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和父母一起生活成長,這對孩子的性格形成影響大嗎?

明軒視界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因為我自己從小就是沒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也算是從留守兒童過來的,所以我自己是深有體會。我可以直接的告訴你這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個人觀點

由於我是從小沒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我只能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說說我自己的體會。

我現在的性格是比較內向的,不喜歡說話,喜歡安靜,遇到熟人有時候都不喜歡說。因為從小父母就經常不在自己的身邊,所以想父母的時候就經常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哭,慢慢地自己就開始變得內向,懶得和別人說話。我想如果當時父母在身邊經常陪著自己,經常開導自己。也許自己就不會變得現在這麼內向了。


還有一點就是,長大以後會對父母很煩感,不想和父母說話,叛逆心很強。

畢竟不經常在一起生活,感情也會變得越來越淡。所以有的時候父母管自己,不讓自己幹這個,幹那個,這時候就會覺得父母很煩,不想理他們。也就是說不想讓他們管著自己。感覺自己和父母沒有共同語言,父母說什麼都不願意聽,這就是很叛逆的心理。


總結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是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關鍵。所以說,不管自己有多忙,都要多抽空陪陪自己的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人生導師!


時光凝結成悲傷


母親的缺失對於孩子是丟失了母愛和孩子具有的天性依賴,母親每天的呵護和陪伴,讓孩子滿足幸福,愉悅身心而健康快樂的成長,否則孩子沒有母親的陪伴會變得任性,自私,偏執孤僻的性格,甚至懦弱,以前有個鄰居的孩子,他媽媽在他三歲的時候離開了他,孩子不知道媽媽為什麼不能和他在一起了,在他幼小的心靈可能認為媽媽還會回來,他也沒有哭沒有鬧,每天都是爸爸接送他上學,幾年以後才知道他每年到聖誕節的時候,他都翻開枕頭找禮物,因為他媽媽和他說過聖誕老人在聖誕節的時候會給他送禮物,他媽媽在的時候曾偷偷的買過禮物放在枕頭下邊,想想孩子每年翻開枕頭的那一刻是多麼的失落,傷心難過,他多麼希望媽媽能在,他很想媽媽但是他不說,也不問他爸爸,他是很懂事嗎?慢慢他的性格變得很孤僻,和朋友們在一起也是默默地站著不說話,即使說話聲音也是小小的聲。

父愛如山,父親的陪伴會讓孩子變得堅強,勇敢,獨立,有主見。父親與孩子的溝通,教會孩子如何堂堂正正的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事。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性格是活潑開朗的,願意和朋友們一起玩,希望所有做父母的重視對孩子的陪伴,陪伴對孩子將來的性格形成很重要。為了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們一起努力加油!


從心開始HM


比如有的孩子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她可能就會形成勤儉節約的品質,因為大部分老年人都有這樣的特性,過了大半輩子,知道錢來之不易,到任何時候都做不到大手大腳,那麼孩子整天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會跟著效仿,為了省電隨手關電視關燈,吃飯也是能吃多少舀多少,不夠吃了可以再添,不能盛多了吃不完再撥回去,這個不需要刻意去教她,在生活中就形成了習慣,孩子們有樣學樣是天性,別說小孩子了,就是大人也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影響。



現在流行找閨蜜,說的就是兩個人關係特別好,吃飯逛街上廁所什麼的都在一起,一般指女性,這樣久而久之,兩個人的生活習性就會非常類似,性格自然隨之發生變化,既然成年人都能隨時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性,那麼正處於學習模仿階段的孩子就更容易受影響了,有些老年人思想還算開明,孩子跟他們一起生活倒也無妨,但有些老年人可能性格方面就比較古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比較弱,或是對新出現的事物產生排斥心理,就像現在出門買東西都不需要帶錢,一個手機就能支付,連買菜都可以掃二維碼了,這個現象在老年圈應該是沒有普及,因為這看似簡單的背後有著一系列複雜的過程,什麼添加銀行卡號設置密碼,老人年紀大了,他們根本記不住這麼多雜七雜八的程序,對於年輕人是隨意是便捷,對於老人卻是難上加難,還不如直接給錢來的方便。



