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偷渡陰平時只剩下2000殘兵,那麼他是怎麼滅掉有60萬人的蜀國的?

藍星隨筆


2000殘兵滅60萬人的蜀國,可能是來自《三國演義》的數據,但從歷史來說存在大量的誇張和戲說。因為羅貫中是根據史實來進行演義,所以研究《三國演義》來回答這個問題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因此我來帶大家簡單回顧曹魏滅蜀漢的這個過程,瞭解這次戰爭奇蹟是如何發生的。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根據當時三國局勢,派鄧芝修復和東吳之間的關係,重新結成同盟,並以攻代守,不停襲擾魏國的西北地區。

但兩國之間巨大的國力差距,非人力所能彌補,公元234,蜀漢丞相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

諸葛亮之後,蔣琬、費禕先後輔政,繼續沿用諸葛亮所制定政策,但自認能力不如,採用“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修養生息,並抑制姜維等主戰派。

但隨著蔣琬、董允、費禕等元老重臣的相繼去世,劉禪開始“自攝國事”,宦官黃皓及侍中陳祗藉機相互勾結,把持朝政。

在外,費禕死後,姜維把持軍政大權,摒棄了之前休養生息的國策,連年北伐,從公元247年開始,到262年結束,平均不到2年時間就會有一次北伐。而且總體結果來說,得不償失,為國內百姓增加了極重的負擔。

內有奸臣,外連征戰,後期蜀漢國家凋敝,民有菜色。九次北伐無果後,姜維向劉禪進言誅殺宦官黃皓,而劉禪不以為意,反而將此事告訴黃皓。姜維見除奸不成,為避禍領軍屯田沓中。


而在曹魏方面,在這十幾年的時間中,政權從曹氏轉移到了司馬氏的手中,因此產生的內鬥也已經被消化完全,國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和上升。

此消彼長,以上是曹魏滅蜀漢之戰的背景。

262年,司馬昭決定伐蜀,併為此發動兵力約十八萬。而蜀漢方面,《資治通鑑》記載司馬昭諭:“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

即魏國方面掌握的情報是蜀漢共有軍隊九萬,其中守衛成都和全國各境的軍隊不下四萬,包括姜維在內可以迎戰的軍隊不足五萬。

而在蜀漢滅亡後,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蜀漢戶籍中記載的軍隊數量為十萬兩千人,和魏國方面掌握的數據相差不大。

263年,司馬昭派出十八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蜀漢。三路大軍分別為:

主力鍾會,兵力十餘萬,目標為從駱谷、斜谷、子午谷各路進軍,直取漢中。

鄧艾,兵力三萬餘人,目標為從狄道向甘松沓中進軍,進攻姜維。

諸葛緒,兵力三萬餘人,目標為從祁山向陰平附近的橋頭進軍,切斷姜維歸路。

除此外,司馬昭還命令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頎調動三地軍隊配合對姜維的進攻。

此時,魏國軍隊異常的調動引起了姜維的注意和警惕,並上書劉禪。但是劉禪卻不和大臣商議,反而詢問宦官黃皓,黃皓通過求神問卜,告訴劉禪魏國不會進攻,以至於劉禪不做任何防備。史書記載,對於魏國的進攻,除了上書的姜維和劉禪黃皓,竟然“群臣莫知”。

一直到魏國發起進攻,劉禪才慌忙派廖化支援沓中,張翼支援陽平關(陽平關為重要據點,一但丟失漢中必失)。

但援軍未到,武興督蔣舒開關投降,陽平關主將傅僉格鬥而死,傅僉之父傅肜夷陵之戰時為劉備斷後力戰而死,可惜一門忠烈。陽平關失守,整個漢中很快被魏軍佔領。

在得知陽平關失守後,姜維向陰平方向邊戰邊退。面對諸葛緒的堵截,姜維假裝進入北道要進攻雍州,害怕雍州有失的諸葛緒馬上後退三十里(諸葛緒為幽州刺史)。姜維趁機通過橋頭,到達陰平。

到達陰平後,姜維馬上又向南退守劍閣,並在路上與廖化和張翼的援軍會合。劍閣即劍門關,由諸葛亮主持建造,被譽為中國第一險關,李白曾贊“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姜維希望以此將鍾會大軍拒之門外。

