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農業生產招不到年輕人,工廠也沒什麼年輕人,建築工地也沒有,年輕人去哪了呢?你怎麼看?

種花人元鋒


最近,我公司在廣州、東莞快速拓展社區生鮮業務,急需招收業務人員1500人,人資部門壓力很大。我與他們一同走了幾個地方,對於招工難、尤其是招收年輕人更難深有體會。

上世紀60、70年代是我國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時期,至80、90年代,勞動力充裕,經濟欠發達,出現多人爭搶一個勞動崗位現象。以後基本國策實施,出生率大幅下降,至21世紀,一般一家至多兩個孩子,人力資源萎縮,出現了用工上的青黃不接。現在,吃苦耐勞的60、70後已經在50歲上下,而80、90後家境相對比較優越,也有了更多的選擇,艱苦奮鬥的精神不再,難以忍受農業、工業、建築業崗位上繁重、枯燥的勞作。

從1997年開始,國家實施教育產業化,高、中等院校擴招,只要願意讀書,家庭情況也允許,絕大部分學生都有學可上。接觸了外面的世界,眼界變高,不願意從事基礎性工作。但由於人脈、知識結構、視野所限,只有極少通過考試、特殊際遇進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捧上了“鐵飯碗”,成為國家幹部;個別優秀人才出國深造、進入跨國公司,實現華麗轉身;大部分進入民營企業,做著基礎技術、管理,乃至銷售工作;也有自主創業的,從事互聯網+、美容、小餐飲、小服務等行業,然而引流貴、賦稅重、罰款多,或艱難維繫,或血本無歸,闖出一片天地者鳳毛麟角。當然,也有心灰意懶,在虛擬世界馳騁、待在家裡啃老的,不一而足。


北大屠夫陸步軒


不排除有一部分年輕人正在啃老,無業,甚至服刑吧等等,這個數字我們不清楚,反正至少我不清楚。我對於當代年輕人的上進心還是比較認可的。

說說為什麼低端行業招不到年輕人。

第一:薪酬。這個是最突出的,也是最明顯的,低端行業本身最主要的特點之一就是依賴節約勞動成本來實現企業獲利,從而無法給年輕勞動者更高的報酬,儘管如此,很多低端行業依然艱難生存。

第二:工作環境。低端產業的眾多生存手段之中最明顯的就是削尖腦袋減少成本,當然,這是無奈之舉,正如第一條所說的。

第三:產業集中區域漸漸破解,多個內陸省份近年招商引資成功,使得一部分年輕人回到原籍地就業,這樣就導致幾個發達地區的低端求職者數量銳減。

第四:如果按年齡來算,90後是年輕人的主力軍了,而這些人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經接近80%了,所以,在計劃生育,高等教育雙重夾擊下,招不到年輕人是正常的,當然,將來會越來越難。

第五:信任缺失,有許多老闆甚至所謂的專家吧!總喜歡告誡年輕人要如何不怕吃苦,不要嫌錢少,早先的年輕人信了,結果確實有成功的,但是不成功的是大多數,因為越高端,崗位越少,企業家們拼命的說這些雞湯無非就是希望有年輕人聽進去,快速解決了企業的招聘困難,至於年輕人的將來,難道企業家們都有能力雨露均霑?甚至有些企業家說完了就忘了。然後自己繼續三妻四妾包二奶,一句話,員工的心被傷了。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希望。平心而論,在辦公室裡面坐著的不一定有在工地上賺的多,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人脈、見識、深造機會、甚至身體狀況等等,以及在大公司冬暖夏涼的氛圍中,試問,將來誰更有競爭力。

其實還有很多原因,包括家庭壓力的減少等等。


格力皮鞋


我在柳州,就說說汽車這一行業。很多工廠每年都在招人,卻又留不住人。五菱、柳汽招的都是實習生,做幾個月,沒關係的就趕回學校了。一款新車上市,正式員工的福利對於4線的柳州來說,還是一筆大數字的,但一般人進不了。

其他配件廠,每年高溫假後(中秋前一點),行業旺期來臨,就大量收人。清明左右,淡季來了,就開始各種理由減員要求嚴格,工作量還少。訂單少,計時工作,每週雙休三休的,只能拿很低的基本工資,員工不願意,紛紛離職。等到高溫過後,又循環。

這樣自然留不住人。


甜甜的柑子


現在農忙季節都有大型的機器來操作,勞動力需要的是越來越少,就現在來說,年輕人在就種地就叫做不誤正業。

年輕人去工廠上班的話學個一技之長還是挺不錯的,但是去工廠上班能養老的真心不多,有也只是少數。


建築工地就我個人而言,掙錢確實還不錯,但是現在環境問題一些原因,每年都會停工什麼的,這幾個月農村年輕人能坐什麼呢。只有想一些靠譜的出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去建築工地天天接觸的都是中年人,說實話媳婦都不好找,年年背井離鄉的誰都不願意。

現在農村年輕人去城市發展的越來越多,雖然剛開始掙的沒有建築工地、工廠之類的多,但是踏踏實實的做事還是有不錯的發展的,現在結婚都要求在城市裡面買房買車,這又消耗了一大批年輕人,願意回家種地的更少了。

以前在農村種地的很多,那時候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現在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缺少,種地的基本都是50歲左右的老中年人。這樣說也是有根據的,農村一年的收入不是特別的穩定,遇見天災的話會顆粒無收,這不是噱頭。就現在的種地成本來說,一畝地一年大概要投入800左右,這些都沒有把人工成本加進去,你說說一年能掙多少錢。投入和產出極不均衡的種植業不在受到年輕人歡迎,種地的人也越來越少。現在年輕人就是去城市上班,一個月也能掙2000多吧!