孩子跟老人在一起就學習不到新潮的事物,就會落後於同齡人,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不能及時跟上信息科技的更新就會顯得格格不入,而孩子跟父母一起生活就沒有這個弊端,雖然不提倡孩子跟電子產品接觸太多,但該瞭解的還是得了解,最起碼得知道是怎麼回事兒,不然在學校怎麼跟同學溝通,總不能時刻聊學習吧,就算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也有消遣娛樂的時候,所謂勞逸結合指的就是這些,學習學累了也需要給大腦休息放鬆一下,誰都不想自己的孩子成為書呆子,所以,為了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有能力的還是把孩子接到身邊吧,這可能會影響到她的一生。


叨小仙兒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墊腳石,也是孩子心理素質形成的主要場所。在家庭中,通過父母的影響和指導,孩子獲得最初生活經驗,社會知識和基本行為規範!

所以一個家庭,尤其父母,對孩子的性格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沒有和父母一起生活孩子,由於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呵護,情感脆弱,容易產生認識,價值觀的偏移,以及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主要表現的心理問題為:

1自我封閉,性格孤僻

2情緒失控,容易激動

3認知偏差,內心迷茫

因此作為父母,儘量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給與孩子更多的關愛和呵護,自己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這樣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長,未來的成長髮展更有前途。


開通收益私信我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父母陪伴,對孩子的心理、性格可以說影響巨大,如果這個提問來自年輕的父母,值得肯定和讚揚,至少他們覺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存在。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我的思想都在掙扎,一直思索著:孩爸一年只與孩子相處一月,男孩子在母親身邊長大,會不會沾染上我的弱點,造成他的膽小懦弱,果斷睿智統統絕緣?在孩子1歲零8個月時,我毅然辭掉了穩定的高薪工作,去孩爸處。孩子上幼兒園時,孩爸調往戈壁,我們無法前往,在以後的三年時間,只有我們娘倆獨在異鄉的城市裡。偏偏住處又遭遇過幾次小偷,晚上睡覺枕頭邊都放了把剪刀,在孩子的性格上,終究還是留下了膽小的烙印。為此,我憤恨不已。那3年,孩子唸叨最多的是他的願望:一手拉爸爸一手拉媽媽,一起去散步。



好多的家庭,為了生活,實在沒辦法與孩子在一起。這可以理解,如果條件允許,還是把孩子、爺爺或奶奶一起接到身邊,白天忙碌,至少晚上可以與孩子相處。老人養育孩子,其弊端大家都清楚。我們小區的孩子,我見到的基本上是老人在帶,(老人也一肚子委屈:對孩子打不得罵不得)。這些孩子只能用三個字形容:熊孩子。

還是這句話:做了父母,便要承擔應盡的責任,不要將這份責任轉嫁於他人。願天下孩子都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雲朵朵5024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作用不可替代。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叔伯姑舅帶的孩子,在性格上與父母帶的孩子總有那麼一點點不同。

鄰居何姨的女兒從小與其叔叔嬸嬸和堂姐一起生活,因為何姨夫婦長年在外打工。叔叔嬸嬸雖然視何姨的女兒為己出,堂姐也對這個妹妹呵護有加,但何姨的女兒總感覺自己是個棄兒,性格自卑又固執,才上初一居然就跟社會青年去酒吧鬼混,嬸嬸生氣地罵她,“你這樣以後怎麼嫁人?”結果她對嬸嬸兇道,“我嫁不嫁人關你屁事,我又不是你女兒。”左鄰右舍聽了忍不住勸何姨的女兒,“孩子,你嬸嬸對你這麼好,你可不能這麼傷她的心啊!”何姨的女兒說,“你們都別狗拿耗子多管閒事。”

大家都覺得何姨的女兒沒良心,不懂感恩,不識好歹。而何姨的女兒卻認為沒人理解她,也很鬱悶和苦惱。


思錢想厚方作答


別說是父母雙方都不陪伴,就算是缺失了任意一方的愛都是有很大影響的。所以現在部分家長在考慮自己未來媳婦和女婿的時候,都介意單親家庭出來的孩子,擔心他們性格不健全,雖然我對這種現象持反對態度,但至少表明了大部分人認為缺失了父母的愛對孩子性格是有影響的。

父親母親的角色是別人代替不了的。為什麼呢?

