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有幾人知其後還有一句?

用戶69612678425


壓根就沒有後一句話!這就是網絡上瞎編出來的,不然你自己查查《三國演義》。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確實有,這是《襄陽記》和《三國演義》明確寫到的,網傳所謂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話“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則純屬虛構。

《三國演義》第35回《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記載,落魄的草鞋匠劉備創業受阻,偶遇“水鏡先生”司馬徽,兩人發生一段有趣的對話(文言文翻譯):

水鏡問:你從哪裡來?

劉備答:我偶經此地,得拜尊顏,不勝萬幸!

水鏡說:你就別裝了,你是逃難來的,看你的氣色我就知道了。

劉備大驚,只好說了實話。

水鏡問:久聞大名,何故落魄至此?

劉備答:我命不好,才淪落至此。

水鏡說:不然,你是缺人才。

劉備答:我不缺啊,文有孫乾、糜竺、簡雍,武有關羽、張飛、趙雲。

水鏡說:關羽、張飛、趙雲確實能打,但孫乾、糜竺、簡雍之流太遜了。

劉備答:我也想要人才,但無人可用啊!

水鏡說: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謂無人?

劉備:願聽先生賜教。

水鏡:天下之奇才都在我這一畝三分地!

劉備大驚,問:誰?都是誰?

水鏡:“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劉備:伏龍?鳳雛?這是神馬人物?

水鏡卻不回答,只是笑道:好!好!

當晚,劉備留宿,次日晨又問2遍伏龍、鳳雛是何人物。

水鏡仍不回答,只是笑道:好!好!

天機不可洩露,你自己去找吧!

劉備還想請水鏡出山,但被婉拒,於是劉備走了,再也沒見過水鏡。

除了小說《三國演義》,歷史文獻《襄陽記》也曾記載這段故事。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即水鏡先生司馬徽)。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這個版本中,司馬徽直接告訴了劉備伏龍、鳳雛的名字,即諸葛亮、龐統。

劉備得了諸葛亮、龐統兩個,只是“鳳雛”英年早逝,殞命“落鳳坡”,時年35歲,劉備靠著一個“伏龍”諸葛亮,也沒能復興漢室安天下,只能三足鼎立。

至於網傳“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這句話,子初指劉巴,孝直指法正,兩人都是劉備麾下人才,劉巴博才多學,法正擅長奇謀,但死的都比較早,沒諸葛亮活的長。

作者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逐行逐句地翻遍了《三國演義》第35回和前後數回內容,也沒找著這句話。或許是版本原因,若有人找到並貼出來,我服!

另外,這句話存在嚴重的邏輯矛盾,“安天下”和“興漢室”可以劃等號,既然“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得到諸葛亮就可以“安天下”,那其他人死掉對“興漢室”沒什麼影響才對。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意思是諸葛亮和龐統都是曠世奇才,只要得到這兩個人之中的一個,就可以安定天下,成就不世霸業。但是,還有一句話大家就不知道了,那就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什麼意思呢,就是雖然有諸葛亮這些老臣打天下,但蜀漢朝政缺乏真正的人才。諸葛亮在的時候,可以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但是,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只能依靠諸葛亮一個人的威信和能力支撐,一旦諸葛亮撒手人寰,朝堂上就缺乏一言九鼎可以匡正超局的擎天之柱。如果

法正與劉巴都在,就可以避免無人才可人才可用的窘境。

諸葛亮主要是政治上的才幹,出謀劃策還得依靠法正。劉備打下漢正,主要就是法正的功能。從個人私交上看,劉備對法正的信任還要超過諸葛亮。而劉巴也是一個治理國家的能家裡手,有一套治國經驗。有法正和劉巴這兩個智囊在,蜀漢政權就不會偏離方向,起碼可以起到退斥奸邪小人的作用。

