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吳碧霞:臺下十年功,我在課堂上這樣練聲!

金鐵霖教授給吳碧霞練聲。

吳碧霞先後師從鄒文琴、金鐵霖和郭淑珍教授,獲碩士學位,是中國聲樂界第一個民聲和美聲兼融的雙主科研究生。中國聲樂教育重量級專家的恩澤,讓她解開了聲樂領域的一道“哥德巴赫猜想”,成為中國唯一在國內民族聲樂獲得大獎又在國際上獲美聲大獎的歌唱家。

多年來,她在系統的聲樂訓練和大量聲樂作品的探索中不斷更新、昇華,並以她過人的天賦和持之以恆的刻苦追求,掌握了演唱中國聲樂作品與國外聲樂作品兩種不同風格的聲樂演唱方法,是中國首位在中國民族唱法和西洋美聲唱法集於一身並獲得最高國際獎項的歌唱家。

由於她創新一舉成功,備受音樂界和媒體的關注,被媒體稱為“吳碧霞現象”。歌劇藝術表演上她也是另闢新風。歌唱家除了要有動聽的嗓音,還得有一定的表演技巧。這對中國人來說是比較難的,中國人講究含蓄、內斂,要演唱西方歌劇往往是在演唱技巧上達到了,但缺少表演的神韻,碧霞卻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她演唱時將內心的感受洋溢在面部神情和肢體語言上,尤其是一雙傳神的眼睛能準確地到達每一個音符。

歌唱家吳碧霞:臺下十年功,我在課堂上這樣練聲!

聲音自然,毫不做作,像一股清泉湧出,高音清脆響亮。吳碧霞的演唱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她演唱《弄臣》、《霍夫曼的故事》、《夜鶯》等頗具難度的歌劇詠歎調時,高音甜美圓潤,字正腔圓,眉目傳情,手眼身法步準確表達每個細節。在民族與美聲的音樂大海中,她自如地拋出一條弧線,就像山東威海的黃海與渤海交界處,一望無際的大海中,兩種顏色的海水涇渭分明又相互交融。

1998年,美國馬里蘭大學聲樂系教授卡門到中國音樂學院講學,碧霞爭取到了8分鐘的一個演唱機會,當卡門先生聽完了她的《茶花女》詠歎調以後,竟興奮地上臺抱著她轉了三圈,說:“你到美國來學習吧,你天生就應該唱歌劇,我們將為你提供全額獎學金。”此情此境,讓當時在場的所有老師和學生都激動地流淚了。

吳碧霞帶著困惑和問題開始歌唱實踐。在學習初期,她刻意同時選修與外國古典藝術歌曲反差極大的河北梆子,兩門科目都當代主課一樣的學習,而檢驗的標準是在每次分別回課讓兩位指導教師都能滿意。

這一實驗性的學業完成得非常順利,結果是她找到了第一個答案:中西方的聲樂藝術的確有很大差異,但一個人的歌唱機能完全具有足夠的張力,最重要的是從主觀上必須具有開放的歌唱觀念和靈活的思維方式。碧霞經常演唱中國原生態民歌,力求在張嘴發音之前,心裡已先聽到具有準確音色、力度、彈性表現的聲音效果。她認為,用真情實感來演唱是一種觀念,至於具體用法及分寸的掌握,決定權在自己。

歌唱家吳碧霞:臺下十年功,我在課堂上這樣練聲!


對每一首作品的演唱,都要深刻理解作品背後的人文環境。她試圖在俄羅斯藝術歌曲《夜鶯》的花腔部分配合眼神和動作來表現夜鶯的靈巧輕盈。雖然這樣的表演方式也引來許多負面意見,但出身戲曲家庭的她深知“手、眼、身、法、步”是中國戲曲表演中十分強調的功夫,而學習演唱外國音樂作品的目的並非為了把自己變成外國人。即使在音樂學院接受了大量的西方音樂文化教育,在音樂創作和表演中仍舊自然地含有中國民族的音樂風格和精神氣質。因而,西班牙媒體稱她的演唱為“天上傳來的聲音”,俄羅斯媒體稱她是“來自東方的聲音天使”。而國內音樂圈內的同仁則親切地叫她“中西合璧的夜鶯——吳碧霞!”。

吳碧霞的今天和昨天是幸福的、辛苦的,而她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歌唱家吳碧霞:臺下十年功,我在課堂上這樣練聲!


喜歡唱歌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瞭解更多”進行系統的學習或使用手機擺肚一下“說話式唱法”進行系統的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