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突然覺得有些事情就像自己早已經歷過一樣?

蘋果比渣渣


通俗或一般的解釋是的解釋是,我們經歷的事情很多,但是我們不會每一件事都記住,很多是瞬時記憶,有些是短時記憶,進入嘗試記憶系統中的事情很少,但是這部分是我們真正記住的,有意識的。當我們碰到一些場景,覺得似曾相識,好像昨晚的夢裡剛剛出現過,其實只是這個場景真的是我們曾經遇到過的,只不過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瞬時記憶是信息在大腦裡保存時間不足1秒的記憶,而短時記憶是不足1分鐘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見過的人見過的事,都是以這種形式存在在我們的大腦中。

比如你看電視瞥了一眼到某個景點,大概知道了它在哪有什麼,特殊的東西是什麼,等你去相似的或者就是這個景點看的時候,就覺得似曾相識,好像自己來過,其實只是你看過但是忘記了而已。當事情的發生原因、進展和結果等等並不受你關注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把這樣的事情合理化。比如不適合這個工作的事,之前肯定有些預兆,比如挨批評啊,工作不開心啊,但是我們都沒有真正注意,而同樣的橋段電影電視裡都不少,所以真正發生這樣的事,你就覺得是自己預知了這一切。其實你你對這個結果大概能感覺到,但是原因過程什麼的都忽略了,為了圓回這個事,大腦會自動填充別的記憶和情節,比如電視電影裡的,把你這段經歷完整起來。背後的腦功能很複雜,但是這個事是很常見的,每個人都發生過,是現代腦科學可以解釋的。


你的心事與困惑,我們願意傾聽,歡迎關注“青音約”的頭條號,向我們提問,寫下你的困惑,我們幫你解憂


青音約


在心理學觀點上,這種現象是一種再記憶的過程。意思是之前可能遇到類似的情景,只是在當時你的關注點不在這裡,所以很多的信息被自己大腦選擇性遺忘。而這些遺忘的信息並不代表它已經消失,只是被潛意識抑制,存儲在大腦某個角落。在合適的時候和特定的情景中,我們的關注點又回到這裡,從而把這些信息喚醒,故而形成這種彷彿經歷過的心理狀態。

其實這種再記憶的能力我個人認為同時也是每個人內心出於本能的一種自我防衛機制。它不僅僅表現為對待事情的依稀彷彿的熟悉上,也會存在在對危險的預知上。比如說我有一次在車上渾身不自在,就感覺有小偷在身邊,調整了幾個不同的姿態,最終還是沒能逃脫魔手,皮夾子的丟失也證實自己對事情的預判能力。這種預判能力是人的一種本能,其實在自己過往的生活中,就會有大量的預防信息存在自己的大腦,只是可能當時真的沒有刻意去關注到而已。當我們真的處於這樣的境地,大腦中的潛意識就出於本能被喚醒了。不過當時因為想著皮夾子裡沒有幾張錢,所以又有一種饒幸心理,沒有特意去把錢財轉移才造成小小的損失罷了。像我這種情況還沒什麼,比如那些經常處於生死一線的軍人,他們對危險的感知能力就更強了,可能就因為在那裡他們聞到依稀彷彿熟悉的味道。

還有這種再記憶也是一種情感投射的映像,具體表現在情感上。我們經常會說到,這個人好像見過一樣,其實之前根本就不會產生交集,那為何會有這樣的感覺呢?或許他和我們之前熟悉的人就很像,或許他的身上有些特質和家人很相似,也或許是各種熟悉的記憶產生一個綜合體,猶如海市蜃樓現象等等。


鵜鶘心理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你提到的這種情況的確有很多人都曾經遇到過,甚至是一生當中會遭遇多次類似的情景。
初步估計這種現象也許就是心理學上說的“閃回”吧!閃回是一種在很多情形下都有可能發生的一個心理現象。可是是一種情緒,也可以是一種場景,還可以是別的……總之,就是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很熟悉但我們的意識層又覺得自己其實並沒有親身經歷過這種場景,因而會感覺到特別的神奇特別的困惑。