諸葛亮在的時候,劉禪身邊的奸臣小人還不敢怎麼樣。諸葛亮一死,由於滿朝文武已經無大才可用,劉禪再也沒有人可以約束,那些奸邪小人一個個都蹦了出來,陷害忠良之士,連大將軍姜維都被逼迫的主動去外地囤田,為的就是遠離這些小人避免被陷害。

其實,諸葛亮對此也有一些責任。諸葛亮總是喜歡在朝政上大包大攬,事實躬親,這可能是因為他責任感太強,信不過別人,但這也讓人才缺乏必要的鍛鍊。沒有實務上的鍛鍊,是培養不出優秀的政治家的。蜀漢朝堂上由於這些小人把持權柄,變得烏煙瘴氣。這個時候,蜀漢的結局已經離滅亡不遠了。


懷疑探索者


水鏡先生給劉備推薦謀士時所說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後一句為“子初孝直,亡一人漢室難興”此話不難理解,意為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得一人可安定天下,子初孝直死一人則漢室難以興復。

大家對臥龍與鳳雛都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但是對於子初和孝直應該瞭解較少。



劉巴字子初,三國時期蜀國官員,其實劉巴在劉表徵召應期間曾投靠曹操,後因無法向曹操覆命,只得與劉備效命。

劉巴博學多才,為劉備解決入蜀後的財政困難問題,又與諸葛亮等共制蜀漢的法律文件《蜀科》。


為人簡樸清高,退無私交

在劉備進攻成都的時候,期間發生的事就可以看出劉巴的才學讓劉備之愛。劉備命令軍中到:“如果有誰危害到劉巴,我將誅殺他三族。”劉備奪取益州後,劉巴向劉備謝罪認錯,劉備展現出大度的氣概,並沒有責怪劉巴,而且為得到劉巴這樣的人才而高興。諸葛亮也多次稱讚劉巴的才能,劉備任命劉巴為左將軍西曹掾(相當於丞相一職)諸葛亮曾說“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

法正字孝直,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原為劉璋部下,後投靠劉備,善於出謀劃策。曾出記讓夏侯淵被斬。


法正四十五歲便亡,劉備痛哭數日。後來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居然不讓我用標點符號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是司馬徽說的,我覺得這個人才是三國演義中的高人。可是劉備得到了諸葛亮和龐統的輔佐,為何最後沒有得到天下呢?難道是司馬徽胡說的嗎?其實司馬徽的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就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子初就是劉巴,孝直就是法正,有人對兩人不太熟悉,覺得這兩個人有那麼重要嗎?

其實這兩人能力不亞於諸葛亮和龐統,法正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法正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可以說法正對於劉備立有得蜀大功。可是進取漢中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諸葛亮對法正的才能極為肯定,公元222年,蜀、吳因關羽之死而爆發的彝陵大戰,蜀軍戰敗,劉備率軍退到白帝城。諸葛亮感嘆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意思是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而劉巴的才能則主要在財政上,劉備初入蜀時,財政捉襟見肘,在劉巴的幫助下,蜀國的國庫才開始充實,劉巴在這一點上有些像漢初的蕭何,劉巴若在,則能給劉備提供一個穩定的大後方。諸葛亮曾評價劉巴: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可以說司馬徽認為可安定天下的四人都被劉備得到了,可惜,龐統、法正、劉巴分別卒於公元214年、220年、222年,雖然都是奇才,但是對蜀漢政權的幫助實為有限,其實法正去世後,劉備復興漢室的夢想基本就沒有實現的可能了,也許真的是漢朝氣數已盡了。


山水湖畔


下一句是“一粉頂十黑!”

過於吹噓蜀漢將相的才能,其實是對蜀漢最大的詆譭!


很多人非常惋惜蜀漢的衰落和滅亡,在《三國演義》裡面加入了“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一句開吹噓諸葛亮和龐統的才能,現在還要繼續吹,“子初孝直亡一難興漢室”,法正和劉巴在接著吹。

劉備能得到諸葛亮和龐統的雙重支持,又得到了法正和劉巴的雙重保險,得天下應該是妥妥的了,開始後來怎麼分分鐘敗亡了呢?