鄧艾方面在進駐陰平後,希望和諸葛緒合兵進攻江油。但諸葛緒認為此次目的只是牽制姜維,不願意繼續進攻,轉而引軍和鍾會大軍會師。但鍾會以諸葛緒阻擋姜維時的失誤為藉口,將其押送京師治罪,併吞並其軍隊。

此後,鍾會率領大軍連日進攻,但由於劍閣險要,始終毫無進展,鍾會又寫信給姜維勸降,姜維還是不為所動。隨著在劍閣僵持不下,鍾會終於也嚐到了當年蜀漢軍隊曾吃過的苦頭——糧草不繼。因為蜀道之難,讓糧食的運輸成為了一個難題,鍾會軍中開始面臨斷糧的危險。

就在鍾會考慮是否要退軍的時刻,鄧艾進言道:

“賊已摧折,宜遂乘之。若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出其不意,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

實際上“偷渡陰平”關鍵在於一個“偷”字。陰平歷史上是氐羌少數民族聚居地,有一些打獵砍柴的小徑,可容少數人行走,卻無法通過大軍,因此蜀漢方面不認為敵人會從這裡通過。只有劉備曾在武平放了三校作為戒備,但是在鍾會攻打劍閣期間被掃平了。

於是鄧艾率自己的三萬人偷渡陰平,《三國志》記載: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

雖然道路艱險,但是鄧艾還是奇蹟般的到達了江油,很多人認為鄧艾三萬大軍通過陰平後只剩下兩三千人。但其實這兩三千人只是先登前鋒而已,如果未開戰損失就達到了9成,古代是沒有一隻軍隊不會崩潰的。

再加上《三國志》曾記載:

及會白鄧艾不軌,文王將西,悌復曰:“鍾會所統,五六倍於鄧艾,但可敕會取艾,不足自行。”

鍾會有軍隊十五萬左右,此時是鄧艾的五六倍左右,說明鄧艾當時還有軍隊兩萬左右,不到三萬。

鄧艾的大軍突然出現在江油,使得江油太守馬邈以為劍閣已經失守,沒有做任何抵抗就投降了。這讓人困馬乏的鄧艾軍隊獲得了補充和修整的機會。

由於成都的軍隊已經大多由廖化和張翼等帶領前去支援姜維了,當得知鄧艾偷渡陰平,馬邈投降後,劉禪慌忙從成都和周邊東拼西湊出大約兩萬軍隊,交由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帶領前往迎擊鄧艾。

但是諸葛瞻從無臨陣經驗,到達涪縣後猶豫不決,沒有搶佔險要位置,以致前鋒被鄧艾擊破。諸葛瞻只得退守綿竹,最終和兒子諸葛尚雙雙戰死。

至此,鄧艾進入成都平原,成都成為一座孤城,再無險可守。得到消息的姜維,率軍回援成都,同時到達涪城的鐘會,派胡烈、田續、龐會等人進行追擊。

而在蜀漢朝堂上,此時的話題不是如何堅守抵抗,而是選擇“投降”還是“逃跑”,其中逃跑有兩條線路,一條是南中,另一條是東吳。最後“老臣”譙周一錘定音,說服劉禪向魏國投降。

263年10月,劉禪向鄧艾投降,同時命令在郪縣的姜維投降,聞訊“將士鹹怒,拔刀砍石”,建國42年的蜀漢滅亡。

另外說下,當時蜀漢也曾向東吳求援,《三國志·三嗣主傳》記載:

冬十月,蜀以魏見伐來告。......甲申,使大將軍丁奉督諸軍向魏壽春,將軍留平別詣施績於南郡,議兵所向,將軍丁封、孫異如沔中,皆救蜀。

東吳一方面派大將軍丁奉進攻壽春,希望“圍魏救趙”,另一方面派留平前往荊州,和將軍丁封、孫異商議入蜀救援。但是援軍還在半路上,就傳來了劉禪投降的消息。東吳軍隊想要趁機和魏國搶奪蜀漢領地,但是被永安守將羅憲擋在城外。


Rick潘維鏞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鄧艾的部隊是3萬人,偷渡成功以後殺到江油還有1萬多人,損失了一半左右,也算慘重。

當時蜀國的主力都在外圍,比如姜維的5萬精兵在劍閣對付鍾會10萬大軍。

還有二三萬人則監視東吳大軍,拱衛成都的部隊最多2萬人,而且屬於二三流的衛戍部隊。

蜀國是一個僅有90萬人口的小國,而在成都平原以外的部隊就有8萬,加上成都的2萬以及其他各地分散的部隊,總數近12萬人。

而供養著12萬部隊,需要的運輸民夫至少也有12萬,換句話說至少20多萬人長期用於軍事作戰,這是什麼概念?

