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茅廬諸葛亮而不三顧龐統和法正呢?

中冀張宣李俊


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荊州的年輕隱士諸葛亮出山相助,共圖大業。這是歷史的風雲際會,機緣巧合。沒有擦肩而過失之交臂,也算是他們之間命中註定的一場緣分吧。諸葛亮是一個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才智超人,具有遠見卓識的曠世奇才。龐統,法正也是一時之翹楚,他們都是大才。但是卻有親疏遠近之分。當時劉備是在走投無路之下去荊州投靠劉表,屬於寄人籬下,落魄潦倒,勢單力薄,落腳在荊州劉表的地盤上。但他也是一個百折不撓,不甘平庸,胸懷大志的人。當時才二十多歲的諸葛亮隱居在荊州的鄉間——隆中,躬耕壟田,刻苦地讀書學習。他早就做好了出山的準備工作,希望能夠建功立業,匡扶漢室,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他蟄伏著冷眼旁觀天下局勢,待機而動,只是在等待一個最佳的時機,選擇自己可以投靠服務的主子而已。古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嘛!他們都需要知音,是各取所需。劉備需要一個智慧超群,能夠輔佐自己實現宏圖大業的賢才,大才。諸葛亮是懷才不遇,他需要一個能夠理解他的,賞識他,信任他,對他言聽計從,委以重任的君主。二人是惺惺相惜,推心置腹,一見如故,一拍即合。一個是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慧眼識英雄。一個是渴望積極入世,大顯身手,不甘心被埋沒的一塊金子。如同打瞌睡正巧遇到了一個枕頭一般。伯樂遇到了千里馬。他們的這一次巧遇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一段君臣之間如魚得水的傳奇佳話。當時只有諸葛亮離劉備最近,是唾手可得的。近水樓臺先得月嘛!當然是諸葛亮要捷足先登了。

當時的龐統在哪裡呢?他雖然與諸葛亮齊名,卻不在劉備的視線中,令劉備感覺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即。劉備怎麼會捨近求遠呢?遠水不解近渴啊!當時的法正又在哪裡呢?他遠在益州,遠在蜀中,與劉備隔著千山萬水,他是劉璋的部下。名不見經傳,名氣比諸葛亮就差遠了。劉備也許還沒有聽說過他的大名,也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怎麼可能去聘請他呢?何況他們當時也不一定看好劉備的發展前途,願意去投奔劉備呢!

在荊州的社會圈子裡,諸葛亮的人脈關係比龐統強多了。他的朋友都對他讚不絕口,佩服有加。諸葛亮的名聲很不錯。他的師友水鏡先生司馬徽以及同學徐庶都曾經向劉備推薦過他。有先來後到的排序,劉備與諸葛亮,畢竟是患難之交。就這一層親密關係,也是龐統和法正遠遠比不上的!


滄海一滴


劉備戎馬倥傯大半輩子,先是打過黃巾軍,後打袁紹打曹操打呂布投袁紹投曹操投呂布越混戰慘,最後不得已投劉表鎮守新野。

劉備在劉表處已經七年寄人籬下常有”髀肉之嘆”。後遇水鏡先生司馬徽告之需招賢納士並推薦“伏龍風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遍訪而不得。後遇徐庶以禮對之敬愛有加。徐庶母親被曹操擄走,徐庶不得已改投曹操處,臨去時極力推薦諸葛亮能頂十個徐庶並告之諸葛亮隱居之處隆中,才有劉備三顧隆中而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之事。



以劉備上述經歷以及當時的實力,一步一步從北方被追著吊打到南方,沒有哪位名士會主動去投奔他,就連徐庶也是“苦苦相求”不惜“垂淚"才輔助他,說明那些個有才能之士並不看好他。既然沒人主動投他,只能屈尊去請了,當時龐統已經投到了勢力更大的東吳在周瑜手下做功曹,劉備即使有請龐統之心人家也沒有輔他之意。所以劉備並無去請龐統的機會。


東吳人才濟濟,孫權並不看好相貌醜陋的龐統,在魯肅諸葛亮的極力推薦之下龐統才改投劉備,而劉備已經聯手孫權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取得荊州。

劉備至赤壁之戰後,聲望大增,而法正在劉璋手下懷才不遇很長時間才從縣令被提為軍儀校尉,才與張松算計劉璋引劉備入川。所以劉備用人之初並沒有機會去請法正。

古往今來,還是機會主義者居多。


神舟六



首先說說法正,當時他在劉璋手下,相隔數百里,劉備怎麼可能翻山越嶺去西川三顧法正...且不說當時劉備根本不知道法正這號人物,就算知道,他也離不開新野這麼遠,恐怕也只能“遙相寄思”了。

