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學術期刊常識大科普

來源(首發):微信公眾號《技能Tools》

是不是有的小夥伴論文都發了好幾篇了,但對一些期刊的專業術語還雲裡霧裡,這期為大家介紹一些國內外學術期刊的一些基本常識情況,投稿前對一些期刊常識有個大概的瞭解,做到心裡有底。由於文章涉及內容比較多,先來個小目錄理理。

國內外學術期刊常識大科普

國內期刊

核心期刊

所謂核心期刊其實就是由一定的遴選體系篩選而產生的期刊,目前,在國內一共有七大核心期刊遴選體系:

1.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我們常說的中文核心)

2.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又稱“C刊”);

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也是我們常聽說的“統計源期刊”;

4.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5.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

6.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

7.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

如果期刊被同時被兩種核心期刊遴選體系認定為核心,那麼該期刊就是雙核心期刊,入選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南大CSSCI核心期刊為通常意義的雙核心期刊。

普刊

普刊是相對於核心期刊來說的國內的合法刊物,正常情況下,分為省級、國家級,但是經過某部門或者團體篩選,成為核心的刊物就脫離了省級、國家級的劃分,統一成為核心期刊,普刊發表容易,對文章內容要求也較低。

省級期刊與國家級期刊

實際上,國家從來沒有對刊物做過級別之分,也就是在影響力和專業程度上沒有省級和國家級的差別。所謂國家級期刊和省級期刊之分,主要為方便管理,根據期刊主管單位的級別而做了區別。即國家單位主管期刊為國家級期刊,省單位主管期刊為省級期刊。

國家級期刊

一般說來,國家級期刊,即由黨中央、國務院及所屬各部門,或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各民主黨派和全國性人民團體主辦的期刊及國家一級專業學會主辦的會刊。另外,刊物上明確標有“全國性期刊”字樣的刊物也可視為國家級刊物。

省級期刊

省級期刊,即是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各部門、委辦、廳、局、所,省級社會團體和機構以及各高等院校主辦,在新聞出版部門有登記備案,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

A類、B類、C類期刊

A類期刊、B類期刊、C類期刊等是在高校或其他研究機構論文答辯、科研項目申報、學術水平評估等場合經常出現的提法,容易與核心期刊相混淆。從國家層面,並沒有對期刊的此類劃分。A類、B類期刊等的劃分是各單位根據相關政策文件,結合自身研究優勢,從國內外核心期刊數據庫進行篩選,把和本單位研究方向結合最近的、辦刊質量好的刊物,劃歸為A類期刊,其次為B類期刊,再次為C類期刊,以此類推。因此,A、B、C類期刊等級的劃分,是由各個單位根據自己的科研考核標準制定的,不同單位標準也不同。

C刊

“C刊”是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的簡稱,與C類期刊不同,C類期刊是各單位根據本單位考核標準制定的內部劃分,而“C刊”則專指CSSCI期刊。

國外期刊

SCI、EI、ISTP(現稱CPCI-S)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期刊文獻檢索工具,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

世界三大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Cell》。

我們搜索下載外文文獻的時候經常會看到Elsevier、Springer的字樣。

以上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國外期刊的相關內容,那我們接下來了解一下國外一些學術期刊及檢索系統的概況。

這裡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上面提到的Elsevier、Springer(不只這些)是出版商的名字,出版商那裡擁有期刊文獻版權,即擁有文章的全文內容,所以我們下載文獻的時候會看到這些出版商的名字。而我們常說的SCI、EI只是文獻索引數據庫,他們從出版商那裡收集某些期刊論文的公開信息數據(題目、作者、摘要、參考文獻)儲存到自己的數據庫裡,然後再添加一些自己的信息,比如分類號之類的東西,然後對這些信息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結論參數,比如SCI每年推出JCR(期刊引證報告,後文有介紹)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SCI、EI數據庫裡看不到文章全文內容的原因。