也就是說基本成年男性都在打仗,留在成都平原的基本都是婦女、兒童、老人和很少的男人。

而成都平原也是稻米種植,是非常耗費人力的。而當時蜀國的每個縣,青壯年男勞力只有幾百人!!!誇張不誇張,1個縣的男人相當於今天1個村!

這一點點男人,根本是無法維持基本農業生產的,又要維持蜀國的高戰爭稅收。國內老百姓已經疲憊困窘到極點,接近崩潰。

關鍵是,蜀國的這種態勢並不是一二年,基本劉備死後就保持這樣幾十年。

所以,當鄧艾1萬多人殺過來,本來就接近崩潰的蜀國就無力抵抗,蜀國老百姓也不支持蜀漢政權。

江油守將馬邈只有幾千三流部隊,都是老弱殘兵,被鄧艾的1萬多精兵嚇破了膽,直接投降。

隨後綿竹的諸葛瞻倒是敢於和鄧艾決戰,但他的幾千三流部隊也不是鄧艾精兵的對手,一戰就潰,諸葛瞻也被殺。

至此,成都已經在鄧艾的攻擊下。以成都的2萬弱兵,很難抵抗鄧艾,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自然,成都的部隊可以堅持到姜維的5萬人回防增援。

但這樣一來,正面鍾會的10萬魏軍也會追擊殺入成都平原。同時蜀漢的門戶大開,後續的魏軍增援部隊可以源源不斷殺來,蜀國還是架不住。

所以早也好,晚也罷,蜀國肯定是滅亡。

此時的劉禪還算聰明,直接放棄抵抗投降。

這樣劉禪也算為魏國做了貢獻,交給他們比較完整的地盤,還有數萬軍隊。

由此,劉禪被封王,得以善終。

劉禪這個人真的不笨。


薩沙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全蜀之防,當在陰平”,一語成讖,幾十年後鄧艾偷渡陰平,成功滅掉蜀國!那麼鄧艾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解釋一下題目中的數字問題,鄧艾偷渡陰平時帶兵3萬餘人,並不是題目中說的2000殘兵。蜀國確實人不少,但是主力被姜維帶走,駐紮在沓中。成都的防守兵力只有一萬多人。這是前提。下面我來解釋一下鄧艾是怎麼偷渡陰平,滅掉蜀國的。

當時蜀國的情況是宦官黃皓專權,公元262年,姜維伐魏失敗,兵退沓中。黃皓向劉禪進讒言:讓姜維暫駐沓中,勿還成都。這樣形成了一個不利的局面。看下圖

沓中在漢中西北,遠離漢中,也就是說蜀國主力軍隊既不在漢中,也不在成都。這樣就給了魏國機會。

司馬師於是制定了剿滅姜維,直搗成都,滅掉蜀國的計劃。計劃分左、右、中三路進軍。左路軍由鄧艾率領,三萬餘人。經狄道直搗沓中,正面與姜維作戰。中路由諸葛緒率領,三萬餘人。經祁山,過武都(諸葛亮當年走的路線)直達陰平橋頭,切斷姜維東歸的路線。也就是說鄧艾和諸葛緒兩人的任務是前後夾擊姜維,最好能打敗姜維,如果打不敗,最起碼是困住姜維所率領的蜀國主力。右路軍由鍾會率領,十萬餘人。先佔領漢中,然後南下經過劍閣道直逼成都。

這個作戰計劃非常的完美,由鄧艾和諸葛緒牽制姜維的蜀軍主力,然後由鍾會率領魏軍主力直搗成都。誰也沒有想到戰局發生了變化,最後鍾會和諸葛緒被堵在劍門關,反而是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奇襲綿竹,迫降了成都的劉禪。到底怎麼回事呢?

