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大峽谷有個“好地方”,僅12年從州府落魄成縣府,如今是村子

一千多年前,遠古氐羌部族中的一支烏蠻部落後裔,越過碧羅雪山從瀾滄江兩岸來到了怒江上方的知子羅繁衍生息,他們自稱“怒蘇”,是碧江怒族的起源。知子羅是怒江峽谷最初幾個為數不多的集市之一,那時居住在更高處,同為烏蠻部落後裔的傈僳族都要下來趕集,用傈僳語稱讚它“知子羅”,意思是“好地方”。

難以想象的是,這個地方在1973的時候還是一個州府,但後來由於自然的災害,僅12年從州府落魄成縣府,在1986就變成了一個縣城,結果又重新改革,慢慢演變成了如今是村子的模樣了,而且村裡面的容貌幾乎沒有發生什麼改變,依舊保持80年代的狀態。

怒江大峽谷有個“好地方”,僅12年從州府落魄成縣府,如今是村子

古老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和集市之一

它坐落於碧羅雪山西麓海拔2023米處的山樑上,一千多年前,氐羌的一支烏蠻部落後裔,從瀾滄江越過碧羅雪山,到達怒江之上的知子羅繁衍生息,他們稱為“怒蘇”,是碧江怒族的起源,往昔從古南詔國(現大理)經知子羅再翻越碧羅雪山到達高黎貢山只需一天就可以進入緬甸。自此知子羅成為古老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和集市之一。

怒江大峽谷有個“好地方”,僅12年從州府落魄成縣府,如今是村子

曾經是怒江州最繁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從1912年,雲南地方政府派遣怒俅殖邊隊進駐這裡,設知子羅殖邊公署,1916年改為知子羅行政委員公署,1932年改設碧江設治局。新中國成立後,這裡一度成為怒江流域的核心城市,怒江州府和碧江縣府都設在這裡,成為怒江州最繁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怒江大峽谷有個“好地方”,僅12年從州府落魄成縣府,如今是村子

追思懷舊的“記憶之城”

由於地處山腰,發展空間有限加之怒江江邊公路開通後,知子羅的命運就此改寫。1974年,怒江州府下遷到六庫。1986年,碧江被撤銷縣制‘被拆分為兩部分,分別併入瀘水縣和福貢縣,昔日輝煌的碧江就這麼從地圖上消失,只在原址上留下的所謂的“廢城”——知子羅。它還保留著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房屋建築,這裡彷彿將小城的歷史定格哪怕滄海桑田他仍好像活化石一般的存在,來到這裡都會找到逝去的童(少)年記憶和歷史遺痕,因此很多經歷過城市大變遷的都市人們都會不辭辛勞的來到這裡追思懷舊,弔古尋幽,因此這兒被稱為“記憶之城”。

怒江大峽谷有個“好地方”,僅12年從州府落魄成縣府,如今是村子

碧江縣撤消後,當地政府把房子分給了住在山上的怒族和傈僳族等少數民族,如今的知子羅全村只有1100多人,空曠的街道和偶爾過往的村民,此情此景也許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廢城”更貼切。

怒江大峽谷有個“好地方”,僅12年從州府落魄成縣府,如今是村子

知子羅的“落魄”確實令人唏噓,然而村落裡沒有被現代化的建設取代,八零年的建築和標語也沒有消失,向遊客們展示了最原始的樣子。那個時候的八角樓,雖然沒有因為知子羅變成村後沒有得到修繕,也沒有如願成為圖書館,但卻是人們久遠的回憶。

怒江大峽谷有個“好地方”,僅12年從州府落魄成縣府,如今是村子

怒江大峽谷有個“好地方”,僅12年從州府落魄成縣府,如今是村子

再來這裡依然可以看到牆上振奮的口號和標語,還有一些人物的畫像,確實是把遊客們帶回了幾十年前,因此也被探訪遊客評價為:中國最適合拍年代劇地方,場景都是真實的年代感,都不需要建設影視城了,而知子羅也在計劃建設旅遊景點,通過這種方式拉動村子的經濟發展。

怒江大峽谷有個“好地方”,僅12年從州府落魄成縣府,如今是村子

現在很多歷史久遠的村子,不少都變成了大城市,能留下來的遺蹟也隨著消失了,知子羅雖然破落,但也是很珍貴的財富不是嗎?遊客們來到這裡,感受如臨仙境般的體驗也不錯,估計很多電影製作也會選擇這樣地方來取景。

怒江大峽谷有個“好地方”,僅12年從州府落魄成縣府,如今是村子

怎麼去知子羅

去往知子羅要從怒江州的六庫沿怒江公路北上福貢,過匹河鄉後,再向前2公里處,轉入右側的一條岔路,路口矗立著一座石頭的吉他。

知子羅村要沿著一條隱藏在山間的水泥路繼續向上走,不一會路過一座烈士陵園。而碧江已經不復存在了。聽老鄉說這個陵園裡埋葬著的大都是在解放後為碧江縣修路而犧牲的烈士。

看見路邊的樹上掛著的“碧江老縣城”牌子,就離知子羅不遠了。這種交通指示牌的懸掛,讓人真的有種穿越時代的錯覺。很快“記憶之城”展現在我的眼前。同時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破舊不堪的老房子。

歡迎分享本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