其實EI隸屬於Elsevier旗下,獲取數據還是很便捷的;而我們常見的SCI、SSCI、CPCI都是Thomson Reuters(湯森路透)旗下的。

說到底(以SCI為例),SCI是ISI出版的《科學引文索引》,只是個檢索工具,而我們投稿是投給SCI源期刊(即SCI數據庫索引所依據的雜誌)。

EI

EI(The 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是美國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著名工程技術類綜合性檢索工具。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信息提供者之一,早期出版印刷版、縮微版等信息產品,1969年開始提供EI Compendex數據庫服務。EI以收錄工程技術領域的文獻全面且水平高為特點。EI收錄5000 多種工程類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科技報告和專著。收錄範圍包括核技術、生物工程、運輸、化學和工藝、光學、農業和食品、計算機和數據處理、應用物理、電子和通信、材料、石油、航空和汽車工程等學科領域。

工程索引(EI)目前主要有三個版本: EI Compendex光盤數據庫、EI Compendex Web數據庫、Engineering Village 2。

2009年以前,EI收錄包括三種類型:被EI Compendex標引文摘(核心數據)收錄、EI Page One題錄(非核心數據)收錄、會議論文。EI Compendex數據庫從2009年1月起,所收錄的期刊數據不再分核心數據和非核心數據。但是還分為期刊檢索和會議檢索。也就是源刊JA類型,會議CA類型,相比而言,JA的含金量要高一些。

Web of Science、SCI、ISI概況

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簡稱ISI),是國際知名的科技信息研究與服務機構、學術信息出版機構。1992被加拿大湯姆森公司的分公司Thomson Scientific & Healthcare收購,即為Thomson ISI。ISI成立以來,先後推出了SCIE、SSCI、ISTP、A&HCI和ISSHP等許多著名的學術研究檢索工具和數據庫。

Web of Science是美國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基於WEB開發的產品,是大型綜合性、多學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數據庫,提供引文分析。是一個由多個文獻檢索數據庫組成的平臺,旨在支持科學和學術研究。

Web of Science(WoS)以ISI Web of Knowledge(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作為檢索平臺。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核心合集)是該平臺上的首要資源,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和學術研究引文索引,具體數據庫構成看下圖。

國內外學術期刊常識大科普

當然了ISI Web of Knowledge檢索平臺除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外還收錄了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數據庫,具體詳情看下圖。

國內外學術期刊常識大科普

無論是在數據庫還是數據深度方面,對於Web of Science平臺數據庫的訂閱各個機構都不盡相同。當你查閱的時候,可以選擇不同的數據庫進行精準查詢。下圖所示為我所在機構訂閱的數據庫列表。

國內外學術期刊常識大科普

SCI與SCIE

SCIE是SCI擴展版,SCI收錄3000多本自然科學期刊,SCI系統出版形式先後出現過四種:最開始是印刷版(SCI Print),後升級為光盤版(SCI CDE)和聯機版(SCI Search),最後發展成網絡版,SCI也擴充到8000多本期刊,更名為SCI-Expanded(SCIE), 成為一個重要的數據庫。其中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XPANDED(SCIE)就是SCI的網絡版。

SCI收錄的期刊檔次更高一些,但有時候也會發現SCIE收錄期刊的影響因子可能比SCI還高,可能跟學科不同有關係。二者在選刊上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只是收錄的期刊數不同。隨著網絡版的普及,SCIE就是SCI,慢慢趨於通用,都是指Web of Science平臺上的SCI-Expanded數據庫。現在Web of Science檢索平臺上已經看不到SCI了,只有SCIE期刊數據庫。但仍有部分院校重視SCI及SCIE的區別,所以這些院校的同學投稿前要多加註意了。

ESCI

ESCI(新興資源引文索引,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是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的新指標。與SCIE、SSCI、A&HCI成並列關係,但ESCI的收錄期刊的標準低於SCI、SSCI、A&HCI,是普通期刊入選這三大索引的必經之路。ESCI的推出讓普通期刊在進入SCIE 數據庫前,或質量降低的SCIE期刊被剔除前多了一個緩衝帶(所以說ESCI期刊並不是正式的SCI期刊,只是進入到SCI期刊的預備隊)。ESCI的推行讓期刊的收錄路徑更趨清晰,使期刊的分級更趨合理。