  • 父親對於男孩子而言,教會他們堅強、勇敢、擔當。對女孩子而言,決定了自己對性別的認識,是女孩身邊最容易瞭解的異性,並且父愛更容易使女孩自信。有研究表明,父愛缺失的女孩更加容易早戀,渴望從戀人那裡彌補自己缺失的父親關懷。
  • 母親是孩子們最親近的人,她的言行舉止都影響著孩子們性格的形成。對於男孩來說母親是自己第一個瞭解的女性,是自己對女性認識的啟蒙,也是自己未來妻子的參考模板。男孩對自己母親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對以後妻子的態度。女孩更多的可以和母親交流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心得,因為母親也是成長過來得,所以能幫助孩子們度過各種困惑期。並且在孩子們心靈受傷時,母愛能第一時間送上安慰,這種來自母親的支持是誰也比不了的。
家人中,父親母親是最能懂孩子的人,傳說中代溝的存在導致了爺爺奶奶是不能替代父母的。生活在一個有愛的家庭,孩子人格更加健全,更加自信,更加有愛心,更加積極陽光。


滴嗒君段子小廚娘


還是挺大的,我有個很好的朋友,因為跟妹妹只差1歲,她媽帶不過來,所從從小就在外婆家長大,到了七八歲才回父母身邊,她說感覺父母很陌生,兄弟姐妹也不親,因為想念外婆,老是哭,經常被她妹說愛哭鬼,心裡很不好受,覺得在這個格格不入,自己像個外人一樣。

在性格方面,她妹樂觀開朗,能言善道,因為環境的變,她變得自卑沉默寡言,總有好事的人拿她們做比較,那時覺得全世界都拋棄她一樣,人們總是誇她妹,自己覺得很自卑,什麼事都做不好,就想破罐子破摔,到現在長大了還是很自卑,對自己很沒信心,做什麼都猶豫不決。

所以說不管如何,孩子還是帶在身邊好。


舒亦可


孩子沒和父母一起生活成長,我認為這對孩子的性格形成影響很大。

  1. 沒和父母一起生活成長,這意味著監護人有可能是爺爺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爺。最有可能的是那些留守兒童。缺乏自信,不懂得與人溝通與交流。
  2. 沒有安全感這些父母對孩子愛的缺失。嚴重影響婚姻觀
  3. 相對於來說,這些孩子更容易叛逆。
  4. 一起生活成長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5. 等你老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不孝,因為他會和你一樣只提供金錢。
  6. 一個正常的家庭有爸爸有媽媽,當然也有可能有老一輩。讓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讓他們學會去愛,而不是長大了懂得錢比陪伴,比愛重要。

海水one


首先回答:大。

我說說我的觀點,我簡單說說孩子成長的起始,眾所周知孩出生後有母乳餵養的寶寶會格外的健康,因為母乳含有豐富微量元素,可以為良好健康身體打下基礎。

而幼兒期的孩子是語言發育的最關鍵時期,這時候如果父母有意識的引導對以後孩子的語言理解表達溝通能力和技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學齡前期,這時候是孩子最最重要的智力發育關鍵時期,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這時候孩子學啥像啥,如果父母引導的好,那麼孩子成長的上限就越高!而且這時候的孩子也是性格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的疼愛和關心遠遠好過於責罵打壓,以後孩子的開朗活潑還是沉默腹黑都是這個時期決定的…

學齡期,青春期,叛逆期等等等等,都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現在社會有太多太多的事例來說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麼大了…所以,做父母就要做好父母!多點愛護鼓勵,少些打罵責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