先說鍾會率領的右路軍,鍾會沒有料到蜀軍如此不堪,入蜀的陳倉道、斜谷道、子午穀道均沒有蜀軍防守。蜀軍只在漢城和樂城駐兵防守。於是鍾會留下兩萬人兵圍漢城和樂城,然後揮軍南下,直搗劍門關。

姜維知道漢中失守的消息後,沒有和鄧艾的軍隊糾纏,直接繞過鄧艾千里奔襲劍門關而來,這時在陰平橋頭

的位置被諸葛緒堵住。姜維畢竟還是用兵如神,率軍佯裝攻擊諸葛緒後方,諸葛緒率軍回擊,姜維趁著諸葛緒離開橋頭的短暫時刻急行軍度過橋頭,揚長而去。等諸葛緒反應過來趕回橋頭,姜維已經離開有一天的時間了。姜維就是利用這一天的時間差,成功擺脫了鄧艾的追擊和諸葛緒的圍堵。

姜維率領蜀軍主力,依據劍門關的天險,成功將鍾會的八萬大軍阻擋於關外,寸步難行。這時鄧艾和諸葛緒商量偷渡陰平,繞到劍門關南部的涪城,然後直搗成都。即使不能直搗成都,劍門關的姜維也必須撤退南下救援,這樣劍門關自然不攻自破。

諸葛緒認為鄧艾腦子抽風了,沒有理會鄧艾,於是率軍和鍾會匯合,一起進攻劍門關。這時鐘會以諸葛緒作戰不利的名義(沒有完成堵截姜維的任務),將諸葛緒捆綁送往洛陽治罪,然後兼併了諸葛緒的三萬士兵。即使這樣鍾會仍然沒有攻破劍門關。時間長了,魏軍糧草不繼,鍾會開始考慮撤軍。

那麼諸葛緒為什麼認為鄧艾腦子抽風了呢?主要還是因為眾所周知陰平這個地方多山,陰平到涪城要翻山越嶺,根本沒有路可走。千里行軍,一旦被阻於山中,很容易全軍覆沒。

然而鄧艾硬是完成了這樣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壯舉,鄧艾率領全軍翻山越嶺,鑿山搭橋,開鑿棧道,硬是在杳無人煙的崇山峻嶺間開闢出了一條路。在這個過程中,鄧艾身先士卒,多次隻身犯險,給全軍做出了表率。

鄧艾率軍度過陰平之後全軍疲憊,當抵達涪城時上天眷顧,本想著有一番惡戰要打,誰知道涪城守衛馬邈居然投降了。

於是鄧艾率領全軍在涪城稍作休整,補充體力和武器裝備。然後率軍南下直逼成都。

這時成都的劉禪慌了,急忙派諸葛瞻前去迎戰。諸葛瞻在綿竹列陣防守,以逸待勞。兩軍交戰,鄧艾派鄧忠師纂兩人攻擊蜀軍,兩人被蜀軍戰敗。這時鄧艾徹底惱怒了。千里行軍,只為這最後一戰,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於是鄧艾親自督戰,鄧忠和師纂二次返回與蜀軍作戰。這時的魏軍以

必死的決心與蜀軍頑強作戰,終於大破蜀軍。諸葛瞻被鄧艾斬殺。

成都的劉禪聽到諸葛瞻兵敗的消息,頓時不知所措,昏倒於地。在主降派大臣的勸諫之下,劉禪率領文武百官、皇親國戚,抬著棺材,手捧印綬向鄧艾投降。

至此,鄧艾率領三萬魏軍,偷渡陰平,奇襲涪城,戮戰綿竹,終於攻破蜀國腹地成都,結束了蜀國劉禪的統治。偷渡陰平之役也被載入軍事史冊,作為經典範例供人膜拜!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鄧艾偷渡陰平,率領三萬魏軍奇襲涪城,在綿竹擊敗成都守城部隊,成功的滅掉了蜀國。蜀國滅亡了,蜀國軍隊主力還守在劍門關。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每日趣評


題主問鄧艾偷渡陰平後只剩2000殘兵,如何滅掉60萬人的蜀國,這是個標準的偽命題。因為鄧艾兵力遠遠不止這個數字……

先來看看《三國演義》。畢竟題主提到了鄧艾的2000人,這個2000人,肯定只能是三國演義的數字。首先必須指出,三國演義的兵力數字一向是很不靠譜的,不過單就鄧艾滅蜀而言,是對的上的。

