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呼和浩特給你的最大感受是什麼?

子謙媽媽育兒經


來呼和浩特十多年了,現在有人問我:何不到南方沿海城市買個房子養老?我的回答是:呼和浩特這座城市很宜居,人情味濃,房子不貴,食品便宜,空氣也越來越好,幹嘛要離開?

在呼和浩特這些年,感受最深的就是呼和浩特的吃,件件事都能成為可以珍藏的回憶。

首先是呼和浩特的吃。第一次吃燒麥,我領著上小學的兒子,在服務員詫異的目光下“先要一斤,不夠再加”。這是按照在別的地方吃水餃的經驗來要的,因為一斤水餃就兩盤,要是蒜泥和辣椒油足夠好,真不夠兩個人吃的。

服務員雖然眼睛瞪得老大,但還是按照我的要求下了單子,十五分鐘後,抱著十個摞得高高的籠屜出來了。這回輪到我詫異了:這全是我的?服務員解釋:“每籠一兩,十個(現在有的八個,有的九個)。” 吃到最後,我拎著八個餐盒打包走出了燒麥館,好遠還能聽到身後“不厚道的笑聲”。

現在我去外地,要是因為應酬要請客,總會去找特色飯店,請他們吃烤羊腿,因為不吃蒙餐,總會覺得肚子空著一半。

第一次吃烤全羊是在輝騰錫勒草原,一個酒廠組織的旅遊,五十個人要了兩隻羊,現殺現烤,還灌了好多肉腸血腸,連從來不吃羊肉的女士們也吃得滿嘴流油,男士們平均每人喝了二斤白酒,主桌上的人每人都喝了二斤多。即使是這樣,兩隻羊也沒吃完,留著晚上又開了一次篝火晚會,又喝掉了數不清的啤酒,最後在夏日的草原上橫七豎八地蓋著棉大衣睡到了天亮。

呼和浩特的美食,既有傳統的蒙餐,又有山西大槐樹帶來的西部麵食(最有代表性的是燜面),還有東北的鐵鍋燉魚貼餅子,驢友們登山都基本不自帶餐食,總喜歡到山間老鄉家吃點家養的大紅公雞和農家炒雞蛋,那種滋味,任何一個飯店的大廚都做不出來。

民以食為天,沒有四川的麻辣,也沒有兩廣的清淡,但是呼和浩特的美食醇厚、凝重、粗獷、豪放,所以呼和浩特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強壯敦實而不虛胖,一碗奶茶,一籠燒麥,就已經把很多人留在了呼和浩特,再加上遍地開花四季不衰的燒烤、火鍋,已經成了很多呼和浩特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新華融媒新消費



生活在呼和浩特最大的感受就堵,不止堵,生活節奏還慢。這難道是壞處了?恰恰不是,堵,說明呼和浩特市發展起來了,人民富裕了。買車的人多了,以前想堵還堵不了呢。側面也說明呼和浩特基礎建設的薄弱。


希望政府加強基礎建設。那為什麼節奏慢呢?來來來,平均海拔2228米的高度,市區海拔平均1050米,你快我看看,哈哈。這樣更好,節奏慢,人們有更好的享受生活,不必像南方城市一樣,忙的是裡外開花。忙著趕路、忙著賺錢、忙著下一代。而呼和浩特呢?不用走在擁擠的人群,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摩肩接踵。每天下班騎著自己的電動小車,或者開著自己十幾萬買來的小車,下班後的閒暇可以讓你在下班的路上想著去吃點什麼美食,去城市的街道逛一逛。週末帶父母取溜達溜達。沒有太大的競爭。
我覺得呼和浩特人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生活,難道不是嗎?朋友們,你們喜歡哪種生活呢?是快,還是慢呢?


包頭吃喝玩樂攻略


看到這個問題大多數人可定會說,在呼和浩特最大的感受就是堵車,上下班擠公交。對的這是每一個呼市市民的最直接感受。不知道從何時起呼和浩特的堵車越來越嚴重了。但是同時也說明了呼市的人口在不斷增加,這也是個好事兒,為呼市的經濟發展提供活力。還有就是我們的交通也在不斷完善中。對於在呼市生活我有以下幾點體會感受。



第一 可以24小時吃喝玩樂

區內很多盟市的朋友們來呼市一方面感覺呼市堵車人多,另一方面呼市的城市生活確實非常便利,各種24小時便利店遍佈呼市的大街小巷。還有各種美食店深夜都可以吃到。現在多數年輕人白天上班忙,一般都到了晚上出來活動,那麼呼市的夜生活就相當豐富了。有一次和我們同學就玩了一個通宵。晚上7點開始吃飯,10點去唱K,2點唱累了,又去擼串,最後到家了口渴了,在小區門口的便利店買幾瓶水酸奶,回家睡覺。對於呼市生活的便利性我覺得是挺好的。



第二 呼和浩特是一座包容的城市

呼市作為內蒙古的首府城市,區內各盟市的人都有在呼市工作生活。我覺得呼市的包容主要是因為呼市多種文化的交融。從歷史上的昭君出塞,再到呼和浩特市的多民族建城,都可以很好的體現呼市的包容性。呼和浩特建城之初有從山西來的走西口移民,從草原遷徙過來的蒙古族,還有從寧夏過來的回族。他們的相互交流合作為這座城市奠定了包容性的基礎。所以現在對於呼市就沒有本地人外地人這麼一說,只要大家生活在這個城市就是這個城市的市民。唯一能區分大家地域的也就是方言了,所以在呼市街頭可以聽到各種內蒙方言。



最後 可能每個生活在呼和浩特市的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吧,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感受,你們的感受是什麼呢?歡迎交流評論。