ESCI的推出使得WoS期刊數據庫更多地收錄那些在學術領域己經具有地區性影響力的期刊,並且更早的追蹤到新興的領域和趨勢,從而擴大WoS期刊數據庫的收錄範圍和評價規模,更能大幅增加WoS期刊論文的被引頻次。

ESCI 期刊的論文都可以在Web of Science的核心數據庫中查到(所以說別以為WoS核心合集裡能檢索到的都是SCI),但是每年的JCR中不報道這些ESCI期刊的影響因子,同時,ESCI期刊的引用也不會被計入影響因子的計算(有待考證)。

Master Journal List

http://mjl.clarivate.com

Master Journal List 是湯森路透公司提供的ISI收錄的期刊總列表,收集了ISI所有數據庫的期刊,通過這個網站你可以查詢某個期刊被ISI Web of Science平臺上的哪個數據庫收錄了,也可以查詢某個期刊是不是SCIE期刊,同時可以查到是不是SCI期刊,甚至也可以查到是不是ESCI期刊等等。

國內外學術期刊常識大科普

國內外學術期刊常識大科普

ESI

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是由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ISI)於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學研究績效、跟蹤科學發展趨勢的基本分析評價工具。ESI是湯森路透基於SCI和SSCI所收錄的全球11000多種學術期刊的1000多萬條文獻記錄而建立的計量分析數據庫。

ESI對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SCIE、SSCI庫中近11年的論文數據進行統計,按被引頻次的高低確定出衡量研究績效的閾值,分別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機構、科學家、研究論文,居世界前50%的國家/地區和居前0.1%的熱點論文。ESI針對22個專業領域,通過論文數、論文被引頻次、論文篇均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和前沿論文等6大指標,從各個角度對國家/地區科研水平、機構學術聲譽、科學家學術影響力以及期刊學術水平進行全面衡量。所有統計數字每兩個月更新一次。ESI已成為當今世界範圍內普遍用以評價高校、學術機構、國家/地區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工具之一。

JCR、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湯森路透每年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項數據。現今JCR是基於SCIE期刊數據庫的(它的SS版本對應SSCI數據庫)。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盤版)在內的8000多種期刊(網絡版)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五年影響因子、被引用半衰期等指數加以報道。一般於每年的6月份公佈前一年各個期刊的影響因子等數據。並非所有期刊都有影響因子,必須是被Web of Science檢索平臺的SCIE和SSCI數據庫所收錄的期刊才會有相應的影響因子等數據。

一個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道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統計數據及計算的影響因子等指數,而成為一種期刊評價工具。影響因子現已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

JCR期刊分區

(這部分內容採摘自LetPub官網)

目前,根據JCR分區表對SCI論文進行評價的模式已被國內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採納,因為它有利於鼓勵科研工作者向本學科的高級區域投稿。國內主流參考的SCI分區依據主要有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制定的分區(簡稱中科院分區,又稱中科院JCR分區)以及湯森路透JCR的Journal Ranking分區兩種,兩種分區方法都是按照學科進行的,它們均基於SCIE收錄期刊的影響因子基礎之上。在國內,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則被更多的機構採納以作為科研評價的指標。

中科院JCR分區

由於不同學科之間的SCI期刊很難進行比較和評價,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世界科學前沿分析中心(原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針對目前SCI期刊的影響因子等因素,以年度和學科為單位,對SCI期刊進行4個等級的劃分,每年10月份發佈最新年期刊分區數據。SCI期刊中科院JCR分區查詢方式:微信搜索小程序“中科院期刊分區”。

期刊學科劃分

中科院JCR分區表對所有期刊的學科劃分如下:

大類學科:醫學、生物、農林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化學、工程技術、數學、物理、地學、地學天文、社會科學、管理科學及綜合性期刊,共13個大類。

小類學科:13個大類下面又分出176個具體的不同學科類別。

需要注意的是,一本期刊只可屬於一個大類學科,但是一本期刊卻可以屬於多個不同的小類學科。例如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只屬於“工程技術”的大類學科,但具體可進一步細分為5個小類學科。