其次說說龐統,龐統前期的事蹟,時間線不太清晰,但可以肯定的是,赤壁之戰前後,他在周瑜手下當功曹(本來應該是襄陽郡的功曹,估計在劉表死後,到東邊去找周瑜了,周瑜跟魯肅關係又很好,所以三個人肯定認識,後來魯肅向劉備推薦龐統的才能,也不奇怪)。


那麼這個情況,劉備當時想去找龐統,就是挖江東的牆角了,這對於他來說不太現實,所以司馬徽說諸葛亮和龐統都很有才的時候,劉備自動忽略了龐統。


當然有人也會問,赤壁之戰後,周瑜病死,來龐統主動來投靠,劉備卻不怎麼理他,又是何故?


我覺得劉備當時可能對他的忠誠度有所懷疑(從詢問龐統赤壁前後的事情就可見一斑),畢竟是孫權那邊投奔過來的,而龐統又跟江東許多名士來往密切,雖說當時孫劉兩家聯盟,但終究是同床異夢的,誰心裡都明白,因此對龐統有所防備,不加重用,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龐統在諸葛亮和魯肅的雙重推薦下,劉備才真的給了龐統展現自己的機會,畢竟這兩個人,劉備還是信得過的,而劉備後來詢問龐統,周瑜當初有沒有害自己的心思,龐統也承認了,從這一刻開始,龐統算是真正被劉備信任了。



所以分析了這些個原因,三顧諸葛亮,那肯定是第一選項啊!

諸葛亮帥

諸葛亮很近

諸葛亮有關係網

還有,

諸葛亮單身(別想歪,是說沒有主公的意思嘿嘿嘿)


鄭說古今


1.天時未到。從時間上來說,劉備躍馬過檀溪後,首站到的是南陽附近水鏡先生的莊上,然後水鏡先生司馬徽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於是諸葛亮的形象就在劉備心裡打了個底,後來當晚拜訪司馬徽的徐庶同意當了劉備的謀士,再後來,徐庶走馬薦諸葛。並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意思就是說,諸葛亮這個人只能你去拜訪他,而不能派人去找他過來,您應該屈尊去拜望他。這樣才引出了三顧茅廬的故事。在這樣的故事情節中,劉備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去拜訪諸葛亮而不是其他人。至於三顧,事先是不知道的,也是慢慢發展的。

2.地利不近。從與當時劉備的距離來說,法正就不用說了,遠在四川,就現代人坐高鐵恐怕也要很久,就別說在古代了,而且法正的聲名鵲起是在劉備入川后,當時還沒出名呢,他也許知道劉備,但劉備未必知道他。而三顧茅廬時的龐統在哪裡呢?從時間上看,三顧茅廬發生在建安十二年,而建安十四年時,龐統仍是周瑜的功曹,是主管人事考核的官員。自然在地理距離和政治距離上都離劉備很遠。在三顧茅廬之前,劉備想要拜訪這兩個人都幾乎不佔地利,就更不要說其他了。
3.人和不合。在關乎臥龍鳳雛的傳說中,龍始終是排在前面,而且得一人可以安天下,那麼有了龍,劉備也就不在乎鳳了。而且從相貌上,龐統不如諸葛亮英俊瀟灑,古人是很講究相貌的(今人何嘗不是?),據說曹操不敢稱帝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形象自信。《三國演義》中寫龐統的相貌是這樣的:其人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這個人眉毛又粗又黑,鼻子是翻過來的,臉黑鬍子短,樣子很奇葩。這當然降低了對劉備的吸引力了。龐統和法正當時都已經擇木而棲,諸葛亮不僅待崗在家,而且又有強大的人脈和關係網,時不時總有人在劉備面前開展正面宣傳,這是龐統和法正難以相比的。當時劉備連個根據地都沒有,既然有人推薦了近在咫尺的諸葛亮,又何苦捨近求遠呢?自然也就無暇去顧及遠在東吳和西川的人才了。


亮話歷史


因為法正有才,劉備卻還不認識。龐統有才,卻已經破了身。諸葛亮不但有才,還保留著清白之身。劉備真是愛才,旅途距離之遠近,不是什麼問題,韓馥也曾從冀州派人入潁川,招募了荀彧。不過,在益州的法正確實遠了點,而且法正是有才,名氣不是一個量級的,也還沒有緣分,劉備沒有理由去挖劉璋牆角,就先不說了。主要是龐統和諸葛亮。