《三國演義》中,鄧艾最初出兵是9萬人,包括本部3萬和手下4個地方官每人1.5萬。

艾遂遣雍州刺史諸葛緒,引兵一萬五千,先斷姜維歸路;次遣天水 太守王頎,引兵一萬五千,從左攻沓中;隴西太守牽弘,引一萬五千人,從右攻沓中;又遣 金城太守楊欣,引一萬五千人,於甘松邀姜維之後。艾自引兵三萬,往來接應。

這9萬人的部隊,在沓中橋頭和姜維糾纏一陣,肯定有些損失,但不會太多。畢竟主要是姜維在逃命。此後,諸葛緒被鍾會逮捕,吞併了其部隊(1.5萬人)。因此,鄧艾剩下的部隊兵力是7萬人左右。

接下來,鄧艾帶著這7萬人開始偷渡陰平。《三國演義》是這樣描述的:

艾乃先令子鄧 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執斧鑿器具,凡遇峻危之處,鑿山開路,搭造橋閣,以便軍 行。艾選兵三萬,各帶乾糧繩索進發。約行百餘里,選下三千兵,就彼紮寨;又行百餘里, 又選三千兵下寨。……魏兵沿途下了數寨,只剩下二千人馬。……於是鄧艾步行,引二千餘人,星夜倍道來搶江油城。

也就是說,鄧艾總共安排了3.5萬人馬,從陰平進軍。沿途分兵下寨(這個完全可以理解,需要運送後方錢糧)。最後到達江油的時候,鄧艾還剩下2000人,用這2000人搶了江油。這就是題主問題“2000人”的來歷。另外還有3萬多人,應該是留在陰平路北,作為這一支進軍部隊的大本營。

問題是,鄧艾後來並不是靠這2000人打下的蜀漢。原著寫了,就在拿下江油後,鄧艾把其餘部隊也逐漸接過來了:

鄧艾取了江油,遂接陰平小路諸軍,皆到江油取齊,徑來攻涪城。

那麼,鄧艾接應的己方部隊,是隻把分佈在七百里沿途的兵馬接來(共3.5萬),還是把全軍(共7萬)接來呢?個人認為是把全軍接來。否則留3萬人在陰平路北幹啥呢?

鄧艾進入蜀中的兵力是7萬,那麼蜀漢兵力是多少呢?樓主的“60萬”肯定是說錯了。按照演義,司馬昭在之前評估蜀漢兵力是二三十萬,這個數字基本靠譜。

吾料西蜀將士,守成都者八九萬,守邊境者不過四五萬,姜維屯田者 不過六七萬。

那麼,總兵力20餘萬的蜀軍,其中漢中的四五萬已經損失大半,姜維的屯田部隊連同後方增援的,都被鍾會的30萬大軍包圍在了劍閣。所以成都只剩下七八萬軍隊:

後主即撥成都兵將七萬與瞻。

按嘉靖本,還專門說了成都只留下一萬守軍。

所以,鄧艾和諸葛瞻決戰時,雙方兵力基本相當,而且鄧艾的軍隊應該更精銳。最初鄧艾兵敗,損失了萬餘人。後來用計,擊潰諸葛瞻軍,殺諸葛瞻父子,然後兵臨成都城下。這時候成都已經無兵可戰,只好投降。

由此可知,按演義,並不是鄧艾帶2000人打下擁有60萬人的蜀漢,而是魏國出動四五十萬大軍進攻有二三十萬人的蜀漢,其中鄧艾帶著2000人打下江油後,率領七萬人挺進蜀漢腹地,殲滅同樣擁有7萬兵力的諸葛瞻軍團,最後迫使成都投降。

如果按照歷史,那麼兵力具體數字不同,過程差不多。曹魏出動鄧艾3萬餘、諸葛緒3萬餘、鍾會十餘萬,總兵力18萬。蜀漢兵力為10萬左右。此後,蜀漢在漢中被殲滅和包圍的兵力是2萬左右,姜維帶主力四五萬人在劍閣和鍾會12萬人左右相持。鄧艾帶著2萬左右的兵力從陰平小路進攻蜀漢腹地,殲滅同樣擁有2萬左右兵力的諸葛瞻後,逼近無兵可守的成都……