村聞直播間


我在南方一個四線城市,談談我的感受。

農業生產辛苦不說,還賺不了什麼錢。這裡人多地少,平均一人不到一畝地,也大都是山地,規模化不現實,精細化沒技術,又經常霜凍颱風,農產品價格不穩,靠農業賺錢很難,家家戶戶幾分地有的寧願荒著,或者就是老一輩的粗放式種植,年輕人去做農業,一家人都會被人看不起。

工廠上班的年輕人也有,但很少。基本上是學歷較低,家裡沒什麼資產支撐才會去選擇兩點一線的工廠上班。工廠上班日子枯燥,加班較多,福利較少,發展前途也少,所以年輕人也都不愛去。

工地的工資確實高,但是現在年輕人基本上都是安逸慣了的,根本吃不了工地的苦。而且工地上需要的幾乎都是技術工,木工瓦工鋼筋工等,不學習一段時間也沒人要。而學習一種準備去工地的技能,估計虛榮心這關都過不了。

造成以上三種行業年輕人少的原因,我想最主要是因為這三個行業的社會地位比較低吧。

就我身邊的年輕人而言,最大的一部分是做電商微商,因為本地有資源優勢。其次是選擇公司企業上班,工資和工廠差不多,但是名聲好聽多了,而且不會那麼枯燥。


小明愛農業


現在確實是這樣的,像工廠生產車間的工作農村出來打工的大多都會選擇這樣的工作,但是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很少有年輕人會去選擇這樣工作辛苦,工作時間長也賺不到太多的錢,這種過於枯燥機械化的工作也很難養活現在的年輕人了。

農業方面呢,國家積極推進機械化,越來越多的人力勞動被機械所代替,只有在農忙時打打零工,雖然現在的人工費還是很高,但是一年也就那麼個把月,想要靠打零工賺錢養家也不現實。而真正懂農業技術可以在農業上發展的還是佔少數。

建築工地更不用說了,一提到工地首先給我們的印象就是有苦又累的,現在的年輕人可吃不了這樣的苦了,而且工地上的生活不比在城市還是很枯燥,要是剛剛結婚的年輕人也不會選擇離開家去工地上打工的。現在工地上隨處可以看到大都是五十歲以上的,子女都成家了,自己出來能賺一點是一點,沒什麼顧慮了。也有一部分年輕人,那都是搞技術的。


查農風子


中國中華煙賣日本二十元,本國四十五元。中國比日本窮,中國農民的大米兩元多一斤,超市日本大米幾十元一斤,有的上百一斤。這是要外國好的表現。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自己都不要本國老百姓富,日本車在日本十萬人民幣,到中國二十幾萬。


手機用戶76061993667


這個問題我們把三個個區域分開來看。

【首先是農業】:

這兩年國家對農業這一塊還是比較關注的,各種惠農政策,扶貧,基建設施都在大力抓緊。鼓勵新一代的年青人回鄉建設新型農業生產,各種種植,養殖,都有合作社支持。在這一塊還是有不少年青人走進農村搞農業的。現在的農業生產不是以前的生產隊作業了,不需要太多的人力!

【其次是工廠】:

對於工廠這一塊,現在的年輕人在工廠務工人員確實比前幾年少很多。我個人認為,主要還是現在的物質條件和人們的思維都比較開放,前衛,不再侷限於工廠車間三點一線的束縛了!再次,現在國家的產業模式也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科技新型材料產業了!

【最後是建築工地】:

工地,一直以來都是枯燥無味,又苦又累的代名詞!主要人群還是以五六十歲這一批人為主,年輕人是少之又少。很多年輕人寧願選擇輕鬆的工廠或者個體戶工作也不會投身建築工地的!


贛東北小蔣


當今慢慢進入老齡化的社會,年輕人的比例相對減少很多; 其二,中國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普及的程度大幅提高,好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都在學校接受教育,不像九十年代,很多人初中畢業就出來社會; 而這些有知識的年輕人都加入了新興行業和專業領域,別人都去開發太空、研發智能機器人,玩互聯網,自媒體……可你還指望年輕人做建築工人和低產業鏈工廠的操作工人!


車品工匠


別的地方不知道,我周圍的人就85年到93年的佔多數。像這樣的人群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了,出生社會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生活閱歷也有了,廠裡面工作是養活不了一大家子的。好多都憑著自己的本事有了自己的發展。

像比這個階段的人小的我周圍很少,要麼就還小還沒有出生社會的。

像我周圍的這樣表現出來的就是迷茫的人少了,年輕人少了。只是我個人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