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巢湖:走近廟崗鄉大吳村

在安徽省巢湖市廟崗鄉,有一個歷史悠久的老村,名叫大吳村。從我記事起,就經常聽到這個村的名字,不過那時因為交通不便,年齡也小,一直沒機會去看看。我的小學和中學老師裡,都有大吳村人。所以給我的印象,這個村的學風不錯。


魅力巢湖:走近廟崗鄉大吳村



最近一次回老家玩,才得以有機會走近大吳村。從廟崗鄉向南左拐,進入廟中路,經過著名作家魯彥周的故鄉魯集村,再往南約500米,就到了小吳村,穿過小吳村就是大吳村。從2016年開始,大吳村被劃為美麗鄉村,因而沿途風景如畫。

不同於魯集村的繁花似錦,大吳村是以一間古老的祠堂,以及80年代興盛一時的大吳小學為亮點的。大吳村早前全部為吳姓村民。我有不少同學是在大吳小學讀的書,對一條村中路之隔的老祠堂格外熟悉。據她回憶說,當年祠堂的正門口有一棵高大的銀杏樹和一株紅牡丹。每到秋天,金黃的銀杏葉撒在黑色的古老的小瓦上,別有一番韻味。而春天,豔麗的牡丹花則抓住了所有女孩子的眼球。


魅力巢湖:走近廟崗鄉大吳村



我們從村北進入大吳村,轉過兩家農舍就看見那稀疏卻耀眼的金色。憑經驗,凡有大樹的地方,肯定都是有歷史的。果然,循著寬闊的村中水泥路,很快就來到了銀杏樹下。跟銀杏站在一起的,還有一棵高大的柏樹。雖年深月久,樹頭已經幾番被折斷,但是它們的側枝依然頑強地旁伸斜逸,充滿了生機。

老祠堂座北朝南,已經非常破敗,似一位久經風霜的耄耋老人。吳氏一直很注重對宗祠的維護,他們在原來的老祠堂南門口又蓋了幾間寬敞明亮的新祠堂。老祠堂實在無法維修了,又不能拆除,所以就有了新祠堂的誕生。可能是漸漸老了,對新的東西總是提不起興趣,反而對古舊物情有獨鍾。我從新祠堂的圍牆缺口擠了進去,給荒草叢生的老祠堂拍了幾張照片。


魅力巢湖:走近廟崗鄉大吳村



從那土圍牆邊擠出來,往北走十幾米遠就是大吳小學舊址。這裡曾經紅火了幾十年,長長的圍牆被新刷得雪白,絲毫不見歲月的痕跡。鐵門緊閉,從柵欄向裡張望,一棵鬱鬱蔥蔥的樟樹覆蓋了教學樓前的半個小廣場。樹下堆著沙子水泥等雜物,可能是維修工程還沒有結束。裡面還有幾進磚瓦校舍,都比較陳舊。像過了時的傢俱,落寞地守在一起。四方形的學校大門樓上,“廟崗鄉大吳小學”的字跡清晰,還是金色的,應該是維修後的面貌。

大吳小學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我的同學裡就有不少是從這裡走向中學乃至大學的。可能正是因為有了它,大吳村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人。他們雖然出生在農村,但是通過刻苦學習,紛紛洗淨了腿上的泥巴,穿起了鋥亮的皮鞋。大門的左側就掛著一塊黑色金字的捐贈牌,上面詳細地紀錄著“本鄉吳仕宜村村民吳正玉的次子吳啟兵,個人捐贈4萬元用於小學的校安工程”。


魅力巢湖:走近廟崗鄉大吳村



路遇幾個村民,正在用拖拉機拉沙子,我向他們打聽我的兩位吳老師。只可惜一位稍年長的已於幾年前辭世,另一位業已退休,現在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他現在快活了,每個月拿那麼多工資,子女們又不用他貼補,撐朗。”那人感嘆著,眼裡的羨慕從瓶底一樣厚的鏡片後面穿透出來,直直地打在我這個陌生又熟悉的晚輩臉上。

迴轉的時候,看見一家老房子正要翻修。院子方正,朝北的一面堆放著空心磚和石頭,朝南的那一半還是荒地,原封未動。材料不是胡亂堆放,而是整齊地碼著。走近一看,原來在這半片荒地上,生著星星點點的打碗碗花。這些小精靈彷彿是玩得太盡興,忘記了要趕回家。真想告訴它們,凜冽的雨雪已經上路了呀。


魅力巢湖:走近廟崗鄉大吳村



佇立在破敗的土圍牆外,我忍不住去想像,這家的主人是個怎樣的人?居然有如此柔軟的心腸,為了不把這些小花趕盡殺絕,寧願等,寧願花時間把材料整齊地放好,給這些忘歸的小傢伙們一個肆意享受這最後一抹暖陽的時間。可能,這就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吳村人,對這個日益浮躁的世界最純粹的呵護與堅守吧。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