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的父母都是怎樣在城市“生根發芽”的?

許許許許寶貝


我們家原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父母屬於“一頭沉”家庭,即父親在縣城國營單位工作,吃商品糧,城鎮戶口,而母親在家種地,農村戶口。多年來,父親每日風裡來雨裡去,騎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往來城鄉之間上班、下班,每天往返有20多公里,尤其是下雨天,鄉村道路泥濘難行,吃盡了苦頭。為了照顧家庭,父親日復一日的重複著這種生活狀態。

後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父親工傷退休,我在還上學的年紀接了他的班,後來我在單位分到一套家屬房,70多平方一點,在此結了婚生了子,姊妹幾人中,我算是在城鎮安了家,而父母和弟弟妹妹仍住在鄉下老家,父母有時到縣城我那裡住一段時間,但由於房間及院子小,住人多了顯得很拘禁。

九十年代以後,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鎮化步伐的加快,縣城房屋改造力度的加大,很多在農村土生土長的經商辦廠人員是第一批富裕起來的人,他們擁有著雄厚的資金,紛紛藉著城市改造的東風,在縣城的繁華地段,黃金鋪位購置房產,這些人搖身一變也都脫了農,都成為了城裡人。

我父親此時受這股風潮的衝擊很大,但我家沒優勢,沒錢,一直也不是做生意的,沒有資金上的積累,但父親動了心思,決心在縣城賣房,這時他的身體也得到相應的恢復,他就利用自己在工廠裡幾十年的技朮優勢(原在工廠內乾的是鉗工、電焊工),在自己老家的院裡辦起了簡易小加工廠,為附近鄉鄰加工訂製金屬鐵床,可自行拆卸的那種,每張床買50元左右,由於技朮過硬,價格適中,附近三里五村的村民子女結婚大多人來聯繫訂製我們做的床。時間久了,經濟上也相當寬裕了一些,弟弟妹妹也陸續長大成人,小兄弟由於沒心思上學,初中一畢業也下學成了父親的得力幫手,後來情況逐漸好轉起來,兄弟也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二000年左右,父親就在熟人的介紹幫助下,在我們縣城折資10萬元左右購置了一套獨家院房產,自此全家舉家也搬遷到縣城來了!





人生探索號


虧己不虧人,本分加打拼。(家訓)



快樂一員XU


本本分分農村人,從最早國家農耕地規劃三十年不變時(那時我家還沒有我和我姐姐),分得一畝二分地。我的父母就是靠這一畝二分地,養育了我和姐姐12年,期間種過各種時令蔬菜(記得最清楚就是一年大汗,我媽媽和六歲的我,一起拿水桶,從水渠邊打水澆地,水渠都幾盡幹竭,我媽大桶我小桶,我媽媽來來回回都要把所有蔬菜澆一遍),不僅把我們撫養大,還積攢了一點錢。在我12歲時,我家購買了拖拉機,我爸爸主要經營拖拉機,幫各個地方拉送磚頭,淨利潤一塊磚當時才幾離錢。我媽媽主要照顧我和姐姐。土地也變成只種玉米,春種秋收。當我19歲時,我們村所有農耕地全部收回,統一發放補償款,這時我們成了沒有土地的農民。父親跑起了出租車。母親因身體狀況不好,在家照顧我們一家的吃喝拉撒。時至今日,我以而立,已為人父。我的父母得以臆想天年。辛苦漫漫人生路,在這條路上走著走著,路邊風景美了,走著走著,身邊人變多了,走著走著,發現一輛汽車,不必再走了,可以和一家人說說笑笑,舒舒服服的坐著看路邊的風景了,這條路也就走了一多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