國內外學術期刊常識大科普

期刊分區方法

中科院期刊分區依據也是基於一個期刊的影響因子,但是採用的是三年平均影響因子,優點是減少了有些期刊影響因子逐年波動較大帶來的不穩定因素。具體方法:根據13個大類學科,分別將各大類的SCI期刊由3年平均影響因子劃分為1區(最高區)、2區、3區和4區四個等級。中科院分區的1區到4區的期刊數量不等,呈金字塔狀分佈,前5%為該類1區、6%~20% 為2區、21%~50%為3區,其餘為4區。

Top期刊

中科院分區表的大類分區中還會遴選出一些優秀的Top期刊,2015年以前top期刊遴選規則如下:大類1區期刊直接劃入Top範圍內;2區中2年總被引頻次指標位於前10%的期刊也歸入Top期刊集合。2015年,在上述定量測度規則的基礎上新增同行評議的考量因素。對於少數期刊,儘管不在上述定量方法劃分出來的top期刊的範圍中,但經過科學共同體評議,被認為是高學術影響力期刊,直接被採納加入top期刊;2016年擴大top期刊範圍,小類1區期刊設置為top期刊。

湯森路透JCR分區

期刊學科劃分

湯森路透JCR的Journal Ranking沒有設置大類學科,只分為176個具體學科,也就是中科院分區表中所指的小類學科。

期刊分區方法

Journal Ranking以當年的影響因子為基礎,每個學科分類按照期刊當年的影響因子降序排列,平均分為Q1、Q2、Q3和Q4四個區,Q表示Quartile in Category(學科分區)。湯森路透分區中期刊的數量是均勻分為四個部分,前25%為該類1區、26%~50% 為2區、51%~75%為3區,其餘為4區。

合併/更名期刊的處理方式

中科院分區表是基於JCR的數據,但對於JCR中期刊刊名更名/合併的情況進行數據規範處理。對於變更刊名的期刊,JCR會保留兩個刊名,會計算兩個影響因子。中科院分區表會將變更前期刊數據合併到變更後的期刊,且重新計算影響因子,只保留變更後刊名和ISSN。

下面一張圖對兩種分區方法進行了對比

國內外學術期刊常識大科普

期刊自引

我們在投稿過程中偶爾也會遇到期刊要求或是引導作者去引用1-2篇他們刊物的文章,從而提高他們期刊的影響因子。自引(Self-citation)在SCI期刊編輯出版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在學術圈中也屬於比較正常的現象。一個期刊的自引率超過30%就算高了,大家投稿時就該多注意了。

Web of Science數據庫平臺可以檢索到期刊的去自引影響因子;登錄LetPub網站可以查詢某個SCI期刊的自引率,同時也可以查詢影響因子、中科院分區、是否為OA期刊、期刊官方網站以及期刊投稿網址等數據。

https://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journalapp

國內外學術期刊常識大科普

CN與ISSN類刊物

“CN號”是“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的簡稱。

所謂CN類刊物,是指在我國境內註冊、國內公開發行的刊物。該類刊物的刊號均標註有CN字母,通常被稱之為CN類刊物。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在國內發行的連續出版物(期刊、雜誌、報紙等)必須有國家有關部門頒發的CN刊號。否則視為非法出刊。

“CN號”由字母“CN”和6位數字及分類號組成,CN為中國的國名代碼,前2位數字為地區代碼,後4位數字為地區連續出版物的序號。分類號與刊號用“/”隔開,比如機械工程學報的CN號為“11-2187/TH”,期刊的分類法按《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的基本大類劃分。

“ISSN號”是“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編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的簡稱。

所謂ISSN類刊物,是指國際連續出版物(期刊、雜誌、報紙等)。ISSN號是根據國際標準ISO3297制定的連續出版物國際標準編碼,其目的是使世界上每一種不同題名、不同版本的連續出版物都有一個國際性的唯一代碼標識。該類刊物的刊號前標註有ISSN字母,我國大部分期刊都配有“ISSN號”。ISSN由8位數字組成,分兩個部分:序號和檢驗碼,ISSN可以作為一個檢索字段,從而為用戶增加了一種檢索途徑。