無論從那個角度,都沒有“2000人滅亡60萬”的神話。

關於這個,請搜索我的頭條號有一篇文章,說的更清楚。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三國趣味文章與您分享


巴山夜雨涮鍋


當時司馬昭分三路伐蜀漢,鄧艾僅僅是西路,主要兵力在鍾會指揮的東路軍。


當時六十萬人是總人口並不是部隊人數,總人口中除了老弱病殘,林林總總下來青壯年也不過二三十萬。這二三十萬中大部分都是手無寸鐵的農民,他們沒有統一的組織沒有接受過正規部隊的訓練,戰鬥力非常弱。

不過鄧艾偷渡陰平,這一招走的非常險妙。當時曹魏政權的實際掌控者司馬昭,為了增強自己在政壇上的砝碼。再次率兵伐蜀,這次戰爭主要是分成了東中西三路軍隊。東路軍作為主力軍一共有十萬部隊由鍾會擔任總指揮。中路軍諸葛緒率領了三萬多軍隊,向陰平之橋頭進發,目的是切斷姜維後路。西路軍就是鄧艾率領的部隊,最初出發的時候有三萬精兵,到了偷渡江陰時,手下只剩下兩千多殘兵。

東路軍進展順利,很快就佔領了劉備曾經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從曹操手中奪取的漢中地區。兵鋒直逼劍閣,局勢一下子陷入了僵局。中路軍諸葛緒也取得了勝利,率大軍趕到了陰平橋頭,隨時可以切斷可姜維的退路。姜維並不是一個守株待兔的庸才,他巧妙利用形式,跳出包圍圈,阻擋鍾會於劍閣,給當時已經搖搖欲墜的蜀漢爭奪了一絲喘息的時間。

鄧艾也已經到了陰平道口,他認為現在蜀漢的軍隊損失巨大,如果能夠通過小路,出奇兵攻擊蜀漢的涪城。姜維知道陪陵城對於成都府的重要性,肯定會來涪城救援,劍閣守備空虛,趁機而入。如果姜維沒有回來救趁著涪城兵力空虛,趁機拿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是一個瘋狂的決定,60多歲的鄧艾身先士卒。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到處都是懸崖峭壁700餘里的小道,鄧艾走了將近一個月。儘管手下有兩千多兵力,但各個以一抵十,戰鬥力非常強悍。相比之下江油太守馬邈確實無兵可用,萬般無奈之下,只得開門投降。


品讀武器裝備


蜀國本來人就少,而且還分成了好幾派,沒有諸葛亮時候團結了,有很多奸臣在諸葛亮時期都很老實,蜀國沒有了帶頭大哥諸葛亮就相當於沒有了靈魂人物,諸葛亮在的時候大家都比著努力工作,沒有諸葛亮在大家誰都不服誰。



劉備兒子劉禪已經很牛逼就,諸葛亮不在了都能夠已一個省之力堅持30年,一般人是沒有那個水平和忍耐力的,但是蜀國連年發動戰爭,是被迫發動戰爭。因為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只有不停的進攻才能保證戰爭不發生在自己國家領土上,讓國家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國家才能有活力,但是後來的姜維實在和諸葛亮不是一個檔次的,自古以來文武不能雙全,一般說自己文武雙全的哪一個都不是很精通,畢竟個人時間有限。



姜維主要是每次進攻魏國後沒有等到國家恢復元氣就繼續進攻。始終透支國家財力物力人力,後來蜀國人都吃不飽,沒有多少能帶的兵,吳國那邊也不是很理想,根本沒辦法合理抗衡魏國。就像兩個人談戀愛,明明知道不可能在一起還不如提前分手來的痛快,對國家,對個人,最蜀國的人民都是好事!



