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记录了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巨作,唐山这个地方成功“上榜”!

在中国的摄影史上,有一部作品可称之为“空前巨著”,她就是《中国大观•图画年鉴》

。1929年11月,良友图书公司为即将出版的《中国大观》画册造势,几乎每一期《良友》画报都有这样一则广告:“……唯有《中国大观》全书用照片实地把中国现在的情形表现出来,使读者看了有如身历其境,可为万书丛中空前之巨著。”

1930年4月,《中国大观》画册正式与读者见面。全书分美术、政治、军备、教育、农工商、交通等16个部分,再现了民国时期的中国。唐山的启新水泥厂也收录其中。

今天,大牌哥同大家一起翻开这本民国时期的巨作,一起去感受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中国。

《中国大观·图画年鉴》是1930年由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印行,编辑者为伍联德、梁得所、明耀五、陈炳洪。全书分美术、政治、军备、教育、农工商、交通、名胜、都市、建筑、家庭、妇女、儿童、体育、电影、戏剧、社会十六个部分,英汉对照,这本画册被学者公认为现存民国画报中,最富历史价值的一种

这本记录了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巨作,唐山这个地方成功“上榜”!

《中国大观》

在本书的发刊词中明确了编辑的主旨:“当兹建设之初,欲改变外人之观念,促进国民之努力,首须将国内实情广为宣扬。宣扬之道,文字之功固大,图画之效尤伟。盖文字艰深,难以索解,图画显明,易于认识故也。本公司致力出版,历年有所,爰(yuán)搜集图片,编纂(zuǎn)斯书。使外人阅之,知中国前途之有为,不再横加阻障;国人阅之,亦可鉴往开来,不再意存畏葸(xǐ)。”

并在书中收录了名人对本书之题赞。其中有国民政府立法院长胡展堂先生题“与以美感,是为国光”;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祖安先生题“兼收并蓄”;中央大学校长张君谋先生题“精华荟萃”;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先生题“美术精英”,以及美术家高剑父先生等名家题赞。

这本记录了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巨作,唐山这个地方成功“上榜”!

名人对本书之题赞

每一部分前,皆有编者对所编内容的评述。在《美术》篇,编者评价“中国美术传神之妙,其抒情创作之特征,遂为世界所取法”“至于西洋美术流入中国,历史并不长,而成绩亦大有可观”。篇中既选取了宋元明清著名画家仇十洲、周文矩、周东村、恽(yùn)南田的名作,又有当世名家黄宾虹、吴昌硕、高剑父、谢公展、陈树人、梁启超、康有为的书画;既有中国古代石窟、寺院的神佛造像、石雕,以及青铜、瓷器、木雕等文物,又汇集了徐悲鸿、李扑园、丁衍庸、林风眠、刘海粟、潘玉良等代表的西洋画作,以及反映社会各阶层生活的摄影作品。真可谓兼收并蓄,从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术界的盛况。

作品欣赏

这本记录了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巨作,唐山这个地方成功“上榜”!

这本记录了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巨作,唐山这个地方成功“上榜”!

这本记录了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巨作,唐山这个地方成功“上榜”!

这本记录了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巨作,唐山这个地方成功“上榜”!

在《教育》篇中,客观地评价了当时教育事业的成绩和弊端。“国内教育,自采用六三三制后,系统上较前佳胜。大学区制试行未久,即行停止。惟中央研究院仍然独存,可以高深研究之助。年来大学勃兴,各省有自建大学之议,惟多以政潮校款关系,因而辍业……上海大学独多,年来多以政府干涉,因而停止者亦不少。惜职业学校未兴,故颇有制造高等游民之机……国内一般文化,自文字解放后,实用国语,求学比前较易,发展亦速。只看坊间

图籍……在国内干戈扰攘之中,仍循序渐进,颇堪告慰……庶事繁昌,教育方有发展希望,惟生聚而后可以教训,国内一告和平,教育自必蒸蒸日上矣。”

在《农工商》篇中,编者对当时战乱频仍、灾民遍野、物价飞涨,进出口贸易逆差加大,国货工厂时有收缩与倒闭等时局深感忧虑,认为这些都是阻碍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因素。因此,呼吁如欲振兴国内农工商业,必须停止内战,国家施行保护奖励农工商业的政策,使大好中华免于轮于“次殖民地之地位”。

作品欣赏

这本记录了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巨作,唐山这个地方成功“上榜”!

这本记录了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巨作,唐山这个地方成功“上榜”!

这本记录了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巨作,唐山这个地方成功“上榜”!

这本记录了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巨作,唐山这个地方成功“上榜”!

在《社会》篇中,对“社会运动澎湃,毅然而起”,反对旧势力、打倒封建制度、摆脱旧礼教,提倡男女解放,废除陈旧风俗等社会新风大加赞赏。称“社会革新,实国家前途之幸福”。其中收录了“汉口收回租界时市民大会之踊跃状态”、“五卅纪念大会”、“五三济南惨案纪念”、“国货运动大会”、“社会拒毒大运动”、“卫生运动巡行”等社会活动照片。

书中涉及河北内容有五项,在《工商业》篇中,采用了唐山启新水泥厂厂景照片;在《建筑》篇中采用了清西陵入口牌楼和牌坊石柱;在《名胜》篇中采用了热河(今承德)行宫琉璃塔、张家口的赐儿山云泉寺、秦皇岛昌黎县的昌黎韩文公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