原因很簡單,劉備選材用人基本思想是錯的!

劉備的基本思想是,誰的名氣大,我就用誰,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如喪家之犬的年近半百才有了新野縣和2000兵馬的小軍閥,哪個名士回來找他?

1,諸葛亮

諸葛亮的出仕之路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面和荊州劉表勢力結親戚,一面找當地名士司馬徽做廣告。諸葛亮去了黃承彥的女兒,黃承彥的妻子是劉表妻子蔡氏和將軍蔡瑁的妹妹,搭上這條線,當官不難。司馬徽是荊州當地最大的名士,司馬徽的評語在荊州當地來說,差不多相當於洛陽的“月旦評”。

劉備通過看月旦評找人才,很明顯中了諸葛亮的套路。三顧茅廬,中套路更深了。諸葛亮準備了十幾年,就等著出去當官,還要裝模作樣不願意,目的就是奇貨可居獲取最大利益。

結果,劉備後來有了更多的謀士文人,就看不上諸葛亮這個村夫了。夷陵之戰出征時,諸葛亮都不敢勸一句,可見威信降到最低點了。

2,龐統。

龐統和諸葛亮屬性差不多,都是治國理政的一把好手。但這種工作,必須有舞臺才行,最起碼當個小縣令才有機會表現政績。

龐統的硬傷是長太醜了,所以通過找老丈人不可行,打廣告效果也不行,但也要打。打完廣告,發現沒什麼效果。

於是龐統先後投靠了曹操和孫權,都沒用得到重視,灰溜溜回來找劉備,正好劉備勢力擴張,繼續基層人才,龐統順勢當了縣令,得到了張飛的賞識和提拔。

龐統的實際政績比諸葛亮的虛名更符合劉備需要。於是劉備入川,帶著龐統不帶著諸葛亮。

龐統是穩定後方的宰相之才,結果死在了前線。原因在於,謀略方面太差勁,連張任都比不上。

3,法正。

法正是劉備入川后得到的第一個全面人才,不管是治國理政還是行軍謀略都有多長。只可惜,法正是陝西人,與益州集團,荊州集團都沒什麼交情。

法正在奇謀上的貢獻就在於取漢中,斬夏侯淵。這一點戰績到蜀國滅亡還沒有人能夠超過。

法正勸說劉備娶劉璋兒媳為妻並且封為皇后,收拾益州人心。法正還主持制定《蜀科》,規範蜀地秩序。

不過,對於劉備來說,法正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是名士法真的孫子,否則能不能受重用還是兩說呢!

劉備夷陵慘敗後,嘆息說“法孝直若在,斷不至於如此!”可見,法正才是劉備的第一謀士和第一親信。

4,劉巴。

劉巴字子初,是蜀漢政權初立之時最被低估的人。劉巴一開始是最不願意投降劉備的。荊州陷落,荊州名士大都隨劉備,只有劉巴北上找曹操。劉巴找完曹操又投靠交州的士燮,隨後投靠益州劉璋。

劉璋投降劉備後,劉巴居然跑了。劉備把他當做“千金買馬骨”的典型,沒想到他三下五除二解決好了府庫財政問題。

只可惜,法正和劉巴先後死在了夷陵之戰前後,並且和夷陵之戰劉備集團這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毫無關係。

法正劉巴諸葛亮龐統這四個人,和所謂的中興漢室平定天下毫無關係,過於吹噓這幾個才能,是對劉備和他的蜀漢政權最大的侮辱。

反觀東吳集團,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每個人在任上都有可圈可點的成績,這真的得益於孫權用人得力。

劉備,明明就是織蓆販履的草根,偏要去往毫無才幹拉關係互相吹捧的名士圈裡鑽,不失敗才怪呢!