追夢的山東人




從天下大勢來看,蜀國並沒有被鄧艾所滅,而是滅亡在內部的政治鬥爭。

劉備的蜀漢是一個外來政府,他的主體是由在河北老家招集的關張趙為第一波,然後就是在荊州加入的諸葛亮魏延等第二波,他們共同構成了蜀漢的中央統治集團。

如果讀過三國志,就會明白劉備是一下成熟的政治家,並沒有那麼仁慈,對反對他的人從來是心狠手辣的。

劉備集團和四川本土勢力有很大隔膜,劉備在內心深處可能沒有打算在四川久待,他希望能用幾十年時間統一天下,還都洛陽。

因此劉備並沒有和四川本土勢力和解,而是對那些反對他的堅決打壓,甚至處死了不少的四川本地勢力的優秀人才,造成了兩波勢力的對立情緒。

到了三國後期,劉備的外來勢力力量大大減弱,四川本土勢力走上臺前,對劉備的政權並沒有感情,因此到了鄧艾兵臨城下時,在四川本土勢力的主導下選擇了投降。



從戰術和執行層面上看,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是一個蠢才。

諸葛瞻鎮守在綿陽,雖然兵力並不強大,但阻擋鄧艾進攻還是沒有問題的。鄧艾的致命問題在於,他是走小路進來的,沒有強大的攻城器械,也沒有很好的糧食補給。

只要諸葛瞻佈防各高地要塞,堅守幾天,其它援軍就會陸續從外圍殺過來,對鄧艾形成包圍。而鄧艾的軍隊因為缺少糧草而自亂陣角,其失敗就是必然的。

鄧艾的偷襲成功的前提就是速戰速決,快速取勝,只要一拖住他前進的步伐,他就失敗了。而諸葛瞻的急於求成讓他和蜀國都走上一條不歸路。



從根本上來看,蜀國的滅亡都是大概率事件,蜀國只有不到一百萬人口,兵力超不過10萬,題目中說蜀國有60萬軍隊不知是從哪裡得來的。

三國中間最早滅亡的就是蜀國,其次是魏國,活得最久的反而是吳國,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政策不一樣,蜀國採取了和當地本土勢力的對抗,導致內部不團結,四川本土勢力強大後,對蜀漢國家沒有情感,寧願投降。

魏國則是另外一情況,曹丕為了能當皇帝,不得不向士族大姓出讓權力,讓他們進入政府中央領導集團,最終被士族大姓最強的司馬懿奪了權,亡國了。


吳國的孫權反而是最聰明的一個,吳國孫氏也是外來政權,也是本土勢力有衝突。但孫權年少接班,他受到幾方面的壓力,外有曹操劉備,內有孫策勢力和本土勢力的雙重壓力。

孫策勢力對孫權也不是很滿意,本土勢力也想上位奪權。孫權就在中間打起了平衡牌,讓他們相互牽制,相互制約,不能一頭獨大,才能穩定自己的統治地位。

這個權力架構是最穩定的,慢慢的他得到了孫策勢力和本土勢力的雙重支持,並建立了自己的嫡系班底,政權是最穩定的。

蜀國則劉備對本土勢力的迫害和打壓,最終衝突升級,最先滅亡,這才是蜀國滅亡的根本 原因。


新知傳習閣


首先鄧艾偷渡陰平並不只有2000殘兵,鄧艾在戰爭之初受命拖住在沓中的姜維時,有3萬人,與姜維的周旋中沒有打過消耗戰,因此3萬人基本沒有多大的損耗。而偷渡陰平時鄧艾率領的軍隊,正是這3萬本部人馬。在險要的陰平道行軍損耗是必然的,但也沒有隻剩2000人那麼誇張,《三國志》中沒有明確記載鄧艾偷渡至江油時還剩多少人,在裴松之的引注中有“以萬人入江油”的說法,在途中損耗近三分之二,這損失不可謂不大,所以萬餘人的說法還是比較可靠的。而蜀國方面,且不論有多少人口,反正常備軍是隻有十萬上下的,當時鍾會攻漢中,蜀國方面應該有萬人的損耗,姜維五萬主力尚存,在劍閣阻擋鍾會大軍。成都應該有衛戍部隊近兩萬人,其餘的就分駐在以永安與南中為主的各地方郡縣。所以鄧艾主要面對的是蜀國在成都平原一帶的兩萬衛戍部隊,以萬餘虎狼之師對兩萬沒有實戰經驗的京畿部隊,並非不可能。


面對鄧艾萬人孤軍,蜀國方面是有機會將其消滅的。第一次是鄧艾軍入江油,當時鄧艾軍隊剛剛從深山老林出來,既沒有糧草也沒有援軍,不可謂不狼狽。但是守衛江油的將領馬邈卻被嚇蒙了,以為劍閣失手,魏軍主力已至江油,便直接開城投降,拱手將一雄關讓與敵手。