當然,這種情形在心理學上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或者說法,這個主要就是一個人的童年記憶進入到潛意識中的一種現象,因此你朋友的潛意識可能由看到的那個物件已經預測到將要發生的事,因為“那個物件”有可能勾起你朋友過去經歷中某件事導致的情緒反應相一致的結果。也就是說相類似的“因”就會結差不多的“果”的意思。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了個人潛意識後,緊接著榮格又發現了集體潛意識,再後來弗洛姆經過研究發現還有社會潛意識的存在。也就是說你提到的這類象現確切的來說,應該是屬於我們人類的一個潛意識形態!
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好的辦法完全用科學的方法來一一證實。所以,這所有的分析都是帶著一定的猜測的成分在內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回覆只能是做為你的一個參考資料,給你一個思考問題的大方向而已!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我們人類的潛意識是非常神奇的,它能跨越時空記住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希望我的回覆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蔣梅玲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有研究表明,人類確實存在這種神奇的現象。從我個人的角度看,我在年級相對小的時候,生活中也經常遇到這種充滿有趣現象的事情,但客觀的說,這個現象是否真的是真實存在的至今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對於很多人而言,這種現象如同一個閃回一樣,很多心理學者會認為這只是人類記憶出現偏差的一種現象,人類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我們在加工信息時,尤其是各類圖像信息時,我們的存儲方式似乎比較簡化,這就導致圖像的具體內容在提取的時候回常常出現一些偏差,例如我們記憶中有車子的地方,其實沒有車子,我們記憶中有人的地方,其實沒有,我們記憶中是紅色的地方,其實是白色,這種先想想在之前的關於庭審口供的研究中就已經證明了,事實上,我們的記憶尤其是當我們去回憶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出現一些偏差,這個偏差可能導致我們誤認為自己已經經歷過某些實際上並沒有發生的事情,因此,從記憶的角度看,似乎這種類似於預知的畫面閃回似乎是沒有意義的。但事實上,在心理學之外的很多領域,人們對於這件事的看法就更加多樣,之前有位作答者就這個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我就不在這裡贅言了。簡單來說人類的這種記憶性質的行為其實是有跡可循的,他有一絲神奇的氣息存在,但我個人的角度,更願意相信這是一種我們對於過往畫面的加工,因為如果不是,那就意味著我們每個人的人腦所存在的可能性遠遠比我們想想的要大許多,而這或許是人類走向下一步進化的關鍵階段。


Miss張小豆


似曾相識的心理學

記憶需要兩個過程:熟悉和回憶。在大腦回憶起感受源頭之前,熟悉就立刻發生了。

似曾相識燕歸來

你去某地旅遊,恍惚間感到自己彷彿來過這裡,但又不確定是否真的來過。你和朋友聊天,興致正濃,突然發現,此情此景似曾相識。這種隱約相識的情景,心理學上稱其為déjà vu,也叫即視感:即認為當前發生的事件產生了一種曾經熟悉的感覺。

文學作品中,最有代筆性的場景是賈寶玉初初見到林黛玉之時便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與恍惚間的即視感感相比,賈寶玉顯得更加肯定,也毫不懷疑這種感受的真實性。

déjà vu是非常普遍的心理現象,大約有2/3的人都有過即視感的體驗。加上中國文化有轉世投胎之說,déjà vu就越發的神秘了。以至於很多人都深信

即視感是對上輩子的回憶,所以才會如此的熟悉

déjà vu的腦神經科學解釋

2005英國利茲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家描述了兩個病人的即視感。這兩個病人一直拒絕看新聞報紙,也拒絕看電視新聞,他們一直覺得自己早就知道最近的新聞了。他們也很難買到東西,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買過了。

此情此景與1888年,英國神經病學家休林斯-傑克遜的發現相同,他發現,顳葉癲癇病人在發病前經常出現déjà vu現象。於是,神經科學家推測déjà vu是大腦顳葉的輕微癲癇造成的。加拿大神經外科醫生潘菲爾德發現,在用電流刺激病人的顳葉時,偶爾會誘發病人的déjà vu體驗。對於未受損的大腦,DéJà vu可能是因為大腦加工過程的錯誤,例如記憶錯誤。

我們記憶需要兩個過程:熟悉回憶。在大腦回憶起感受的源頭之前,熟悉就立刻發生了。意識上的回憶取決於海馬和前額葉皮層,而熟悉則取決於內側顳葉皮層的區域。

當這些合作進程不同步時,我們就可以體驗到DéJà vu似曾相識感,即便以前從未發生過這樣一種情況,但是這種激烈的感覺常常令人不安。

Déjà vu的心理學解釋

弗洛伊德認為Déjà vu是一種無意識的幻想,一方面是壓抑了無意識的內容,阻擋了無意識的湧出,但同時,熟悉感又被釋放溢出,於是產生了即視感。

鐵欽納認為,知覺過程分裂成意識和無意識兩個部分,如此的分裂造成了Déjà vu。無意識在意識加工之前,已經快速的完成了預加工。例如,電影的長鏡頭中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節節車廂飛馳駛過後,突然看見自己的戀人佇立在對面的月臺之上,如此的情景彷彿曾經發生過一樣,加上當時的情緒感受,使得既視感越發的強烈。因為在車廂的間隙之中,無意識的視覺加工已經開始工作了,在再次注視之時,就產生了意識上的既視感。