再看看曹操,才是真正的唯才是舉,對寒門多加籠絡,對士族控制加利用,對於邊讓孔融這樣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噴子,弄死算了。


歷史知事


《三國演義》中借司馬徽之口說了一句: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後人又補了一句:子初、孝直,亡一人漢室難興。其實這兩句都是後人總結後巧妙傳播的,在正史當中沒有記載。

兩句話涉及四個人,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統。劉巴字子初,法正字孝直。這四人是劉備三足鼎立的股肱之臣,其中尤其以法正出力最多。

先說法正,法正字孝直,原為益州牧劉璋的部下,不被劉璋所重用。法正志存高遠,屈居劉璋帳下不能施展才華,於是準備改換門庭,他相中了劉備。

法正和劉備相遇時,正逢劉備困頓的時候,為什麼這樣說呢?當時雖然劉備和孫權聯合打敗了曹操,但是劉備卻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後來孫權將油口借給劉備,劉備將油口改名為公安,建立了治所。

這時荊州很多名士和官吏都投靠了劉備,孫權看到劉備勢大,接受周瑜建議,將妹妹嫁給了劉備。這時的劉備北有曹操的虎視眈眈,南有孫權的懷疑猜測,這是外部險境,家中還有一個悍妻孫夫人,算是個臥底。因此劉備處處受到掣肘。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

在劉備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法正出現了,法正和張松是好友,張松建議劉璋引劉備進川防守張魯的進攻,於是劉璋便委派法正前去和劉備接頭。法正一見到劉備就建議劉備入川后取代劉璋。法正和張松作為內應。

在法正的幫助下,劉備最終得以入川,後來進攻成都,取代了劉璋。法正最大的功勞是幫助劉備打敗了夏侯淵,取得了定軍山戰役的勝利,將曹軍勢力趕出漢中,將漢中和川蜀連成一片,這樣劉備終於取得了和當初劉邦入漢中時

一樣的規模。

法正和劉備關係非常好,劉備非常敬重法正,在漢中曾經和曹軍作戰時,劉備不畏危險,冒著箭雨上陣殺敵。法正勸說劉備回到後方指揮,劉備不聽,於是法正親自用身體為劉備擋箭,劉備大為感動,於是不再固執,返回帳中指揮。

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因此,如果說四位謀臣誰和劉備最為親近,肯定是法正。可惜的是法正死的太早。

劉巴字子初,劉巴算是和劉備最為疏遠的一個謀士,為什麼這樣說呢?劉巴曾經兩次拒絕劉備,不願為劉備所用。

當初曹操率兵南下攻佔荊州,荊州劉琮(劉表二兒子)率領文武官員投降,這時幾乎所有的當地名士都跟著劉備南下逃亡,只有劉巴北上去迎接曹操。可見劉巴是多麼不待見劉備

曹操讓劉巴南下招降荊州南方四郡,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劉巴這邊剛招降,還沒有徹底完成任務,北方的曹操就在赤壁之戰敗於孫劉聯軍。這是劉巴第一次看走眼,判斷錯大形勢。劉巴無法北上找曹操覆命,於是繞道蒼梧,經交州輾轉到川蜀投靠了劉璋。

後來曹操南下攻擊張魯,張魯投降。劉璋怕川蜀不保,於是在張松的勸說下想請劉備入川幫助。這時劉巴極力反對。劉巴預言,劉備入川后一定會喧賓奪主,後果很嚴重。但是劉璋不聽,後來劉備果然偷襲成都,取代了劉璋。劉巴無奈,投降了劉備。這一次劉巴預言準確了,但是也擋不住大形勢。

劉巴幫助劉備穩定了川蜀地區混亂的財政,制定了相關制度,為川蜀地區治理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的是劉巴也死的早。法正死後,劉巴接替法正的尚書令職位,幹了一年就謝世了。