龐統是司馬徽親自帶上“荊州第一士人”的冠冕的。司馬徽何人?被稱為“水鏡先生”的人物呀。無論是水鏡先生,還是臥龍,鳳雛,都有一個幕後推手,他就是龐德公。龐德公這貨很厲害的,以上三個才子的綽號都是出自他之手《三國志》注引《襄陽記》。《三國演義》裡說龐德公字山民,其實龐德公的真名已經丟失。龐山民是龐德公的大兒子,娶了諸葛亮的姐姐為妻,在曹魏當過黃門,吏部郎。龐統又是龐德公的侄子,龐山民的堂弟,諸葛亮要叫龐山民姐夫,很明顯,這都是一家人。司馬徽和龐德公不是一家人,卻勝似一家人,司馬徽去找德公是可以直接入內室找嫂夫人,讓她去煮飯的。諸葛亮見到德公是床下拜禮的,可見司馬德操一點不見外。



由此,荊州的士人關係交織,互相討論,推動了名氣,又增長了見識。劉備一來,司馬德操肯定要推薦自己人了。問題是,徐庶和司馬德操既然都提了臥龍,鳳雛,為何最後都落到諸葛亮身上,而不是龐統呢?就是因為龐統名氣太大,被州郡任命為功曹,這就成了人家劉表的人了。這讓司馬德操再推薦龐統不合適,劉備強求,挖劉表的人更不合適了,諸葛亮不就成為最佳人選?

(影視劇中的嚴子陵)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從西漢以來,朝廷是推崇隱士精神的,這和道家無為有關係,和漢初從大亂進入大治也有關係。因此,當年隱士屆的老大,商山四皓為了太子出山說了話,劉邦就服軟了。但是,商山四皓就因為出山,破了身,失去老大的位置。因此,就有了“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的說法。這種意識形態影響到了兩漢之後,更別提東漢還有一個隱士屆的楷模呢。他就是幫助劉秀打天下,統一後,又拒絕好基友劉秀的任命,甘願去釣魚當隱士的嚴子陵。嚴子陵由此從朝廷到民間山野,可謂名滿天下。所以,東漢的隱士也是世人尊敬和推崇的對象。



再看龐統和諸葛亮,龐統一直活躍在荊州政壇,能力和口才都讓荊州和江東士人們折服,但是說到隱士情結和節操,是不如諸葛亮的。因為諸葛亮是半隱居狀態,並未入仕過。固然,有一些人因為利益而偽裝隱士入山,如唐初時替“楊文幹事件”背鍋的秦府杜淹,早年就是假裝入山隱修,打算引起隋文帝注意而入仕,結果被識破懲罰。但是諸葛亮和杜淹完全不同,人家是真有才有節操。而且不要小看了隱士的修行,這需要耐心,需要穩住心性,才能沉下來學習。《誡子書》就很系統的學習方式,根源應該就是諸葛亮隱居時的心得。

龐統就不一樣了,雖然才華不低,但是壓不住心性。在涪縣時差點和劉備鬧翻,圍攻雒城,龐統身為謀主,卻身臨前線,導致被流箭所殺。他本來可以和諸葛亮配合,一益州一荊州,蜀漢離強盛就不遠了,如此心急而亡,實在可惜呀。


大飛熊ヽ騎士


如題,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茅廬諸葛亮而不三顧龐統和法正呢?

竊以為這是由劉備自身的條件和周圍社會環境變化決定的。所謂什麼時候幹什麼樣的事。劉備作為混跡江湖多年的老油條深諳此道。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北方曹操坐據朝,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此前曹洪雖然小敗於劉備,但那是徐庶(單福)的功勞,劉備自治道自己的軍事才能和眼界遠不足以逐鹿天下;孫權擁兵東吳,國險民附,隱隱有割據東南圖謀荊州的打算;最後,劉備此時的上司荊州牧劉表也並不完全信任劉備,將他扔在新野小城時刻防備。所謂內憂外患,大概如此。這時候,他十分需要可以為他指點江山的人才,特別是徐庶走後,劉備帳下幾乎沒有可以與孫權曹操帳下謀士一較長短的智囊。於是乎,劉備便不得不放棄“皇叔”之尊,三顧茅廬以延攬諸葛亮這種人才了。

