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鄭板橋的書法?

不二齋


一、鄭板橋先生的書法是有清一代,個人藝術風格、特色最強烈的一位,極具視覺衝擊力,很新穎。二、他集真、草、篆、隸、八分等諸體於一幀而未盡渾化且很諧調統一,這是他書法藝術的高明處,也是能吸引人的昧力之所在。三、若學其書只可師其心,不可師其跡!為什麼?師其心是為了在浩瀚的傳統中求新,求變、求發展;不可師其跡,是因為後人很難具備他成就其書法藝術的所有因素和條件,如天賦、學養、閱歷、環境和歷史背景等等,否則容易將路走偏。


金民千祥雲集



鄭板橋作為一個詩書畫印俱佳的藝術家,也是少數以一首詩馳名天下的人物。

例如,他的《題畫竹》“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百擊還堅硬,任爾東西南北風”就非常出名。

畫家詩書畫印俱佳的人不少,但是,能夠有一首詩流傳千家萬戶的人並不多。


除了元代畫家王冕的《題墨梅圖》以“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出名,可能鄭板橋的“咬定青山不放鬆”就是非常出名的詩句了。

鄭板橋在繪畫上大膽改革,以抒發個性的解放為指趣,他的書法,同樣也是富有改革創新思想的。

鄭板橋早期的書法,也是恪守館閣體書法的,但是,四十歲以後,他又創造了自己的“六分半”書法,即隸書參以行書、草書,創造了與眾不同的書法新樣式。


鄭板橋書法功底非常好,他的書法對二王又很深的造詣。所創作的行書,往往流暢高邁,可以說也是入流而高雅的風流書法藝術。

但是,用於革新的鄭板橋,還是不滿足於習俗的審美,他大膽突破自己,在清代考據盛行的社會思潮影響下,對漢代隸書刻苦學習並且有一定的創造性。這是難能可貴的開創精神。

那麼,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法,是不是很成功呢?


我個人認為,在他那個時代還屬於有一定的建樹,起碼也是嚴肅的創新,而不是功底不夠,花樣翻新來補的大忽悠。

這是我們應該清楚的。

但是,由於他的師法深度還不夠深入,所以也就沒有像後來的趙之謙那樣取得豐滿的書法藝成果。

只有到了趙之謙時代,隸書與行書、草書的結合,才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千千千里馬


鄭板橋,世人稱其詩書畫三絕。板橋善畫竹沒的說,那種寥寥幾筆便形神兼備,高標勁健的功力,給人以丰神俊朗,不與俗伍的感觸。板橋的詩亦絕唱,"十丈龍孫繞鳳池”,“一枝一葉總關情”…不乏精典。

板橋的書法自稱為六分半書。板橋自己解析何謂六分半書說,“板橋既無涪翁之勁拔,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異,創為真隸相參之法,而雜之以行草。”板橋推崇的涪翁是黃庭堅晚年的號,而瞧不上眼的松雪是趙孟頫的號。板橋體可謂獨樹一幟:字體如歪歪扭扭,橫切豎斷,每個字的架構都有異相;組合在一起那種神奇效果就如怪異嶙峋的石陣,參差錯落,互相爭執又攲側避讓,就如本人之前見過的水中石橋,大大小小的不規則石頭嵌在水中,向水面前方延展開去,在無章法中創出絕佳章法。“怪”這個字號之於鄭板橋,在書法中更為彰顯。



手機用戶山丁子


板橋,就是一個“創新”的範例。

我覺得世上本沒有什麼創新

就象山上的小路

馬路邊上綠化帶裡被人踩出的小路一樣

走的多了

踩的多了

自然就成了路

板橋也是如此

他不斷的、多元的學習古人的東西

也根本沒刻意去想創什麼

但時間久了

走著走著

就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個性

真的不是刻意造、產出來的

真是自然而然的逐步形成的



老跨鬥


鄭板橋的書法我們常見的就是六分半書,綜合了隸書的橫勢波磔,楷書的結構法則,魏碑的奇崛變化。

但是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真正的鄭板橋是從科舉考試走過來的人,而不是一下子就到了後來變化奇崛的風格。所以說只要走過科舉考試的途徑便必須得有工整的楷書基礎,小道三年可成,中庸百年莫盡。所以我們今天就欣賞他那一手熟練富有韻味的歐體。


含章子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代表性人物。鄭板橋修養廣博,工詩文,善篆刻,在詩書畫印各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