和法正、劉巴的命運幾乎是一樣的,龐統也是個短命鬼。龐統原來是周瑜的手下,位列功曹。周瑜死後龐統投靠了劉備。這一點有點讓人費解,

在龐統眼中,劉備可能要比孫權有前途

龐統和法正一起說服劉備入川,龐統在劉備決定要進攻劉璋時獻了攻取成都的上、中、下三策,劉備採取了中策,和龐統一起回師進攻成都。在攻擊雒城時遭到流矢擊中,當場喪命。

四人當中,龐統跟隨劉備的時間最短,但是卻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劉備當初礙於情面,認為劉璋和自己同樣屬於漢室宗親,鳩佔鵲巢的行為不好,這時龐統力勸劉備臉皮要厚否則功業難建,只會讓孫權撿了大便宜。終於在龐統的極力勸說下,劉備開始厚黑起來,也終於建立了自己的基業。

最後說諸葛亮,諸葛亮是四人中最年輕的,因此在早期劉備是把諸葛亮作為後備幹部來培養的,劉備自從見到龐統時就開始依仗龐統,而諸葛亮則被劉備委任為荊州政務的全權管理者。換句話說,諸葛亮是負責後勤和地區治理,而非作為謀士使用。

後來,龐統、法正、劉巴全都死了,劉備也在夷陵戰役中慘敗,退往白帝城。心力憔悴加上年長力衰,劉備得了痢疾,於是劉備白帝城託孤,將一切大權交給了諸葛亮這個後備幹部。

諸葛亮無奈統管起了全局,既要管理軍隊,又要治理地方。後期諸葛亮率領川蜀十萬士兵五次進攻關中,在人口、財政、地形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壓著曹魏打了多年仗,把魏國攪得雞犬不寧。曹叡曾經說過:諸葛亮不死,關中將軍不下戰馬,士兵不解盔甲。

最終,諸葛亮由於操勞過度病逝五丈原,北伐的夢想從此破碎,劉備泉下有知,不知有何感想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句話是司馬徽說的,後面還有一句:子初、孝直,亡一人漢室難興。這兩句話精準的總結了劉備身邊四位謀士的重要程度,他們分別是諸葛亮、龐統、劉巴、法正。可惜劉備和孫權一樣,運氣太差。孫權相繼失去周瑜、魯肅、呂蒙,劉備則相繼失去龐統、法正、劉巴。劉備應該運氣更差一些,自己的命也沒有保住,很快就死於白帝城,這也許就是命吧。


每日趣評


三國時期,謀士已經成為各國之間克敵制勝、治國安邦的重要法寶,每個國家或政權招納了不少能力突出的謀士,哪個國家網羅的頂級謀士越多,就越可能成為強國,在謀士的幫助下,變成最終的勝利者指日可待。

三國時期有許多名氣很大、實力出眾的謀士,比如,蜀國劉備政權下的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就是一位很有代表性的超級謀士。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他是集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發明家、外交家、書法家於一身的超級人才,面對這樣的賢能之士,許多人都求賢若渴。

諸葛亮

諸葛亮的才華由於太過於出眾,又由於他在公元208年年初出山之前,一直隱居在河南安陽臥龍崗附近的茅廬,劉備三顧茅廬後,他才決定出山,打算幫助劉備創建大業。出山後,諸葛亮很快在同年底的“赤壁之戰”中露了一手“草船借箭”,活生生利用稻草人騙來曹操大軍的10萬支箭,同時,蜀國、吳聯軍大敗曹軍,為三國鼎立的局面打下了堅實基礎。

後來,諸葛亮幫助劉備東征西討,同時又收服了許多虎將,征服了許多城池。劉備在223年去世後,享年62歲,42歲的諸葛亮對蜀國不離不棄,接著又輔佐劉禪,甚至差一點幫助蜀國完成統一大業。取得一系列戰績後,讓諸葛亮的名聲越來越響,甚至被捧成了半個神仙,所以,他便有了“臥龍”的稱號。尤其當魏國和吳國聽到諸葛亮這個名字,無不對其忌憚。