呼和浩特微評說


浙江人,來內蒙做生意差不多5年,客觀的評價一下這幾年的感受。氣候,反倒是比起南方潮熱更讓我適應這邊的乾爽。飲食,除了偶爾應酬到現在還不能接受重油重鹽的口味其他也無問題。

但是,城建基礎落後,規劃的不科學,隨性而為真的無力吐槽。相對南方日漸精簡和高效的辦事效率,這邊冗長的程序和繁瑣的機構設置包括環環相扣的裙帶關係我想根本不是幾年內能改變的。這幾年蒙西各地市跑動非常頻繁,地區經濟發展真的很不均衡,且受制於大經濟的疲軟和內蒙高附加值經濟的缺失,想近期騰飛難度太大。有時候跟朋友們聊天,真的感覺內蒙似乎有些成為化外之地,地區政策沒有國家大力支持,人才難以留住,人口難以實現引流入內。。。


江山如此多嬌——虎



1980年我在這座城市出生,到今天我已經在這裡生活了38個春夏秋冬了,我估計沒什麼意外的話我會在這座城市終老。所以我對呼和浩特還是很有感情的,眼看著這座城市建設的越來越現代化我打心眼裡是很高興的。雖然他還有很多不足,比如經常堵車,物價偏貴。但這些其實都是城市發展必須經歷的,我們只有去適應她,去包容她。相信在將來城市越來越完善,會給市民帶來便利的。



  • 呼和浩特軌道交通規劃圖

我個人的話,在這座城市我只感受到了幸福,我在這裡有父母有妻兒,有工作有生活,房價相對於收入的話還處於相對合理的區間,呼和浩特的空氣質量在全國的省會一級城市裡應該是屬一屬二的。這裡四季分明,冬季稍冷,夏季不熱。地質條件也很好,從來沒有地震了,洪水了,等等自然災害。呼和浩特這座城市歷史悠久,人文氣息濃厚,蒙、漢、回三個主要民族和諧融洽。治安環境也很好,多年沒有重特大案件發生。城市中各項基礎設施完備,生活在這裡雖然不會讓你大富大貴,但在這裡會給你一種安逸平靜的生活和心態。



滴一車說


作為首府城市,無疑享有更多的政策和資金傾斜,我上班的地方在郊區,也就是現在的賽罕區,每日往返,想想過去這幾十年,呼市的發展可謂天翻地覆。開車是堵,但想想幾年後的一路順暢高興的覺都睡不著啊😄!現在由於環境治理,沙塵暴少多了;冬天也沒有以前冷了,夏天溫度高的日子沒幾天;無洪澇、無地震、無泥石流等等,可以說是風調雨順;工作壓力也不大,可悠哉遊哉享受生活;社會治安也很好,老百姓有安全感,人民群眾幸福指數很高;這幾年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園林綠化、公共交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的資金。作為呼市人,沒有什麼能比見證家鄉巨大變化更高興的事情了!呼和浩特加油!內蒙古加油!


旅行者5694


父母親曾是在巴彥淖爾盟磴口上山下鄉的知青,所以他們有很多全國各地的曾經朝夕相處的老戰友。十年前,他倆離開巴彥淖爾和我們一起安居在呼和浩特,這些年,他們的老戰友 老同學陸陸續續來呼和浩特聚會 敘舊,在憶往昔,看今朝的劃時代閒聊中,也間或劃拉幾句對呼和浩特的評價,有過來人的口氣,也有立足全國的視角,關鍵平實真切,彙總一下他們和我們對呼和浩特生活的感受,首先,生活在呼和浩特比較舒服,蚊子少。第二,四季分明,視野開闊。第三,離北京近,出行通暢方便。第四,自然災害少,水災,雪災什麼的少。第五,美食多,養人。第六,氣候好,冬暖夏涼,有點乾燥,但夏天幾乎天天晚雨早晴。第七,城市規模 正好,不擠..不急..不鬧...,第八,出城就能甩開高樓。

當然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商業區和主要街道過水沖洗,因為乾燥和隨地吐口水的人太多,城市審美和色彩需要改變,綠底紅字太普遍也太土氣,雖然好客,酒可以少喝,這麼陽光的地方,這麼宜居的城市,別老打草原牌,小眾化的口碑,會讓人誤解城市的大結構,一提草原外邊的人會把這裡與落後關聯,會把自己當過客和遊客,與這個城市的親近感天然缺失,其實,這裡很時尚,很富裕。

我們都希望這裡越來越美好!


冬月冬日


先說人心吧。這裡的人心十分浮躁,且格局十分低。口口聲聲罵著南方人說南方人騙子多,其實這邊的人更能忽悠。信用不能說差,但是也極其一般般。金融市場魚龍混雜全是騙子斂錢的,也沒人管理。人們打交道都是小心翼翼的,就怕被騙受傷。大多數人總覺得佔了別人便宜是一種本事,甚至拿到飯桌上誇誇其談。此地交通十分擁堵,基礎設施建設很差,高峰期上下班點走10分鐘的路確實要走上40分鐘。經濟流動速度慢,生活水平與質量和中國的自貿區城市無法相比。這就是一個呼市人在廣東呆了3年再回來所感受到的一切。


紅葉149424862


每年的修路。我從二十歲到現在近五十歲,沒有一年不修路的,交通不便,堵堵堵!

物價高。無論從吃到穿。

氣候不錯👍相對於時常有霧霾、洪水、颱風、雪災的城市來說,呼市的氣候還可以!


美好如意愉快


堵車,超堵,年年刨了修,修好了再刨,還有就是一些無用的工程,木頭箱子種樹,估計也只有呼和浩特有,檢查一過再都扔了,還有說好的快速路,居然弄公交,弄的快速路也不快了還老出事故。還有好多,打字太麻煩就不多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