正規刊物一般都這兩個刊號。國際刊號不是很難辦到的,因為國外對雜誌管理得很鬆散。但是CN刊號則不同,我們國家對雜誌登記管理得是很嚴格的,只能是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而且必須在新聞出版局登記,接受年審等各項審查,在新聞出版局登記的刊物才有CN刊號。所以大家選擇期刊要擦亮眼睛了。

國內外學術期刊常識大科普

OA期刊

OA(或稱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是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為了推動科研成果利用互聯網自由傳播而提出的科技信息開放獲取的理念。

OA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是指讀者可以免費在線獲取同行評議論文的期刊,由於其開放獲取的特點,有利於國際上科研成果更有效地傳播,不受到科研機構購買數據庫的限制。OA期刊這種模式可以使一些研究成果被更多讀者瞭解,因此很多科研人員喜歡發表開放獲取的期刊,尤其是那些被SCI收錄的OA期刊。

OA期刊模式

開放存儲(綠色OA)

作者在論文發表後將論文存儲到機構或專業知識庫(即作者自存檔),立即或延遲一段時間(一般為6到12個月)後開放發佈。知識庫自身並不進行同行評議。但它們保存的文獻通常是在別處經歷了同行評議過程的。知識庫可以包含預印本、刊本或兩者都有。

開放出版(金色OA)

開放出版是指期刊論文發表後通過互聯網立即免費閱讀。開放出版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整個期刊開放出版,所有論文均免費閱讀,簡稱開放期刊;二是期刊本身以訂閱為主,部分論文可在交納論文處理費後開放閱讀,簡稱開放論文。

無論是綠色OA還是金色OA都是一種對最新學術成果採取的迅速開放和交流的方式。

通訊作者、第一作者

投稿的時候,期刊會要求一位通訊作者,通訊作者會收到所有的期刊通知,包含審稿進度、同行評審意見以及審查結果等。雖然期刊認為通訊作者只是單純的行政角色,在一些國家文化裡這個角色與資歷相關,國內也有這個現象,通訊作者通常是項目領導或高級研究員,他們的通訊地址基本上不會有什麼變動。萬一項目領導剛好是貢獻最多的人,他可以同時擔任研究的第一與通訊作者。

通訊作者往往指課題的總負責人,承擔課題的經費、設計、文章的書寫和把關。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聯繫人,而不是簡單的“通訊聯繫人”。最重要的是,擔負著文章可靠性的責任。負責與編輯部的一切通信聯繫和接受讀者的諮詢等。實際上如果從知識產權上來說,研究成果算是通訊作者的。通訊作者的好處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廣泛的聯繫,一些雜誌會約你審稿、寫綜述。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貢獻最大的研究人員,同時是具體工作的主要執行者,第一線操作的實施者和原始數據的收集和處理人,又是初稿的執筆人,對研究結果和數據的真實性負首要責任。

通訊作者可以是論文的任何作者。要是一篇論文有數個作者,通訊作者可以是他們中的任何一位。換句話說, 通訊作者可以是第一, 第二,第三,第四作者等。關於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署名原則,雖然是有國際通行慣例的,卻因學科、國家和地區、課題組的習慣風氣而異。在中國現階段的學術評價體制中,有點過分強調第一作者的作用(當然了有的機構不是),甚至在評獎考評、職稱晉升時,第一作者的權重遠大於通訊作者,所以投稿文章的第一個名字一直是最搶手的位置。

共同第一作者

按照國內期刊署名方式,如果一篇論文有多個作者,按照貢獻大小排名的,就按照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這樣依次排名,評職稱時,第一作者也只認可1個人,不能同時有2個人享受第一作者的職稱加分。而SCI英文期刊不同,第一作者可以有多個,即共同第一作者。有些影響因子高的期刊甚至可以有4-5個第一作者。當然了這可能基於這些作者對論文的貢獻同樣大小或者項目難度大合作完成等情況。

特別聲明:本文內容由微信公眾號《技能Tools》作者個人收集整理,如文章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繫作者,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保證您的權益;如有紕漏,歡迎隨時批評指正;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