龐統

諸葛亮有一個好朋友叫龐統(179年——214年),若論才華,並不比諸葛亮差多少,只是長相醜陋,早期在東吳做謀士,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在諸葛亮決定投奔劉備那一年,即208年,時年29歲的龐統一起投奔了劉備。他的主要功績是幫助劉備開進蜀地,拿下了四川一帶領土。由於才華出眾,他被人們稱作“鳳雛”。

無論是諸葛亮還是龐統,在當時眾多謀士中,都是能獨當一面的能人,所以,另一個有名的謀士徐庶說了這樣一句話: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充分證明,諸葛亮和龐統完全具備治國安邦的才華,得到他們其中一人,是十分幸運的好事。


劉備

在亂世三國,為了在三足鼎立之勢中佔據先機,每個國家對謀士的追求都是多多益善。像蜀國,除過諸葛亮和龐統外,還有劉巴(字子初)和法正(字孝直)兩名大謀士,劉巴卒於222年,出生年月不詳,法正出生176年,卒於220年。他們對劉備和蜀國的貢獻並不比前兩者差多少。

如,在劉備攻打漢中的定軍山戰役中,通過法正獻計,黃忠一箭射殺了曹操大將夏侯淵,不但順利拿下漢中,還使黃忠的名氣暴漲起來。劉巴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參與和制定了蜀國的律法——蜀科,從此,讓蜀國擁有了完善的規章制度。


法正

可以看出,四大謀士中,龐統於214年去世,法正卒於220年,劉巴卒於222年,諸葛亮卒於234年。其他三人早早去世後,是諸葛亮面對蜀國的內憂外患,依靠一己之力在苦苦支撐蜀國的大業,內憂是劉禪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外患是魏國已經十分強大,一直對蜀國虎視眈眈。諸葛亮確實是獨木難支,無力改寫歷史,因此,有人發出了那樣的感嘆: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劉巴

很明顯,這句話把劉巴和法正的作用無限放大了,更像是吹噓兩人功勞的大話。根本原因是諸葛亮身邊失去了幾個得力幫手,他一個人的力量和智慧肯定不如之前四人在一起共事時那麼足智多謀。

右一個成語叫做“集思廣益”,足以說明“人多力量大”,或者“眾人拾材火焰高”的道理。還有一個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亦是同理。


鴻鵠迎罡


民間傳說中“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後面那一句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之所謂要強調“民間傳說”,是因為“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本身也是小說之辭。《三國志》中只有“此間自有伏龍、鳳雛”之語,並沒有“得一可安天下”這六個字。

雖然是小說虛構,但“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出自司馬徽是有其合理性的,“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卻不應該出自司馬徽之口。子初是指劉巴,孝直是指法正,司馬徽客居襄陽已久,與荊州士人關係甚好,對諸葛亮、龐統這些在野的晚輩多提攜是正常。

相比之下,劉巴也是荊州名士,他不願意跟隨劉表與劉備,轉而去投奔了劉璋,雖然如此,倒也不妨礙司馬徽對他說幾句好話。但司馬徽卻沒有理由為法正做“背書”——法正是扶風郿人(董卓在此修了郿塢),之後投奔了劉璋,他與司馬徽、與荊州士人並沒有交集。將劉巴與法正連在一起,那真是倒果為因了,經不起推敲。


隱語


這倆句都是水鏡先生所說,後一句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劉子初就是劉巴,這個人怎麼說呢,其實是曹操腦殘粉,一心只想投曹操的,到處躲避劉備,但老天和他開了個大玩笑,最後還是被找到,最後投了劉備。劉巴的能力主要在財政上,鑄造鑄值百錢的銅板通行,統一物價,並實行公賣制度。就是那個時代的經濟學家了。

