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需不需要切除?切完了還會復發嗎?

街角在-等待


腸息肉是指一類從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異常生長的組織。腸息肉可能由原發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克羅恩病等)、情緒、飲食、環境等因素影響而誘發。

檢查出息肉不一定是癌症,但可以確定的是腸息肉大多是癌前病變。即息肉演變成癌症的幾率非常大,發現了就應該及早切除。

下面,“問上醫”為您詳細介紹您應該如何處理。


腸息肉是什麼情況?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臨床多見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腸道息肉綜合徵。這些病變雖多屬良性,但有一部分有惡變傾向。即在增生過程中,在炎症微環境的刺激下,細胞癌變的幾率會大增。例如95%的結直腸癌就是息肉長大之後的結果。

因此,一旦發現腸息肉,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癌症,都建議切除。無論是非腫瘤性息肉還是腫瘤性息肉。

腸道息肉很隱蔽,但可以有效清除。息肉發展成為癌症大約需要5-15年的時間。在這期間若進行腸鏡檢查,一旦發現便同步颳去,可阻止其癌變。


切除息肉後會復發嗎?

有可能。現有息肉被切除後,之前未出現息肉的腸粘膜表面可在同樣的致病因素刺激下,再次長出腸息肉。這也是為啥首次發現結直腸息肉後,需要每5年再進行一次腸鏡檢查。


如何預防結直腸癌?

年過40之後,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會上升。我國沒有明確的官方規定該從何時開始結直腸癌篩查。但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的是45-75歲進行結直腸癌篩查,如果有結直腸癌的家族史則可能要更早。

而結腸癌篩檢方法主要有四種,選一種堅持做即可。

(1)糞便隱血檢測(FOBT)

即檢查糞便裡是否有血液,推薦檢測頻率最好每年1次。

(2)糞便免疫化學檢驗(FIT)

本質上也是糞便隱血測試,但它能借助特定抗體來檢測糞便中的血紅蛋白。推薦的檢測頻率也是1年1次。

(3)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檢查可以查看整個結腸是否存在息肉,如果存在息肉可在檢查的同時將其剔除,並進一步提取組織進行活檢看是否有癌變。

若檢查結果正常或只有很小的息肉,則之後推薦每10年檢查一次即可。若檢查到有危險病變或進行過手術切除,則之後需要每5年一次或三年一次甚至是更短的時間。

(4)乙狀結腸鏡檢查

其本質上和結腸鏡沒有重大區別,只是它鏡檢的視野只佔大腸整體的三分之一。又因為大約75%的腸癌都發生在乙狀結腸檢測可以看到的視野內且乙狀結腸鏡檢查清腸處理更簡單,也不要像結腸鏡那樣做麻醉鎮靜,因此相比結腸鏡檢查,很多人更願意選擇做乙狀結腸鏡檢查。

但如果檢查發現有息肉或癌變還需要接著做結腸鏡檢測來看清楚整個腸道情況。乙狀結腸鏡篩檢結腸癌的推薦檢查頻率是每5年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