被證明射擊性能、可靠性等尚可。

但由於沒有設計橋夾槽,採用了不可拆卸的固定彈倉,因此影響了裝彈速度,最終,劉氏自動槍曇花一現,不了了之了。
畢業於日本帝國大學,時任漢陽兵工廠總辦的劉慶恩, 發明的劉氏自裝槍,採用槍口集氣式自動作業方式,口徑7.92毫米,初速每秒780米,裝上刺刀時全重5公斤,採用6發內裝彈倉,射速每分鐘50發。

由於漢陽兵工廠的機械設備尚不夠完善,此槍是在美國生產的,共生產了12把樣槍,並參與了美國陸軍半自動步槍的公開徵選,但遺憾最終沒有結果,但據美國軍械部長黑澤將軍說,後來美國自主設計的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劉氏步槍。

綜上,劉慶恩率先發明瞭半自動步槍,但由於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即便是樣槍,都是在國外生產的,國內無力製造,非常可惜,這把對栓動步槍有絕對優勢的半自動步槍,就與中國軍隊擦肩而過,當中國軍隊擁有半自動步槍時,已經是在四十年後的1956年了。

劉氏半自動步槍存世量稀少,僅有的幾支分別保存在美國斯普林菲爾德軍械博物館,中國的淮海戰役紀念館,以及部分私人收藏家手中。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真不知道提著問題的人有什麼意思。不管劉慶恩研發的半自動步槍怎麼樣,第一他研發的時間不好,第一支大戰剛結束,很多國家都很厭戰,第二這槍沒有受到國內政治關注。第三劉慶恩死的太早。

雖說他拿到了第一次,但是卻沒有使這支槍發揚光大,就好比世界上第一支衝鋒槍是意大利人發明,而德國的MP18卻發揚光大到另協約國恐怖。


鰟鮍1


沒有啊,戰爭年代,沒機會進行列裝前的大規模試驗


羅蘭103877351


機會有,但是不會大規模裝備。


重慶SHW


沒有,太貴,不適合中國戰場


雙腳飆車的人


沒有機會,原因很簡單,該槍結構較為複雜,分解結合比較麻煩,小零件比較多,對於使用者有一定的要求,就當時中國軍隊以文盲為主且缺乏必要訓練的士兵是很難用好的。更別提其高昂的採購成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