孝直就是法孝直法正,我們對他最大的印象就是小心眼了。其實這個人非常有才,官至尚書令-除丞相以外最高管了,他應該是最得劉備信任的人了,也是劉備稱帝前唯一一個有諡號的官員。法正善奇謀,是劉備平劉璋最大的功臣。

打仗、打仗其實打的就是後勤,也就是錢。其實劉備和劉邦時已經不一樣了,那時雖然項羽勢大,但項羽是走分封的,出漢中之後都是一國一國的,而劉備時期北方是統一在曹魏手中的。劉巴保證了劉備的發展,而法正相當於大招。都是劉備的保證,但大環境下已經不可能讓劉備成功了。

而後期其實三國就拼的底蘊了,都死了一批老人,但蜀、吳都斷代了,魏晉卻人才頻出,這才是結束三國的真因吧。諸葛亮牛逼是誰都要承認的,但是他那種做法是別人無法成長的,所以他GAME OVER,蜀也就拜拜了。蜀吳也是必敗的。

所以這句話也就那樣吧,看看就好。


無所事事垃圾號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並沒有什麼“下一句”,所謂“下一句”是當代人胡謅出來的,也沒太大的意思。


首先,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出處是《三國演義》。原著中並沒有什麼下一句。

35回中劉備遇上水鏡先生,水鏡先生先說了這句話:

水鏡曰:“伏 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然後,在36回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以及57回龐統投奔劉備時,劉備又重複了這句話。

在這裡,這句話主要就是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兩人,用這句話來強調這兩人的才能。原著就是如此,並沒有什麼所謂的下一句。

就《三國演義》中,兩人確實是才華蓋世的賢人,諸葛亮直接就是個活神仙。但龐統相對來說比諸葛亮要差些,尤其氣度不夠恢弘,加上死的早,丟分不少。

不過,諸葛亮和龐統雖然都是才華蓋世,但“安天下”也說得太滿了。如果安天下是指統一天下,那麼不但需要人才,也需要基礎實力,還要加上運氣。劉備一開始得了人才,但是沒有基礎實力。後來在諸葛亮、龐統等輔佐下,基礎實力有了,但又遭遇運氣不好,終於只成了三分天下,自己也在白帝城含恨而終,蜀漢則於四十餘年後滅亡。

其次,這句話歷史上的原型只有伏龍、鳳雛,並沒有說安天下,更沒有下一句。

《三國演義》中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話,原始出處是三國志中引注的《襄陽記》,確實是司馬徽說的: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在這裡,司馬徽只是在劉備向他請教時,強調荊州這一帶有比我強得多的俊傑,就是伏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他可並沒有說這兩個人得一可安天下,更沒有什麼下一句。


最後,目前網上流傳所謂的“下一句”版本之一,即“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這是當代人胡謅的,沒有什麼意義。

直接從字面上理解,這所謂下一句的意思是劉巴和法正死了一個,則漢室難以興復,強調劉巴、法正的重要性。

這句話首先並未被任何史書記載。

其次,這句話不可能在207年出自司馬徽之口,那時候劉巴雖然也在荊州,但並未表現出對劉備的敬仰。而法正當時還在西川劉璋手下,司馬徽更不可能向劉備推薦他。所以,把這句硬指為“下一句”是很勉強的。

即使單論這句話的內容,也很不妥當。法正確實是蜀漢前期難得的人才,尤其在龐統死後,其對劉備意義更重要,甚至諸葛亮在夷陵之敗都要感嘆可惜法孝直不在了。但劉巴對蜀漢的重要性顯然遠遠沒到“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的地步。他開始不願意投降劉備,後來勉強當官後,所做也就是出主意發行大錢來解決軍費不足的問題,以及幫助劉備草擬一些文告。都是重要的事,但並非生死攸關。

綜上,“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本來就是《三國演義》中司馬徽用於讚美諸葛亮龐統的一句完整的話,並沒有所謂的下半句。而網上流傳的下半句也只是一個從史學角度不那麼成功的杜撰而已。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三國趣話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