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記錄了民國時期社會風貌的鉅作,唐山這個地方成功“上榜”!

在中國的攝影史上,有一部作品可稱之為“空前鉅著”,她就是《中國大觀•圖畫年鑑》

。1929年11月,良友圖書公司為即將出版的《中國大觀》畫冊造勢,幾乎每一期《良友》畫報都有這樣一則廣告:“……唯有《中國大觀》全書用照片實地把中國現在的情形表現出來,使讀者看了有如身歷其境,可為萬書叢中空前之鉅著。”

1930年4月,《中國大觀》畫冊正式與讀者見面。全書分美術、政治、軍備、教育、農工商、交通等16個部分,再現了民國時期的中國。唐山的啟新水泥廠也收錄其中。

今天,大牌哥同大家一起翻開這本民國時期的鉅作,一起去感受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的中國。

《中國大觀·圖畫年鑑》是1930年由良友圖書印刷有限公司印行,編輯者為伍聯德、梁得所、明耀五、陳炳洪。全書分美術、政治、軍備、教育、農工商、交通、名勝、都市、建築、家庭、婦女、兒童、體育、電影、戲劇、社會十六個部分,英漢對照,這本畫冊被學者公認為現存民國畫報中,最富歷史價值的一種

這本記錄了民國時期社會風貌的鉅作,唐山這個地方成功“上榜”!

《中國大觀》

在本書的發刊詞中明確了編輯的主旨:“當茲建設之初,欲改變外人之觀念,促進國民之努力,首須將國內實情廣為宣揚。宣揚之道,文字之功固大,圖畫之效尤偉。蓋文字艱深,難以索解,圖畫顯明,易於認識故也。本公司致力出版,歷年有所,爰(yuán)蒐集圖片,編纂(zuǎn)斯書。使外人閱之,知中國前途之有為,不再橫加阻障;國人閱之,亦可鑑往開來,不再意存畏葸(xǐ)。”

並在書中收錄了名人對本書之題贊。其中有國民政府立法院長鬍展堂先生題“與以美感,是為國光”;國民政府行政院長譚祖安先生題“兼收幷蓄”;中央大學校長張君謀先生題“精華薈萃”;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先生題“美術精英”,以及美術家高劍父先生等名家題贊。

這本記錄了民國時期社會風貌的鉅作,唐山這個地方成功“上榜”!

名人對本書之題贊

每一部分前,皆有編者對所編內容的評述。在《美術》篇,編者評價“中國美術傳神之妙,其抒情創作之特徵,遂為世界所取法”“至於西洋美術流入中國,歷史並不長,而成績亦大有可觀”。篇中既選取了宋元明清著名畫家仇十洲、周文矩、周東村、惲(yùn)南田的名作,又有當世名家黃賓虹、吳昌碩、高劍父、謝公展、陳樹人、梁啟超、康有為的書畫;既有中國古代石窟、寺院的神佛造像、石雕,以及青銅、瓷器、木雕等文物,又彙集了徐悲鴻、李撲園、丁衍庸、林風眠、劉海粟、潘玉良等代表的西洋畫作,以及反映社會各階層生活的攝影作品。真可謂兼收幷蓄,從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美術界的盛況。

作品欣賞

這本記錄了民國時期社會風貌的鉅作,唐山這個地方成功“上榜”!

這本記錄了民國時期社會風貌的鉅作,唐山這個地方成功“上榜”!

這本記錄了民國時期社會風貌的鉅作,唐山這個地方成功“上榜”!

這本記錄了民國時期社會風貌的鉅作,唐山這個地方成功“上榜”!

在《教育》篇中,客觀地評價了當時教育事業的成績和弊端。“國內教育,自採用六三三制後,系統上較前佳勝。大學區制試行未久,即行停止。惟中央研究院仍然獨存,可以高深研究之助。年來大學勃興,各省有自建大學之議,惟多以政潮校款關係,因而輟業……上海大學獨多,年來多以政府幹涉,因而停止者亦不少。惜職業學校未興,故頗有製造高等遊民之機……國內一般文化,自文字解放後,實用國語,求學比前較易,發展亦速。只看坊間

圖籍……在國內干戈擾攘之中,仍循序漸進,頗堪告慰……庶事繁昌,教育方有發展希望,惟生聚而後可以教訓,國內一告和平,教育自必蒸蒸日上矣。”

在《農工商》篇中,編者對當時戰亂頻仍、災民遍野、物價飛漲,進出口貿易逆差加大,國貨工廠時有收縮與倒閉等時局深感憂慮,認為這些都是阻礙民族工商業發展的因素。因此,呼籲如欲振興國內農工商業,必須停止內戰,國家施行保護獎勵農工商業的政策,使大好中華免於輪於“次殖民地之地位”。

作品欣賞

這本記錄了民國時期社會風貌的鉅作,唐山這個地方成功“上榜”!

這本記錄了民國時期社會風貌的鉅作,唐山這個地方成功“上榜”!

這本記錄了民國時期社會風貌的鉅作,唐山這個地方成功“上榜”!

這本記錄了民國時期社會風貌的鉅作,唐山這個地方成功“上榜”!

在《社會》篇中,對“社會運動澎湃,毅然而起”,反對舊勢力、打倒封建制度、擺脫舊禮教,提倡男女解放,廢除陳舊風俗等社會新風大加讚賞。稱“社會革新,實國家前途之幸福”。其中收錄了“漢口收回租界時市民大會之踴躍狀態”、“五卅紀念大會”、“五三濟南慘案紀念”、“國貨運動大會”、“社會拒毒大運動”、“衛生運動巡行”等社會活動照片。

書中涉及河北內容有五項,在《工商業》篇中,採用了唐山啟新水泥廠廠景照片;在《建築》篇中採用了清西陵入口牌樓和牌坊石柱;在《名勝》篇中採用了熱河(今承德)行宮琉璃塔、張家口的賜兒山雲泉寺、秦皇島昌黎縣的昌黎韓文公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