還有一種說法是,當一個全新的情況與我們記憶中存儲的其他事件非常相似時,這種感覺就會發生。 例如,即使你從來沒有去過普陀寺的大雄寶殿,但是當你進入正殿之時,就會有隱約的熟悉感,寺廟的佈局與儲存在你記憶中都某個單元驚人的相似,也有可能你去過很多類似的寺廟,使你感受到了這種相似感。DéJà vu是如此類型記憶錯誤的一個更強大的版本。

另外,整體的相似,也會引發錯誤的記憶。尤其是在劇情有些類似的肥皂劇中,經由劇情喚起的情緒感受也經常是相似的。

總之,DéJà vu的解釋有很多,都似乎有道理,但是這一現象的確是普遍出現的,生活也在似曾相識中變得更加豐富了。

現在私信我,送心理書!


曹暉


人的大腦把記憶分成過去的、現在的、想象的……它們分別有自己獨特的記號,或者存在不同的區域。

當某一瞬間,某個情景似曾相識,大腦或許標錯了記號,或者存錯了區域,人就會覺得當前經歷著的事情,似乎在生命中經歷過一樣。

記憶有許多特點,為什麼有些記憶會淡忘,有些如此深刻,它們的生理基礎是什麼,大腦裡發生了怎樣的化學變化和物理運動?有人渴望將來能抹去記憶,植入知識,但違背上天設計人為的改造,是否會出現混亂與痛苦?比如,把一個人某段時間的記憶抹除,植入他犯罪的圖像,他會不會深信他犯了罪而痛苦呢?

人類和這個生命的星球的設計真是太精巧了。每一個看似有缺陷有痛苦的設計其實都是種保護。比如恐懼,我曾詳細論述過,大家自己也可以想象沒有,一個沒有恐懼的嬰孩要在怎樣的保護下才能安全健康的長大,一個沒有恐懼的人他會做怎樣的事。


春天的眼睛


宇宙就是一個無形大的錄音機,時間是磁帶,我們周圍的事物都是被時間錄製到磁帶上的信號,磁帶是單向轉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將永久的保存在時間這條磁帶上,時間不會倒轉,但是一個人的生命週期會無限的循環,這是因為人的意識是無形的,人死亡後意識就擺脫了身體的束縛,自動穿越回肉體形成之初,等待輪迴,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都有某件事或某個地點似曾相識的經歷。死亡是有一次生命的開始,所以每個人的經歷都是自己獨有的和自主的,除了自己之外的人和事都是以前經歷的各種信息的記錄,不必執著太多,只因一切皆註定,順其自然,阿彌陀佛!


都是人才啊啊


看了不少人的回答,覺得大部分回答都不能令人信服。我的經歷是: 比如我們從未見過面,但發生了似曾相識可以遇測的場景,比如我們正在交談的坐姿,接下來誰會走進來,等等。這種感覺僅僅能持續幾秒鐘。但是,我依舊是個無神論者。


武勳山


有以下幾種可能性,第一,平行宇宙已經發生過相同相似的事情,而且兩個你有共同的思維,也就是粒子糾纏,第二,大腦可以進行事物預測,雖然我們以為是眼睛先看到然後傳遞給大腦繼而做出判斷,其實是大腦指揮眼睛的活動,眼睛才會往某個特定的方向看去,當然這得建立在宇宙是虛擬的情況下,現在已經有證據證明宇宙是虛擬了,但不充分,第三種情況和第二種情況差不多,所有的東西都是虛擬代碼程序,也就是說所以的事情都是按照已經編輯好的程序進行,或者已經進行過無數次類似的事情(參見美劇西部世界)


落葉楓Luo


有個形象易懂的解釋,以前在一本科學雜誌上看過,好像叫記憶碎片原理。打個比方:人的記憶就好比一張照片,現在把它撕碎,而人的大腦有類似能夠把照片復原的能力。想象一下:當我們在碰到不同的記憶碎片時,大腦會自動地把它們都復原成了原來那張相同的照片,這就形成了有些事情好像以前經歷過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