鄭板橋不僅以書入畫,而且善於將繪畫的筆法用到書法中,題款也是他作品構圖佈局的組成部分。一幅作品上無論是詩還是畫,或是書,每一個單品皆為傑作,互相之間又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統一。相對於師法前人為規,鄭燮更加主張師法自然。他幾十年如一日對竹進行摹寫,完成了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藝術昇華,達到了對竹的自然形象心領神會的境地,同時在書法演進中形成了獨一無二,非楷非隸的板橋體。





丹青飛狐


提到鄭板橋,我們就會想到小時候課本里的一首詩《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從這些詩句裡面可以看出,鄭板橋的性格特點:那就是剛直不阿!他為官多年,政績顯著,兩袖清風,退休後客居揚州,靠賣畫為生!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也是“揚州八怪”之一!

鄭板橋是一位奇才,後來人無不拱手稱讚!既然是“詩書畫三絕”,那自然是有兩把刷子的,他的詩且不說了,我們來看看他的畫作:

鄭板橋的畫作是清代典型的文化畫,有畫有詩,其韻味悠長!

對於他的書法,很多人持有不同看法,我們先來看看他的小楷:
可以看出,鄭板橋的小楷水平驚人。

現在人們對於鄭板橋書法的印象是:亂石鋪街,橫不成行,豎也不成列,這可能也是他後期書法風格發生變化,成為“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也是鄭板橋精通詩書畫,追求“無意於佳乃佳”的表現!

鄭板橋可以說是開書畫潤格之先河,所以說“書在功名,畫在利祿”,鄭板橋直接明碼標價,其為人直率,光明磊落可見一斑!


對於鄭板橋,各位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論書畫!


鐵匠論書畫


1、鄭板橋即鄭燮的書法特點.他的書法,楷書學《瘞鶴銘》、黃山谷、二王,寫得清新亮麗;後來參以隸書的波磔、篆書的結構、行草的用筆,創造了一種稱“六分半書”的新書體,以楷、隸為主,把楷、草、隸、篆四體融為一體,並且用作畫的方法去寫,這是他在書法藝術上大膽獨創.他的字用筆方法多樣,線條類似他所畫的竹子;在結體上進行誇張,使長窄的字更加長窄,寬的更寬,斜的更斜;章法佈局上,大小錯落,上下左右互相響應,疏密相間,所謂“亂石鋪街”,富有節奏韻律感.鄭板橋的書法出現在推崇帖學的清代書壇,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有眾多對聯、條幅、條屏等墨跡傳世.

2、鄭板橋即鄭燮的書法代表作.他的《滿江紅》行書軸 是行草代表作,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鄭板橋因為善畫半竹,筆致飄逸,超越當時流行的媚俗風氣之上,再加上他的書法往往匯合了篆、隸、楷、行、草五體,從而開成了自己獨特的個人風貌,自稱“六分半書”.此幅是他晚年的作品,書寫的是他的老師陸震(號種園)所作的《滿江紅》詞一闕.全軸以行、草為主,兼參以篆、隸、楷的用筆、結體、行筆或拙實,或秀潤,或凝厚,或飄逸,奔放闊達,堪稱佳作


甘肅偉凱時代建築工程


欣賞書法。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讀書法的內容。書法是書法。但內容才是載體。鄭板橋的書法首先在他的內容,他講究瘦硬和穿插關係。讀懂了他書法所寫的內容。自然會欣賞他的書法。歡迎關注







唐聖寶


謝邀!

怎樣欣賞鄭板橋的書法?

鄭板橋出身在書香門第,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也稱"揚州八怪之一”。其詩畫書堪稱"三絕”,尤為畫竹、畫蘭為擅長。他的書法幾乎貫穿於整個詩畫中,或臨寫或主筆抑或眉批均用書法形式出現。

他文詩畫書如本人那樣風骨剛柔並蓄蘊之其中: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大多是供緣情,託物言志,風竹雖小高風亮節,堅貞正直,高雅豪邁等韻度,被他筆下表現的淋漓盡致。

他以蘭、以竹作畫、寫詩,都被含蓋於灑脫的筆端中,達到了偶義於書中,表現在畫與詩的情調中,使凝固的瞬間不斷延續著,加強了藝術感染力。

無論詩畫書,只有具有個性新穎,時代美感和無限地歷史穿透力,才能具備強勁的生命力。而"疑是民間疾苦聲,一枝一葉總關情。”又無疑突出鄭板橋深入生活,根植於民間沃土的源淵。找到和創新作品賦予生命力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