第二次是綿竹之戰。諸葛瞻不聽部將黃崇堅壁清野,據險死守的建議,謎之自信地列陣要與從陰平道生死一線下來的魏軍虎狼之師正面決戰。結果是明顯的,養尊處優的諸葛駙馬不是鄧艾的對手,幾乎沒實戰經驗的成都衛戍部隊也不是魏國從刀光劍雨和懸崖峭壁中走過來的百戰之師的對手。這兩次機會,一個因為主將太慫,一個因為主將不知道在塔下猥瑣,都錯過了。從綿竹失守的那一刻,蜀國其實就已經宣告了滅亡。


無論是江油的馬邈還是綿竹的諸葛瞻,只要面對形式做出正確的決策,以堅城據守,鄧艾孤軍深入,既沒有攻城器械,也沒有援軍和補給,用不了多久就會不戰自亂,鍾會也會因為戰線過長,糧草不濟,而短期又攻不下劍閣而退兵,那樣蜀國是有機會繼續割據蜀地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諸葛瞻失敗最嚴重的後果,不是劉禪宣佈投降,而是姜維被迫放棄蜀地最後的屏障劍閣,馳援成都。只要將魏軍十萬主力放進盆地,那就沒有翻盤的機會了。劉禪投不投降已經不能改變什麼了,早點投降還能使蜀地免受戰火荼毒。


笑談文史


擒賊先擒王啊!

這裡的賊就是蜀漢集團,而王那?則是後主劉禪。

先說明下,鄧艾先到達成都是2000兵,可這2000兵卻是精英中的精英。同時,鄧艾並沒有立即攻城。而是,收集了他一路留下的屯兵,每隔30裡留下3000兵。鄧艾兵發成都共帶了三萬大軍那。

再來看看成都的守軍吧!哪有守軍啊!空城一座。姜維遠在劍閣。諸葛瞻戰死綿竹的時候把成都的兵都帶走了。在加上後主昏庸,面對鄧艾的大軍嚇得魂飛魄散。降、快降。還美其名曰,為了不讓成都的百姓受連累。哈哈,好玩不?

你說,後主劉禪都投降了,你其他人還抵抗什麼那?一紙詔書到,還不望風而降啊!

所以說啊!別說是60萬,就是600萬也不行啊!

一句話,將熊熊一窩啊!


蒼穹孤鷹


2000如何滅掉60萬?

其實數字沒有意義,因為這是只算軍事帳,沒有算政治帳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鄧艾只靠幾千殘兵剩勇就迫使劉禪君臣開門投降,不是這2000人戰鬥力有多可怕,而是因為

蜀漢氣數已盡

為什麼說蜀漢氣數已盡?

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品三國》42集“無力迴天”一集,講的非常詳盡生動。為方便大家,我試著結合自己想法說一下。

第一、天下大勢

魏蜀吳三國本沒有誰正義,誰非正義。在亂世,統一就是正義。

起先,魏蜀吳都想統一,都不想對方統一,可謂半斤八兩。但蜀漢失荊州、敗夷陵、諸葛6出祁山無果。到鄧艾時,

蜀漢已經沒有了統一天下的能力和願望

作為阻礙別人統一的障礙,蜀漢必將滅亡。

第二、內部矛盾

蜀漢統治階層分3個集團:荊州集團(原劉備部)、東州集團(原劉璋部)、益州集團(當地原住民)。最後靠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劉禪投降的譙周,就是益州集團的代表。

3個集團看似一體,其實暗流洶湧。這正是諸葛《出師表》所謂“危急存亡之秋”。

在諸葛武侯在時,憑藉其執政能力和個人魅力,還能鎮得住內部反對勢力。丞相沒後,再無能總攬全局的擎天柱、架海梁。蜀漢之前隱藏的矛盾也都暴露出來,各種反對聲音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易中天先生總結了4點:分利不均、治蜀過嚴、戰事太多、人民甚苦。

因此,蜀漢當亡。大勢已去,面對幾千魏兵開門獻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後想多說兩句————“子午谷奇謀”

不少人經常拿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和鄧艾的“偷渡陰平”作比較,認為子午谷奇謀會成功。

我不這麼認為。就是因為鄧艾時,蜀漢氣數已盡;魏延時,曹魏非速亡之國。

天下大勢不同,而用此成功去套彼成功,怎會準確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