世事變遷,劉備遇見龐統時已經打敗曹操,牢牢佔據荊州大部分,擁兵八萬,帳下良將百員,又吸收了原有荊州士族的人才,如馬謖等,可謂人才濟濟,儼然一方霸主。這時候他已經沒有必要屈尊下跪去招攬人才。或者說,這時候的人才對他也許不是那麼重要了。法正加入劉備集團時劉備已經橫跨荊州益州,有了爭奪天下最好的資本,自然更注意自己的身份了。


電視劇裡看歷史


呵呵這話問的。我該怎麼假設呢?下面我們做個猜測。原因不外乎如下幾點。第一,當時的劉備寄居在荊州之主劉表的羽翼下,尋求棲身之地。他首當其衝的就是要跟劉表搞好關係。至少表面上也要做到親密無間。在當時,諸葛亮有才能不假。但諸葛亮還有一個很特殊的身份。黃承彥的女兒。黃承彥和蔡氏的女兒。這個蔡氏是劉表的小老婆蔡氏的姐姐。也就是說,劉表是諸葛亮老婆黃月英的姨夫。而兩個蔡氏的三個弟弟,老大叫蔡瑁,接著是蔡中和蔡合。第三,君不見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蔡瑁的蔡氏家族總是一力的排除他。什麼寫反詩也好,甚至是劉備馬躍檀溪也罷。總之是不整死劉備誓不罷休。所以,劉備為了自身的利益,在諸葛亮和龐統之間,只能選擇諸葛亮。而劉備也是在徐庶的推薦下才得知諸葛亮的存在的。劉備請諸葛亮出山,首當其衝是諸葛亮的確有過人的才能。其次,請諸葛亮也跟襄陽的最大勢力的蔡氏一族緩和了關係。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對劉備更是百里而無一害。接下來再說龐統,才學雖高,但也排在諸葛亮之後。還是個沒落的士族子弟,再加上他的長輩龐德公(此龐德公非西涼的龐德龐令明)屢次拒絕出仕劉表,不惜借屍還魂(相傳龐德公會仙術)。劉備請龐統出山,這不是跟劉表叫板嗎?他請龐統出山。成不成功都不落好。成功了,顯得劉備比劉表能力強。劉表會妒忌。不成功了,劉備就是蛤蟆過門檻,蹲屁股又傷臉。劉備是個聰明人,他在請誰出山的事情上,自然要掂量權衡一番。俗話說,雙禍來臨擇其輕,雙利相至取其豐。劉備不聰明也不會笑到最後了。這也是他不請龐統的原因了。(猜測的)最後是法正。法正是主動送貨上門的。不存在邀請與否。好了。謝謝。


風雨中的梅雲


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巡撫彭而述 在《臥龍懷古 》“憂時還抱膝,遇主起南陽....躬耕原此處,更莫向襄陽。”

詩中反映當時社會上層對襄陽偽說的厭惡可謂直白露骨。





直播南陽


這個首先得看當時的歷史環境。那個時期劉備是寄寓在荊州劉表的地盤上,屯兵新野縣,求賢若渴,急需得到有才能的人輔佐,而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都向他推薦了諸葛亮,比如著名的謀士徐庶和隱士水鏡先生都向劉備隆重推薦了諸葛亮,言語上都很欣賞甚至推崇諸葛亮,而龐統卻沒有被人這麼隆重的推薦給劉備,至於法正那時對於劉備來說根本就不知道這個人的存在,而在地理位置上來說,諸葛亮隱居的襄陽隆中離劉備屯兵的新野縣也比較近,所以說無論是名氣和地理位置,諸葛亮都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自然而然的進入了劉備的視野。

繼而劉備初訪諸葛亮的隆中草廬,一路上的所見所聞也襯托出了諸葛亮的才華和素質,讓劉備對他更加的渴望和嚮往,於是才會有不見不罷休的心理,這樣才產生了三顧茅廬的典故。終於見到了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給劉備的未來做出來蒙明確的規劃。


金針紡


有幾個原因:1.地理位置,劉備暫寄居在荊州,所以經常在荊州氏族官僚介紹孔明先生,然諸葛家族特別是他岳父黃氏當時荊州名門望族,而且跟劉表也算有親戚,不然後期劉綺會那麼聽話?劉備自然是知道的,法正當時在益州距離太遠,龐統基本是到處走居無定所,孔明可以說是在荊州等著劉備,而且很多人給他打了廣告。2.形式需要:目前劉備沒有一個能統籌的文人,特別是後勤管理人員,所以去找孔明先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劉備也知道孔明先生指揮打仗可能不行,但是統籌管理協調玩政治肯定一好手。3.自身心裡:徐庶是先引薦的孔明先生,先入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