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軍侵略亞洲多國,為什麼沒有侵略印度?

愛茹故


日本不是沒有侵略印度,而是侵略的腳步被一場戰爭擋住了。

這就是被英國人評為“歷史上最偉大戰役”的英帕爾-科希馬戰役。英帕爾、科希馬是位於印度和緬甸交界處的兩個小城,1944年初,英軍正是在這裡抵擋住了日軍進攻印度的步伐。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南下迅速攻佔了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在內的多個東南亞國家。

此時,日本的戰略意圖是佔領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尤其是年生產量約800萬噸,被稱為石油寶庫的荷屬東印度。

到1942年5月, 日本又先後侵佔緬甸、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其餘島嶼等戰略要地。

不過對於日本來說,徹底擊敗美國絕無可能,參謀本部的終極戰略意圖是出動聯合艦隊和美國進行海上決戰,迫使其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從而取得體面的和平。

此時的日軍,並沒有精力去繼續進攻印度。

然而,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及瓜島戰役在內的一系列失敗,使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失去了主動權。

尤其是戰爭發展到了1943年,軸心國日益喪失了戰場主動權。

於是,日軍大本營於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意圖通過通過佔領印度,使得英美不得不增兵印度,從而緩解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壓力。

7月2日午夜,經東京大本營同意後,日本南方軍司令部正式下達了停止“烏”號作戰的命令。為了好聽一些,該命令將這次行動冠以“退卻作戰”的名義。

日軍所謂的“退卻作戰”,實際上是一場真正的大潰敗。

當英軍沿著鐵定公路向欽敦江追擊推進時,他們見到了戰敗者的全部情景:“到處是赤腳露體的屍體,士兵像骷骸一樣躺在泥地上;行駛中遭到轟炸的運輸車和燒燬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滿地都是的槍支彈藥和軍事裝備。”

英帕爾位於吉大港通往阿薩姆邦的主要交通幹道上,自從1942年兵敗緬甸後,英國人就把英帕爾建成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和後勤補給基地。

日軍一開始就決心倚仗優勢兵力,迅速擊敗英軍,再次上演當年拿下東南亞的壯舉。沒想到的是,失去空中優勢的日軍已經不可能再取得勝利了。

對於盟軍來說,空中優勢不僅會保證補給供應,而且還能轟炸日軍的地面運輸隊,阻止其獲得補給品。

隨著雨季的到來,日軍大部分士兵染上了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疾病,尤其是軍隊的剋星——傷寒。

6月份,日軍開始撤退,英軍第33旅旅長劉易斯·皮尤回憶說:“敵軍已不存任何希望,他們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藥品,什麼也得不到了。他們衰弱不堪,嘴裡塞滿野草。”

7月2日,日本南方軍司令部正式下達了停止“烏”號作戰的命令,當英軍向欽敦江追擊推進時,他們見到這樣的情景:“到處是赤腳露體的屍體,士兵像骷骸一樣躺在泥地上;行駛中遭到轟炸的運輸車和燒燬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滿地都是的槍支彈藥和軍事裝備。”

日軍試圖染指印度的希望就這樣破滅了。


歷史有時很有趣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日本軍隊在東南亞的兇悍是非常有名的。

1941年的12月份左右,日本的海軍偷襲了美國海軍基地的珍珠港,由此太平洋戰爭爆發。

就在日本發動對珍珠港偷襲的那一天,日本軍隊便開始攻擊東南亞。那時的美國並沒有什麼準備,英國的軍隊在遙遠的歐洲,在接近半年的時間裡,日本軍隊先打敗了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等一些東南亞的地方,那時的澳大利亞同時也受到了威脅。


以當時日本軍隊的實力,攻佔緬甸就已經相當不錯了。1942年日本和美國展開廝殺,大部分的部隊都深深地陷入了東方大國的戰場無法調出更多的部隊。在太平洋上,日本也需要派出部隊來維護自己已經佔領的殖民地。那時的印度集結了在亞洲英國的所有主力,疆域包括了整個南亞大陸的廣大地區。在戰略上非常的重要,假如日本進攻印度,必定會左右為難。

不過日本也為此做了一個實驗,最後還是失敗了。總體來說戰爭的形式格外的悲慘。士兵的死亡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戰鬥,而是不能接送印度極端的地理和氣候,這樣的損失代價讓日本軍隊很不甘心。所以,鑑於那時的國際形勢,日本已經沒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攻佔印度,印度也因此免遭戰爭之苦,這或許是這個國家的幸運吧!

因此。綜合上述在日本已經幾乎把東南亞給打敗了,但為什麼還沒有侵略印度,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當時的日本軍隊已經深深地陷入了東方大國的戰場,無法抽掉更多的軍隊。其次日本發動珍珠港襲擊後,隨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也被迫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的日本為了防止美國攻擊本土,不得不收縮自己的兵力來防禦自己的本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